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薛晖 董立华 SaimaNaz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I、II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III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董立华 薛晖 周鸿鹰 羊惠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及蛋白质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及分布,探寻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新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及蛋白质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及分布,探寻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新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型FABP、心型或骨骼肌型FABP、脑型FABP、表皮或牛皮癣型FABP、肝型FABP、小肠型FABP和胃型FABP mRNA及蛋白质在35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1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显示A-、B-、I-和G-FABPs mRNA在两种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H-和L-FABP mRNA在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较纤维腺瘤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L-和H-FABP在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较纤维腺瘤明显上调(P<0.05),分布范围更广。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E-、L-和H-FABP蛋白质在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E-、L-和H-FABP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治疗途径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FBXL20基因的siRNA片段的筛选及其验证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剑军 蒋琴 +1 位作者 袁粒星 陈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7-243,共7页
在人结肠腺癌SW480细胞株及口腔鳞癌HSC3细胞株中,筛选有效干扰fbxl 20的siRNA片段.设计合成3对靶向fbxl 20 mRNA的小干扰RNA片段,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SW480细胞和HSC3细胞.结果发现siRNA-1,siRNA-2,siRNA-3均能抑制SW480细胞和HSC... 在人结肠腺癌SW480细胞株及口腔鳞癌HSC3细胞株中,筛选有效干扰fbxl 20的siRNA片段.设计合成3对靶向fbxl 20 mRNA的小干扰RNA片段,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SW480细胞和HSC3细胞.结果发现siRNA-1,siRNA-2,siRNA-3均能抑制SW480细胞和HSC3细胞fbxl20 mRNA的表达,siRNA-2抑制作用最明显,抑制率分别为86.8%和100%.MTT试验显示:siRNA-2转染SW480细胞和HSC3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9.5%和43.4%.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表明,HSC3细胞在转染24 h后,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迁移抑制率高达72.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转染36 h后,SW480细胞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21.9%;转染24 h后,HSC3细胞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44.7%.本实验成功的筛选出了特异性的抑制fbxl 20基因的siRNA片段,并初步鉴定了fbxl 20基因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bxl20 RNA干扰 SW480细胞 HSC3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段建钢 项涛 +1 位作者 陈红 刘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85-98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从大鼠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作用。方法:①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胎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加血清诱导其分化。②在NSCs培养基和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M1,观察...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从大鼠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作用。方法:①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胎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加血清诱导其分化。②在NSCs培养基和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M1,观察GM1对NSCs增殖和分化的作用。结果:①与不含GM1的NSCs培养基相比,在NSCs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GM1,NSCs的生长无明显改变,随着GM1浓度的增加,NSCs克隆球体积逐渐减小,细胞逐渐死亡;②在DMEM/F12培养基中单独加GM1而不加血清,NSCs克隆球均未见继续生长,也未见分化,而是迅速的死亡。结论:①在NSCs培养基中,低浓度(12.5μg/ml)GM1对NS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较高浓度的GM1对NS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②DMEM/F12培养基中单独加GM1,而不加血清和其他生长因子,既不能诱导NSCs分化,也不利于NSCs的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增殖 分化 外源性神经节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及其受体在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4
5
作者 郭琼 王凡 +1 位作者 陆长青 李丽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7-319,323,共4页
目的:观察TGFβ1及TβRⅠ、 TβRⅡ在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中的表达, 探讨它们与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半定量RT-PCR分析3种因子在13 ~17 d 全胚中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因子在15 ~17 d 胎肺中的表... 目的:观察TGFβ1及TβRⅠ、 TβRⅡ在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中的表达, 探讨它们与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半定量RT-PCR分析3种因子在13 ~17 d 全胚中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3种因子在15 ~17 d 胎肺中的表达及该组织发育结构特点.结果:半定量RT-PCR示, 3种因子在发育13 ~15 d表达呈递增趋势, 16 ~17 d 出现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TGFβ1主要位于发育中支气管上皮细胞内, TβRⅠ、 TβRⅡ位于原始肺泡组织.结论:TGFβ1及TβRⅠ、 TβRⅡ在大鼠整胚及胎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尤其是对组织器官形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βⅠ、Ⅱ型受体 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仪昊 陈道邦 +1 位作者 徐立 史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探索葛根素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中药在细胞定向分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传至第5代,诱导组以... 目的:探索葛根素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中药在细胞定向分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传至第5代,诱导组以2.5mg/ml的葛根素预诱导24h后,用17.5mg/ml的葛根素无血清培养基诱导,未诱导组加入等量培养基,24h后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的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检测不同浓度葛根素诱导后细胞的活力,流式细胞仪及RT-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NSE、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诱导18h后BMSCs胞体收缩,有突起伸出,24h后突起增多呈网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阳性表达率为(53.3±4.3)%,GFAP阳性表达为(64.5±5.2)%,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24h后的细胞NSE及GFAP表达量均较未诱导组升高,RT-PCR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NSE、GFAP,未诱导的细胞则不表达。结论:葛根素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细胞 葛根素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华 吕青 +1 位作者 薛晖 陈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FABP、FA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FABP、FA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L-FABP和FAS主要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L-FABP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Ⅰ、Ⅱ级明显上调(P<0.05)。相反,FAS的表达量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Ⅰ、Ⅱ级明显下调,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是,L-FABP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相关性。结论: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随着FAS表达下调,L-FABP和VEGF的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Smad4信号通路在SD大鼠胚胎心脏发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全波 陆长青 +4 位作者 冉黎 李丽英 石钊 贺雪莲 王凡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105-3108,共4页
目的:观察E11-E19SD大鼠胚胎心脏形态变化及TGF-β1、Smad4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鼠胚胎心脏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HE染色观察SD大鼠胚胎心脏发育变化;半定量PCR法检测TGF-β1、Smad4在E11-E19心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11-E1... 目的:观察E11-E19SD大鼠胚胎心脏形态变化及TGF-β1、Smad4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鼠胚胎心脏发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HE染色观察SD大鼠胚胎心脏发育变化;半定量PCR法检测TGF-β1、Smad4在E11-E19心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E11-E19SD大鼠心脏由原始心管状发育成为形态和功能都较成熟心脏。TGF-β1和Smad4表达由弱到强再减弱;TGF-β1表达高峰出现在E14,Smad4高峰出现在E17。结论:对SD大鼠心脏E11至E19连续观察为了解胚胎心脏发育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TGF-β1/Smad4信号通路在SD大鼠胚胎心脏发育不同期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E11-E12主要起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E13-E15过程中主要发挥诱导细胞分化的功能,E16-E19起到维持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D4 胚胎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细胞神经基质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Schwann细胞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红云 邓仪昊 +3 位作者 佟晓杰 贾桦 张旭 李振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4-608,共5页
为探讨脱细胞神经基质移植物(ANA)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向Schwann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本实验将分离的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行表型鉴定后,取第五代细胞,用ANA匀浆进行诱导。诱导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 为探讨脱细胞神经基质移植物(ANA)体外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向Schwann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本实验将分离的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行表型鉴定后,取第五代细胞,用ANA匀浆进行诱导。诱导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中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诱导前后细胞的GFAP及S-100的变化;MTT测定不同诱导剂浓度诱导后的细胞活性。结果显示: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GFAP、S-100阳性细胞比例在诱导后分别为(64±5)%、(42±4)%;流式细胞仪检测和RT-PCR反应均显示GFAP、S-100的表达诱导组较对照组有所升高;MTT检测表明诱导剂浓度为1.0mg/ml时诱导后有活性细胞的数目最多。上述结果提示ANA可诱导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分化为Schwann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神经基质移植物 骨髓间充质细胞 SCHWANN细胞 诱导 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本斯 李正金 +2 位作者 邹汝荣 王凡 李瑞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正常培养,通过形态学、PAS反应、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作鉴定。结果:诱...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杂胞苷诱导24h后正常培养,通过形态学、PAS反应、磷钨酸苏木素染色(PTA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作鉴定。结果:诱导细胞以梭形、柱状为主,部分细胞有分支,单个核、卵圆形、居中,似心肌细胞,PAS及PTAH染色均为阳性。诱导后培养2周的细胞表达Sarcomeric Actin和Connexin-43较弱,以后表达逐渐增强,而且1、3、5代细胞均稳定表达。结论:骨髓MSCs可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细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细胞 分化 5-氮杂胞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11
作者 何红云 邓仪昊 +2 位作者 佟晓杰 贾桦 张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观察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细胞,取第5代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神经复合培养,构建移植物。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支架... 目的观察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细胞,取第5代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神经复合培养,构建移植物。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支架组,对照组。术后12周,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检测及组织学等方法评价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的检测显示实验组优于支架组(P<0.05);组织学检查,实验组修复神经S-100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支架组,足底皮肤单位面积内触觉小体明显多于支架组,实验组缝合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纤维数目、纤维密度、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均优于支架组(P<0.05),其坐骨神经缺损修复效果接近对照组。结论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可有效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经脱细胞神经支架溶液诱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内具有施万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神经支架 骨髓间充质细胞 坐骨神经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KDR胞内区(KDR-C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丽英 彭晓东 +3 位作者 章崇杰 董立华 潘英 王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研制特异性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或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胞内区(KDR-CD)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谷胱甘肽转硫酶耦联的KDR-CD(GST-KDR-CD)可溶性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KDR-CD mA... 目的:研制特异性针对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或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胞内区(KDR-CD)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谷胱甘肽转硫酶耦联的KDR-CD(GST-KDR-CD)可溶性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其亲和力、亚类,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结果: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KDR-CD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2B8H2A5;它分泌的抗体亚类为IgG1,к型轻链,而且亲和力强、特异性高。结论:成功获得能分泌抗KDR-CD mAb杂交瘤细胞,为以后将该mAb改造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其能进入细胞内与受体KDR-CD特异性结合并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含激酶插入区受体胞内区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