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
作者 肖昌武 邱容 李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04-1006,共3页
目的探讨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患者胆总管结石再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31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腹腔镜下分离粘连,切开胆总管,置入胆道镜取出结... 目的探讨既往有胆道手术史患者胆总管结石再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31例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腹腔镜下分离粘连,切开胆总管,置入胆道镜取出结石,置入T管行胆道引流。结果 31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时间65~125 min,(118±21)min,术中出血量10~75 ml,(39±19)ml。术中胃损伤2例,腹腔镜下缝合修补,恢复良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4~48 h,(27±13)h。术后48~72 h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发生胆漏1例,切口感染1例,无出血、胃肠漏、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9 d,(7.0±1.5)d。31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5.6月,均恢复良好,无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在二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可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二次胆道手术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振亮 李全生 +6 位作者 田伯乐 张肇达 张懿 胡韬 苏安平 汪洵理 王维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45-1646,共2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合文献及自身体会探讨如何从细节着手避免副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 126例资料。其中男性1 078例,女性3 048例,年龄8~102岁,平均51岁。急性胆囊炎...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合文献及自身体会探讨如何从细节着手避免副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 126例资料。其中男性1 078例,女性3 048例,年龄8~102岁,平均51岁。急性胆囊炎409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2 87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786例,非结石性胆囊炎59例。结果 4 12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共33例,约占0.8%。其中胆道损伤4例,术中胆囊动脉或胆囊床出血25例,术后戳孔处出血2例,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2例。另外,病理检查发现胆囊癌5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应该从手术开始、术中处理的多处细节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并发症 手术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移植术后激素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智敏 史政荣 +1 位作者 杜成友 杨家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86-989,共4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肝移植术后激素的应用特点。方法:以我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实施的99例成人肝移植术后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IH 36例为观察组,非AIH 63例为对照组。比较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肝移植术后激素的应用特点。方法:以我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实施的99例成人肝移植术后病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IH 36例为观察组,非AIH 63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移植术后为防治排斥反应,激素使用的差异。结果:为了防治排斥反应,保持肝脏及各器官功能稳定,AIH组使用激素比例明显大于非AIH组(P值为0.000),观察组激素使用量[(17.8±5.3)mg/d]及使用时间(385.2±21.7)d明显大于对照组[(9.4±3.9)mg/d,(47.1±11.3)d](P值均为0.000)。结论:AIH肝移植术后抗排斥时重视激素的长期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肝移植患者移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移植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引流液监测及其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春林 陈思瑞 +3 位作者 李剑波 朱燕昆 刘宗琼 彭兵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后引流液监测方法及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08年8月行LS术63例资料,记录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引流液量、引流液性质及细菌培...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后引流液监测方法及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2008年8月行LS术63例资料,记录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引流液量、引流液性质及细菌培养、腹部彩超检查结果。结果均完成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通过常规术后脾窝引流液监测,早期诊断4例术后并发症,其中术后出血2例,引流液呈血性,量>40ml/h,术后12h剖腹探查,均为脾胃韧带处渗血;胰漏2例,术后6天引流液呈灰褐色,淀粉酶值分别为15189和9206U/L,引流液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诊断胰漏,给予生长抑素,1例腹腔引流通畅,1例引流不畅于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20天拔除引流管。结论LS安全、可靠,并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术后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情况,及时获得病情变化信息,对早期发现和治疗LS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术 腹腔镜 引流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薛萍 程智猛 方进博 《肠外与肠内营养》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延迟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找出降低其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30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数据以分类变... 目的:通过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延迟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找出降低其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30例病人的病历资料,数据以分类变量的比例表示并对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因素,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加以讨论。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300 umol/L、术前血清白蛋白(ALB)<30 g/L、体质量指数(BMI)<18.5 kg/m^2、再次手术、胰瘘、胆瘘、腹腔/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术后随机血糖≥11 mmol/L、术后ALB<30 g/L、术后Hb<90 g/L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BMI<18.5 kg/m^2、术前TB≥300 umol/L、术后胆瘘、胰瘘、腹腔感染、术后持续血糖≥11mmol/L、术后ALB<30 g/L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控制营养不良、高血糖及术后预防胆瘘、胰瘘和腹腔感染的发生是预防DGE的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排空延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3例报道 被引量:2
6
作者 黄纪伟 张涛 曾勇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3期155-158,162,共5页
目的探讨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用于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liver syndrome,SFSS)的效果。方法 3例活体肝移植均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作为移植物。术中发现实测移植物(肝)重量/受体的体质量(体重)的比值(graf... 目的探讨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用于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liver syndrome,SFSS)的效果。方法 3例活体肝移植均采用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作为移植物。术中发现实测移植物(肝)重量/受体的体质量(体重)的比值(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为0.58%、0.77%及0.71%,均<0.8%,符合小移植物的诊断。处理:首先吻合肝静脉流出道,其次吻合门静脉,将受体门静脉右支与移植肝门静脉右支端端吻合,将受体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达到门腔分流的作用,之后按顺序吻合动脉和胆道。术中均未行脾静脉结扎或脾切除等处理。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SFSS并顺利出院,出院时间分别为术后25d、34d及56d。移植肝功能逐步好转,术后1d门静脉流速理想。移植肝增长良好。门静脉-下腔静脉短路通畅时间:除1例通畅持续仅104d,其余2例持续通畅。结论 LDLT术中进行门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可以及时有效预防小移植物背景下的SFSS,受体门静脉左支与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的分流技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活体 小肝综合征 移植物体积 手术 门静脉 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洵理 靳曙光 +1 位作者 杨周建 钟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11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甲胎蛋白阴性,1例甲胎蛋白升高,无一例肝炎病毒感染,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 目的探讨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11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甲胎蛋白阴性,1例甲胎蛋白升高,无一例肝炎病毒感染,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及脾大。均行手术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或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对符合影像学标准、AFP阴性的患儿术前能明确诊断,对于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有症状、生长迅速、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诊断不明确者应积极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诊断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双回波和三回波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放 宋彬 +1 位作者 徐缨龙 阳琴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梯度双回波、三回波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可通过手术获得肝脏病理标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体质指数(BMI)分为体重过轻组(BMI<18.5kg/m2,10例)、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 目的:探讨3.0T MR梯度双回波、三回波技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可通过手术获得肝脏病理标本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体质指数(BMI)分为体重过轻组(BMI<18.5kg/m2,10例)、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24例)及体重过重组(BMI≥24kg/m2,8例)3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扫描,并计算肝脏兴趣区(ROI)的相对脂肪含量(RLC)。以病理学结果(脂肪阳性面积率)为金标准,对梯度双回波、三回波测得的RL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患者病理学检查、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肝脏RLC分别为(6.2±4.3)%、(18.8±8.2)%及(8.9±4.3)%。体重过轻组:梯度双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无相关性(P>0.05),而梯度三回波与之呈正相关(r=0.87,P<0.01);体重正常组: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均呈正相关(r=0.66,P<0.01;r=0.92,P<0.01);体重过重组:梯度双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无相关性(P>0.05),而梯度三回波与之呈正相关(r=0.95,P<0.01);所有患者梯度双回波及梯度三回波测得的RLC与病理结果间均呈正相关(r=0.70,P<0.01;r=0.94,P<0.01)。结论:3.0T MR梯度双回波技术量化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的应用价值有限,而梯度三回波技术是完全可行的,且优于前者;随着BMI的增高,梯度三回波技术测量准确性随之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梯度回波 病理学 活组织检查 肝脏病变 脂肪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传力 田世超 +4 位作者 陈晓理 黄进 张显平 张雪妍 徐亚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20-2224,共5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92例,其中接受MWA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联合...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HC合并PVTT患者92例,其中接受MWA联合TACE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n=47),仅接受TACE治疗的为对照组(n=45)。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短期疗效、生存情况、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有效率(RR)。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对各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联合组和对照组RR分别为42.2%和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79,P<0.05)。2组患者治疗后3d均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联合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7%、23.4%、6.4%,对照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2.5%、8.9%、0,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9,P<0.05)。术前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和Child-Pugh分级与合并PVTT的PHC患者的生存相关(χ^2值分别为9.356、7.641、11.352、9.764、8.236、17.392,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97(1.608~3.145)、1.584(1.306~2.757)、1.690(1.035~2.683),P值均<0.05]。结论MWA联合TACE治疗PHC合并PVTT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大小、癌栓分型、BCLC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消融技术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通过改变自噬作用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衰老并促进凋亡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惠 王宗鼎 +1 位作者 李可洲 龚建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15-1920,共6页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MMC)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的自噬、衰老、凋亡的影响,并探讨自噬、衰老、凋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5-Fu(25、50、100、150、200μg/mL)、MMC(0.25、0.50、1.0、1.5、2.0μg/mL)...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MMC)对胆管癌细胞QBC939的自噬、衰老、凋亡的影响,并探讨自噬、衰老、凋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方法 5-Fu(25、50、100、150、200μg/mL)、MMC(0.25、0.50、1.0、1.5、2.0μg/mL)及两者相应终浓度的混合溶液分别对胆管癌QBC939细胞作用0、24、48 h后,分别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并确定后续实验中化疗药物作用时间及联合化疗药物浓度,Annexin V-FITC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单丹磺酰尸胺(Monodansylcadaverin,MDC)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用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阻断凋亡,用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并再次用上述方法检测增殖、自噬、衰老及凋亡变化情况。结果 5-Fu联合MMC(终浓度分别为100、1.0μg/mL)作用24 h时,QBC939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细胞尚未出现大量死亡,利于各项指标的检测,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6.929,P<0.05);自噬抑制剂作用后,自噬减少,增殖抑制,衰老细胞阳性率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凋亡抑制剂作用后,凋亡减少,增殖增强、衰老细胞阳性率增高明显,自噬变化不明显。结论 5-Fu联合MMC能明显抑制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及衰老,促进细胞凋亡,这些变化均与联合化疗药物作用后胆管癌细胞自噬作用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氟尿嘧啶 丝裂霉素 自噬 细胞衰老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苷抑制β-catenin和NF-κB p65的活性对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运动的调节 被引量:5
11
作者 代云龙 吴礼国 +3 位作者 章志军 欧扬 黄俊伟 彭兵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348,共6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调控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运动的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皮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10 mg/kg淫羊藿苷(低剂量组)、20 mg/kg淫羊藿苷(中剂量组)、40 mg/kg淫羊藿苷(高剂量组)、5 mg/k...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调控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运动的机制。方法:建立BALB/c小鼠皮下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10 mg/kg淫羊藿苷(低剂量组)、20 mg/kg淫羊藿苷(中剂量组)、40 mg/kg淫羊藿苷(高剂量组)、5 mg/kg阿霉素(阿霉素组)腹腔给药干预,干预25 d后取出瘤体,检测瘤体重量和体积,并根据小鼠存活情况绘制生存曲线;TUNEL染色观察瘤组织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qRT-PCR检测瘤组织中生长和运动标记分子基因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和核因子κB(NF-κB)p65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淫羊藿苷及阿霉素干预后,移植瘤的重量、体积,瘤组织中Ki67、VEGF的阳性表达率,Ki67、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相对表达量,β-catenin蛋白表达量、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的25 d存活率、瘤组织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能通过抑制β-catenin和NF-κB p65的活性下调增殖及运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调节小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淫羊藿苷 WNT/Β-CATENIN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谷甾醇靶向CDC25B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凯 李卫 +3 位作者 李志芳 纪会琼 郭志伟 曹俊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5-684,共10页
【目的】探讨β-谷甾醇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Target和TargetNet数据平台预测β-谷甾醇的靶点、GEO2R分析GSE101728肝癌数据集中表达上调基因并分析两者共同基因,通过下载TCGA_LIHC数据矩阵分析得到... 【目的】探讨β-谷甾醇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Target和TargetNet数据平台预测β-谷甾醇的靶点、GEO2R分析GSE101728肝癌数据集中表达上调基因并分析两者共同基因,通过下载TCGA_LIHC数据矩阵分析得到细胞分裂周期25B(CDC25B)与肝癌临床分期和患者生存预后存在关系。CCK-8、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法检测β-谷甾醇作用下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构建HepG2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分为Control组和β-谷甾醇组,β-谷甾醇组腹腔注射β-谷甾醇(50 mg/kg·d),测量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β-谷甾醇不同作用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HepG2和Hep3B细胞系中CDC25B蛋白水平,构建稳定过表达CDC25B的HepG2和Hep3B细胞系并给予β-谷甾醇处理,同上方法检测HepG2和Hep3B细胞系细胞活力、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DC25B表达水平,肝癌组织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TNM分期(T2-4)高于TNM分期(T1)(P<0.05),肝癌临床分期Ⅱ-Ⅳ高于临床分期I(P<0.05),肝癌G3-4分化高于G1-2分化(P<0.05),复发患者高于未复发者(P<0.05),预后不良者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CDC25B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CDC25B低表达组(P<0.05)。Hep3B和HepG2的细胞活力随着β-谷甾醇作用剂量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Hep3B(β-谷甾醇15µmol/L)和HepG2(β-谷甾醇18µmol/L)的相对克隆数目、S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而G0/G1期细胞百分比、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β-谷甾醇组移植瘤的体积、质量和Ki67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Hep3B和HepG2细胞中的CDC25B蛋白表达均随着β-谷甾醇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而减低,Hep3B和HepG2细胞的β-谷甾醇+CDC25B组的细胞生长、相对克隆数目、S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β-谷甾醇组(P<0.05),而G0/G1期细胞百分比、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β-谷甾醇组(P<0.05)。【结论】β-谷甾醇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细胞增殖可能与抑制CDC25B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Β-谷甾醇 细胞分裂周期25B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