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入麻醉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洋 刘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3-184,共2页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 药作用 脂质学说 组成成分 蛋白质 细胞膜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不同的果蝇幼虫中枢神经元钾通道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洋 罗南富 +1 位作者 廖大清 刘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86-888,共3页
目的以果蝇为动物模型,利用膜片钳技术探讨钾通道在吸入麻醉药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以酶解和血清孵育的方法分离制备敏感(S)、野生(H)和对七氟醚耐药(R)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神经元,以膜片钳技术记录其全细胞钾电流,并对电流进行单、双指... 目的以果蝇为动物模型,利用膜片钳技术探讨钾通道在吸入麻醉药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以酶解和血清孵育的方法分离制备敏感(S)、野生(H)和对七氟醚耐药(R)果蝇晚三龄幼虫脑神经元,以膜片钳技术记录其全细胞钾电流,并对电流进行单、双指数拟合,根据失活时间常数和电流幅值大小,将钾电流分为Ⅰ、Ⅱ、Ⅲ及Ⅳ型。结果三品系中,Ⅰ和Ⅱ型钾电流的峰值电流(Ipeak)和失活时间常数(τ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和Ⅳ型钾电流的Ipea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R;Ⅳ型钾电流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R;Ⅴ型钾电流(钙激活钾电流)的Ipea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S。结论钾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七氟醚的中枢作用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膜片钳技术 钾通道 吸入麻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不同的果蝇幼虫中枢神经元钾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廖大清 +1 位作者 罗南富 刘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以钾通道为切入点,利用膜片钳技术探讨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制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S)、耐药(R)和野生(H)果蝇品系脑神经元,以膜片钳技术观察临床有效浓度七氟醚对其全细胞钾电流的影响。结果1MAC七氟醚使三品系Ⅲ型钾电流... 目的以钾通道为切入点,利用膜片钳技术探讨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制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S)、耐药(R)和野生(H)果蝇品系脑神经元,以膜片钳技术观察临床有效浓度七氟醚对其全细胞钾电流的影响。结果1MAC七氟醚使三品系Ⅲ型钾电流的Ipeak值显著增加:S(19±2)%>H(13±2)%>R(8±2)%;使钾电流的恢复曲线显著上移;不改变钾离子的平衡电位。2MAC七氟醚使三品系Ⅲ型钾电流的Ipeak值显著增加:S(36±4)%>H(24±2)%>R(14±1)%。3MAC的七氟醚能使Ⅲ型钾电流稳态失活曲线显著右移。结论钾离子通道可能是吸入麻醉药的中枢作用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果蝇 钾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大池注入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尹泓 薛欣盛 +4 位作者 马永丰 张文胜 易明亮 廖大清 刘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目的研究枕大池单次注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EPO组(n=10)。Sham组穿刺,其它两组行枕大池一次穿刺注血... 目的研究枕大池单次注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和EPO组(n=10)。Sham组穿刺,其它两组行枕大池一次穿刺注血造模。30min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从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0·10ml·kg-1),EPO组注入EPO(200IU·kg-1,0·10ml·kg-1)。所有动物在造模后48h处死,使用CAST体视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间基底动脉管腔面积、收缩系数以及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密度。结果与SAH组相比,EPO组食欲明显改善(P<0·05),体重增加(P<0·05),基底动脉管腔面积明显增加(P<0·01),收缩系数减小(P<0·01),海马CA1神经元密度值也增加(P<0·05)。结论枕大池单次小剂量注入EPO可以预防SAH后脑血管痉挛,减轻脑神经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透皮接收液中的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莹莹 张文胜 叶利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7,共4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体外透皮接收液中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以罗哌卡因为内标,样品经氢氧化钠碱化、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GC—MS分析,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两种药... 建立了同时测定体外透皮接收液中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以罗哌卡因为内标,样品经氢氧化钠碱化、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GC—MS分析,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两种药物均在0.016~50.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85.3%~109.7%,日内和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检出限分别为3μg/L和2μg/L。该方法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局部麻醉药物快速透皮吸收研究中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含量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丙胺卡因 利多卡因 透皮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氧嘧啶诱导水蚤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安民 朱涛 +3 位作者 江叶 董丽 高鸿 杜桂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0-665,共6页
目的在水蚤中建立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方法 3种浓度四氧嘧啶(3、5和10 mmol/L)处理30 min后分别记录水蚤血糖和生存率在72 h内的动态变化。根据最大似然法对水蚤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进化树。通过荧光定量PC... 目的在水蚤中建立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方法 3种浓度四氧嘧啶(3、5和10 mmol/L)处理30 min后分别记录水蚤血糖和生存率在72 h内的动态变化。根据最大似然法对水蚤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进化树。通过荧光定量PCR观察5 mmol/L四氧嘧啶造模后12 h时的GLU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5和10 mmol/L四氧嘧啶组血糖均先降低约15%:3 mmol/L组持续2 h,5 mmol/L组和10 mmol/L组持续12 h。5 mmol/L组和10 mmol/L组在建模24 h后血糖持续性增高约150%。3、5和10 mmol/L组在造模72 h时的生存率依次为90%、75%和25%。7个水蚤GLUT基因在水蚤中预测并通过PCR确定其转录水平的表达。2个GLUT基因在5 mmol/L四氧嘧啶诱导的水蚤糖尿病中下调。结论采用水蚤成功建立了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表明糖尿病相关研究可以在无脊椎动物水蚤上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蚤 糖尿病 葡萄糖转运蛋白 四氧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