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儒学”的历史贡献
1
作者 舒大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4,231,共12页
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师儒”之官和儒家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等文献在西部奠基;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阴阳、五行、三才、敬德保民、道德仁义礼、元气说等)、信仰(天命、礼乐)在西部孕育,为孔... 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师儒”之官和儒家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等文献在西部奠基;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阴阳、五行、三才、敬德保民、道德仁义礼、元气说等)、信仰(天命、礼乐)在西部孕育,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文献和理论基础。儒家诞生后,秦祖、壤驷赤、石作蜀、商瞿上等西部人士成为孔门弟子,儒学在西部也得到制度化传播和个性化发展;经典体系(“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等)在西部形成。特别是儒家经典和思想与西部的地域文明、民族文化和对外交流等结合,形成地域、民族以及丝路等儒学新形态(如蜀学、关学、陇学、朔方学、黔学、滇学等)和儒学新主题(如民族儒学、丝路儒学、伊儒、佛儒、道儒等),从各个侧面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儒学”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儒学 中国西部 儒家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秘的陶罐——当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文化诠释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向以鲜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150-154,共5页
关键词 文化诠释 诗歌意象 历史 中国当代诗歌 陶罐 神秘 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蜃炭”详解——兼及《左传》“书法”与商周文化之异
3
作者 彭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9,177,178,共17页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而商人与殷遗墓葬则不见使用蜃炭的葬俗,反映了商周文化之间的差异。《左传》关于宋文公丧礼的记载,实则具有“微言大义”,隐含着对宋文公的贬斥,除从历史角度揭示其事实外(“秉笔直书”),尚可从经学角度分析其“大义”(“蕴含褒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蜃炭 三重证据 经史视角 商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近代科学——“李约瑟之谜”再思考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晔 杨世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50,共6页
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在反思传统文化时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因"。儒家理论中有许多观念,影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儒家的... 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在反思传统文化时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因"。儒家理论中有许多观念,影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儒家的政治伦理学、社会分工理论、知识论、实践论对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终极探索,缺乏对科学原理的系统总结,更谈不上对科学价值的阐扬,对科学发明、创新的奖进。因此,儒家观念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是相当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近代自然科学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文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5-7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史炤反切与《广韵》、胡三省音切异同的比较研究,讨论了宋代四川方言语音演变的四个方面:浊上变去、浊音清化、平上作去、韵尾混并。这些音变现象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宋代四川方言... 本文通过对史炤反切与《广韵》、胡三省音切异同的比较研究,讨论了宋代四川方言语音演变的四个方面:浊上变去、浊音清化、平上作去、韵尾混并。这些音变现象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宋代四川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共同语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释文》 宋代 四川方言 语音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儒学”学科的客观存在与学科特征:一项历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9,共8页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以来,"中国儒学"已经走过了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影响至深至广。但在当前施行的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中国儒学"竟然榜上... 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以来,"中国儒学"已经走过了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影响至深至广。但在当前施行的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中国儒学"竟然榜上无名。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有违历史的。实际上,不管是就教学之内容而言,还是就教材之编写而言,抑或是就教学实践以及社会影响(中国与世界)等而言,作为学科之一的"中国儒学",毫无疑问都是自成系统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且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将"中国儒学"作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不但有其历史依据,也有其学理依据,并且有其现实需要。因此,我们殷切地期望,"中国儒学"在未来能"名正言顺"地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儒学 学科 学科目录 学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编辑——古籍编辑理念新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黄俊棚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74,共3页
当今的古籍编辑活动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古籍编辑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而是与整个古籍编辑机构上下游相关的工作。变化要求古籍编辑探求新理念——全编辑理念。古籍全编辑理念的思维有几个要点:编辑战略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读者和社会导... 当今的古籍编辑活动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古籍编辑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而是与整个古籍编辑机构上下游相关的工作。变化要求古籍编辑探求新理念——全编辑理念。古籍全编辑理念的思维有几个要点:编辑战略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读者和社会导向思维、古籍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占有及竞争编辑思维,但建立全编辑理念的古籍编辑机构只有关注读者才能更好地辨别新的机会和建立具有长远意义的出版战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编辑理念 读者导向思维 资源的开发与占有 竞争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对类书编纂之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利伟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4,共3页
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极具鲜明特色的文献种类 ,它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儒家文化对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类书的编修、分类思想、类目体系等三个方面 ,对这一影响进行了... 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极具鲜明特色的文献种类 ,它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儒家文化对类书的编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类书的编修、分类思想、类目体系等三个方面 ,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初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书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 科举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曾枣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25-126,共2页
受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委托,由北京大学古文献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于1991年7月29日至8月5日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103人(包括外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17人);收到... 受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委托,由北京大学古文献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于1991年7月29日至8月5日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103人(包括外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17人);收到论文89篇(包括未到会者的论文),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特别是理学)、宗教、法律、教育、书画艺术、士风民俗等各个领域,还有不少跨学科作总体综合研究的论文。这次会议,着重研讨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宋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宋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化 历史评价 文化繁荣 外国学者 理学 士风 古文献 宋代士人 四川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浙学与蜀学的历史互动
10
作者 舒大刚 胡游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6-132,F0003,共8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不同的地域学术之间通过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以浙江、巴蜀两地的区域历史文化为底色孕育而出的浙学与蜀学,在历...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诞生了众多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地域名称而命名的学术文化,不同的地域学术之间通过学习互鉴,交融互动,孕育出更为丰富而深邃的学术思想。以浙江、巴蜀两地的区域历史文化为底色孕育而出的浙学与蜀学,在历史上展开了长时间、多时空、跨维度的学术文化交流,彼此互学互鉴、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中国的学术文化向更新的形态和更高的阶段发展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学 蜀学 地域学术 文化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节观的词源、流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詹海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30,共10页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qu... 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在中国士人生活中的表现,着重从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语境学探讨其语义来源的多重性,也从思想史、文学史、历史现场上的使用看"气节"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义涵的变化,以及"气节"观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节 节气 词汇学 词族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诗学的建构——兼论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维度与“城市精神”书写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光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2,共9页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 南方诗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维度的观照,这种“现代性”可以看作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书写,就是召唤“现代人”的出场。这种以“现代人”的此在生存为基础的现代性和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从以广东为起点的南方在与西方现代国家的交往与对话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精神也迥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的精神。中国传统诗学是以士君子和士大夫为写作主体的抒情言志诗学,是贵族化或精英化的,而中国现代诗学,是以从南方发端而逐渐渗透到中国整个现代文学内部的以平民或市民大众为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城市诗学,我们将其命名为南方诗学。这个“南方”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或地理的南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南方,或者说新南方。这些年来,个人对“南方诗学”的建构,包括了关于“南方”概念的重新界定、“南方诗歌”群落的梳理、“南方精神”谱系脉络的观照,而后进入“南方诗学”的理论建构。这样一个诗学建构所生长出的诸种可能性及其思想和艺术的实验,也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更具现场性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诗学 南方诗歌 新南方 现代性 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阙里志”历次纂修研究
13
作者 吴佩林 于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44,共19页
明正德元年(1506)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间,八部以“阙里”为名的孔氏家志刊布问世。除《阙里文献考》仿典志体外,七部志书体例历经“纲目体—平目体—平纲并用体—纲目体”的发展演变,并引入“志体”体例,至康熙年间得以成熟。内容上... 明正德元年(1506)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间,八部以“阙里”为名的孔氏家志刊布问世。除《阙里文献考》仿典志体外,七部志书体例历经“纲目体—平目体—平纲并用体—纲目体”的发展演变,并引入“志体”体例,至康熙年间得以成熟。内容上,诸志嬗递相因,在沿用基本纂修框架的基础上各有创新。志书的编纂顺应了明清两朝奖崇师儒的文化政策,体现着孔氏编纂家史以尊宗敬祖的思想要旨。在编纂过程中,孔氏家族确立了孔氏血胤与儒家学统的正当性,实现了自我的身份与文化认同。作为孔氏续承千年的文本呈现,孔氏家志成为明清圣贤家族文化景观的重要一环。明晰明清孔氏家志的成书经过、体例、版本、断限、门类设置与内容异同等诸问题,是有效利用这套文献的前提,亦有助于推进与深化孔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孔氏家志 文本纂修 版本与体例 孔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学合一”:成都汉文翁石室“周公礼殿”考 被引量:18
14
作者 舒大刚 任利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29,共9页
建立于西汉景帝末年的成都文翁石室,是当时最早由地方政府建立的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同时又是祭祀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东汉后期,高又在石室旁重建周公礼殿,用来祭祀孔子、孔门弟子、历代名儒,以及自盘古、伏羲、神农... 建立于西汉景帝末年的成都文翁石室,是当时最早由地方政府建立的以传播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同时又是祭祀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场所。东汉后期,高又在石室旁重建周公礼殿,用来祭祀孔子、孔门弟子、历代名儒,以及自盘古、伏羲、神农以下的历代圣君贤臣和治蜀有功的历代先贤,正式形成"庙学合一"体制,是当时全国第一所由政府建立的祭祀先圣、先师、先贤的专门建筑。这一体制在成都一直保持着,中间虽然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遭到破坏,但不久又得以恢复。文翁石室以及周公礼殿,是成都地区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也是当地最权威的寄托精神信仰的神圣家园。"庙学合一"的格局对后世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建制影响甚大,对历史上的教育制度、礼乐制度以及地方文化建设,曾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翁石室 周公礼殿 文(孔)庙 府学 庙学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蜀学”五事论稿--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冬梅 舒大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7,共10页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学 三皇五帝 五常七德 阴阳五行 老子入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的官方教育与科举制度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文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0-64,共5页
辽是契丹民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辽在建国以后,推行了一套开创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在封建时代,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文... 辽是契丹民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国家。辽在建国以后,推行了一套开创振兴文教的举措,大大地推进了包括契丹民族在内的辽代文明。在封建时代,教育是科举的基础,科举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辽文明的兴盛与它所推行的教育、科举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官方教育 科举 契丹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被引量:48
17
作者 彭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有三大特征,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以追求和谐协调、...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有三大特征,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的。"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三大思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深重。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学"的殿堂,部分原因可以追溯于中国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维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诗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3-88,共6页
针对过分拔高和贬低朱熹诗歌成就的两种错误倾向,本文对朱熹诗歌的概况、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重新作了考察,指出:朱熹诗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等大家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尚有一定距离。但朱熹在诗歌创作方... 针对过分拔高和贬低朱熹诗歌成就的两种错误倾向,本文对朱熹诗歌的概况、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重新作了考察,指出:朱熹诗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等大家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尚有一定距离。但朱熹在诗歌创作方面确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他在南宋诗坛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朱熹 诗歌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与道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文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3,共6页
本文着重论述苏武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武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武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武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 本文着重论述苏武与道的关系,即道家道教对苏轼的影响,苏武对道家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具体论述:苏武与道家道教关系的历史分期;道对苏轼思想的影响;苏轼的道教修炼;道与苏武的文学创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阐述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的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道家 道教 修炼 宋代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儒对仪礼的注解与辨疑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世文 李国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0-96,共7页
《仪礼》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由于《仪礼》所记多先秦礼制,内容古奥,加之历史文献对《仪礼》在汉代的传授源流记载比较模糊,学者理解不同,多有纷争。宋儒《仪礼》方面的著作不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文献考辨方面,宋儒提出了两点看法... 《仪礼》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由于《仪礼》所记多先秦礼制,内容古奥,加之历史文献对《仪礼》在汉代的传授源流记载比较模糊,学者理解不同,多有纷争。宋儒《仪礼》方面的著作不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文献考辨方面,宋儒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否定了《仪礼》为周公所作的传统说法,二是认为《仪礼》可能有后人附益的内容。这两点结论在《仪礼》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经学 仪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