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何一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有关新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较为薄弱,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的研究更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呈现出“零散化”和“边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有关新中国城市历史的研究较为薄弱,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的研究更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梳理,可以发现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呈现出“零散化”和“边缘化”的状态,缺乏宏观研究视野,缺乏理论思考与理论建设,研究者之间缺乏互动,各观点之间对话不够。对新中国城市史进行分期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提供结构性的研究框架;二是可以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逻辑前提;三是可以提供价值评估体系和整体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对新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关键时间节点作为历史分期的重要依据,新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七个阶段,各时期城市的发展各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城市 历史分期 关键时间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以四川为例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辀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0-135,共6页
以四川为例,反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中传统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历史街区难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承载其重;保护意识存在误区,有缺陷的旧城被改造为整齐划一的新城;保护体制的危机,立法滞后与开发超前的矛盾;大... 以四川为例,反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中传统保护与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历史街区难以在现代化建设中承载其重;保护意识存在误区,有缺陷的旧城被改造为整齐划一的新城;保护体制的危机,立法滞后与开发超前的矛盾;大规模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传统与现代化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融合视域下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建构与黄河城市文明“破坏-重构-再生”的韧性演进
3
作者 何一民 刘清愔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3,共13页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化元素与中原城市传统的深度融合。从初期“创伤性破坏”到前期“正统性重建”,再到后期“整合性转型”,黄河城市文明在政权博弈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一方面通过都城选址的政治象征意义建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以建筑形制、经济功能、文化空间的胡汉杂糅,为北朝乃至隋唐城市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城市载体上的动态生成,印证了中华文明“冲突中融合、断裂中再生”的独特逻辑。永嘉之乱后中原城市体系崩解的多维动因,揭示了自然灾害、军事冲突与制度断裂对城市的系统性冲击;前秦、后赵等政权都城选址的华夏化策略,论证了其实践背后蕴含的正统性建构逻辑;十六国后期都城营建中的文化调适机制,在都城建设中形成了“胡汉元素层累叠加”的特殊形制,这种“破坏—重建—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维系了黄河城市文明的连续性,而且催化出新型城市文明形态,为后世都城规划范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民族政权互动 黄河城市文明 都城建制 文化调适 文明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何一民 范瑛 付春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4,共6页
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 :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农业社会时期 ,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而依附型发展模式的形成则是与外力的介入和城市化发展... 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 :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农业社会时期 ,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而依附型发展模式的形成则是与外力的介入和城市化发展初期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的世纪 ,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 ,不仅强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分工合作 ,而且更应重视相互之间的互动共生 ,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独立型发展模式 依附型发展模式 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 被引量:7
5
作者 何一民 庄灵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5-91,共7页
大众文化是近代以来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国的大众文化于此时初现端倪。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发展历程,致使大众文化仅限于在少数开埠城市中发展。... 大众文化是近代以来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国的大众文化于此时初现端倪。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发展历程,致使大众文化仅限于在少数开埠城市中发展。此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已经初具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和技术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现代化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研究领域 被引量:9
6
作者 何一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2-129,共8页
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 城市衰落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是城市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近代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衰落,是近代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近代中国城市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外国侵略、空间地理、交通运输、城市自身发展、战争、农村经济破产、思想观念、自然灾害等等,既与外力的冲击关系密切,也与内力的变化有关系。研究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揭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又对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城市 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空间分布和数量规模变化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何一民 赵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102,共12页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唐宋以前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逐渐滞后于长江流域城市。清代黄河水系城市虽然比长江水系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清代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唐宋以前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城市的发展逐渐滞后于长江流域城市。清代黄河水系城市虽然比长江水系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关清代黄河水系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数量、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本文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和梳理,以进一步推动清代黄河城市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黄河城市 数量 规模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城市研究的意义、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
8
作者 何一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9-146,共8页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因而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加强对清代城市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有关清代城市的研究成果众多,相关科...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从农业时代向工业过渡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因而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加强对清代城市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有关清代城市的研究成果众多,相关科研和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学科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城市 学术回顾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一统”视角下的清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郭雪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67-72,共6页
清代康、雍、干时期,清政府逐步实现了对新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完成了中央王朝的"大一统",从而支撑和保障了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行政改革,农业开垦,移民实边,商品贸易。一方面,统一而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推动了... 清代康、雍、干时期,清政府逐步实现了对新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完成了中央王朝的"大一统",从而支撑和保障了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行政改革,农业开垦,移民实边,商品贸易。一方面,统一而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的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反"大一统"的力量又是清代以来新疆城市发展薄弱和相对落后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新疆城市 大一统 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动力研究——以湘西洪江古商城发展变迁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河清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城市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区域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文章以城市发展动力相关理论出发,通过对明清以来湘西洪江古商城发展与变迁的分析,首次了论证了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省际边界 城市 发展动力 洪江古商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城市行政队伍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在面临复杂的旧政府遗留人员状况和缺乏城市管理专才的困难局面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依靠工人阶级"、"留用和改造旧职员"、"培养‘又红又专’的管理干部"、"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 在面临复杂的旧政府遗留人员状况和缺乏城市管理专才的困难局面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依靠工人阶级"、"留用和改造旧职员"、"培养‘又红又专’的管理干部"、"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党政合一、党管干部"等一系列城市行政队伍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使建国初期的城市行政队伍建设工作有的放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积极运用群众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城市行政人员结构在军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期间得到了不断调整,最终建立起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行政管理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城市 行政管理 城市管理 行政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艾智科 李德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城市 大众文化 文化史 研讨会综述 近代 《历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山区城镇山洪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延超 何杰 +2 位作者 陈宁生 第宝峰 邓文静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9,共6页
四川省山区城镇山洪灾害分为溪河洪水、泥石流、溪河洪水+泥石流与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四种类型。通过对近50年四川省受山洪灾害危害的典型山区城镇进行调查,从灾害的爆发频率、威胁人口、死亡人口及财产损失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得... 四川省山区城镇山洪灾害分为溪河洪水、泥石流、溪河洪水+泥石流与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四种类型。通过对近50年四川省受山洪灾害危害的典型山区城镇进行调查,从灾害的爆发频率、威胁人口、死亡人口及财产损失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总体上山洪灾害爆发频率越低,造成的威胁区内人员死亡概率和人均财产损失越大。各类山洪灾害的特征不同:溪河洪水爆发频率高,造成人员伤亡较小,财产损失较大;泥石流的爆发频率低,人员伤亡大,财产损失较大;泥石流+溪河洪水的综合灾害爆发频次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大;泥石流+滑坡+溪河洪水的综合灾害爆发频次最低,威胁人口最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城镇 山洪灾害 特征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军城到商城:清代边境军事城市功能的转变——以腾冲、张家口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一民 付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24,共9页
滇西的腾冲和直隶的张家口,都是因国家的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军城。随着清代以后国家对内对外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因商而兴,从军城发展成为商城。这种城市功能的变化,在清代有其典型意义,反映了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城市经济功... 滇西的腾冲和直隶的张家口,都是因国家的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军城。随着清代以后国家对内对外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因商而兴,从军城发展成为商城。这种城市功能的变化,在清代有其典型意义,反映了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城市经济功能的普遍增强,即使是位于边境的军事要塞,如果适应了国家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需要,也会发生功能的转变,腾冲和张家口就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成为边防要塞的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城因军兴",到"市缘路起",再到区域经济中心,完成从"军城"到"商城"的功能转变和社会变迁,反映了清代一批城市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城 商城 因军立城 因商而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何一民 易善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4-80,共7页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快。东北各省从中国城市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只用了半个多世纪。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外力和内力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经...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快。东北各省从中国城市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只用了半个多世纪。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外力和内力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1931年,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体系粗具雏形;1931年-1945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出现畸形的快速发展.城市体系初步形成;1945年-1949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城市化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阆中风水意象解构及其规划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小波 文绍琼 《规划师》 2005年第8期84-87,共4页
关键词 城市意象 城市规划 20世纪60年代 解构 风水 四川 IMAGE 城市景观 时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小波 袁霜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5-68,共4页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对认识城市起着导向性甚至标志性的作用。运用城市学、旅游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成都市案例,笔者认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中心,形成主体、客体及其感知为支撑的三元结构。
关键词 城市旅游形象 可识别性 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东中部城市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一民 刘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14,共15页
中国东中部地区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市数量最多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东、中部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体出现衰落。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东、中部城市发展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 中国东中部地区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市数量最多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东、中部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体出现衰落。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东、中部城市发展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战争的直接破坏和影响,导致城市居民被大量屠杀,社会结构遭到破坏,经济被摧毁,工商业衰败,街道、建筑多遭毁坏,城市肌理也变得面目全非;二是日本军队占领东中部城市,对这些城市和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动力因素和外部空间环境、条件等都发生了"异变",故而在战争期间呈现出严重衰败。三是战前在东、中部大城市发展起来的部分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因战争被迫转移到大后方,故而也使这些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正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中部大多数城市发展严重受阻,相当部分城市出现停滞和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华战争 东中部城市 殖民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开埠通商对湘江流域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以长沙、岳阳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河清 苏斌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岳州、长沙相继自主开埠。岳、长的开埠,对湘江流域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又设置了种种外在障碍。总体而言,开埠通商使湘江流域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力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岳州、长沙相继自主开埠。岳、长的开埠,对湘江流域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又设置了种种外在障碍。总体而言,开埠通商使湘江流域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其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埠通商 湘江流域 城市 早期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时代中国城市的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何一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2-126,共5页
农业时代中国城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城市主要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未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 ;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制约因素 ,城市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之上 ,城市的发展以土地财产... 农业时代中国城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城市主要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 ,未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 ;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制约因素 ,城市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之上 ,城市的发展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 ,农业始终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城市总的数量较少 ,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聚集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弱 ,辐射的范围较小 ;城市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封闭和城市对外部的封闭等方面 ;城市具有强烈的规划性 ,但城市规划受政治的影响很大 ,以及城市的空间分布呈不平衡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时代 城市经济 土地财产 城市规模 规划性 封闭性 政治行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