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肿瘤组织的氧化还原态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改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琛珩 王树人 +5 位作者 刘漪沦 乔小蓉 张建成 解晨浩 李勇刚 叶战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60-2165,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组织的氧化-还原态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42例原发性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13例、胃癌14例及结直肠癌15例),以其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为对照,测定其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对(GSH、GSSG)的含量及辅酶Ⅱ氧化还原对(NA...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组织的氧化-还原态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42例原发性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13例、胃癌14例及结直肠癌15例),以其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为对照,测定其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对(GSH、GSSG)的含量及辅酶Ⅱ氧化还原对(NADPH、NADP+)的含量,并据此计算出GSH/GSSG、NADPH/NADP+比值以及GSH/GSSG氧化还原电位值、NADPH/NADP+氧化还原电位值。结果癌组织中的GSH、NADPH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GSH/GSSG、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轻度还原偏移(P<0.05)。而GSSG含量及NADP+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的GSH、NADPH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其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而在此基础上,其氧化-还原电位仅较癌旁组织轻度偏向还原方向,提示癌组织内仍存有较明显的氧化应激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氧化还原 氧化还原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技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小翠 王晓樱 +6 位作者 魏剑浩 刘海灿 赵秀芹 夏远志 楼永良 吕建新 万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技术在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5μm孔径滤膜过滤法制备单个细菌菌悬液,平板接种37℃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培养增菌,提取基因组DNA,Sp... 目的初步评价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技术在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5μm孔径滤膜过滤法制备单个细菌菌悬液,平板接种37℃培养,选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培养增菌,提取基因组DNA,Spoligotyping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比较临床分离株与相应的单克隆分离株的分型结果。结果共选取3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获得306个单克隆分离株。Spoligotyping分型鉴定结果显示3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相应的单克隆分离株的分型结果一致,2株临床分离株的单克隆分离株呈现了多种基因型,多重感染率为6.25%。结论 Spoligotyping可用于快速,有效地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多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 多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蔓越莓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晓龙 黄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75-578,共4页
蔓越莓(Vaccinium macrocarpon Ait.)是北美三大水果之一。一直以来,蔓越莓因其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蔓越莓具有抑菌、抗细菌黏附等作用。本综述主要涉及其化学成分、抑菌作用、抗黏附作用及其机制。
关键词 蔓越莓 抑菌作用 抗黏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挥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陈宝红 胡颖 +4 位作者 文舒 徐晓夏 陈鹏帆 袁东智 谭世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66-270,共5页
双酚A(BPA)是产量最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之一,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富集,产生拟自然激素或抗自然激素的作用,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物效应。近年来BPA的生殖毒性备受关注,但其具体机制复杂、多样化,目前尚存争议。通过多项研究可... 双酚A(BPA)是产量最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之一,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富集,产生拟自然激素或抗自然激素的作用,干扰机体的正常生物效应。近年来BPA的生殖毒性备受关注,但其具体机制复杂、多样化,目前尚存争议。通过多项研究可推测BPA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还可以间接地通过雌激素受体、表观遗传学、类固醇激素相关酶的表达及其活性调节改变HPOA的生理效应,从而发挥生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雌性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上皮视网膜母细胞瘤抑癌蛋白磷酸化状态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G1的相关性
5
作者 程钊 汤晓蓉 +2 位作者 郄明蓉 张金虎 岳利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290-1292,1295,共4页
目的探讨非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抑癌蛋白(RB)和磷酸化RB(p-RB)在正常人子宫内膜上皮的周期性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G1(CyclinG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9例)和分泌期(9例)组织切片RB和p-RB(se... 目的探讨非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抑癌蛋白(RB)和磷酸化RB(p-RB)在正常人子宫内膜上皮的周期性表达及其与细胞周期蛋白G1(CyclinG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期(9例)和分泌期(9例)组织切片RB和p-RB(ser-795)及CyclinG1的表达,并分析RB的磷酸化状态及其与CyclinG1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9例增殖期子宫内膜上皮,仅2例非磷酸化RB呈弱阳性表达,其余7例为阴性表达,在9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上皮非磷酸化RB均为阳性表达。在9例增殖期子宫内膜上皮P-RB均呈阳性表达,在9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上皮仅3例P-RB呈弱阳性表达,其余6例为阴性表达;CyclinG1表达的时空特点与非磷酸化RB表达相似,在9例增殖期子宫内膜上皮仅2例呈弱阳性表达,其余7例为阴性表达,在9例分泌期子宫内膜上皮均呈阳性表达。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期、分泌期非磷酸化RB、p-RB与CyclinG1的表达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非磷酸化RB与CyclinG1的表达正相关(rs=0.945,P<0.05),磷酸化p-RB(ser-795)的表达与CyclinG1负相关(rs=-0.791,P<0.05)。结论RB的磷酸化状态可能参与cyclinG1介导的孕激素对子宫内膜上皮的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视网膜母细胞瘤抑癌蛋白 磷酸化 子宫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抗生素肽HMGN2抗细菌内化作用及机制初探
6
作者 郭小娟 石艳娥 +11 位作者 刘珉宇 殷明 吴桂霞 沈晓飞 杨晓龙 郑爽 李娜 任来彬 王馨苑 李婧瑜 王晓樱 黄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HMGN2抗细菌内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生物学在线软件对人及常见医学模式生物HMGN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免疫打点杂交技术检测临床标本HMGN2表达;设置以HMGN2预处理Klebsiella pneumoniae细菌后感染细胞组(简称共孵育组)和HM... 目的探讨HMGN2抗细菌内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生物学在线软件对人及常见医学模式生物HMGN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免疫打点杂交技术检测临床标本HMGN2表达;设置以HMGN2预处理Klebsiella pneumoniae细菌后感染细胞组(简称共孵育组)和HMGN2预刺激细胞后再感染KP组(简称预刺激细胞组),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两种状态下胞内活菌数;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测各组细胞微丝形态和构成变化,用光镜观测HMGN2处理菌及未处理菌细胞骨架表型变化。结果不同属种生物HMGN2具有很高同源性,带阳离子电荷,具有α螺旋结构,分子量小于10kD;在炎性和非炎性标本中均可见HMGN2阳性信号,而在炎性标本中信号强度更大。HMGN2共孵育组和HMGN2预刺激细胞组胞内活细菌数与对照组相比较都明显减少,但共孵育组比预刺激细胞组胞内活菌数减少更为明显;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两组微丝均有解聚成颗粒状向核周聚集现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发两组细胞骨架微丝蛋白的平均荧光量减少,而油镜下HMGN2处理菌与未处理菌比较,其菌体长短径无明显的变化。结论 HMGN2属于内源性抗菌肽家族分子,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内微丝蛋白解聚成单体,减弱了KP内化入膀胱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N2肺炎克雷伯杆菌(KP) 人膀胱癌上皮T24细胞 细菌胞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促进中性粒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及机制初探
7
作者 尤媛媛 许倩 +9 位作者 祝飞美 任泓宇 杜宇 苗峻铭 王祎 陈善泽 陈军利 王晓樱 李婧瑜 黄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55-2260,共6页
目的:探讨活性氧对中性粒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胫骨和股骨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并用DMSO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成熟中性粒细胞(d HL60细胞)。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FDA-SE标记的小鼠... 目的:探讨活性氧对中性粒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黏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胫骨和股骨分离骨髓中性粒细胞,并用DMSO诱导HL60细胞分化为成熟中性粒细胞(d HL60细胞)。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FDA-SE标记的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和d HL60细胞在H_2O_2刺激下与BMSCs的黏附。利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携带去谷胱甘肽化酶谷氧还蛋白1(Grx1)表达载体的慢病毒感染的d HL60细胞中Grx1的表达。PCR检测Grx1敲除小鼠的基因型。结果:(1) Diff-Quick染色显示,分离的骨髓中性粒细胞纯度高于90%; H_2O_2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BMSCs黏附率显著增加(P <0. 01)。(2)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Grx1稳转株d HL60细胞中Grx1的表达水平较空载体稳转株细胞显著增加;体外黏附实验表明过表达Grx1的d HL60细胞较对照组d HL60细胞,在相同H_2O_2浓度下,黏附到BMSCs程度显著下降(P <0. 01)。(3)经PCR鉴定,实验所用基因敲除小鼠在全基因水平上未见Grx1;且敲除Grx1的小鼠较野生型小鼠,在相同浓度H_2O_2刺激下,其骨髓中性粒细胞与BMSCs黏附率显著升高。(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预处理BMSCs后,由H_2O_2引起的d HL60与BMSCs之间的黏附增强回复到了静息水平。结论:活性氧促进骨髓中中性粒细胞与BMSCs的黏附,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诱导VCAM-1黏附信号的S-谷胱甘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黏附 谷氧还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