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机械损伤后的凋亡与caspase-3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希伟 齐建国 王廷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为了研究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损伤前后的凋亡变化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建立了一个模拟脊髓横断损伤后脊髓组分-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细胞机械损伤模型,并用Hoechst33342/PI双染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用免疫荧光... 为了研究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神经细胞损伤前后的凋亡变化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本实验建立了一个模拟脊髓横断损伤后脊髓组分-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细胞机械损伤模型,并用Hoechst33342/PI双染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1)损伤前几乎未见凋亡的神经细胞,损伤后6 h凋亡细胞开始出现,损伤后12 h明显增多,1 d时达高峰,但损伤后3 d凋亡细胞开始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至损伤后7 d又开始增加,一直持续到损伤后14d;(2)相应时刻caspase-3表达趋势的改变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趋势的变化基本相同;(3)经过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干预后,凋亡细胞的数量与caspase-3的表达均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以上结果提示,机械损伤可以诱发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且此凋亡的发生可能与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损伤凋亡 easpase-3 Ac-DEVD-CHO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局部脱髓鞘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被引量:1
2
作者 文菊梅 齐建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43-1950,共8页
目的探究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pontine trigeminal tract,PTT)局部脱髓鞘能否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向250~270 g雄性SD大鼠PTT区域注射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或1×PBS,... 目的探究成年大鼠脑桥三叉神经束(pontine trigeminal tract,PTT)局部脱髓鞘能否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向250~270 g雄性SD大鼠PTT区域注射1%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或1×PBS,分别建立PTT脱髓鞘模型组(LPC组)和对照组。通过髓鞘荧光染色评估PTT区域脱髓鞘改变情况。采用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缩头反应机械刺激阈值、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通过腹腔注射给予大鼠卡马西平(50 mg/kg)药物处理,评估其行为学改变。结果以Bregma为坐标原点,于前后径(axterior-posterior,AP)-9.86 mm、内外径(medial-lateral,ML)0 mm和背腹径(dorsal-ventral,DV)0 mm处左侧18°倾斜脑立体定位仪的操作臂,使玻璃微电极下行9.22 mm后,以250 nL/min的速度注射250 nL的1%LPC,能够稳定可靠地建立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髓鞘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模型中脱髓鞘峰点为造模后第7天。行为学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引发LPC组大鼠缩头反应的Air-puff气体刺激阈值和von Frey纤维丝刺激阈值显著降低(P<0.01);微量注射后第7天,LPC组大鼠的左侧单侧眼睑缩窄时间和快速抚面次数在不同强度的机械刺激下均显著增加(P<0.01)。卡马西平可显著减少机械刺激触发的左侧单侧快速抚面次数(P<0.01)。结论成年大鼠PTT局部脱髓鞘可以诱发三叉神经痛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脑桥 三叉神经束 脱髓鞘 溶血磷脂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与caspase-3的表达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芳 齐建国 +2 位作者 王廷华 章为 孙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为研究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和相联系的caspase-3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成年大鼠胸脊髓(T9)半横断损伤(hSCI)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了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hSCI后6h损伤侧脊髓腹... 为研究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和相联系的caspase-3的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了成年大鼠胸脊髓(T9)半横断损伤(hSCI)后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了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hSCI后6h损伤侧脊髓腹角即出现较多的TUNEL阳性神经细胞,并持续至5周。损伤脊髓的吻侧段于手术后4d达高峰,尾侧段脊髓于伤后1d达高峰。与假手术组相比,在所有观察的时间点TUNEL阳性神经细胞的数量在损伤侧均有明显增加。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伤后6h损伤侧脊髓腹角caspase-3表达也明显增加,并持续至5周。以上结果提示hSCI后,脊髓可出现神经细胞凋亡,且此凋亡的发生可能与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CASPASE-3 免疫组织化学 TUNEL染色 半横断损伤 脊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损伤后慢性失神经及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肖霞 丁有权 齐建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2-416,共5页
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距离较长、再生速度较慢,长时间后往往在损伤远侧段发生由轴突溃变导致的一系列改变,称之为慢性失神经(chronic denervation)。慢性失神经不仅涉及远侧段神经,还会影响所支配的肌肉和皮肤以及近侧段神... 人类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距离较长、再生速度较慢,长时间后往往在损伤远侧段发生由轴突溃变导致的一系列改变,称之为慢性失神经(chronic denervation)。慢性失神经不仅涉及远侧段神经,还会影响所支配的肌肉和皮肤以及近侧段神经,导致损伤后神经修复失败,伤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不理想,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病理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神经 周围神经再生 施万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大鼠的热痛敏与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机制有关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翔 周雪 +3 位作者 左云霞 张旭东 彭谨 章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7-300,共4页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好转。目前有观点认为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机制可能参与该疾病发生发展的环节。为了初步验证这个观点,本实验通过手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术后3d起每日给予环...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过常规镇痛治疗难以好转。目前有观点认为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机制可能参与该疾病发生发展的环节。为了初步验证这个观点,本实验通过手术制作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术后3d起每日给予环孢素A(CsA)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显示:在术后13d,与NS模型组比较,CsA组大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总数下降到40%左右,脾小体萎缩,动脉周围淋巴鞘有核细胞减少;同时热刺激引起患肢回缩所需的时间延长。以上结果提示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机制参与了CCI大鼠热痛敏的调节;这一结论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慢性神经病理性痛 慢性压榨性损伤 淋巴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静 阎洪涛 +3 位作者 卢永超 齐建国 周雪 王廷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912,共4页
目的:探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分布。方法:取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CNS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成年恒河猴CNS中GDNF分布。结果:GDN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呈棕色。具... 目的:探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CNS)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分布。方法:取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CNS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成年恒河猴CNS中GDNF分布。结果:GDN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呈棕色。具有免疫阳性信号的神经元可见于大脑皮质、基底核、小脑皮质、小脑内的核团、中线核群、弓状核、橄榄核群、滑车神经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核、耳蜗核、网状结构、脑桥核、脚间核、延髓下部中央管周围灰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丘中央核、薄束核、楔束核、脊髓的腹角、背角以及环绕脊髓中央管周围。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部位的白质可见GDNF阳性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结论:GD-NF在恒河猴CNS中广泛分布,其功能可能涉及多种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1基因表达产物在大鼠脑的分布-免疫荧光组化法
7
作者 陈永锋 齐建国 章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4-300,306,共8页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NF1基因表达产物神经纤维素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的分布 ,结果如下 :(1)大脑皮质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最为密集 ;其次 ,在海马结构、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丘脑板内核群、丘脑中线核群及下丘脑室周核...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 NF1基因表达产物神经纤维素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的分布 ,结果如下 :(1)大脑皮质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最为密集 ;其次 ,在海马结构、丘脑前核群、丘脑内侧核群、丘脑板内核群、丘脑中线核群及下丘脑室周核、室旁核中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也较密集 ;在杏仁核、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后区以及隔外侧核、隔内侧核、尾壳核、屏状核、苍白球、三叉神经脊束核等部位 ,也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神经纤维素阳性细胞稀疏分布。 (2 )神经纤维素免疫阳性反应产物除了分布于神经细胞胞质外 ,在细胞核也有分布。 (3 )结合抗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酶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免疫组化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素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大鼠 N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永超 杨静 +6 位作者 张丽 金虹 孙玲 张广政 申小静 齐建国 王廷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恒河猴脊髓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7d、14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术后24h取材;... 目的:探讨恒河猴脊髓损伤后脊髓腹角及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后7d、14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术后24h取材;各损伤组于第11胸髓节段切断左侧半脊髓,在相应时间点取材。取脊髓损伤处近、远段5mm组织及损伤对侧大脑皮质前运动区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DNF,计数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恒河猴hSCI后3个月内,损伤处脊髓近、远段损伤侧与未损伤侧腹角G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并且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晚期逐渐减少;hSCI1个月以后损伤侧GD-NF阳性神经元数目多于未损伤侧;对侧皮质前运动区GDNF阳性神经元在损伤早期急剧减少,此后增加,至hSCI后3个月时恢复至正常数量。结论:损伤局部GDNF的缺乏是影响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原因之一;适时补充外源性GDNF可能会促进神经修复;应用GDNF治疗SCI的最佳时机在损伤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半横断损伤 脊髓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表型及其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亚平 丁有权 +1 位作者 覃扬 齐建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7-541,共5页
人类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但目前这类损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不仅导致损伤远侧段周围神经变性和相应靶器官的失神经支配,更为重要的是还造成了脊神经腹根和背根与脊髓的脱离[1]。... 人类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但目前这类损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不仅导致损伤远侧段周围神经变性和相应靶器官的失神经支配,更为重要的是还造成了脊神经腹根和背根与脊髓的脱离[1]。目前的外科手术修复虽然可以将撕脱的脊神经腹根和背根重新植入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神经根性撕脱伤 运动神经元 细胞死亡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布比卡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阻滞作用
10
作者 唐昕桐 卫宇菲 王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讨盐酸布比卡因对大鼠L5脊神经结扎术(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阻滞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5SNL组:包括L5SNL手术组和L5SNL假手术组;L5脊神经背根切断术(DR)组:包括L5DR联合L5SNL组、L5DR假手术联合L5SNL组、... 目的:探讨盐酸布比卡因对大鼠L5脊神经结扎术(SNL)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阻滞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5SNL组:包括L5SNL手术组和L5SNL假手术组;L5脊神经背根切断术(DR)组:包括L5DR联合L5SNL组、L5DR假手术联合L5SNL组、L5DR联合L5SNL假手术组;L5背根节(DRG)节外注射盐酸布比卡因组:包括L5SNL术后L5DRG节外盐酸布比卡因注射组或HEPES缓冲液注射组。采用von Frey丝测试各组大鼠术侧及对侧后肢足底L4脊神经支配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大鼠L5脊髓节段Iba-1的表达。结果:L5SNL术后大鼠术侧50%爪缩阈值(PWT)降低(P<0.05),并维持至第14 d;成功建立L5SNL疼痛模型。L5DR与L5SNL联合作用下,术侧50%PWT降低(P<0.05),其疼痛阈值水平及时程变化与仅进行L5SNL手术无差异(P>0.05)。L5SNL术后L5DRG节外盐酸布比卡因注射组和HEPES缓冲液注射组的大鼠术侧50%PWT均降低(P<0.05),但盐酸布比卡因注射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HEPES缓冲液注射组(P<0.05),且术侧脊髓第5腰椎节段内小胶质细胞基本无活化,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HEPES缓冲液注射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L5DR并不能阻断或减轻大鼠脊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L5DRG节外注射盐酸布比卡因可有效阻滞大鼠脊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反应和相应脊髓节段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切断 脊神经结扎术 背根节 盐酸布比卡因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轴突再生及后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振东 李绍波 +4 位作者 周雪 张林 章为 毕文杰 丁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6-232,共7页
为了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轴突再生及后肢功能恢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本实验采用22只雌性成年SD大鼠,并随机分成A、B、C、D 4组。其中A、B、D组行左侧T11 ~T12节段脊髓半横断手术,然后A组移植嗅... 为了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轴突再生及后肢功能恢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本实验采用22只雌性成年SD大鼠,并随机分成A、B、C、D 4组。其中A、B、D组行左侧T11 ~T12节段脊髓半横断手术,然后A组移植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DMEM/F12培养液;D组移植核荧光试剂(Hoechst33342)标记的嗅鞘细胞,用于鉴定嗅鞘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C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6周内,对大鼠进行BBB评分、IP斜板试验并观察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C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的潜伏期。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到横断面尾段脊髓,逆行追踪观察横断面头段脊髓及对侧中脑红核内HRP逆标细胞数,并观察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及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1)移植后的OECs数量未见明显减少,细胞核形态较好,细胞未向头、尾侧迁移;(2)移植3周后BBB评分及IP斜板,试验A、B组较C组明显低(P<0.05),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3)A、B组的CSEP及MEP潜伏期较C组明显延长(P<0.05),但A组要比B组明显缩短(P<0.05);(4)HRP逆行追踪观察到对侧中脑红核大细胞区及脊髓T9 ~T11节段逆标细胞的数量,A组明显多于B组,但A、B组均少于C组;(5)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的横截面积及直径,A、B组均较C组减少,但A组减小的幅度明显小于B组。以上结果表明OECs移植能促进半横断脊髓轴突的再生及后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横断损伤 后肢功能 轴突再生 嗅鞘细胞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郎飞结及其周围结构的分子组成及其相互作用
12
作者 江南 齐建国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1-454,共4页
关键词 有髓神经纤维 朗飞结 结侧区 近结侧区 分子组成 轴突胶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虫及蠕虫源性免疫调控性分子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毕晟 丁有权 齐建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76-1279,1284,共5页
人体免疫系统面对快速变化的机体内外环境因素严重不适应,导致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错误或者过度活化,进而诱发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与变性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而某些寄生性蠕虫在与其宿主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有效调控其哺... 人体免疫系统面对快速变化的机体内外环境因素严重不适应,导致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错误或者过度活化,进而诱发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与变性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而某些寄生性蠕虫在与其宿主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有效调控其哺乳动物宿主炎症免疫反应的能力,使宿主能够免于因炎症免疫反应过度活化造成的组织与器官的损伤。因此,有关蠕虫和蠕虫源性免疫调控性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与探讨,并展望了蠕虫和蠕虫源性免疫调控性分子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蠕虫 免疫调控性分子 自身免疫性疾病 炎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