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例合并脂肪肝的乳腺癌术后肝转移不典型超声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唐灿 赵海娜 +2 位作者 彭玉兰 方玲 李宏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4-805,共2页
患者女,36岁,左乳原位癌伴灶性浸润术后3年余,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R(-)、PR(-)、HER2(+++)、CK5/6(-)、P63(-)、E-C(膜+)、P120(膜+)、Syna(-)、Ki-67(15%+);1月余前发现淋巴结、肝脏及椎骨异常,细针(23G)穿刺活检见少量异型细胞。查体:... 患者女,36岁,左乳原位癌伴灶性浸润术后3年余,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R(-)、PR(-)、HER2(+++)、CK5/6(-)、P63(-)、E-C(膜+)、P120(膜+)、Syna(-)、Ki-67(15%+);1月余前发现淋巴结、肝脏及椎骨异常,细针(23G)穿刺活检见少量异型细胞。查体:左乳术后状态;左腋窝扪及增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46 mmol/L,碱性磷酸酶245 U/L,γ-谷氨酰转移酶262 U/L。腹部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内见数个片状稍强回声及减弱回声区,较大者6.8 cm×6.1 cm,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图1A),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脂肪肝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玉兰 魏兵 +3 位作者 吕青 马步云 李朝霞 谢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基于乳腺黏液癌的病理,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6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56例的超声影像特征、病理表现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特性,用统计学方法比较黏液癌... 目的基于乳腺黏液癌的病理,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6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56例的超声影像特征、病理表现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特性,用统计学方法比较黏液癌单纯型和混合型两组的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分子生物学指标。结果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近半数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富含黏液,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镜下分单纯型和混合型。以超声检查术前提示乳腺癌为正确诊断,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59%,单纯型和混合型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46%和71%(P=0.057)。本组11%的肿瘤超声误诊为纤维腺瘤。混合型的肿块不均匀、肿块后方声衰减和肿块内砂砾样钙化均高于单纯型(P<0.05)。混合型肿瘤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和Ki67阳性率高于单纯型(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导致部分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容易误诊为纤维腺瘤或因无明显的恶性征象而漏诊或误诊。混合型较单纯型具有更多的恶性肿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黏液腺癌 超声检查 病理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薛晖 董立华 SaimaNaz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I、II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III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董立华 薛晖 周鸿鹰 羊惠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及蛋白质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及分布,探寻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新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及蛋白质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及分布,探寻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新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型FABP、心型或骨骼肌型FABP、脑型FABP、表皮或牛皮癣型FABP、肝型FABP、小肠型FABP和胃型FABP mRNA及蛋白质在35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1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显示A-、B-、I-和G-FABPs mRNA在两种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H-和L-FABP mRNA在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较纤维腺瘤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L-和H-FABP在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较纤维腺瘤明显上调(P<0.05),分布范围更广。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E-、L-和H-FABP蛋白质在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E-、L-和H-FABP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治疗途径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疾病病人术后疼痛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胡小霞 苟菊香 +2 位作者 王建 邓伟 吕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0-714,共5页
乳腺疾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乳腺纤维腺瘤,良性乳腺增长,乳腺炎和乳腺癌。相关资料显示,30%以上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乳腺囊性增长和乳腺纤维腺瘤[1]。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年增长速度为3%,每年乳腺癌发病例数达16.9万,占全... 乳腺疾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乳腺纤维腺瘤,良性乳腺增长,乳腺炎和乳腺癌。相关资料显示,30%以上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乳腺囊性增长和乳腺纤维腺瘤[1]。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年增长速度为3%,每年乳腺癌发病例数达16.9万,占全球总发病数的12.25%[2,3]。因此我国乳腺疾病的负担较重,尽量选择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心理干预以及术后急性期疼痛管理对预防乳腺疾病有一定意义[4]。目前,外科手术仍是许多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首选方案。如何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前提下进行优化利用,加速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纤维腺瘤 发病例数 乳腺疾病 术后疼痛 医疗资源 育龄期妇女 术前心理干预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定量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帆 刘文罡 +3 位作者 范园 潘雪琳 陈洁 孙家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4-488,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病理分级为Ⅱ级者31例,Ⅲ级者21例。所有患者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胸...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乳腺癌病理分级为Ⅱ级者31例,Ⅲ级者21例。所有患者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双能胸部CT增强扫描。将双期增强图像传输至MMW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获得碘图和能谱曲线。在双期碘图上分别选取病灶强化最明显的层面,在病灶及主动脉中心勾画ROI测量碘浓度(IC),记录各ROI的能谱曲线上40~140 keV各单能级水平时的CT值,计算病灶的相对碘浓度(SIC)及能谱曲线的斜率(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双期图像上各项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动脉期中,Ⅱ级和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084±0.365)和(1.690±0.839)mg/mL,SIC分别为0.124±0.616和0.196±0.118,λ值为1.645±0.473和3.029±1.548;静脉期中,Ⅱ级与Ⅲ级组中病灶的IC分别为(1.819±0.696)和(2.271±0.850)mg/mL,SIC值分别为0.307±0.118和0.405±0.192,λ值分别为3.508±0.815和4.112±1.176。动、静脉两期中,两种组织学分级病灶之间IC、SIC和λ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病灶的IC、SIC和λ值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呈弱或中等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408、0.357和0.501),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0.710和0.794,λ值鉴别Ⅱ级和Ⅲ级乳腺癌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67.7%。结论:浸润性乳腺癌的双能CT碘图和能谱曲线的相关定量参数与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双能CT定量参数能为不同分化程度的浸润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浸润性乳腺癌 病理分级 碘图 能谱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华 吕青 +1 位作者 薛晖 陈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00-602,共3页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FABP、FA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FABP、FA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8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L-FABP和FAS主要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L-FABP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Ⅰ、Ⅱ级明显上调(P<0.05)。相反,FAS的表达量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Ⅰ、Ⅱ级明显下调,两者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是,L-FABP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相关性。结论: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随着FAS表达下调,L-FABP和VEGF的表达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根治术的肿瘤学风险及适应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蒲蓉 吕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257-1260,共4页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保留乳头、乳晕,其具有保乳手术良好的效果,同时又达到改良根治术的较低的复发率,可望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常规选...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保留乳头、乳晕,其具有保乳手术良好的效果,同时又达到改良根治术的较低的复发率,可望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常规选择术式。该术式的缺陷在于保留NAC带来的残留癌的风险,因此术前结合NAC浸润相关因素,准确预测NAC受累风险,从而制定恰当的手术适应证是关键。本文就保留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肿瘤学风险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乳晕复合体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头乳晕复合体浸润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复合灵敏度编码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岳汛 石祖江 +5 位作者 潘雪琳 杨帆 黄娟 陈洁 黄小华 孙家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通过复合灵敏度编码(MUSE)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SS-EPI)弥散加权成像的对比研究,探讨MUSE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平扫及动态... 目的:通过复合灵敏度编码(MUSE)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SS-EPI)弥散加权成像的对比研究,探讨MUSE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43例,所有患者在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次平面激发回波成像(SS-EPI)及MUSE方式采集DWI图像。由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视觉定性评估,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病灶显示性、病灶形变、病灶边缘清晰度。定量分析主要包括两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图像质量参数的比较。结果:视觉定性分析结果显示,MUSE DWI比SS-EPI DWI有更好的病灶边缘清晰度、显示度及更低的病灶形变(P<0.05)。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SS-EPI DWI相比,MUSE DWI在乳腺形变及SNR与CNR方面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P<0.05)。MUSE DWI测得47个病灶ADC值[(1.23±0.30)×10^(-3)mm^(2)/s]低于SS-EPI DWI[(1.32±0.32)×10^(-3)mm^(2)/s,P<0.05]。MUSE DWI测得的33个恶性病灶ADC值[(1.13±0.34)×10^(-3)mm^(2)/s]同样低于SS-EPI DWI[(1.24±0.23)×10^(-3)mm^(2)/s,P<0.05]。MUSE DWI 33个恶性病灶ADC值低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腺体ADC值[(1.46±0.50)×10^(-3)mm^(2)/s,P<0.05]。MUSE DWI 33个恶性病灶ADC值低于2个良性病灶和12个未活检病灶的ADC值[(1.49±0.40)×10^(-3)mm^(2)/s,P<0.05]。结论:MUSE DWI为一种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采集技术,图像质量明显优于SS-EPI DWI,可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复合灵敏度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AC1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牟成金 潘武 +1 位作者 李娟 汪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酶1(HDAC1)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BT549、MCF-7和MDA-MB-231中HDAC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MDA-MB-231细胞中转染HDAC1 si ...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酶1(HDAC1)对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BT549、MCF-7和MDA-MB-231中HDAC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MDA-MB-231细胞中转染HDAC1 si RNA,RT-qPCR和Western blot测定HDAC1的表达水平,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定凋亡,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处理下调HDAC1表达后的乳腺癌细胞,测定细胞活力和凋亡。结果:乳腺癌细胞系BT549、MCF-7和MDA-MB-231中HDAC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P <0. 01),并且MDA-MB-231细胞中的HDAC1水平最高。HDAC1 si RNA可以降低乳腺癌细胞中HDAC1的m RNA和蛋白水平。敲减HDAC1表达后的MDA-MB-231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蛋白水平降低(P <0. 0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剂可以逆转HDAC1下调诱导的MDA-MB-231细胞凋亡和细胞活力降低,减少cleaved caspase-3的水平(P <0. 05)。结论:敲减HDAC1的表达可以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乳腺癌 组蛋白脱乙酰酶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
11
作者 姜燕 李宏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840-840,共1页
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属临床罕见,其发病率约占乳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05%,好发于20~40岁年青女性及多产妇,其中6%~12%为妊娠期妇女。我院于2010年1月19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病人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钟善琼 苟菊香 周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66-871,共6页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核心是在围术期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疼痛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功能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1]。目前,我国已相继发布了结直肠手术、肝胆胰外科、髋膝关节...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核心是在围术期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疼痛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功能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1]。目前,我国已相继发布了结直肠手术、肝胆胰外科、髋膝关节置换术等ERAS指南及专家共识[2~4],从中可以看出,疼痛是影响病人加速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疼痛 相关因素分析 甲状腺病人 加速康复外科 surgery 髋膝关节置换术 病人满意度 结直肠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脂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晓彤 马思思 +5 位作者 郑婷婷 陈洁 李亚丽 邓远乐 何方 阴文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08-215,共8页
目的:研究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影响,评估其抗脂肪形成的能力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脂肪细胞体外分化模型。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干预不同生长时期的脂... 目的:研究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人脂肪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影响,评估其抗脂肪形成的能力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脂肪细胞体外分化模型。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干预不同生长时期的脂肪细胞。通过噻唑蓝法和乳酸脱氢酶测定,观察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油红O染色实验和AdipoRed实验评价分化期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情况,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成熟期脂肪细胞的葡萄糖吸收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分析脂肪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以及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基因和脂肪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量。结果:1)干预48 h后,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对数生长期、融合期的脂肪细胞增殖(P<0.05),且有剂量-效应关系(25~175 μg/mL);对分化期的脂肪细胞增殖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同时极显著抑制成熟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P<0.01)。2)不论1 μmol/L胰岛素是否存在,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成熟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能够显著上调脂联素的表达(P<0.05)。3)蓝莓提取物使分化期脂肪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下调,但在成熟期脂肪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P<0.05)。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可以降低人脂肪干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分化,减少脂质堆积。通过增加葡萄糖摄取以及脂联素和PPARγ的表达来维持或增强成熟脂肪细胞的功能。结论: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可能具有抗肥胖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花色苷 人脂肪干细胞 分化 增殖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