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鸟类及景观资源保护视角下日本风力发电设施的评价及管控
1
作者 谢梦晴 王倩娜 +1 位作者 刘轶 彭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6,共8页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风力发电逐渐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主力能源形式之一。但过去30多年来,风电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导致了栖息地破坏、景观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着眼于风力发电设施鸟类及景观资源保护议题,对比分析中日两国风力...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风力发电逐渐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主力能源形式之一。但过去30多年来,风电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导致了栖息地破坏、景观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着眼于风力发电设施鸟类及景观资源保护议题,对比分析中日两国风力发电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剖析日本在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前后对鸟类及景观保护的评价与管控方法,并以北海道石狩市厚田区聚富村、望来村为例,解析其在鸟类及景观保护方面的实践。总结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技术支撑、注重管控与经验输出等启示,为我国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前后的鸟类及景观保护工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力发电设施 环境影响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 景观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多尺度城市热环境网络构建及格局优化: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文萍 庄子薛 +2 位作者 谢梦晴 胡杨 王倩娜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08,共6页
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扩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研究城市热环境网络格局以优化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方法。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电路理论相结合,立足多尺度,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其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连通性强... 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扩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研究城市热环境网络格局以优化规划布局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方法。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电路理论相结合,立足多尺度,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其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连通性强的冷岛、热岛源地,根据景观格局特征与地表覆盖构建阻力面,运用Linkage Mapper识别廊道、冷岛障碍点和热岛夹点,并进行分级和评价,构建研究区热环境网络,提出多尺度下的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尺度识别出23处冷岛源地、34条关键廊道、48处障碍点,廊道呈“串珠状”环绕研究区边缘分布,连通性和稳定性较弱;2)中心城区核心区尺度识别出34处热岛源地、81条关键廊道、98处夹点,廊道呈网状分布且普遍连通性较高,夹点是未来阻断热岛廊道连通的关键区域;3)研究区形成“两环多分支五组团多点”结构的城市热环境网络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市及其他城市的热环境改善提供科学参考,丰富电路理论在热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热环境网络格局 电路理论 廊道 障碍点 夹点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韧性视角下基于NSGA-Ⅲ的国土空间优化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施雅蓉 庄子薛 +1 位作者 沈一 王倩娜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8,共10页
【目的】以增汇减排为核心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NCS落实的载体——林草地等生态用地面临着随时被侵占的困境。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完成国... 【目的】以增汇减排为核心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NCS落实的载体——林草地等生态用地面临着随时被侵占的困境。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完成国土空间优化,可协调多方发展需求并实现气候韧性。【方法】以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为例,以2030年为期设定强气候韧性、均衡发展两种情景,构建基于“双评价”约束的第三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Ⅲ)的国土空间优化模型。【结果】强气候韧性、均衡发展情景中分别有10.92%和13.21%的土地发生变化,推动气候调节效益分别增长23.12%、9.88%,前者情景中首要贡献者是林地,后者为草地;人口容量分别增长64.94%、69.15%,强气候韧性情景在实现气候韧性的同时兼顾了城市发展。两种情景结果都显示,研究区下辖的5个街道/镇中,生态用地较少的青龙街道内林地面积增长率超100%,城镇开发强度较小的高家镇、贵平镇内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超600%,锦江镇、视高街道内各类型土地变化相对平稳;与2020年相比,优化后的各类型土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国土空间呈现更加破碎的布局模式,尤以均衡发展情景为甚。【结论】多目标国土空间优化模型以气候韧性为主导,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减轻了生态用地易被侵占的风险,为研究区推进零碳排放试点工程和落实气候韧性发展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风景园林 低碳 情景模拟 NSGA-Ⅲ 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视角下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区划及生态廊道构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谢于松 王倩娜 罗言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观格局分析,并提...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控制区区划 土地利用 生态廊道 重庆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格局演变与道路网络耦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倩娜 魏琪力 +1 位作者 谢于松 罗言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5,共6页
路网密度的提升会导致斑块破碎、栖息地减少等现象。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95、2005、2015年的绿色空间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划分出绿地斑块等级,同时针对包含高速公路... 路网密度的提升会导致斑块破碎、栖息地减少等现象。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获取1995、2005、2015年的绿色空间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明确了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划分出绿地斑块等级,同时针对包含高速公路在内的5种道路类型分别按照100、500、1000、2000m的宽度建立缓冲区,分析出不同道路类型在不同缓冲区下绿地斑块级别、面积和破碎化指数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绿色空间破碎化与道路网络耦合的图谱关系。1)土地利用变化以绿色空间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1995—2005年绿地斑块破碎呈穿孔状,2005—2015年进一步向东北和西南向破碎。2)不同缓冲区范围内斑块级别呈低级别斑块数量增加、整体面积占比小、高级别斑块数量增加、面积下降明显的特点,同时绿地斑块面积有减小趋势,高速公路对斑块面积的影响最大。各道路类型均呈缓冲区宽度越大对斑块影响越弱的规律。3)1995—2015年,不同道路类型的破碎化强弱不同,总体上景观结构进一步多样化,斑块破碎化现象明显加剧,斑块形状呈单一化发展趋势,不同道路类型两侧的绿地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趋于相同。4)1995—2005年,斑块图谱类型以零散为主,还包括中空、切割、分散类型;2005—2015年,斑块图谱类型进一步演化,零散型增加明显。研究结果能为道路网络规划和生态空间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空间 道路网络 斑块破碎化 耦合分析 成都市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国风电景观的立地布局特征及类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轶 曾琬莹 +1 位作者 施雅蓉 王倩娜 《风景园林》 2023年第11期87-95,共9页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 [目的]在“双碳”背景下,风电已成为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主力电源。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和类型,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景观为研究对象,提出“风电景观布局要素”体系,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多环缓冲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功能设备、人地实践3类要素分析风电景观立地布局特征;并选取地形地貌特征、周边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环境条件4个景观特征因子作为分类依据,遵循自上而下的多等级分类思路,系统划分中国风电景观类型。[结果]结果显示:1)风电景观立地布局呈多元化、区域性分布,部分区域存在与生态环境敏感区交叠等问题;2)风电景观可划分为山地、滨海等七大类,山地耕地、滨海林地等26子类。[结论]基于此,提出基于风电景观布局要素的机理与影响、基于风电景观类型的评估与对比、风电景观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3个拟开展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中国风电景观立地条件及类型等基础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风电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研究边界,以期为未来风电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风电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文化景观 风电景观 立地布局特征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