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肺血管重构模式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斌 王献民 +5 位作者 魏丽 周同甫 刘瀚旻 赵亮 石坤 何志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4种肺动脉高压(PH)动物模型肺血管重构模式的差异。方法:雄性SD大鼠(350-400g),分别通过腹主动脉-腔静脉分流(A-VF,n=10)、左肺切除(PE,n=10)、野百合碱注射(MCT,n=10)、左肺切除+MCT(PE+MCT,n=12)4种方法建立PH模型。检测平... 目的:探讨4种肺动脉高压(PH)动物模型肺血管重构模式的差异。方法:雄性SD大鼠(350-400g),分别通过腹主动脉-腔静脉分流(A-VF,n=10)、左肺切除(PE,n=10)、野百合碱注射(MCT,n=10)、左肺切除+MCT(PE+MCT,n=12)4种方法建立PH模型。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RV/(LV+S)重量比值、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无肌性动脉肌化程度和新生内膜(neointima)形成、新生内膜增殖度和血管阻塞计分(VOS)。结果:在PE+MCT组(肺切除术后5周,MCT注射后4周)右肺腺泡内血管出现了新生内膜病变,其它组均没有新生内膜病变形成。PE+MCT组的动物出现了严重的右心室肥大,动脉中膜明显增厚,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无肌性血管肌化程度显著增加;A-VF、PE和MCT组仅形成轻-中度的右心室肥大、mPAP升高和小动脉肌化。结论:左肺切除联合应用MCT能成功诱导大鼠PH新生内膜模型,该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严重PH的病理改变,是研究梗阻性PH更为适用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血管重建 新生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