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伟 吴尧 顾忠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3-48,共6页
磁性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超顺磁性质和纳米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系统评述了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表面改性及其在生物标记与分离、核磁共振成影、药物载体以及疾病诊断与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磁性纳米粒子 制备方法 表面改性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类树状大分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佘汶川 徐翔晖 +2 位作者 王刚 罗奎 顾忠伟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0-29,39,共11页
肽类树状大分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它除了具有普通树枝状分子的特征如规整性、高度支化、表面呈现高密度功能团、尺度为纳米级、单一分子量等之外,同时还具有类似蛋白一样的球状结构、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水... 肽类树状大分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它除了具有普通树枝状分子的特征如规整性、高度支化、表面呈现高密度功能团、尺度为纳米级、单一分子量等之外,同时还具有类似蛋白一样的球状结构、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水溶性、耐蛋白酶水解、生物降解等独特的性能。肽类树状大分子的上述特点,使它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显示出诱人的前景。系统论述了肽类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在疾病诊断与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如作为MRI(磁共振成像)分子探针、诊断试剂以及基因治疗试剂等。将造影官能团偶联到肽类树枝状分子上,即得肽类树枝状MRI分子探针,该类MRI分子探针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级尺寸结构。含氨基的肽类树枝状分子与基因(DNA)复合成纳米尺寸的粒子,可有效进入细胞,将DNA转移到目标部位,达到基因转染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树状大分子 分子探针 药物载体 基因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基生物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晓棠 但晔 +4 位作者 陈一宁 王云兵 胡晓兵 李正军 但卫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4,共9页
胶原因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柔韧性和趋化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被认为是改善组织再生最重要的生物材料之一,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以及再生医学领域。但是,在提取过程中,胶原的结构和自然交联键会遭到破坏,导致其机械强度、热... 胶原因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柔韧性和趋化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被认为是改善组织再生最重要的生物材料之一,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以及再生医学领域。但是,在提取过程中,胶原的结构和自然交联键会遭到破坏,导致其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抗酶解能力都低于自然状态。受到天然胶原在组织重塑和修复过程中自然交联的启发,研究人员通过引入外源性交联(化学、物理和生物)来优化胶原基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目前,外源性化学、物理或生物交联已被用于修饰胶原的分子结构,通过这些方法制备的胶原基支架材料的刚度、抗张强度和压缩模量都明显提高,但是材料的延展性降低。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限制胶原三螺旋结构分子间α链的自由度,防止胶原微纤维排列的破坏,从而提高胶原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另外,通过分子间交联掩盖胶原的酶切割位点,能够提高胶原对酶促降解的抵抗力。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有一些缺陷,如存在细胞毒性和降低胶原的活性等。研究者们制备了不同物理结构的胶原基材料(脱细胞基质、海绵、水凝胶、自组装纤维、膜、管和多孔球等),以更好地促进不同组织或器官的再生。因此,了解胶原基材料的交联方法和制备技术进展,对开发新型的胶原基生物支架材料至关重要。本文详细总结了制备胶原基材料的外源性交联方法及其优缺点,归纳了不同物理结构的胶原基材料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组织再生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胶原基材料在再生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交联 生物材料 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结构生物材料在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睿 毛飞 +3 位作者 钱晖 杨晓 朱向东 张兴栋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0-762,共13页
天然骨组织由有机纳米材料胶原纤维和无机纳米材料羟基磷灰石组成,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以及传统人工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功能和力学性能优势。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中,模拟天然骨组织层次特征的微纳米结构生物材料是研究热点... 天然骨组织由有机纳米材料胶原纤维和无机纳米材料羟基磷灰石组成,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以及传统人工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功能和力学性能优势。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中,模拟天然骨组织层次特征的微纳米结构生物材料是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微纳米结构生物材料能有效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促进细胞成骨分化,进而促进体内骨组织再生。本文综述了利用天然骨组织层次特征指导材料分层设计的研究进展以及微纳米结构生物材料的细胞相互作用特性和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材料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结构 骨再生 生物材料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钙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及烧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亚楠 谢鹏飞 +5 位作者 范洪远 宋平 张勃庆 王亚宁 周长春 张兴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177-180,184,共5页
纳米磷酸钙陶瓷由于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大幅度提升,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研究热点。纳米磷酸钙陶瓷制备的两大难点在于纳米粉体的合成和陶瓷的烧结。对现有的纳米磷酸钙粉体合成和纳米陶瓷烧结工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纳米磷酸钙陶瓷由于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大幅度提升,成为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研究热点。纳米磷酸钙陶瓷制备的两大难点在于纳米粉体的合成和陶瓷的烧结。对现有的纳米磷酸钙粉体合成和纳米陶瓷烧结工艺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归纳分析了不同过程工艺参数对纳米粉体和陶瓷晶粒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磷酸钙 粉体合成 纳米陶瓷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新技术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思原 孔梅梅 +2 位作者 王淑芳 孔德领 顾忠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介绍几种静电纺丝法调控纤维形态和结构的新技术,包括制备芯-鞘、中空、多孔、串珠状纤维和取向结构纤维的技术。制备芯-鞘结构纤维的主要方法包括同轴共纺、乳液电纺和相分离。其中,同轴共纺和相分离的方法可以加以延伸,成为制备中空... 介绍几种静电纺丝法调控纤维形态和结构的新技术,包括制备芯-鞘、中空、多孔、串珠状纤维和取向结构纤维的技术。制备芯-鞘结构纤维的主要方法包括同轴共纺、乳液电纺和相分离。其中,同轴共纺和相分离的方法可以加以延伸,成为制备中空纤维的技术。将两种材料进行混纺,再除去其中一种成分,可以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纤维。乳液电纺也可应用于串珠状纤维的制备。另外,通过对收集装置进行改进,可以得到具有良好取向性或微结构的纤维毡。这些电纺新技术在血管、骨、肌肉、神经、韧带和肝脏等组织的修复和重建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可以应用在抗生素、抗癌药等药物以及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制剂,乃至活细胞的包埋、传输和控制释放中,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芯-鞘结构 取向结构 组织工程 药物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林晓艳 范红松 +5 位作者 李旭东 唐敏 张伶利 谭言飞 徐金瑞 张兴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8,共6页
低温下,水热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浆液与中性胶原溶胶混合,升温使羟基磷灰石晶体与胶原自组装形成复合凝胶,经洗涤、冻干,获得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和TEM对复合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晶体尺寸为16nm&... 低温下,水热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浆液与中性胶原溶胶混合,升温使羟基磷灰石晶体与胶原自组装形成复合凝胶,经洗涤、冻干,获得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采用XRD,FTIR和TEM对复合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晶体尺寸为16nm×40nm;复合材料的晶相组成,羟基磷灰石晶体大小、胶原纤维的结构等都与天然骨相似。采用骨髓嗜多染细胞微核实验、致敏实验、以及细胞毒性实验对复合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小鼠骨髓微核率为1.6±0.9,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和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最大剂量法实验表明复合材料无致敏作用。滤膜扩散实验证明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复合材料骨内植入的组织学分析表明,4周时,在材料和骨组织的界面处有新骨生成,12周时,界面处有大量的新骨形成。皮下植入44周后,材料降解成碎片,纤维组织长入材料降解区域。本研究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具有体内降解和促进骨形成的能力。不具有致染色体畸变作用、皮肤致敏作用和细胞毒性,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潜在的骨替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细胞毒性 致敏作用 微核试验 骨植入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源性补片研究现状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欣 但卫华 +3 位作者 陈一宁 李正军 但晔 胡晓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31-238,共8页
人体内组织缺损修复补片材料一直是材料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之一,人工合成高分子补片因具有物理力学性能好、可塑性强、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人工合成高分子补片材料普遍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诱导组织... 人体内组织缺损修复补片材料一直是材料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重点之一,人工合成高分子补片因具有物理力学性能好、可塑性强、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人工合成高分子补片材料普遍存在生物相容性较差、诱导组织再生能力不佳、并发症较多等问题,难以达到人体缺损组织理想修复材料的临床要求,因而,人们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生物源性的补片材料。相比于合成高分子补片,生物源性补片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免疫原性,在应用中能够很好地与宿主组织整合并诱导新生组织的再生,且并发症较少。但单一的生物源性补片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力学强度不够、降解速率过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或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生物源性补片材料进行改性,如采用化学交联剂对补片进行交联固定;或对补片结构进行仿生学设计,采用不同的补片成型方法,如静电纺丝等方法优化补片结构;或将多种补片材料复合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片的物理力学性能、耐降解性能和生物学性能,进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生物源性补片。本文重点综述了生物源性补片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来生物源性补片在腹部、心肌、盆腔以及尿道缺损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性补片 组织缺损修复 脱细胞基质 疝气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基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叶易春 但卫华 +1 位作者 曾睿 米贞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3,88,共4页
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概述了淀粉的结构与性能,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淀粉改性方法,着重综述了淀粉纤维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淀粉纤维的应用领域,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尚待开拓,研究亟待深入。最后阐明了淀粉纤维与传... 淀粉基可生物降解材料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点。概述了淀粉的结构与性能,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淀粉改性方法,着重综述了淀粉纤维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淀粉纤维的应用领域,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尚待开拓,研究亟待深入。最后阐明了淀粉纤维与传统的可降解高分子成纤材料的结合使用,将是淀粉基生物可降解纤维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纤维 改性 可降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尼平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但年华 但卫华 +2 位作者 林海 关林波 肖世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966-2969,共4页
分别采用0、2%、4%、8%、16%(质量分数)的京尼平(GP)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检测交联后材料(GP-pADM)的基本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GP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收缩温度逐渐提高,抗张强度降低;电镜扫描图显示交联后材料的孔隙有缩... 分别采用0、2%、4%、8%、16%(质量分数)的京尼平(GP)交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ADM),检测交联后材料(GP-pADM)的基本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剂GP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收缩温度逐渐提高,抗张强度降低;电镜扫描图显示交联后材料的孔隙有缩小的趋势,并导致了吸附水率、吸湿率和溶胀率的逐渐下降;红外图谱表明交联后材料中含有共轭双键;细胞毒性试验显示,GP-pADM细胞毒性为0级,急性经口毒性实验未见明显急性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猪真皮基质 京尼平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康建 曾睿 +2 位作者 叶易春 但年华 但卫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30,共5页
通过热脱氢交联(DHT)-碳化二亚胺(EDC)复合改性制备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材料。对复合膜的力学强度、吸水率、降解性能、细胞毒性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全层皮肤损伤动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 通过热脱氢交联(DHT)-碳化二亚胺(EDC)复合改性制备胶原-壳聚糖-硫酸软骨素三元膜材料。对复合膜的力学强度、吸水率、降解性能、细胞毒性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全层皮肤损伤动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耐酶解性,生物相容性,并能加速创面愈合,作为一种潜在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壳聚糖 硫酸软骨素 医用复合膜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表面微纳米化改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长春 叶兴江 +2 位作者 肖占文 王哲 张兴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85,共4页
目的:研究多孔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表面微纳米化改性。方法通过双氧水发泡法制备多孔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利用水热法对材料进行微纳米化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通过 X 射线衍射仪分析测试材料改性层相成分。... 目的:研究多孔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表面微纳米化改性。方法通过双氧水发泡法制备多孔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利用水热法对材料进行微纳米化表面改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显微结构,通过 X 射线衍射仪分析测试材料改性层相成分。结果材料改性处理后,孔隙率为(63±8)%,大孔孔径为(310±30)μm。材料表面及内孔壁生成羟基磷灰石微纳米晶粒或晶须,晶须长20-40μm,直径为100-300 nm。结论多孔磷酸钙陶瓷材料的内外表面经水热法处理微纳米化表面改性后,材料性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支架 多孔磷酸钙陶瓷 水热法 晶须 表面微纳米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改性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一宁 但年华 +1 位作者 莫云飞 但卫华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共5页
将纳米SiO2、纳米TiO2及纳米银的溶液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复合,考察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收缩温度、抗张强度、透水汽性、孔隙率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能以纳米粒子状态较好... 将纳米SiO2、纳米TiO2及纳米银的溶液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porc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pADM)复合,考察改性前后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收缩温度、抗张强度、透水汽性、孔隙率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材料能以纳米粒子状态较好地分布于pADM内,随着纳米SiO2、纳米TiO2用量的增大,改性后的pADM收缩温度提高,抗张强度提高,孔隙率增大,透水汽性提高,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纳米银改性后的pADM收缩温度降低,抗张强度增大,孔隙率减小,透水汽性略有减小,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脱细胞真皮基质 改性 抗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生物安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邹文 蔡永福 梁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为了评价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安全性,依据相关的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和GB/T16886系列标准,对该材料进行了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性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羟基磷... 为了评价羟基磷灰石的生物安全性,依据相关的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和GB/T16886系列标准,对该材料进行了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热原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一系列生物安全性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迟发型超敏试验 热原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细胞毒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制备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5
作者 刘婷 但卫华 但年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06期31-37,共7页
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基础上,简要地综述和探讨了胶原改性的原理与方法、胶原基复合支架材料的造孔方法及其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种子细胞的选择、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 胶原基复合型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本文在介绍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基础上,简要地综述和探讨了胶原改性的原理与方法、胶原基复合支架材料的造孔方法及其与孔结构之间的关系、种子细胞的选择、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培养、血管化及其影响因素、及其它皮肤附属器官的再生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阐明了解决这些科学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组织工程化皮肤 支架 细胞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基复合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闫星雨 但年华 +2 位作者 陈一宁 但卫华 李正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6-244,共9页
胶原蛋白可用于多种止血场景,并凭借优越的性能和易于获取的特点逐渐取代传统止血材料。然而,不同剂型的胶原止血剂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如力学性能差、粘附性差等。虽然提纯或交联改性胶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改善,但作用有限,临床应用仍... 胶原蛋白可用于多种止血场景,并凭借优越的性能和易于获取的特点逐渐取代传统止血材料。然而,不同剂型的胶原止血剂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如力学性能差、粘附性差等。虽然提纯或交联改性胶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改善,但作用有限,临床应用仍深受限制。天然生物及其衍生物材料是来源丰富的止血剂,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吸收和降解性能。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壳聚糖、纤维蛋白胶、藻酸盐和氧化纤维素,以及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传统中药材。因此,胶原蛋白与天然生物及其衍生物材料交联而成的胶原蛋白基复合止血材料,有望成为极具前景的生物医用止血材料。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胶原基复合止血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对胶原基复合止血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止血 壳聚糖 氧化纤维素 纤维蛋白胶 海藻酸盐 传统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辐照灭菌对胶原膜体外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林晓艳 鲁建 +2 位作者 刘科伟 陈一权 张兴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8-61,共4页
为了探讨60Co辐照灭菌方法对胶原膜稳定性的影响,牛跟腱胶原膜、牛皮胶原膜经60Co辐照灭菌,对灭菌前后胶原膜的溶胀度、收缩温度和抗胶原酶酶解能力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胶原膜交联度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对其机... 为了探讨60Co辐照灭菌方法对胶原膜稳定性的影响,牛跟腱胶原膜、牛皮胶原膜经60Co辐照灭菌,对灭菌前后胶原膜的溶胀度、收缩温度和抗胶原酶酶解能力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胶原膜交联度及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应用红外光谱分析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60Co辐照后,胶原蛋白分子间发生了共价交联,两种胶原膜的溶胀度减小,胶原酶酶解时间增加,胶原膜的交联度及稳定性增加,无菌检查合格。但收缩温度降低,辐照时如不采用任何保护胶原的措施,胶原的分子结构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60Co辐照灭菌 交联度 稳定性 红外光谱 生物材料 生物可降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滴定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林晓艳 温贤涛 +3 位作者 李虎 鲁建 范红松 张兴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7-70,共4页
以饱和Ca(OH)2溶液的上清液、磷酸和可溶性胶原为原料,在37℃、中性条件下,采用共滴定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仿生骨修复材料。用XRD、FTIR、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材料晶相组成、微观形貌、结构、化学组成、晶粒大小进行分析。... 以饱和Ca(OH)2溶液的上清液、磷酸和可溶性胶原为原料,在37℃、中性条件下,采用共滴定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仿生骨修复材料。用XRD、FTIR、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材料晶相组成、微观形貌、结构、化学组成、晶粒大小进行分析。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弱结晶的纳米尺度(5nm×60nm~20nm×80nm)的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纤维组成。复合材料在晶相组成、化学组成和晶体尺寸上类似于天然骨。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168.85MPa)和弹性模量(5.87GPa)介于致密骨和牙本质之间。此复合材料有望成为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滴定法 纳米羟基磷灰石 胶原 复合材料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聚乙烯醇共混膜的结构表征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康建 但卫华 +4 位作者 曾睿 贾淑平 胡帅 龚彦铭 米贞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2-105,共4页
由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醋酸水溶液共混,流延成膜,然后用1mol/L的NaOH水溶液处理,成功制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壳聚糖/聚乙烯醇二元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共混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共混膜的透光率、吸水率、保水率... 由壳聚糖和聚乙烯醇的醋酸水溶液共混,流延成膜,然后用1mol/L的NaOH水溶液处理,成功制得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壳聚糖/聚乙烯醇二元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共混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共混膜的透光率、吸水率、保水率、力学性能、透水汽率、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共混膜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分子间的作用力使共混膜理化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乙烯醇 共混 相容性 互穿网络 生物医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立柱 马红杰 +2 位作者 朱兴松 金镇镐 樊渝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0-61,75,共3页
以乙醇为分散介质,用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基)氧化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讨论了偶联剂用量对SiO2改性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热失重、扫描电镜、表面羟基滴定等手段表征改性效果。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 以乙醇为分散介质,用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基)氧化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讨论了偶联剂用量对SiO2改性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热失重、扫描电镜、表面羟基滴定等手段表征改性效果。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与纳米SiO2发生化学反应并接到SiO2表面,改性后的SiO2在有机物中的分散性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硅烷偶联荆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