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小龙 张晓强 +2 位作者 黄浩 胡齐 孙凌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28,共5页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LSO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翼点入路(PT入路)对比。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显微夹闭手术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LSO组(44例)和PT组(54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前、术后第1天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变化;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LS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小于PT组[(155.84±24.16)min vs(179.45±21.72)min,(9.44±1.28)cm vs(15.05±2.62)cm,(63.62±15.84)mL vs(185.82±39.48)mL,(15.68±4.12)d vs(19.25±4.46)d,P均<0.001]。LSO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T组(13.6%vs 35.2%,P=0.015)。术后第1天,2组血清TNF-α、IL-6、ET-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LSO组升高幅度均低于PT组(P<0.05)。术后3个月,2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vs 90.7%,P=0.454)。结论:相比常规PT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夹闭手术采用LSO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 急性期 显微夹闭手术 眶上外侧入路 翼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