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早期两歧双歧杆菌BD-1干预可缓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雌性大鼠幼年期的多动行为
1
作者 杨洋 王凯 +6 位作者 柳鉴修 周志谟 贾雯 吴思谋 李金星 何方 程如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10,共9页
目的研究生命早期两歧双歧杆菌BD-1干预对幼年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雌性新生Wistar-Kyoto(WKY)大鼠(空白对照组,n=8)和SHR(模型组,n=6)灌胃生理盐水,同时对雌性新生SHR灌胃BD-1(1... 目的研究生命早期两歧双歧杆菌BD-1干预对幼年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雌性新生Wistar-Kyoto(WKY)大鼠(空白对照组,n=8)和SHR(模型组,n=6)灌胃生理盐水,同时对雌性新生SHR灌胃BD-1(109 CFU/d,实验组,n=6)。3周龄时停止灌胃并采集粪便,7周龄时进行旷场实验并采集粪便,随后处死大鼠。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测序,对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和酪氨酸羟化酶、前额皮质活化小胶质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Treg细胞数量。结果SHR在旷场中的运动距离高于WKY(P<0.0001),BD-1干预降低了SHR的运动距离(P<0.01)。SHR纹状体中多巴胺转运体(P<0.05)和酪氨酸羟化酶(P<0.05)表达低于WKY,BD-1干预增加了SHR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P<0.05)。BD-1干预减少了SHR前额皮质活化小胶质细胞数(P<0.01)、增加了SHR脾脏中Treg细胞数(P<0.01)。BD-1干预增加了SHR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促进Muribaculaceae生长、抑制Clostridia_UCG-014生长。结论生命早期两歧双歧杆菌BD-1干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外周免疫、抑制神经炎症、改善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从而缓解宿主后期多动行为,为ADHD的早期预防和精神益生菌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两歧双歧杆菌BD-1 微生物-肠-脑轴 生命早期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琴 代雪梅 +4 位作者 刘嘉琳 陈梓萱 余雨珂 刘秀秀 袁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19-1724,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衰弱的发病情况,探讨其衰弱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健康和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5年的数据,以2011年基线调查时60岁及以上非衰弱的老年人建立研究队列,评估随访至2015年队列人群的衰弱发生情... 目的了解我国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衰弱的发病情况,探讨其衰弱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健康和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5年的数据,以2011年基线调查时60岁及以上非衰弱的老年人建立研究队列,评估随访至2015年队列人群的衰弱发生情况;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队列人群共计随访14351人年,随访期内共有248人发生衰弱,衰弱的发病密度为17.28/1000人年,男性(14.63/1000人年)低于女性(20.14/1000人年),年龄越大衰弱的发病密度越高(60~64、65~69、70~74、75~79、80岁及以上老年人衰弱的发病密度分别为:8.90/1000、16.77/1000、24.04/1000、35.27/1000、64.67/1000人年)。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抑郁症状(OR=2.534,95%CI:1.714~3.748)、吸烟(OR=1.713,95%CI:1.081~2.715)、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难(OR=1.684,95%CI:1.155~2.456)等因素是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未婚/离婚/丧偶(OR=0.432,95%CI:0.278~0.673)、认知功能得分高(OR=0.919,95%CI:0.870~0.970)、小学毕业(OR=0.453,95%CI:0.254~0.806)、饮酒(OR=0.520,95%CI:0.323~0.837)等因素是老年人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发病率低于全球发病水平,不同性别、年龄之间老年人衰弱发病存在差异。有抑郁症状、吸烟、生活自理困难是我国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发病密度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中国猩红热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佳豪 杨若男 +1 位作者 贺舒凝 袁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2016~2020年猩红热的发病率趋势以及空间聚集特征,为合理制定区域性疾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负责的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及... 目的探讨我国2016~2020年猩红热的发病率趋势以及空间聚集特征,为合理制定区域性疾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负责的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及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的猩红热发病率数据,应用ArcGIS绘制了我国猩红热发病的三维空间趋势图,判断猩红热发病的地区变化趋势,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我国近年来猩红热的空间聚集情况。结果2016~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累积报告猩红热病例3108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8/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16年的4.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1.18/10万(Z=103.47,P<0.001)。2016~2019年,我国猩红热发病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聚集特征(Moran's I>0,P<0.05),2020年我国猩红热发病呈随机分布(Moran's I>0,P=0.16),东西部地区呈“U”型分布,中间低两边高,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内蒙古、河北以及甘肃等北部地区为我国猩红热发病的高-高(H-H)聚集区域。结论我国猩红热发病仍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应针对猩红热发病呈现H-H聚集的北部地区,适当地增加卫生资源配置和相应的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制定区域化的猩红热防控政策,防止猩红热热点区域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猩红热 流行趋势 空间流行病学 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面板数据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佳欣 肖艳 +1 位作者 廖娟 杨春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了解我国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HARLS数据选取年龄45~60岁关键变量值完整的围绝经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去除缺失值,得出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为4318、4200、3930和4147份。通... 目的了解我国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HARLS数据选取年龄45~60岁关键变量值完整的围绝经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去除缺失值,得出4年的截面数据,分别为4318、4200、3930和4147份。通过截面数据匹配面板数据,得到4期完整的追踪数据5040份,构成n=1260,T=4的平衡短面板数据集。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变动情况,采用面板二值选择模型的随机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份追踪样本的围绝经期女性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5.9%,33.1%,36.7%,43.7%,追踪数据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PC=3.25%,P=0.183)。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地区OR=0.570(0.457,0.710)、文化程度越高OR=0.759(0.655,0.879)、有配偶OR=0.363(0.236,0.558)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自评健康差OR=2.704(2.152,3.396)、有残疾OR=1.457(1.087,1.954)、有慢性疾病OR=1.407(1.179,1.680)、最近两年有摔倒OR=2.028(1.613,2.550)、睡眠时长不正常OR=2.249(1.898,2.664)、生活较不满意OR=4.803(3.757,6.140)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检出水平较高,应加强对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低,无配偶,自评健康差,有残疾,有慢性疾病,最近两年有摔倒,睡眠时长不正常,生活较不满意等人群的心理保健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抑郁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5岁及以上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5
作者 贺舒凝 张佳豪 +1 位作者 杨若男 袁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1-619,共9页
目的了解我国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现状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化制定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第4期追访数据,选取认知功能数据完整的研究... 目的了解我国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现状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化制定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第4期追访数据,选取认知功能数据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省级作为空间分析单位,采用ArcGis 10.4软件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结果2018年,我国45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为33.59%(5951/17716),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率的Moran'I值=0.333085,表明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且为正自相关(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聚集区域主要在我国西南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文盲是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且存在空间分布异质性,分别对我国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影响更大。结论我国45岁及以上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男性、高龄、文盲是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空间分布存在差异,重点防控地区集中于我国北部、西部和西北部,不同地区的认知功能障碍防控措施应结合其地域特点,具备一定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