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
1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237-237,共1页
关键词 血液肿瘤科 四川大学 儿童 医院 华西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肿瘤疾病 恶性实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GDF15表达研究及高铁蛋白血症机制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晓丽 吴剑蓉 +3 位作者 袁粒星 张鸽 陈晓曦 高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外周血细胞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细胞铁稳态调节相关分子mRNA表达情况,探讨HLH高铁蛋白血症发生机制。方法 HLH组为18例初诊HLH患儿,对照组为19例健康儿童。EvaGreen荧光定量RT-PCR检测相... 目的研究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外周血细胞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细胞铁稳态调节相关分子mRNA表达情况,探讨HLH高铁蛋白血症发生机制。方法 HLH组为18例初诊HLH患儿,对照组为19例健康儿童。EvaGreen荧光定量RT-PCR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2-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HLH组GDF15mRNA的中位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84对1.490,P<0.05);HLH组铁转出蛋白(Fpn)、铁蛋白重链(Fn-H)和铁调节蛋白2(IRP2)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细胞内铁感知蛋白FBXL5 mRNA中位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GDF15表达量与Fpn和Fn-H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 HLH患儿GDF15表达显著上调,有助于抑制巨噬细胞进一步活化。HLH患儿Fpn和Fn-H表达显著上调,并与GDF15呈正相关,提示巨噬细胞异常持续活化和细胞因子风暴,显著促进Fn-H的转录和分泌,而GDF介导的Fpn表达上调,促进细胞内铁转出,很可能为HLH高铁蛋白血症发生的2个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生长分化因子15 铁转出蛋白 高铁蛋白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恶性横纹肌样瘤分子遗传学和诊治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唐雪 郭霞(综述) 高举(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6-710,共5页
恶性横纹肌样瘤(MRTs)是一组好发于婴幼儿的高度恶性、高度侵袭性胚胎性肿瘤,依据其原发部位,儿童MRTs分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及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抑癌基因SMARCB... 恶性横纹肌样瘤(MRTs)是一组好发于婴幼儿的高度恶性、高度侵袭性胚胎性肿瘤,依据其原发部位,儿童MRTs分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及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抑癌基因SMARCB1遗传缺陷及其编码INI 1蛋白缺失是儿童MRTs的驱动性遗传缺陷和重要诊断依据。儿童MRTs预后差,即使手术、放疗、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总生存率也仅40%左右。文章综述基于儿童MRTs异常分子遗传学的诊断和靶向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横纹肌样瘤 SMARCB1基因 INI1蛋白 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GDF15 mRNA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剑蓉 刘晓丽 +3 位作者 袁粒星 陈晓曦 张鸽 高举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研究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mRNA表达情况,探讨GDF15表达改变的机制和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初诊HLH患儿为HLH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HLH... 目的研究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患儿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mRNA表达情况,探讨GDF15表达改变的机制和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收治的初诊HLH患儿为HLH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HLH组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Omega Blood RNA Kit提取外周血总RNA,逆转录制备cDNA后Eva Green定量RT-PCR方法,检测HLH组和对照组的GDF15、Fn-H、HIF1α和HIF2α mRNA表达水平,△△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HLH组18例,对照组19例。HLH组和对照组GDF15 mRNA相对中位表达量分别为4.584和1.490,HL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9);HLH组Fn-H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对中位表达量分别为3.955和1.690(P=0.008),并与GDF15 mRNA相对表达呈正相关(r=0.573,P=0.013);HLH组和对照组HIF1α和HIF2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282和0.311);GDF15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初诊时最低Hb水平呈负相关(r=-0.576,P=0.015),与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网织红细胞计数、三酰甘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HLH患儿外周血细胞GDF15 mRNA表达显著升高,但不依赖于HIF介导的缺氧感知信号路径。HLH情况下巨噬细胞异常持续活化很可能是GDF15和Fn-H mRNA表达上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生长分化因子15 铁蛋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5
作者 高举 陆晓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16-720,共5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降低为显著特点。绝大多数病例为特发性,部分为继发性,与辐射、化学物和药物暴露、病毒感染有关。特发性再障发病机制不清,但免疫机制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诊断主...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降低为显著特点。绝大多数病例为特发性,部分为继发性,与辐射、化学物和药物暴露、病毒感染有关。特发性再障发病机制不清,但免疫机制介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和骨髓形态学检查,注意与其他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鉴别,尤其是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应综合患者年龄、临床严重程度、有无造血干细胞来源及其种类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选择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类型和时机。重视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霞 周晨燕 +8 位作者 高举 朱易萍 顾玲 符仁义 贾苍松 陈艳 李熙鸿 马志贵 李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419,共6页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是否可以逆转地塞米松(DEX)耐药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CEM-C1细胞的GC耐药性。方法以儿童T-ALL GC耐药株CEM-C1和GC敏感株CEM-C7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 000 ng/ml、100 ng/ml、10 ng/ml、1 ng/ml...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是否可以逆转地塞米松(DEX)耐药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株CEM-C1细胞的GC耐药性。方法以儿童T-ALL GC耐药株CEM-C1和GC敏感株CEM-C7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 000 ng/ml、100 ng/ml、10 ng/ml、1 ng/ml和0.1 ng/ml)雷帕霉素及其联合1μmol/L地塞米松(DEX)作用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离心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改变。结果①不同浓度雷帕霉素作用于CEM-C1和CEM-C7细胞,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应用1μmol/L DEX后,这一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24 h IC50约为100 ng/ml。②以终浓度100 ng/ml雷帕霉素作用于CEM-C1和CEM-C7细胞18、24及48 h,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相比均无明显变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未见明显凋亡;细胞周期测定发现两种细胞均阻滞于G1期,S期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③以终浓度100 ng/ml雷帕霉素联合1μmol/L DEX作用于CEM-C1细胞后,瑞氏染色发现CEM-C1细胞于24 h出现细胞核改变,48 h出现明显凋亡;Annexin V/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显示细胞凋亡率较单用雷帕霉素及DEX时显著增加,18 h时早期凋亡细胞开始增多,24 h时最为明显;细胞周期测定显示S期细胞比率较单用雷帕霉素时显著降低,而G1期细胞显著增多。结论雷帕霉素能够逆转CEM-C1细胞对GC的耐药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受体 雷帕霉素靶蛋白 糖皮质激素耐药 雷帕霉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7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智勇 袁粒星 +1 位作者 王惠霞 高举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附属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科所收治的7例CMV感染后致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儿中6例婴儿,临床上多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 目的探讨儿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附属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科所收治的7例CMV感染后致类白血病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儿中6例婴儿,临床上多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出现幼稚细胞,抗CMV-IgM(+),CMV-IgG(-),骨髓检查正常或未达白血病诊断标准,经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满意,多数患者恢复良好,血象和骨髓象恢复正常。结论婴幼儿CMV感染可能是类白血病反应病因之一,临床上类似血液肿瘤性疾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鉴别,对疑难病例应密切观察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类白血病反应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高举 马志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7-409,共3页
糖皮质激素(GC)能特异性地诱导淋巴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因此几十年来一直是治疗淋巴系统肿瘤,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组成药物。然而对GC产生耐药性是临床ALL治疗中常见的难题,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GC耐药的确切... 糖皮质激素(GC)能特异性地诱导淋巴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因此几十年来一直是治疗淋巴系统肿瘤,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组成药物。然而对GC产生耐药性是临床ALL治疗中常见的难题,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GC耐药的确切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与不同的疾病类型、治疗方案,尤其是患者的遗传背景有关。最近发现mTOR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活化能够诱导淋巴细胞对GC耐药,以及mTOR激酶抑制剂雷帕霉素能够有效地逆转ALL细胞对GC耐药作用提示联合应用mTOR激酶抑制剂和GC有望成为治疗ALL的有效措施。GC敏感试验是儿童ALL的一项主要预后判断指标,然而本身还有很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寻找精确的特异性高的体外GC敏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糖皮质激素 耐药 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