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安岳岳阳镇菩萨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丽君 张亮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葛林杰 王晓华 司程文 付成全 雷玉华 白彬 董华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5,共11页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湾 摩崖造像 唐末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上大佛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丽君 张亮 +3 位作者 张科 权文婷 白彬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共13页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大佛 摩崖造像 年代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安岳舍身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亮 王丽君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王晓华 司程文 白彬 余靖 董华锋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6,共13页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 舍身岩 摩崖造像 唐代 佛道合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中江县塔梁子M3部分壁画考释 被引量:9
4
作者 宋治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5,43,共4页
关键词 中江县 壁画 考释 四川 发掘简报 墓葬形制 出土器物 南方地区 崖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发现的古代黄金面具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霍巍 霍川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8-149,共12页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中相继发现了一批黄金面具,这和文献记栽青藏高原古代部族中所流行的为具有高贵身份的死者制作“金鼻银齿”用以覆面的情形十分相似。但进行考古学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些黄金面具的形态不尽相同,可以分为“整体型”“拼合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各自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也可能存在差别。这些黄金面具和古代中亚、西亚地区流行黄金面具的习俗之间,有共性也有特性,但很明显都是通过“高原丝绸之路”发生的相互联系,东西方文明在青藏高原交流与交往,使得青藏高原的黄金面具同时具有东方和西方丧葬习俗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考古 高原丝绸之路 黄金面具 中西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仁寿鳌陵黑龙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白彬 邓宏亚 +2 位作者 马驰浩 钟建明 张亮(摄影/绘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69,共9页
四川省仁寿县鳌陵乡正华村黑龙寺摩崖造像现存18龛,规模不大,但题材较为丰富,其中以天尊(老君)说法、释迦说法、毗沙门天王及眷属、观音、千天尊等题材较为突出。依据龛形、造像组合、造像题材推断,黑龙寺摩崖造像开凿时代为中晚唐时期。
关键词 黑龙寺 摩崖造像 中晚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鸡头壶到龙柄壶的发展——兼析外来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德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为祖形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两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南方地区 盛唐时期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王本纪》与考古发现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0,共6页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而历史文献也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证明和补充。作为目前能见到的时间最早、内容稍多一点的古蜀史书《蜀王本纪》,是我们认识和诠释地下出土的古蜀信息的宝贵钥匙,同时,《蜀王本纪》也需要考古发现的证明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王本纪》 蜀地考古 古史传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峡江地区中坝文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孟洲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1,52,共11页
So far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debates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Chongqing Distric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Zhongba Culture that is dated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to four phases. The earliest date of... So far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academic debates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Chongqing Distric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Zhongba Culture that is dated to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into four phases. The earliest date of Zhongba might have been simultaneous to Meishan Phase I; while the last stage might go towards the Early Phase of Erlitou.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shows that the major body of Zhongba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indigenous Yuxiping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s from other culture were not remarkable even though they wer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地区 中坝文化 分期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广元、绵阳出土汉代画像砖掌印纹的痕检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英宏 郎俊彦 白彬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75,共12页
1999—2003年,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陆续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汉代画像砖,其大小尺寸和画像题材与四川地区过去所出者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画像砖中,有一部分捺印有人手掌印痕纹。类似的材料,过去有发现,但大量成批集中出土,... 1999—2003年,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陆续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汉代画像砖,其大小尺寸和画像题材与四川地区过去所出者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画像砖中,有一部分捺印有人手掌印痕纹。类似的材料,过去有发现,但大量成批集中出土,还是第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 四川地区 出土 广元 学分 痕检 绵阳 艺术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汉代鎏金青铜器的扫描电镜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小刚 金普军 +2 位作者 黄伟 凌雪 赵丛苍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李家坝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重要的巴人遗址,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其中一批西汉时期鎏金青铜器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巴蜀地区青铜鎏金技术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鎏金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的一只奇葩,最早出现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和... 李家坝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重要的巴人遗址,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其中一批西汉时期鎏金青铜器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巴蜀地区青铜鎏金技术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鎏金工艺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的一只奇葩,最早出现春秋时期,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李家坝墓地出土的汉代鎏金青铜器,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脱落碎片,结果显示:鎏金层中存在大量条状突起物为没有完全溶于Hg的金丝,表明人们采用"细剪金箔"的方法制备原料;同时,均匀分布的Ag说明当时人们在制作金汞齐时添加了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鎏金 青铜器 李家坝 金汞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缆索式起重机安装设备的控制策略实施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华 李永宪 +2 位作者 冯玉梅 涂林玲 张会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9-572,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三峡工程中双机摆塔式缆索起重机安装过程的详细介绍,对参与本项工程实施的一种特殊承载设备——液压张紧装置的电气实施方案给出较为详细说明。介绍了以PLC为主导的控制系统在装置电气单元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实现方法,同时... 本文通过对三峡工程中双机摆塔式缆索起重机安装过程的详细介绍,对参与本项工程实施的一种特殊承载设备——液压张紧装置的电气实施方案给出较为详细说明。介绍了以PLC为主导的控制系统在装置电气单元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实现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展望了该装置的发展前景,并相应提出了提高更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缆索式起重机 液压张紧装置 电气控制系统 安装 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姚智辉 孙淑云 +4 位作者 邹后曦 方刚 黄伟 白彬 张建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金相组织整体审视这批样品,兵器与工具代表了当时巴地乃至峡江流域的青铜工艺技术的较高水平。技术分析结合型制研究,初步判断峡江出土青铜器以本地制作为主,少量属于外来的。该地区青铜制作技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与周边不同步的自身发展仍是该区域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江地区 青铜器 铸造金相组织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联罐和魂瓶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仝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63,共10页
The Five-linked jar and Hun Ping,Soul Jar.fou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zi River,are unique funerary objects used in the TomBs of Wu and West Jin period.The author makes an typological analyses and founds the chro... The Five-linked jar and Hun Ping,Soul Jar.foun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zi River,are unique funerary objects used in the TomBs of Wu and West Jin period.The author makes an typological analyses and founds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Hun Ping,based on which deeply studies could be condu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联罐 魂瓶 生活用具 地理分布 纹饰艺术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马出行——胡人”画像试探——兼谈汉代丧葬艺术中胡人形象的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7,共6页
汉代丧葬艺术中出现了许多胡人的形象,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入所出现的场景中去考察。汉画像中的胡人经常出现在车马出行的场景中,可分为两类:一为胡人导引,一为胡汉交战。此类画像中车马出行的目的地是西方的西王母仙境。... 汉代丧葬艺术中出现了许多胡人的形象,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需要将其放入所出现的场景中去考察。汉画像中的胡人经常出现在车马出行的场景中,可分为两类:一为胡人导引,一为胡汉交战。此类画像中车马出行的目的地是西方的西王母仙境。时人认为西王母在西域之西,居住于西域的西胡,一方面可以作为去往西方仙境的引导者,一方面又可以是阻碍者。所以他们一方面希望升仙路上能得到胡人的导引,一方面又希望打败阻碍的胡人,到达西王母仙境。汉代丧葬艺术中出现的许多胡人形象或许与此种对西方仙境的信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胡人 西王母 升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之关系及其背景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煜 唐熙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5,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早期和同时期的各种女神像较为全面地对比和细节观察,发现汉代西王母图像中不仅有西方某种女神像及其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且附会了来自多种女神像的多种因素。当时人认为西王母在西域之地,西域流行的各种女神信仰和女神...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早期和同时期的各种女神像较为全面地对比和细节观察,发现汉代西王母图像中不仅有西方某种女神像及其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且附会了来自多种女神像的多种因素。当时人认为西王母在西域之地,西域流行的各种女神信仰和女神像便有可能被附会到西王母的信仰和图像中。在汉代中西文化交流和西王母信仰的双重背景下,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产生了一次生动的互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还应该特别注意文化的嫁接和附会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西王母 西域 女神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清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92,共8页
关键词 石窟壁画 图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辨识 西部地区 曼荼罗 石窟寺 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组合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二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9-133,共5页
中国西南汉代墓葬中发现的画像分为神仙仙境与升仙、驱鬼镇墓、吉祥等三大类。画像的内容以仙境与升仙为主 ,其目的是为了让墓主能够升仙 ,而驱鬼镇墓也是为了墓主能够顺利升仙。“吉祥”是对所有画像内容的一种概括 。
关键词 中国西南 汉代 画像内容组合 升仙 驱鬼镇墓 吉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喜马拉雅地区立石遗迹初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红亮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43,115,共10页
本文经由两处具有考古背景的立石,对西喜马拉雅地区大立石遗迹的分布和类型进行了研究,将其年代范围定在公元前第一千纪。其代表一种与不发达的金属器、石墙建筑、石构遗迹相联系的山地史前文化。目前所知,立石纪念物兴起于早期铁器时代... 本文经由两处具有考古背景的立石,对西喜马拉雅地区大立石遗迹的分布和类型进行了研究,将其年代范围定在公元前第一千纪。其代表一种与不发达的金属器、石墙建筑、石构遗迹相联系的山地史前文化。目前所知,立石纪念物兴起于早期铁器时代,最早的例子见于克什米尔河谷,可能与中亚及西伯利亚地区游牧人移动相关。所处场合不同,立石可能有功能区分,其与"火崇拜"和"神山崇拜"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石遗迹 巨石文化 西藏西部 欧亚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封土起源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索德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7,共9页
中原地区封土由江南土墩墓和中原墓上建筑两大传统相互碰撞、融合而成。隆起的封土因素来源于江南土墩墓,春秋早期传入淮河流域,春秋战国之际传入中原腹地。中原地区自商周以来流行墓上建筑传统,封土与之并无直接渊源关系,但墓上建筑外... 中原地区封土由江南土墩墓和中原墓上建筑两大传统相互碰撞、融合而成。隆起的封土因素来源于江南土墩墓,春秋早期传入淮河流域,春秋战国之际传入中原腹地。中原地区自商周以来流行墓上建筑传统,封土与之并无直接渊源关系,但墓上建筑外形、夯筑方式、结构植入到外来的封土之中,形成了层层夯筑的方形封土传统。战国中晚期,封土与墓上建筑传统进一步结合,形成了在高大坟丘上建筑的新葬俗。中原地区封土的形成体现了春秋、战国以来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封土 起源 墓上建筑 江南土墩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