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科光疗患儿护理风险管理 被引量:2
1
作者 万兴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S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光疗患儿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光疗患儿的人群及疾病特点,预见发生的护理风险种类,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风险发生原因,找出应对措施。结果:新生儿光疗患儿的护理风险可分为5大类,基础护理类、喂养类、病情观察类、... 目的:探讨新生儿科光疗患儿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光疗患儿的人群及疾病特点,预见发生的护理风险种类,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风险发生原因,找出应对措施。结果:新生儿光疗患儿的护理风险可分为5大类,基础护理类、喂养类、病情观察类、静脉输液类及其他类等风险。其中,前4类风险最为常见。结论: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力度,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可有效预防光疗患儿的护理风险发生,保障患儿安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风险 新生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在评估新生儿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燕 熊英 陈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1-862,共2页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各级医院儿科普通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 被引量:10
3
作者 万兴丽 冯先琼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2期60-64,共5页
目的:了解成都市各级医院儿科普通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成都市儿科病房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利用自制量表对成都市设置有儿科病房的14所医院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市各级医院儿科普通病房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成都市儿科病房进行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利用自制量表对成都市设置有儿科病房的14所医院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所医院的平均床护比为1∶0.62,平均医护比1∶1.40,均低于卫生部颁布标准,儿科的平均床护比为1∶0.61,儿科普通病房床护比1∶0.45。其中三级医院儿科普通病房床护比为1∶0.40。结论:成都市各级医院儿科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力资源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其中以三级医院及部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不足情况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护理 人力资源 现状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健康足月新生儿生后30分钟内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夏成 陈大鹏 +4 位作者 刘勤 刘英 让四吉 周晓燕 冯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健康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 1 ~ 30分钟内血氧饱和度(SpO 2)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脉氧饱和度仪持续测定不同海拔地区 19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生后 1 ~ 30分钟的 SpO 2及 HR,描绘生后 1 ~ 30分钟的 SpO 2及 HR的 P...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健康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 1 ~ 30分钟内血氧饱和度(SpO 2)及心率(HR)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脉氧饱和度仪持续测定不同海拔地区 194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在生后 1 ~ 30分钟的 SpO 2及 HR,描绘生后 1 ~ 30分钟的 SpO 2及 HR的 P 5 ~P 95图表,并比较不同分娩方式、性别及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的差异。结果生后 1分钟,新生儿平均 SpO 2为(59± 4)%,平均 HR为(135± 13)次/min,之后 SpO 2逐渐上升, 5分钟时达 80 %, 10分钟时上升至 89 %, 15分钟后稳定在 95 %左右。 HR在生后 2分钟后稳定在 175次/min左右。出生 1 ~ 15分钟,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的 Sp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 001);随海拔升高 SpO 2降低,这种差异在生后 20分钟及以后消失。生后 1 ~ 30分钟,不同海拔地区新生儿的 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 001),海拔越高 HR越高。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 1 ~ 30分钟 SpO 2和 HR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所不同(F= 2 . 45、 2 . 09, P均< 0 . 05),但不同性别之间SpO 2和 HR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类似(P> 0 . 05)。结论随着海拔增高,新生儿出生后 1 ~ 10分钟的 SpO 2可略低于窒息复苏指南推荐的 SpO 2,且上升至 90 %所需时间延长;海拔越高,新生儿HR越高。在高原地区进行窒息复苏时应结合临床表现,谨慎用氧,避免高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饱和度 心率 高原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胡艳玲 唐孟言 +1 位作者 李小文 苏绍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05-108,共4页
对新生儿PICC导管原发性与继发性异位的不良影响与后果、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重视,强化前置管理,提高预防意识,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为提高新生儿PICC护理质量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
6
作者 李慧 黄希 +2 位作者 胡艳玲 万兴丽 武春秀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06-1309,共4页
1例男性新生儿,胎龄28周2 d,出生体重1120 g,早产后20 min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30 d时因贫血(血红蛋白为81 g/L)予输血治疗,输血过程中继续喂养。输血结束8 h后,患儿逐渐出现腹胀、张力增高、肠鸣音减弱、解... 1例男性新生儿,胎龄28周2 d,出生体重1120 g,早产后20 min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30 d时因贫血(血红蛋白为81 g/L)予输血治疗,输血过程中继续喂养。输血结束8 h后,患儿逐渐出现腹胀、张力增高、肠鸣音减弱、解暗红色大便,反应差、呼吸暂停等表现,临床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部X线显示腹腔肠管扩张明显、充气,立即予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抗感染治疗等处理,住院40 d后痊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输血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覃琳 熊英 +1 位作者 卓平辉 阳倩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9-292,307,共5页
目的探讨Fas、caspase-3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只大鼠分别于缺氧缺血后30 min、1 h、4 h、12 h、1 d、3 d、7 d、14 d及21 d处死,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 目的探讨Fas、caspase-3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只大鼠分别于缺氧缺血后30 min、1 h、4 h、12 h、1 d、3 d、7 d、14 d及21 d处死,免疫组化(SP)法检测Fas、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细胞凋亡指数在缺氧缺血后4 h开始显著增加,3 d达到高峰(P<0.05)。对照组未检测到Fas,实验组Fas蛋白在缺氧缺血后30 min开始出现,1 h增加,12 h达高峰,并持续至3 d(P<0.05)。实验组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于缺氧缺血后1 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在1 h、4 h、12 h、1 d、3 d、7 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Fas、caspase-3表达及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并有明显时序性,提示Fas途径激活caspase-3后引起的细胞凋亡可能是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损害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FAS CASPASE-3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2在缺氧缺血/复氧再灌注损伤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及FDP干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蓉 姚裕家 王予川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缺氧缺血/复氧再灌注(复氧)损伤中的变化和1,6-二磷酸果糖(FDP)对AC缺氧/复氧损伤MMP-2表达的影响,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免疫激光共聚焦的方法...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C)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缺氧缺血/复氧再灌注(复氧)损伤中的变化和1,6-二磷酸果糖(FDP)对AC缺氧/复氧损伤MMP-2表达的影响,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免疫激光共聚焦的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AC在缺氧/复氧不同时段和给予FDP干预时MMP-2的表达。结果随着缺氧/复氧时间延长,MMP-2蛋白在AC的表达明显增高;FDP保护组及治疗组较相应时段缺氧复氧组MMP-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且随着缺氧/复氧时间延长,AC形态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间连接减少,足突减少;FDP保护12 h组及FDP治疗6 h组,AC形态变化明显减轻。结论在缺氧/复氧损伤时,AC的MMP-2表达增高,AC间的相互连接破坏,影响AC正常形态、功能的维持。FDP可通过降低MMP-2的表达,以维持AC间相互连接和AC的正常形态,减轻缺氧/复氧对AC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缺氧缺血 复氧 1 6-二磷酸果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缺血损伤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β_1整合素的表达及FDP干预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蓉 邓晓丹 姚裕家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C)β1整合素在缺氧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和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FDP)对AC缺氧缺血损伤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成熟纯化的新生大鼠AC随机分成3组,①缺...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AC)β1整合素在缺氧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和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FDP)对AC缺氧缺血损伤β1整合素表达的影响,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原代培养成熟纯化的新生大鼠AC随机分成3组,①缺氧缺血组:AC在1%氧,无糖无血清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12 h和24 h;②FDP干预组:AC在1%氧,无糖无血清、加入FDP 20μl/ml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12 h和24 h;③对照组:常氧培养组。每一个样品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分别观察AC胞体、足突和相互连接的改变;实时定量RT-PCR检测β1整合素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β1整合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缺氧缺血时间延长,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在AC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FDP干预组较相应时段缺氧缺血组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随着缺氧缺血时间延长,AC形态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间连接减少,胞体缩小,足突减少;FDP干预12 h组,AC形态变化明显减小。结论 AC缺氧缺血损伤时,β1整合素表达下降,AC间的相互连接破坏,其可能影响AC正常形态、功能的维持。FDP可能通过增加β1整合素的表达,维持AC间相互连接和AC的正常形态,减轻缺氧缺血对AC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整合素 缺氧缺血 1 6-二磷酸果糖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覃琳 熊英 +1 位作者 阳倩 卓平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28,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内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只大鼠分别于缺氧缺血后30 min、1 h、4 h、12 h、1 d、3 d、7 d、14 d及21 d处死,免疫组化(SP)法检测GDNF,TU...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神经胶质细胞凋亡与内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只大鼠分别于缺氧缺血后30 min、1 h、4 h、12 h、1 d、3 d、7 d、14 d及21 d处死,免疫组化(SP)法检测GDNF,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细胞凋亡在缺氧缺血后3 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在4 h、12 h、1 d、3 d、7 d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GDNF表达在缺氧缺血后7 d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在3、7、14 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GDNF于细胞凋亡的高峰时间开始表达,与此同时,细胞凋亡逐渐减少。表明在缺氧缺血所致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害时,内源性GDNF的表达升高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保护作用,并对后期的神经修复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损害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51
11
作者 黄希 陈琼 彭文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7-804,共8页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有效防治FI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1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及有效防治FI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1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表》,观察早产儿FI的临床特征,寻找早产儿发生FI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1)共62例发生FI,发生率为53.45%(62/116),男婴发生率为44.93%(31/69),女婴发生率为65.96%(3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48.57%(34/70),超低出生体重儿FI发生率为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主要发生在开奶48~72 h内,以腹胀、胃潴留、呕吐和胃内咖啡色样物为临床表现,其中腹胀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000 g(P<0.05)、使用枸橼酸咖啡因(P<0.05)和配方奶喂养(P<0.05)是F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FI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出生体重<1 000 g以及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和配方奶开奶是早产儿发生FI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安 夏艳秋 +3 位作者 傅建玲 袁梦 郭馨予 崔丽君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8期855-860,共6页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是由吞咽皮质中枢、皮质下行纤维、延髓吞咽中枢及锥体外系损伤所致,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干预以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等康复治疗为主。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以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研究从tDCS的神经作用机制、刺激参数以及刺激后效应等方面阐述tDCS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寻找有效的康复方式,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