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评价评估问卷量表在口腔医学领域中文系统评价应用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苏乃川 吕俊 +2 位作者 李春洁 陈良萍 史宗道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评价多系统评价评估问卷(AMSTAR)量表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中文系统评价中的一致性、信度和效度。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1年3月1日。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 目的评价多系统评价评估问卷(AMSTAR)量表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中文系统评价中的一致性、信度和效度。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1年3月1日。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杂志,检索已发表的口腔医学类系统评价。2名评价者分别用总体质量评估问卷(OQAQ)量表和AMSTAR量表对系统评价进行评价,计算观察者间使用AMSTAR量表的Kappa值,AMSTAR量表重测信度的级内相关系数(ICC)以及AMSTAR和OQAQ量表得分的最大得分百分比的级内相关系数(结构效度)。结果纳入52篇系统评价文献。评价者使用AMSTAR量表的Kappa值为0.81[95%C(I0.73,0.89)],使用OQAQ量表的Kappa值为0.74[95%CI(0.66,0.83)]。重测信度的ICC为0.98[95%CI(0.97,0.99),P=0.000]。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为0.69[95%CI(0.56,0.80),P=0.000]。AMSTAR和OQAQ量表最大得分百分比的ICC为0.94[95%CI(0.90,0.97),P=0.000]。结论 AMSTAR量表在应用于口腔医学领域系统评价时有很好的一致性、信度和效度。AMSTAR量表可很好的推广至口腔医学领域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为医务工作者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时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系统评价 方法学质量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一 李龙江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1期66-68,共3页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侵犯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方法破坏较大,患者术后常常出现口干、疼痛、外形缺损、进食困难和心理障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集中于疾病与其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目的是维持患者在恶性肿...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侵犯解剖结构复杂,治疗方法破坏较大,患者术后常常出现口干、疼痛、外形缺损、进食困难和心理障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研究集中于疾病与其治疗方法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主要目的是维持患者在恶性肿瘤治疗后的健康、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并提出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协同治疗”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生存质量 并发症 治疗 心理障碍 进食困难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重建技术及其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全力 田卫东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2期138-139,共2页
三维重建技术的建立和应用使颅颌面外科进入了新的时代,现已应用于颌面外科的诊断和治疗之中,并大大提高了多种颌面外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成功率。本文就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中的临... 三维重建技术的建立和应用使颅颌面外科进入了新的时代,现已应用于颌面外科的诊断和治疗之中,并大大提高了多种颌面外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成功率。本文就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外科 三维重建技术 临床应用 诊断和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 图像后处理 成功率 准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敲除技术在口腔医学的应用
5
作者 肖金刚 刘磊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6年第2期92-94,共3页
基因敲除技术是利用基因同源重组原理和胚胎干细胞技术进行的基因打靶技术,近年来已在生命科学各领域广泛应用。现将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基因敲除 胚胎干细胞 动物模型 唇/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疗对颌面部鳞癌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升志 王锂 +3 位作者 高向东 成洲 毕洪广 王大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颌面部鳞癌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12例鳞癌患者给予每周2次,5周10次为1个疗程的热化疗处理。12例患者均静脉注射平阳霉素8mg,43℃微波热疗40min。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次后取肿瘤组织制作标本。用SP免... 目的探讨热化疗对颌面部鳞癌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12例鳞癌患者给予每周2次,5周10次为1个疗程的热化疗处理。12例患者均静脉注射平阳霉素8mg,43℃微波热疗40min。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5次后取肿瘤组织制作标本。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热化疗1疗程结束后12例患者肉眼未见明显包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治疗中癌细胞HSP70表达增多。结论热化疗可以明显提高HSP70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HSP70通过其抗原递呈等系列免疫效应,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疗 热休克蛋白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颌骨骨折对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家武 闫征斌 刘磊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1期74-75,78,共3页
儿童颌骨骨折可能会造成颌面部畸形,并与骨折的部位、程度﹑年龄以及治疗相关。本文探讨坚固内固定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试图找出合适的针对儿童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儿童 颌骨骨折 面部 生长发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壮 张松涛 +2 位作者 韩波 夏辉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道转移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裂修复术同期鼓室置管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8
9
作者 郑谦 徐慧芬 +5 位作者 何勇 王 石冰 廖小宜 徐丽蓉 郑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腭裂伴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联合治疗。方法 比较 38例 (49侧耳 )单纯性腭裂修复术与 2 4例 (39侧耳 )腭裂修复同期行鼓膜切开、PE管置入术对中耳积液的消除及听力的影响 ,并对置管术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 目的 探讨腭裂伴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联合治疗。方法 比较 38例 (49侧耳 )单纯性腭裂修复术与 2 4例 (39侧耳 )腭裂修复同期行鼓膜切开、PE管置入术对中耳积液的消除及听力的影响 ,并对置管术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结果 腭裂修复同期鼓膜切开置管组术后 6月 4 8 7%的患耳中耳积液消失 ,明显高于单纯腭裂修复组。听力损害的患儿置管后听力平均提高 17dB。结论 有中耳积液的腭裂患儿在腭裂修复术同期行鼓室切开、PE管置入术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中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修复术 鼓室置管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景捷 赵洪伟 +2 位作者 孙钢 夏辉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总结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DSFMC)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将22例28侧DSFMC分型,总结各类型DSFMC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咬合关系、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髁突术后形态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①DSFMC以Ⅱ型骨折最多,占5... 目的总结脱位性髁突矢状骨折(DSFMC)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将22例28侧DSFMC分型,总结各类型DSFMC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咬合关系、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髁突术后形态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①DSFMC以Ⅱ型骨折最多,占57%;其次为Ⅲ型骨折和Ⅰ型骨折,分别占25%和18%。②5侧Ⅰ型骨折均行骨折片摘除术;16侧Ⅱ型骨折中,9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5侧行骨折片摘除,2侧切除髁突;Ⅲ型骨折中有5侧行骨折片游离再植加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2侧行摘除骨碎片,修整髁突残端。③22例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张口度为33.9 mm,平均张口偏斜1.5 mm,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17例,5例术后仍有1 ̄2 mm的前牙开!,经调!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④术后再植髁突未见明显吸收,微型接骨板无明显变形。结论DSFMC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张口度、张口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再植髁突无明显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髁突 矢状骨折 游离再植 坚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P-gp单克隆抗体JSB-1及GST-π抗体的检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嘉 王大章 +1 位作者 郑光勇 冯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16,151,共3页
目的 探讨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逆转措施提高综合治疗中化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95~ 2 0 0 0年 4 0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 ,采用免疫组化... 目的 探讨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逆转措施提高综合治疗中化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95~ 2 0 0 0年 4 0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 ,进行P_gp单克隆抗体JSB_1的检测 ,同时对其中 10例进行了GST_π的检测。结果 JSB_1表达阳性率为 6 7 5 % (2 7 4 0 ) ,与分化程度相关 ,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均高于低分化组 (P <0 0 5 ) ,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GST_π表达阳性率为 90 % (9 10 )。两种抗体的表达在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亦无相关性。结论 JSB_1及GST_π与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产生耐药的机制有关 ,为开展其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 粘液表皮样癌组织 耐药性 P-gp单克隆抗体 JSB-1 GST-π抗体 谷胱苷肽-s转移酶 粘液表皮样癌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新华 冯戈 +3 位作者 王大章 毛祖彝 冷卫东 何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7-729,共3页
目的 :研究热休克对人舌癌Tca 8113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表达的影响 ,探讨热休克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ca 8113细胞在不同加热温度下 ( 3 7、40、43、45℃ )uPAR蛋白... 目的 :研究热休克对人舌癌Tca 8113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表达的影响 ,探讨热休克与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ca 8113细胞在不同加热温度下 ( 3 7、40、43、45℃ )uPA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 3 7℃组相比 ,40、43℃组加热后Tca 8113细胞u PA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且有统计学意义 ;45℃组uPAR蛋白表达下降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热疗抑制口腔鳞癌细胞uPAR蛋白表达 ,提示口腔鳞癌局部热疗可能对肿瘤的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热休克 舌鳞状细胞癌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压前颌上颌骨缝组织细胞微观结构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涛 徐慧芬 王大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在建立模拟临床双侧上颌前部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实验动物模的基础上 ,探索受压骨缝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 :12只 3周龄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随机均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实验Ⅰ组 ,前颌后推加较小力 ;实验Ⅱ... 目的 :在建立模拟临床双侧上颌前部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实验动物模的基础上 ,探索受压骨缝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 :12只 3周龄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随机均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实验Ⅰ组 ,前颌后推加较小力 ;实验Ⅱ组 ,前颌后推加较大力。分别在术后 3、6、9、12周处死动物 ,取受压迫的前颌上颌骨缝标本 ,切片用于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在骨缝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骨缝受一定程度压力后其成骨层的成骨细胞出现损伤 ,并与受力大小成正比。结论 :发育早期骨缝受压会导致该部成骨细胞出现延滞性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骨缝 正畸矫正器 电子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h1转染腺样囊性癌细胞及其增殖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文 温玉明 +2 位作者 王力红 杨湛 张瑞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考察nm2 3_h1导入腺样囊性癌细胞 (ACC_M)后对其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nm2 3_h1转染ACC_M细胞 ,体外培养并用G4 18培养基筛选 ,体外观察转染组生长情况 ,并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ABC法染色Ki... 目的 考察nm2 3_h1导入腺样囊性癌细胞 (ACC_M)后对其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nm2 3_h1转染ACC_M细胞 ,体外培养并用G4 18培养基筛选 ,体外观察转染组生长情况 ,并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ABC法染色Ki6 7单克隆抗体 ;将nm2 3_h1阳性表达的ACC_M植入 10只裸鼠皮下 ,同时以未转染的ACC_M作对照 ,观察肿瘤大小。 4周后处死动物 ,获取标本 ,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研究Ki6 7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对转染组和非转染组的移植瘤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 体外培养转染组细胞生长较未转染组慢 ,这种趋势随着转染组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更加明显 ,Ki6 7呈阳性表达 ,未转染组Ki6 7呈部分阳性表达 ;转染组ACC_M体内移植瘤早期 (2周 )生长缓慢 ,2周后生长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细胞周期时相分析结果与之一致。组织切片显示瘤体Ki6 7,nm2 3_h1表达均为阴性。结论 nm2 3_h1的导入可能对ACC_M细胞增殖具有短时间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转染 腺样囊性癌细胞 增殖能力 ACC-M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治疗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宗凯 李春洁 +3 位作者 吕俊 何武林 高雳 吴亚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评价牙周治疗措施在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症状和体征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OVID,1950年—2010年9月)、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84年—2010年9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CENTRAL,2010年第3期)、... 目的评价牙周治疗措施在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症状和体征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OVID,1950年—2010年9月)、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84年—2010年9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库(CENTRAL,2010年第3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2010年9月),手检相应中文口腔期刊,收集牙周治疗措施缓解RA患者症状和体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2位研究者独立按照Cochrane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和CONSORT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0.2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篇,涉及患者150名,其中1篇为低度偏倚风险文献,余均为中度偏倚风险文献。Meta分析显示,单纯牙周治疗并不能明显降低RA患者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P=0.06),牙周治疗联合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治疗与单纯抗TNF-α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但对亚组合并分析显示牙周治疗能够明显降低DAS28水平(P=0.03)。同时,牙周治疗在缓解RA患者的临床体征、红细胞沉降率和牙周状况方面疗效明显(P<0.05),但各研究对牙周治疗缓解RA患者症状的结论不尽相同。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不良事件。结论牙周治疗在缓解RA患者的体征和牙周状况方面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症状的缓解尚无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治疗 牙周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评价 循证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压前颌上颌骨缝变化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涛 王大章 徐慧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3,438,共3页
目的 探索前颌骨术前主动加压矫治的合理性及规律。方法 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三色荧光标记观察前颌上颌骨缝的发育及受压后骨缝结构的细微变化。结果 加压3周后可见骨缝增宽,连接相邻骨端的纤维组织发生断裂;6周后可见有机成分增... 目的 探索前颌骨术前主动加压矫治的合理性及规律。方法 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及三色荧光标记观察前颌上颌骨缝的发育及受压后骨缝结构的细微变化。结果 加压3周后可见骨缝增宽,连接相邻骨端的纤维组织发生断裂;6周后可见有机成分增生,但局部结构紊乱;9-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前颌上颌骨缝受压后存在"延滞效应",受压后的骨缝在发育后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具有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缝 上颌骨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受压 观察 对照组 正常 发育 荧光标记 纤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白晓峰 田卫东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4期297-299,共3页
为了构建组织结构复杂的器官,使其植入体内后可存活,并行使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须解决组织工程的血循环重建问题。血管再生包括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种机制。通过研究缺血组织的治疗性血循环重建可进一步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策略。应用... 为了构建组织结构复杂的器官,使其植入体内后可存活,并行使其正常的功能,就必须解决组织工程的血循环重建问题。血管再生包括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两种机制。通过研究缺血组织的治疗性血循环重建可进一步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策略。应用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导入手段诱导血管长入组织内,以及应用血管形成前体细胞进行干细胞的局部治疗以获得组织工程的血循环重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血管再生 血循环重建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培养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纯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文林 石冰 +1 位作者 李盛 鲁勇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5-366,共2页
目的:建立纯化原代培养的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纯化方法。方法:应用D ispase酶4℃消化处理离体小鼠胚胎腭突18 h,通过振荡法使上皮和间充质分离,吸去上皮片。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内几乎不含上皮细胞。结论:... 目的:建立纯化原代培养的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的纯化方法。方法:应用D ispase酶4℃消化处理离体小鼠胚胎腭突18 h,通过振荡法使上皮和间充质分离,吸去上皮片。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内几乎不含上皮细胞。结论:本方法为体外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腭间充质细胞 细胞培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DL-乳酸作为羊腭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引导膜的超微结构改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恩 胡静 +3 位作者 宁秋 余兰 周勇 魏世成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观察聚DL-乳酸膜植入引导羊腭部软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方法建立8只羊硬腭部洞穿性缺损实验动物模型,植入聚DL-乳酸膜引导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术前及术后1、2、4、6个月该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 目的观察聚DL-乳酸膜植入引导羊腭部软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方法建立8只羊硬腭部洞穿性缺损实验动物模型,植入聚DL-乳酸膜引导修复腭部软组织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术前及术后1、2、4、6个月该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植入前,聚DL-乳酸膜表面呈有规律的网状结构;术后1个月,聚DL-乳酸膜表面结构仍较规则,网状结构边缘变得圆钝;术后2个月,聚DL-乳酸膜表面网状结构粗糙而不规则;术后4个月,聚DL-乳酸膜表面网状结构破坏;术后6个月,聚DL-乳酸材料成为松散的不定形堆积物。结论聚DL-乳酸膜在腭部组织愈合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当组织愈合后,该材料开始丧失其力学强度,并逐渐被机体完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DL-乳酸 组织引导膜 降解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齿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征斌 侯景秋 田卫东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牙齿的发育经历了牙板形成、蕾状期、帽状期和钟状期等连续的生理过程,受多种信号的网络调控,本文就牙齿发生发育各个阶段的信号分子异常表达所引起牙齿发育异常进行综述。
关键词 牙齿发育 信号调控 生长调节素类 牙板形成 蕾状期 帽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