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淋巴清扫术后肩臂综合征的评估与康复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家存 孙沫逸 +31 位作者 任皎洁 郭伟 李龙江 唐瞻贵 任国欣 孙志军 孟箭 尚伟 刘绍严 张杰 李吉辰 何悦 李春洁 杨凯 龚忠诚 席庆 韩冰 麦华明 陈彦平 章杰 吴亚东 李超 安常明 孙传政 袁华 杨帆 袁海光 吴丹冬 范帅 李飞 徐超 魏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7,共11页
颈淋巴清扫术(ND)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颈清术式在不断改良,但术中因剥离、牵拉等损伤副神经、肌肉、肌膜、筋膜及韧带引起的肩臂综合征(SS),仍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加之放疗的影响,不仅会导致患者肩颈及手臂... 颈淋巴清扫术(ND)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颈清术式在不断改良,但术中因剥离、牵拉等损伤副神经、肌肉、肌膜、筋膜及韧带引起的肩臂综合征(SS),仍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加之放疗的影响,不仅会导致患者肩颈及手臂疼痛、僵硬、麻木、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更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针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颈清术后SS的问题尚缺乏一个系统评估和康复管理方案。基于前期临床实践基础以及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邀请颌面肿瘤外科和康复领域的专家根据相关临床经验共同讨论、修改,从SS的病因、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康复策略及预防等方面达成共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颈淋巴清扫术 肩臂综合征 康复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pure MTAD去除根管壁玷污层效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莉 王月秋 +2 位作者 于鑫 孙亮 苏勤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采用离体牙评价Biopure MTAD作为根管冲洗液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能力。方法将40颗人单根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各组根管预备过程中和预备完成时的冲洗液分别为:A组蒸馏水,B组5.25%NaClO和17%EDTA,C组1.3%NaClO,D组1.3%NaClO和B... 目的采用离体牙评价Biopure MTAD作为根管冲洗液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能力。方法将40颗人单根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各组根管预备过程中和预备完成时的冲洗液分别为:A组蒸馏水,B组5.25%NaClO和17%EDTA,C组1.3%NaClO,D组1.3%NaClO和Biopure MTAD,E组1.3%NaClO和3%EDTA。预备完后将样本纵向剖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评价根管壁玷污层和腐蚀情况。结果A组和C组实验样本整个根管壁都有玷污层覆盖。B、D、E组牙根冠和中1/3区根管壁玷污层均被有效去除,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根尖1/3区根管壁基本无玷污层,与B、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根冠和根中1/3的根管壁的腐蚀度较大,与D、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尖1/3区各组根管壁的腐蚀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iopure MTAD与1.3%的NaClO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去除根管壁玷污层且对根管壁表面的结构无明显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预备 根管冲洗 玷污层 Biopure MT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碧 满城 +2 位作者 陈瞰 胡静 祝颂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5-367,371,共4页
目的:观察利用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成年健康山羊,一侧关节制备3 mm直径、5 mm深的髁突表面骨软骨缺损,根据植入物不同分为BMSCs/PLGA复合物组、PLGA组及空白组,另一侧关节作为正... 目的:观察利用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成年健康山羊,一侧关节制备3 mm直径、5 mm深的髁突表面骨软骨缺损,根据植入物不同分为BMSCs/PLGA复合物组、PLGA组及空白组,另一侧关节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术后6周和24周后处死每组6只动物,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查比较。结果:术后24周时空白组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未能自发修复;植入PLGA组的缺损表面虽有软骨形成,但连续性有中断;植入BMSCs/PLGA组的修复效果最佳,表面软骨接近正常纤维软骨。组织学评分结果也显示BMSCs/PLGA组明显优于材料组和空白组。结论:BMSCs/PLGA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种修复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软骨 缺损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杨燃 邹静 李继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8-570,共3页
目的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 目的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牙本质层)的菌斑;无龋组收集唇面、邻面和!面沟裂的菌斑。提取菌斑的细菌DNA,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无龋组放线菌检出率为100%,龋敏感组为95%,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氏放线菌、戈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组儿童的菌斑中均有检出,前3种放线菌在无龋组的检出率高于龋敏感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儿童3个检测部位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放线菌是儿童乳牙龈上菌斑中的主要定植细菌,可能是有益菌;其检出情况与乳牙检测部位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聚合酶链反应 龋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迁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孟文霞 刘传霞 +3 位作者 高庆红 李小玉 刘豫荣 周红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处理的CAFs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一定浓度的TGF-β1在不同时间作用后对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与NFs组和未处理组CAFs相比,10μg/L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结论:TGF-β1细胞因子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对CAFs的生物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划痕实验 迁移 TGF-β1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内钙离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喜军 郭红梅 +1 位作者 王艳民 易新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周龄雌性SD大鼠的咀嚼肌成肌细胞,以酸刺激模拟咀嚼肌疲劳状态,以Fluo-4-AM对细胞内Ca2+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一段时间内正常p...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周龄雌性SD大鼠的咀嚼肌成肌细胞,以酸刺激模拟咀嚼肌疲劳状态,以Fluo-4-AM对细胞内Ca2+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一段时间内正常pH值条件下以及酸性刺激下17β-雌二醇对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Ca2+浓度的影响。结果正常pH值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7 mol/L的17-β雌二醇后,细胞内Ca2+浓度迅速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并在与正常pH值时胞浆Ca2+浓度相当的水平上重新形成动态平衡。酸性刺激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7 mol/L的17-β雌二醇后,细胞内Ca2+浓度迅速降低,并在比原来低的水平上形成新的动态平衡。结论本实验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雌激素能够使酸性刺激下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内Ca2+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胞浆Ca2+的超载,维持咀嚼肌正常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咀嚼肌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壮 张松涛 +2 位作者 韩波 夏辉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道转移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代谢组学方法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辉 孟雅 张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初步将基于氢谱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的鉴定。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药耐药现象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收集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核磁共... 目的:初步将基于氢谱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的鉴定。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药耐药现象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收集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法显示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数据内部有集中的聚类关系,基于氢谱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耐药和非耐药的Tca8113。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在产生耐药性的口腔癌细胞的快速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多药耐药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分化抑制因子-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郝晓鸣 杨大江 +1 位作者 王晓毅 梁新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Id-1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65例OSCC中有49例Id-1呈(75.38﹪)阳性表达,其与O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Id-1的表达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结论:Id-1的高表达可能在OSCC分化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分化抑制因子-1 血管生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癌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博磊 李龙江 +1 位作者 周学东 程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8-563,共6页
口腔癌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全球好发恶性肿瘤之一,90%以上是口腔黏膜来源的鳞状细胞癌[1],我国每年口腔癌的新发病例就有近4.65万人。由于口腔癌发病率高,预后较差,主要累及颌面部,对人身心健康影响大,因此防治工作不容忽视[2]。
关键词 口腔癌 口腔微生物 胃腺癌 链球菌属 口腔黏膜 慢性牙周炎 卟啉单胞菌属 牙龈卟啉单胞菌 颌面部 具核梭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IF-1α,VEGF-C的表达及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大江 郝晓鸣 梁新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9-162,165,共5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表达水平及微淋巴管密度(LVD),探讨其临...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表达水平及微淋巴管密度(LVD),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IF-1α,VEGF-C,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ic acid receptor-1,LYVE-1)的表达并计数LVD。结果:65例OSCC中有43例HIF-1α呈(66.2﹪)高表达,VEGF-C有34例(52.3﹪)高表达。HIF-1α和VEGF-C高表达的病例中都出现高淋巴管密度。HIF-1α高表达分别与VEGF-C高表达显著相关(P<0.05,χ2检验),与高淋巴管密度显著相关(P<0.01,Mann–Whitney U-test),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χ2检验)而且也同UICC TNM分期相关(P<0.05,χ2检验)。结论:OSCC中HIF-1α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来诱导淋巴管生成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乏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及其唇面发育沟的形态学观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文 李建华 +4 位作者 姚洋 张茹 郑力维 唐小华 于海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发育沟的表面结构特征,以指导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方法采用一定纳入标准选择58颗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测量其解剖牙冠长度、宽度,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宽度,以及近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结果...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发育沟的表面结构特征,以指导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方法采用一定纳入标准选择58颗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测量其解剖牙冠长度、宽度,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宽度,以及近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结果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的解剖牙冠冠长和冠宽分别为(11.9±1.3)mm和(8.7±0.8)mm,发育沟长和沟宽分别为(5.7±0.9)mm和(2.1±0.5)mm,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和宽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长与发育沟长的比值为2.1,冠宽与发育沟宽的比值为4.2。近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4.7°,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5.7°。结论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解剖牙冠的长、宽平均值与中国人的平均值接近;冠长与发育沟长之比、冠宽与发育沟宽之比恒定,发育沟所成角度的大小较确定;其数值为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恒中切牙 发育沟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漱口杯的摆放方式对口腔及胃肠道条件致病菌滞留情况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婧 查萨 +5 位作者 李颉颃 李沛霖 郭润碛 何金枝 徐欣 郑黎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9-291,共3页
9名受试者采用正放及倒放方式使用漱口杯各14 d,检测2种摆放方式下漱口杯中口腔及胃肠道条件致病菌滞留情况。结果显示大肠菌群、变异链球菌、念珠菌计数对数值(CFU/ml)分别为4.25±0.71 vs 2.84±1.40(P=0.046)、89±0.31 ... 9名受试者采用正放及倒放方式使用漱口杯各14 d,检测2种摆放方式下漱口杯中口腔及胃肠道条件致病菌滞留情况。结果显示大肠菌群、变异链球菌、念珠菌计数对数值(CFU/ml)分别为4.25±0.71 vs 2.84±1.40(P=0.046)、89±0.31 vs 2.84±1.40(P<0.001)、2.28±1.36 vs 2.53±1.92(P=0.002),正放组检测出霉菌(2.44±0.99)CFU/ml,倒放组未检出。倒放漱口杯更加合理、利于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漱口杯 口腔清洁 细菌学检测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黄芪多糖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邹琴 张利 +3 位作者 左奕 王华楠 李玉宝 李小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5-1518,1521,共5页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为原料,以适量的氧化钙和碳酸钙为促凝剂,选用适当的固化液,加入具有促进骨再生和愈合的中药———黄芪多糖(APS),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骨水泥,并对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表面形貌和细胞相容性进...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为原料,以适量的氧化钙和碳酸钙为促凝剂,选用适当的固化液,加入具有促进骨再生和愈合的中药———黄芪多糖(APS),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骨水泥,并对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表面形貌和细胞相容性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黄芪多糖加入量由1%(质量分数)增加到5%(质量分数)时,复合骨水泥的初凝时间由(18.39±0.35)min延长到(28.55±0.96)min,而抗压强度由(15.97±0.92)MPa降至(10.55±0.33)MPa。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载药骨水泥在pH=7.4的37℃模拟体液中可持续释放黄芪多糖4w以上。细胞可在其表面附着繁殖,体外细胞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黄芪多糖 复合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_(12)交互作用对小鼠腭胚突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何苇 李承浩 +2 位作者 卢胜军 蒙田 石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作用后腭胚突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孕鼠分为实验组(致畸组,拮抗组)和对照组,按体重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生理盐水,分别在E14.5 d和E17.5 d处死孕鼠并获取胚胎,用扫描电镜观察E14.5 d...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作用后腭胚突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孕鼠分为实验组(致畸组,拮抗组)和对照组,按体重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生理盐水,分别在E14.5 d和E17.5 d处死孕鼠并获取胚胎,用扫描电镜观察E14.5 d的腭胚突表面结构,记录E17.5 d腭胚突的腭裂情况。结果:地塞米松作用后,小鼠胚胎的腭裂发生率从3.1%上升到42.1%(P<0.01),硬腭处细胞的伪足结构消失。维生素B12拮抗后,小鼠胚胎的腭裂发生率降低(P<0.05),伪足结构部分恢复。结论:维生素B12能部分恢复小鼠腭胚突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拮抗地塞米松的致腭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胚突 地塞米松 维生素B12 小鼠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羟推进剂微观结构的统计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昌兵 强洪夫 +1 位作者 武文明 薛晶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6,共5页
为了表征丁羟推进剂的微观组成,分别用微CT扫描和数值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了其微观结构。在数学模型中,将固体颗粒模型化为圆形和球形,利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随机颗粒堆积算法分别建立了丁羟推进剂二维和三维微观结构,并用Monte-Carlo... 为了表征丁羟推进剂的微观组成,分别用微CT扫描和数值计算两种方法得到了其微观结构。在数学模型中,将固体颗粒模型化为圆形和球形,利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随机颗粒堆积算法分别建立了丁羟推进剂二维和三维微观结构,并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了各相的两点概率函数。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值微观模型具有各态历经性、统计平均性和各向同性的特点,丁羟推进剂微观结构的材料特征长度约为675μm。研究结果可为推进剂在微观尺度上的燃烧和力学分析提供数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羟推进剂 微观结构 微CT 堆积 概率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股骨密质骨横断面径向微动行为 被引量:7
17
作者 蔡振兵 朱旻昊 +2 位作者 高姗姗 于海洋 周仲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710,共4页
在径向微动试验机上,采用球-平面接触方式,对新鲜人股骨密质骨的轴向断面进行了不同法向载荷(Fn=100~300 N)条件下的径向微动体外试验.在其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磨痕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纳米压痕方法对哈佛氏系统的骨板进行了测试.结... 在径向微动试验机上,采用球-平面接触方式,对新鲜人股骨密质骨的轴向断面进行了不同法向载荷(Fn=100~300 N)条件下的径向微动体外试验.在其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磨痕进行了观察,并采用纳米压痕方法对哈佛氏系统的骨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径向微动条件下,在密质骨哈佛氏系统中可观察到3种典型裂纹(即放射状、环状和连接裂纹)形态;随着哈佛氏骨板逐渐过渡到间骨板间,其硬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加.骨表面产生微裂纹和组织体剥落是密质骨径向微动的主要损伤机制.哈佛氏系统的特殊结构对密质骨的径向微动损伤行为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密质骨 径向微动 纳米压痕 哈佛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可疑致病菌代谢组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鲁维希 吴亚菲 +8 位作者 肖丽英 李明云 郭强 熊萍 贾向明 肖晓蓉 朱硃 龚其美 李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0-312,31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核磁共振代谢图谱,探讨用代谢组学方法快速鉴定口腔细菌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相同密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采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取3种细菌生长稳定期的培养... 目的分析比较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核磁共振代谢图谱,探讨用代谢组学方法快速鉴定口腔细菌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相同密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采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取3种细菌生长稳定期的培养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3组数据各自有较为集中的类聚关系,可以区分这3种细菌。结论代谢组学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口腔细菌分类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细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扭动微动摩擦学特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蔡振兵 高姗姗 +1 位作者 何莉萍 朱旻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 在新型扭动微动试验机上,进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Ф40 mm GCr15钢球在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100N的扭动微动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磨损机理。结果表明,PMMA存在有平行四边形和椭圆两种T-θ曲线;低扭转角时,T-θ曲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平行四边形向椭圆形发展;大扭转角时,T-θ曲线始终为平行四边形。PMMA的扭动微动磨痕沿半径方向,可依次分为粘着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在低角位移幅值(θ≤2.5°)时,扭动微动损伤较轻微;随角位移幅值的增大,粘着区变小,损伤加重,表面出现纺锤状剥落坑自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尺寸随角度增大而变宽。对磨屑的GPC分析结果表明PMMA在扭动微动条件下分子量变小,PMMA扭动微动的磨损机理主要为剥落与表面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微动磨损 扭动微动 P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DD和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承浩 石冰 +2 位作者 何苇 蒙田 卢胜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二恶英(TCDD)和维生素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孕期10d(GD10)的小鼠,分别胃饲TCDD24μg/kg,5mg、10mg、20mgB6/kg+TCDD24μg/kg,对照组胃饲芝麻油50ml/kg,然后分别在GD12.5、GD13.5、GD14.5、GD15.5和GD1... 目的:二恶英(TCDD)和维生素B6联合作用下小鼠腭板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对孕期10d(GD10)的小鼠,分别胃饲TCDD24μg/kg,5mg、10mg、20mgB6/kg+TCDD24μg/kg,对照组胃饲芝麻油50ml/kg,然后分别在GD12.5、GD13.5、GD14.5、GD15.5和GD17.5处死孕鼠,检查GD17.5胎鼠有无腭裂的发生,GD12.5、GD13.5、GD14.5、GD15.5胎鼠用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TCDD组的腭裂发生率为55.56%,对照组未见腭裂发生,TCDD+B6组浓度梯度下腭裂发生率为31.81%(5mg),44.44%(10mg),40.90%(20mg)。扫描电镜对照组腭中嵴上皮细胞形态规整,有大量微丝,伪足,随着孕期增加,融合的进行,微丝,伪足逐渐消失。TCDD组细胞肿胀变形,表面光滑,未见微丝,和伪足,而且形态并不随孕期的延长而改变,B6组腭中嵴上皮完全消失和TCDD组类似。结论:维生素B6不能恢复小鼠腭中嵴上皮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无法逆转TCDD导致腭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二恶英 维生B6 伪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