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初期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的重建与整顿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宗灵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7-100,共14页
曾经在土地革命后期被破坏殆尽的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到抗战之初借助新的形势开始重建,并取得较大成就。在重建的过程中,四川地下党组织充分利用新的民众救亡组织形式,旧有失散党员的线索与关系网络,并采取有力的组织手段,一度实现迅猛... 曾经在土地革命后期被破坏殆尽的中共四川地下党组织,到抗战之初借助新的形势开始重建,并取得较大成就。在重建的过程中,四川地下党组织充分利用新的民众救亡组织形式,旧有失散党员的线索与关系网络,并采取有力的组织手段,一度实现迅猛发展。但在组织急剧膨胀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包括党员严重不纯、组织效率低下、党员作风浮夸、组织凝聚力不强、合格干部严重匮乏等。在随后日益恶化的客观环境的逼迫下,以及上级机关的指导下,四川地下党开始有针对性地自我整顿,初步解决了组织力涣散和干部匮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党组织 重建 整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区的干部培养及其群体发展趋向--以川北区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3
2
作者 何志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7-86,共10页
干部匮乏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区基层建政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川北区为例,中共川北区委采取上级训练输送与下级自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依靠南下干部的同时,着力培养地下党干部、民主人士干部以及乡村干部,使干部匮乏的状况得以迅速... 干部匮乏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区基层建政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川北区为例,中共川北区委采取上级训练输送与下级自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依靠南下干部的同时,着力培养地下党干部、民主人士干部以及乡村干部,使干部匮乏的状况得以迅速缓解,为该区政治经济秩序的恢复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过程中,川北区干部呈现出地方化的特征,这反映了整个新区地方干部群体的转型与发展趋向。与地方化趋向相伴随的,则是地方干部对于国家政权向心力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解放区 干部培养 南下干部 地方化 川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九二七年的中共中央长江局研究——兼论土地革命初期中共党内对于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志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9,共10页
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尽管此后八七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战略方针,但这种"城市依赖症"并未得到迅速改观。实际上,土地革命前期,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暴动进而夺取区域乃至全国政权的策... 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尽管此后八七会议明确提出了土地革命的战略方针,但这种"城市依赖症"并未得到迅速改观。实际上,土地革命前期,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暴动进而夺取区域乃至全国政权的策略,在中共党内仍然占据主流。盲目暴动导致的严重后果,亦使一些党组织开始冷静反思并尝试作出改变。以1927年10月成立的长江局为例,该局曾多次制止了下属省委制订的城市暴动计划,并强调依托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与此同时,长江局的做法亦在党内引发了争议。然而正是诸如此类的探索,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也说明了中共革命道路形成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革命 发展道路 武装暴动 长江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金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0-183,共4页
东周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方式多种多样,对林木、水源、城池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周时期各国为了备... 东周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方式多种多样,对林木、水源、城池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周时期各国为了备战,很多防御性的军事设施以及制造兵器储备军粮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接性的破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生态环境和战争,都是事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借鉴古代的教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反对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战争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蜀都赋》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伦敦 朱锐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蜀都赋》 范槲 作者 《蜀都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与盛宣怀铁路筹办策略异同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庞广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127,共7页
清朝末年,张之洞和盛宣怀在筹建铁路干线方面的策略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在粤汉铁路筹建之初,盛宣怀倡导的"干线国有,借款筑路"之策成为官方主流意见。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深知清廷民心基础已趋坍塌的张之洞则力主"干线商办... 清朝末年,张之洞和盛宣怀在筹建铁路干线方面的策略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在粤汉铁路筹建之初,盛宣怀倡导的"干线国有,借款筑路"之策成为官方主流意见。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深知清廷民心基础已趋坍塌的张之洞则力主"干线商办,安抚民意"之策,甚至在其遗折中叮嘱慎行"借款筑路"之策。由于强行推进"干线国有""借款筑路"之策,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而且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盛宣怀 粤汉(川)铁路 筹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又见人”——关于深化中共制度史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4
7
作者 何志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按照研究对象的属性划分,制度史属于政治史范畴。政治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①。因此,作为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史研究应该充分强调并还原... 按照研究对象的属性划分,制度史属于政治史范畴。政治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①。因此,作为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史研究应该充分强调并还原“人”的属性,“人”是任何制度史研究都需要首先面对的主体。与制度运作相伴随的则是权力的兴衰流转,权力是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个规律在任何制度史研究中均具有普适性。因此,中共制度史必须要研究人,要通过人的个人经历、社会交往来展现权力、制度与政党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为此,笔者结合中共制度史研究对象的“变”与“常”以及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总体特征,就如何继续深化中共制度史研究提供一得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史 中共 政治动物 社会交往 政治史 制度运作 个人经历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