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茫茫大梦中 唯我独先觉——李白之“我”及孤独意象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冬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李白飘逸豪迈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造成其孤独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分庞大;二是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无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获得群体之认同从而摆脱内心之孤独而... 李白飘逸豪迈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孤独。造成其孤独的根源:一是自我中心意识的过分庞大;二是挥之不去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无依之感首先是源于他身世的特殊,其次是李白思想的复杂。李白的一生都在为获得群体之认同从而摆脱内心之孤独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孤独 自我 漂泊感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吕肖奂 张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7-184,共8页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地域文化 家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3-177,共5页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 巴金在精神上是巴蜀式生存的反叛者,是外面的更大的世界给了巴金精神的高度,他也愿意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看待分析故土的旧事,并且时时注意从价值立场上与故土的狭隘相切割。这都形成了他与区域文化的复杂关系,从而与其他的四川作家差异很大。不过,作为巴蜀文化"异乡人"姿态的巴金,其实通过自己"走出乡土"的不懈努力激发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创造性,从而奠定了改变文学秩序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巴蜀文化 文学的区域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Culture)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4
作者 冯宪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教科书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主体性”问题?——兼谈“民国机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怡 李直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 近年来,在反思"全球化"理论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提出确实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文学自身的机会。但是,由于"本土化"理论模式"化"他者理论为己用的先天缺乏研究者"主体性"的缺陷,使得"本土化"理论在面对什么是新文学真正的中国特质这样根本性的问题时显得乏力,而"民国文学机制"问题的提出,刚好弥补了"本土化"理论的缺陷,以突出历史情境为切入口,强调研究者的"主体性",为塑造中国自己的文学研究思维打开了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主体性 民国机制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文学”与“民国机制”三个追问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怡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3-117,128,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民国机制 追问 历史文化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欲望:创造社作家日本体验的基点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69,共7页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 在中国近现代学人的留日史与现代思想发展史上,1912年前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时间点,在此前后的留日学人受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日本体验。此前的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其实就是日本社会文化的现实经验与建立民族国家这一中国目标的一种感性对话,而此后留日学人的日本体验则更多表现为日本社会的个人生存状态与留日学人自我的生存遭遇之间的感性对话。前期创造社作家群绝大多数是在1913年以后留学日本的。与梁启超、鲁迅兄弟等学人的"日本体验"不同,创造社作家更直接地陷入到了个人欲望的纠缠与挣扎之中。这一方面属于日本大正时期的"成金"刺激的结果,另一方面却也交织着个人生存的种种艰难与屈辱。以个人欲望为基点的日本体验构建了中国新文学作家精神世界中新的个人/国家的关系模式。这一模式,影响着创造社作家们自我实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其动力、活力与问题局限都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人 个人欲望 创造社 郭沫若 田汉 郁达夫 日本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混的“政策”与矛盾的“需要”——从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看文学的民国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6,共4页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 张道藩《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是一篇标志性的论文,这篇论文最引人注目之处便是这些"政策"的表述颇为含混和矛盾。从政治统驭、思想控制的政策拟定到小心翼翼、含糊其辞的转折退让,其中思想的流变既反映出了张道藩这样的官僚知识分子在价值观念上的自我矛盾与冲突,也折射着三民主义思想与集权政治的矛盾性结构,它所揭示的中国文学的"民国机制"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道藩 文艺政策 民国机制 含混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被引量:9
9
作者 冯宪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共5页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学本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以《〈女神〉及佚诗》为中心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怡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1,106,共5页
郭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 郭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郭沫若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时期 佚诗 文献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抗战时期的文学地理学问题 被引量:6
11
作者 冯宪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177,共6页
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存在南北两个文化中心,京派和海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昔日的中国南北文化中心解体。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设的。历史的确实现了冯乃超事前所说的,“敌人要将我们过去的文... 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存在南北两个文化中心,京派和海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昔日的中国南北文化中心解体。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设的。历史的确实现了冯乃超事前所说的,“敌人要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的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文化落后区域变成文化中心。”抗战的机遇使重庆的文化地位发生变化,使之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战胜利以后,重庆的文化中心地位也随之消逝。但是,这段文学地理的历史对于以后四川和重庆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 文化中心 文学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面对人事纠缠的最后的意志——“两个口号”之争新论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3,共8页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现代文艺一段深长的观察。在今天,分析和研究鲁迅的独特观察,是重新解读这一思想论争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左翼文艺 “两个口号”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怡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十七年文学"研究渐成学术热点,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无论是历史演进中的心理补偿、"现代性"反思的推动还是"新左派"思维的影响以及新的文学文献的发掘和使用,都有其各自的理由,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新的学... "十七年文学"研究渐成学术热点,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无论是历史演进中的心理补偿、"现代性"反思的推动还是"新左派"思维的影响以及新的文学文献的发掘和使用,都有其各自的理由,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新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应该是回到文本,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构建历史的真实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性 新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我们的立场与目标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 现代中国文学 概念系统 引言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化 批评模式 西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学史视域下的民国文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2,共5页
民国文学研究植根于这样的语境:1980年代出现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及1990年代以降对这一思潮的质疑。"重写"与"质疑"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通过对它们进行总结与反思,民国文学研究得以确立了其新的&q... 民国文学研究植根于这样的语境:1980年代出现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及1990年代以降对这一思潮的质疑。"重写"与"质疑"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通过对它们进行总结与反思,民国文学研究得以确立了其新的"历史化"学术目标。然而,真正的"民国文学史"写作也会遭遇很多难题,在逐步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民国文学"具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文学史 民国文学 历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时代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3-70,共8页
在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上,学界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由地藏菩萨发展出地藏信仰,经历很长时间,二者的传入并不是同时的。早在三国时期,地藏菩萨的名号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经典... 在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的时代问题上,学界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考察,可以发现:由地藏菩萨发展出地藏信仰,经历很长时间,二者的传入并不是同时的。早在三国时期,地藏菩萨的名号可能已经传入中国,最早提到地藏菩萨的经典应是曹魏安法贤所译《罗摩伽经》,该经为《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早期译本。而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传入相对较晚。今《大正藏》中所收《金刚三昧经》虽有宣扬地藏信仰的内容,但它并不是四世纪中叶已被著录的同名经典,而是出自初唐人的伪托。因此,翻译于北齐天保九年(558)的《须弥藏经》应算是中土有确切翻译时间的最早宣扬地藏信仰的经典,虽然《大方广十轮经》的传入时代可能更早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藏菩萨 地藏信仰 中土译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言:西方学术与中国问题
17
作者 李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学 汉学研究 学术系统 李欧梵 王德威 现代性 文化霸权 新中国文学 社会科学理论 现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诗歌?谁的社会?——对“诗歌与社会”问题的几点困惑
18
作者 李怡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8-191,共4页
"汶川地震诗歌"写作所凸显的文学面对灾难、直面社会现实、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涉及的正是当代文学传统中是否应该表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等文学正统、文学规范以及如何表现的本质问题,而中国现代诗论中对诗歌"社会意义&qu... "汶川地震诗歌"写作所凸显的文学面对灾难、直面社会现实、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涉及的正是当代文学传统中是否应该表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等文学正统、文学规范以及如何表现的本质问题,而中国现代诗论中对诗歌"社会意义"的强调又经常与对"艺术追求"的阐述形成二元对立关系。那么,把今天这一突发文学现象的讨论重新放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这就需要首先区分某些过于"概念化理解"的概念如"社会"、"现实"、"生活"、"个人化"等,并区分诗人的社会公民身份与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身份,继而对时代语境下诗人创作心态和读者接受的复杂性作出辨析,这样才能追问文学审美的社会化、道德化内涵如何"导向",文学的社会救赎与审美限制之间如何"调适"?李怡、李润霞、张桃洲、刘洁岷、程光炜诸先生对上述问题做了各有侧重的探讨。汶川地震诗歌热潮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联想到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对于反映社会矛盾、关注民生疾苦的"底层写作"、"打工文学"、"草根写作"等类似话题的持续关注,联想到我们今后的当代文学写作仍将不断面临重大社会事件、甚至是社会危机或灾难,所以文学写作在提升自身艺术的同时如何面对外部社会的评价,或许仍将是思考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话题。本刊推出这组学术笔谈,希望藉此继续关注挖掘"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引发更为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现实 诗歌 文学传统 文学写作 艺术追求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审美 学术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或“变”或“常”:流动的概念
19
作者 李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46,共2页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从学所讲,新诗的"变"与"常",实际上是审视新诗的"变"的问题。永远的对美的新向往,也就是"变",是诗的美学本质。"变"就是活力,"变"就是生命。但是,李怡说,现在新诗似乎在"变"的路途上一路狂奔,对于"常"——诗歌之"常",中国诗歌之"常",有所忽略,"变"与"常"的正常生态出现严重失衡。似乎是回答李怡的"怎样的‘常’才是有效的"的问题,张传敏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传统诗歌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联系。也似乎是回答李怡的问题,熊辉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域外诗学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中国诗学与域外诗学的联系。本期文稿出现了对既往的笔谈文章的引用和回应,这是一个好现象,使得我们的讨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寻求深度的可能。希望后来者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变” 概念 意义给予 学术价值 美学本质 学术界 李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如何“小说”——再论李劼人《大波》兼及魏继新《辛亥风云路》
20
作者 李怡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65-67,共3页
具有'华阳国志'治史传统的巴蜀知识分子保持了对历史的独特兴味,前有'现代'的李劼人,后有'当代'的魏继新两者相提并论或许仅仅因为他们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李劼人的文学史成就广获肯定的... 具有'华阳国志'治史传统的巴蜀知识分子保持了对历史的独特兴味,前有'现代'的李劼人,后有'当代'的魏继新两者相提并论或许仅仅因为他们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李劼人的文学史成就广获肯定的时候将当代作家魏继新一并讨论也许未必恰当,至少对于迫切等待学界意见的魏继新本人是一种相当的冒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 历史表现 历史小说 当代作家 新中国 知识分子 赵尔丰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