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锥形束断层CT对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修正及其阈值的确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中秀 徐庆丰 +3 位作者 许峰 沈娅丽 钟仁明 王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273-1277,共5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并修正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治疗边界,而CBCT图像引导治疗误差的修正范围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本研究目的是确定锥形束CT影像技术对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并修正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可以有效减少放射治疗边界,而CBCT图像引导治疗误差的修正范围受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本研究目的是确定锥形束CT影像技术对肺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修正阈值。方法:对30例肺部肿瘤放疗患者在每次照射前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若任何方向误差>2mm,相应移动治疗床修正误差后再次获取CBCT图像,设定1mm、2mm、3mm和5mm调准阈值并分析相应调整后的残余摆位误差及其规律。结果:30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60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584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276次,调整误差前胸部摆位误差在Y轴最大,其误差≤1mm、2mm、3mm和5mm的百分率分别为15.0%、26.0%、48.7%和63.7%,调整后残余误差≤1、2、3、5mm的百分率分别为78.4%、95.2%、98.3%和99.6%;初次摆位最大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4.2mm和5.0mm,其外放边界(M_(setup))为6.9~13.8mm,根据1、2、3、5mm阈值调整获得的残余误差值分别为≤1.0mm、≤1.0mm、≤1.2mm和≤2.2mm,与之相对应的外放边界分别为≤2.2mm、≤2.2mm、≤3.1mm和≤4.4mm。结论:CBCT有助于检测和修正分次间摆位误差,采用2mm和3mm作为胸部肿瘤CBCT摆位误差的修正阈值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柬CT 摆位误差 修正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恶性肿瘤预后中的价值——Meta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晨 臧健 李晓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制定全面的检索策略,检索OVIDMEDLINE、EMBASE两大英文数据库及CNKI、VIP两大中文数据库,筛选VEGF与口腔恶性肿瘤预后的相关文献,提取口腔恶性肿瘤患...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制定全面的检索策略,检索OVIDMEDLINE、EMBASE两大英文数据库及CNKI、VIP两大中文数据库,筛选VEGF与口腔恶性肿瘤预后的相关文献,提取口腔恶性肿瘤患者VEGF高、低表达的总生存时间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的风险比(HR),用Meta分析合并HR。结果共14篇合格文献纳入本研究。对于口腔恶性肿瘤患者,VEGF高表达组有较高的死亡风险(HR:2.95,95%CI:2.14~4.08)和复发风险(HR:2.28,95%CI:1.61~3.2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VEGF的高表达同样预示着较高的死亡风险(HR:2.60,95%CI:1.82~3.73)和复发风险(HR:2.58,95%CI:1.73~3.84)。结论 VEGF在口腔恶性肿瘤中具有预测预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 生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家族性结直肠癌胚系突变谱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梦园 朱丽珍 +7 位作者 张鼎 吴斌 顾艳宏 吴涛 张敬东 邱萌 潘杰 袁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215-1223,共9页
目的: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 目的: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Lynch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纳入85例就诊于国内7家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无血缘关系的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含61个已报道与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入组先证者的胚系突变。对于检出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通过一代测序、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检测肿瘤组织微卫星状态等手段判读该变异的致病意义。结果: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2%检测出Lynch综合征关键基因已知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胚系突变,另外15.3%患者携带上述基因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通过对这些变异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MLH1基因c.2240_2255 delCTGATCTATACAAAGT通读突变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致病性突变;然而目前尚缺乏充足证据证明MLH3基因第2~11号外显子大片段重复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结论:本研究发现同样基于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既往利用一代测序的研究报道相比,二代测序并未提高Lynch综合征的确诊率。但是,二代测序会带来大量临床意义不明的突变。需要谨慎对待尚未明确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必要时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家系研究和更全面的分子检测以明确这些突变的致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MLH1基因 通读突变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沈亚丽 罗柱 +1 位作者 张洪 官泳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9-1361,共3页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EHE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EHE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中EHE病例的症状...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EHE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EHE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研究中EHE病例的症状为局部疼痛,查体发现局部压痛,活动可不受限。典型病理学特征为不同阶段的小血管腔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增生,钉突样凸向腔内,呈墓碑样或灯笼样。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源性标记物CD31、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上皮细胞标记物CK呈阳性表达,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呈低表达。影像学检查可见溶骨性骨破坏。诊断时EHE需要与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转移性癌相鉴别。治疗一般先行局部肿瘤广泛切除,手术后予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本例患者在最后一次放疗结束后,右髋部疼痛完全缓解,出院后定期复查,至今未发现疾病进展。结论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应根据病情采取包括肿瘤切除、辅助放疗及化学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骨肿瘤 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 外科手术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线调整大分割放射治疗椎体转移癌 被引量:6
5
作者 郭雷鸣 朱中秀 +6 位作者 赵雅琴 徐庆丰 王辛 钟仁明 何银波 柏森 许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50-1454,共5页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线调整技术在大分割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分次间摆位误差及治疗过程中靶区位移对治疗的影响。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08月,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椎体转移瘤10例,每次照射前、调整后及治疗...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线调整技术在大分割治疗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分次间摆位误差及治疗过程中靶区位移对治疗的影响。方法:2008年12月至2009年08月,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治疗椎体转移瘤10例,每次照射前、调整后及治疗后获取CBCT图像,将获取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靶中心X(左右)、Y(头脚)、Z(前后)方向的位移及旋转角度误差,分析误差及分布规律。应用逆向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靶区剂量63Gy/9次,隔日照射。随访6个月。结果:10例患者共10个靶区CBCT扫描269次。首次摆位在X、Y、Z方向位移误差分别为(-0.90±4.20)mm、(-0.40±4.90)mm、(-2.50±3.40)mm,旋转角度误差分别为(-0.20±1.65)°、(-1.12±1.84)°、(0.22±1.48)°。调整后其位移误差分别为±0.80mm、±0.90mm、(-0.10±0.80)mm;治疗后分别为(-0.10±1.30)mm、±1.80mm、(0.10±1.40)mm。调整后角度误差分别为(-0.21±1.06)°、(-0.72±0.96)°、(0.33±0.85)°;治疗后分别为(-0.15+1.27)°、(-0.64±1.39)°、(0.62±1.18)°。调整前PTV外扩值范围为8.40~11.00mm,调整后缩小为1.20~1.50mm。10例患者疼痛缓解,未发现放疗副作用。治疗6个月后复查骨扫描提示核素浓聚减少。结论:CBCT在线调整能纠正摆位误差,既满足靶区剂量的提升也有效降低了脊髓受量。高剂量大分割图像引导调强放疗技术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锥形束CT 分次间误差 分次内误差 大分割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