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当前磷化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9
1
作者 方为茂 郭孝东 +1 位作者 杨海兰 钟本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磷化工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具体的提出了当前磷化工行业的几个急需改进的关键技术,详细地论述了其现状,深刻地分析了它们对我国磷化工行业的深远意义,认为对这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关键词 磷化工 磷肥 改进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子中α-亚麻酸的纯化工艺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远 闫树军 +1 位作者 饶在生 李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29-232,共4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紫苏子中α-亚麻酸的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硝酸银浓度、投料比、甲醇体积分数为Box-Behnken设计的三个变量,以α-亚麻酸的得率为响应值,优化银离子络合纯化紫苏子中α-亚麻酸的工艺参数。利用...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紫苏子中α-亚麻酸的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硝酸银浓度、投料比、甲醇体积分数为Box-Behnken设计的三个变量,以α-亚麻酸的得率为响应值,优化银离子络合纯化紫苏子中α-亚麻酸的工艺参数。利用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硝酸银浓度4mol/L,投料比4.2:1,甲醇体积分数15.3%。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的得率为84.63%,纯度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子 银离子络合萃取 Α-亚麻酸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无机磷化工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7
3
作者 钟本和 王幸龙 +1 位作者 黄美英 唐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5,共5页
提出了我国无机磷化工的发展方向,完善有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全套工程化技术,解决当前磷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成窑法磷酸的基础研究及工程化研究,开发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高浓度磷酸的新工艺,为我国低品位磷矿利用提供技术支... 提出了我国无机磷化工的发展方向,完善有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全套工程化技术,解决当前磷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完成窑法磷酸的基础研究及工程化研究,开发低品位磷矿直接生产高浓度磷酸的新工艺,为我国低品位磷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高纯磷化工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创立我国高纯磷化工产品的新体系和全套工程化技术体系,调整产业布局,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磷石膏利用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提升磷化工行业对环境的和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现状 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工副产氟硅酸的利用及无水氟化氢的生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曹骐 张志业 王辛龙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共4页
目前,随着中国氟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萤石资源愈加枯竭,合理回收利用磷矿中丰富的氟资源日渐重要。在综述中国氟资源状况及磷化工副产氟硅酸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由氟硅酸生产的各种氟化工产品的市场情况,提出制备无水氟化氢是氟... 目前,随着中国氟化工行业的高速发展,萤石资源愈加枯竭,合理回收利用磷矿中丰富的氟资源日渐重要。在综述中国氟资源状况及磷化工副产氟硅酸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由氟硅酸生产的各种氟化工产品的市场情况,提出制备无水氟化氢是氟硅酸利用的最佳用途。详细评述了国内外氟硅酸制备无水氟化氢的各种专利技术以及四川大学在由磷化工副产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针对氟硅酸制备无水氟化氢工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氟硅酸 无水氟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在医药与化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丹 褚良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45-1048,共4页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可以与多羟基化合物(多糖、糖脂、糖蛋白及核苷酸等物质)形成可逆络合物,因此可用于这些物质的识别、分离与检测。综述了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在自律式胰岛素给药系统、组织工程、生物物质分离系统以及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研...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可以与多羟基化合物(多糖、糖脂、糖蛋白及核苷酸等物质)形成可逆络合物,因此可用于这些物质的识别、分离与检测。综述了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在自律式胰岛素给药系统、组织工程、生物物质分离系统以及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了苯硼酸及其衍生物在医药与化工领域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硼酸及其衍生物 胰岛素自律式给药 组织工程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工的发展方向及创新平台的建设 被引量:5
6
作者 钟本和 陈彦逍 +1 位作者 郭孝东 文嘉杰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共3页
分析了中国磷矿的特点和当前磷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磷化工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磷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低品位磷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化工技术,创立中国高纯磷化工产品的新体系和工程化技术体... 分析了中国磷矿的特点和当前磷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磷化工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中国磷化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低品位磷矿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化工技术,创立中国高纯磷化工产品的新体系和工程化技术体系;调整产业布局,生产高端的、功能性的磷化工产品;加强磷石膏应用研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建立磷矿国际评价试验研究中心,搭建起磷化工研究及创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磷矿 磷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化工利用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爱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72,共4页
介绍了天然气化工的主要产品和天然气化工的发展状况,对天然气化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我国天然气化工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天然气 天然气凝液 化工利用 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管内正癸烷的裂解传热特性
8
作者 雷志良 鲍泽威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49,共8页
燃烧室壁面矩形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的裂解传热是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的关键问题。目前,针对矩形管内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裂解和传热的耦合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本文搭建了超临界压力正癸烷裂解传热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两段交流... 燃烧室壁面矩形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的裂解传热是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的关键问题。目前,针对矩形管内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裂解和传热的耦合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本文搭建了超临界压力正癸烷裂解传热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两段交流电加热的方式将SS304不锈钢管中的正癸烷加热至所需出口温度,调节恒流泵的设置来改变进口的质量流量,调节背压阀实现加热管内不同的体系压力。首先,研究了矩形冷却通道内不同流量、温度和操作压力对正癸烷裂解传热特性的影响;其次,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讨论了进口质量流量和体系压力对转化率和产气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相同出口温度下,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正癸烷的产气率和转化率逐渐降低。当出口温度在823~923 K之间,随出口温度的增加,产气率和转化率先缓慢增加,后显著上升,最后增加趋势变缓。相同出口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正癸烷的产气率和转化率也相应增加。当出口温度为873 K左右,压力从3 MPa增加到4 MPa时,产气率和转化率分别从21%增加到27%和从38%增加到45%。由敏感性分析可知,体系压力对产气率和转化率有正向影响,而质量流量对产气率和转化率有负向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矩形冷却通道的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癸烷 裂解反应 传热 矩形管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企业供应链网的协同评价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田得金 卫柯丞 +1 位作者 许娟娟 吉旭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285-2292,共8页
目前对于供应链网的协同性评价研究主要局限在单一核心供应链模型难以全面评价具有网络结构的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性,且在化工企业供应链网的协同性评价方向少有报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面向多节点无核心的供应链网结构模型。并根... 目前对于供应链网的协同性评价研究主要局限在单一核心供应链模型难以全面评价具有网络结构的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性,且在化工企业供应链网的协同性评价方向少有报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面向多节点无核心的供应链网结构模型。并根据化工企业的特性,从工业代谢平衡、企业竞争力、契约执行力和信息交互能力等方面建立了适用于化工企业供应链网协同评价模型体系,同时定义了工业代谢平衡度、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数、契约执行度等指标,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公式。通过对供应链网的结构体系的分析,给出了合作型、竞争型和混合型供应链网基本构型的评价模型。最后以煤化工行业为例,对煤化工行业供应链网结构分析,并应用评价模型计算,通过结果分析证实了面向供应链网协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网 协同评价 煤化工 工业代谢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熔点熔体弹珠的造粒过程及其性能
10
作者 冯学宁 姜宁宁 +3 位作者 刘树源 梁一凡 何坚 蒋炜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本研究旨在解决硫磺造粒过程中存在的拖尾和破碎等问题,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操作连续性。基于液体弹珠概念引申到熔体弹珠,引入了超疏水表面制备硫磺熔体弹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包覆颗粒,并成功将硫磺造粒过程中颗粒的合格率从84%... 本研究旨在解决硫磺造粒过程中存在的拖尾和破碎等问题,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操作连续性。基于液体弹珠概念引申到熔体弹珠,引入了超疏水表面制备硫磺熔体弹珠。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包覆颗粒,并成功将硫磺造粒过程中颗粒的合格率从84%提高至97%,同时减少了拖尾和破碎等现象。改进后的硫磺颗粒产品保持了一定的强度,提高了外观品质。此外,硫磺弹珠的概念也可推广至其他具有类似高温相变过程的材料,构建出具有缓释、保水和相变换热潜质的功能性熔体弹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熔体弹珠的特性能有效改善硫磺造粒过程中的成球效果,并增强传质效果,为类似造粒和吸收过程的工业技术创新和优化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硫磺 液体弹珠 熔体弹珠 造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阿霉素光响应纳米锆基MOFs构建及细胞毒性研究
11
作者 艾璞 占思研 +1 位作者 李晖 孙巧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1-858,共8页
为了克服乳腺癌治疗药物阿霉素存在毒副作用大、作用时间短等限制,本研究采用含偶氮苯侧链结构的联苯羧酸与Zr4+构建了一种新型光响应纳米金属有机框架(U67-AZO-COOH)作为药物载体,成功地将阿霉素负载其中。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 为了克服乳腺癌治疗药物阿霉素存在毒副作用大、作用时间短等限制,本研究采用含偶氮苯侧链结构的联苯羧酸与Zr4+构建了一种新型光响应纳米金属有机框架(U67-AZO-COOH)作为药物载体,成功地将阿霉素负载其中。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得到在紫外光照射下阿霉素的载药率可由18.57%降至7.31%。体外释放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药物复合物具有高载药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在微酸环境下的释放率57.02%高于生理条件39.26%,表现出显著的缓释效果,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存活率从39.88%提高到81.73%。这为新型光响应纳米金属有机框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光响应 纳米载药材料 阿霉素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等离子体对合成低碳醇用CuCoAl催化剂的改性作用 被引量:34
12
作者 徐慧远 储伟 +2 位作者 士丽敏 张辉 邓思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2-216,共5页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CuCo/γ-Al2O3催化剂,应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以CO加氢合成低碳醇为模型反应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通过X射线物相分析(XRD)、氢氧滴定(HOT)、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 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CuCo/γ-Al2O3催化剂,应用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以CO加氢合成低碳醇为模型反应对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通过X射线物相分析(XRD)、氢氧滴定(HOT)、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射频等离子体技术强化处理对催化剂结构、吸附性能和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技术改性处理提高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度,细化了铜物种的晶粒尺寸,增加反应活性位并调变了活性位对吸附物种的吸附强度,改进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等离子体改性处理的催化剂比未处理的样品CO加氢反应活性和低碳醇的时空产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等离子体 一氧化碳加氢 铜钴铝基催化剂 低碳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压力式喷嘴喷雾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石庆宏 叶世超 +2 位作者 张登平 李天友 李黔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1-854,共4页
以纯水为雾化介质,研究了旋转压力式喷嘴喷雾特性.测得了喷嘴流量、喷雾角、雾滴直径与压力的变化关系,以及雾滴粒径和喷嘴径向喷雾通量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喷嘴孔径同时影响喷嘴流量、喷雾角、雾滴直径;雾滴粒径主要集中在8... 以纯水为雾化介质,研究了旋转压力式喷嘴喷雾特性.测得了喷嘴流量、喷雾角、雾滴直径与压力的变化关系,以及雾滴粒径和喷嘴径向喷雾通量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喷嘴孔径同时影响喷嘴流量、喷雾角、雾滴直径;雾滴粒径主要集中在80~200μm之间.旋转压力式喷嘴的喷雾通量在雾锥中心处最大,随着压力增大,邻近雾锥中心的区域喷雾通量变大,在雾锥边缘处喷雾通量变小.实验结果为旋流压力式雾化器的工业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器 雾化特性 雾化角 雾滴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循环床提升管内的局部颗粒浓度及流动发展 被引量:26
14
作者 黄卫星 漆小波 +2 位作者 潘永亮 祝京旭 石炎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6-631,共6页
采用反射式光纤浓度探头对f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轴向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 分析研究了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沿轴向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是一个由核... 采用反射式光纤浓度探头对f100mm×15.1m循环床提升管8个轴向截面上11个径向位置的局部颗粒浓度进行了测量, 分析研究了颗粒浓度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沿轴向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是一个由核心区向边壁区逐渐扩展,并最终达到总体充分发展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受边壁区发展过程所控制;相对于核心区,边壁区的发展不仅显著缓慢,而且受操作条件的影响也较显著。实验还发现:在颗粒加速段,无因次颗粒浓度的径向分布不具有相似性,不仅与径向位置有关,而且还与床层截面高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局部颗粒浓度 循环流化床 流动发展 气固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影响因子及脱硫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8
15
作者 万海清 苏仕军 +2 位作者 朱家骅 万雪松 葛长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3,共6页
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从硫酸厂淤泥厌氧菌群中分离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分析生物脱硫过程中影响SRB生长及其还原硫酸盐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SRB的菌体呈弧状或细杆状,初步鉴定为脱硫弧菌属细菌.该菌是典型的嗜中温菌,培... 采用单因素法研究从硫酸厂淤泥厌氧菌群中分离筛选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分析生物脱硫过程中影响SRB生长及其还原硫酸盐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SRB的菌体呈弧状或细杆状,初步鉴定为脱硫弧菌属细菌.该菌是典型的嗜中温菌,培养与应用转化时均以35℃最为适宜,生长环境酸碱度范围较宽,最适宜范围为pH6.0~6.5;是非严格厌氧型菌,适量氧气不会影响细菌生长.SRB在COD/SO42-质量比值达到2.0~2.5时,培养与应用转化时的最适宜温度为35℃,以含有醇羟基的有机碳作为有效的电子供体,以SO42-作为电子受体,4天左右即可对生长环境、脱除烟气中SO2后的垃圾渗沥液中COD、SO42-进行较好的转化还原,SO42-转化能力可达1800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SRB) 生态因素 脱硫性能 垃圾渗沥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磷石膏利用新途径的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辛龙 张志业 +1 位作者 杨秀山 钟本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5,共4页
在分析我国近年磷石膏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磷石膏制酸是磷石膏规模化利用的途径。通过对我国磷石膏制酸专利的综述,提出了硫磺还原磷石膏制酸的新途径,最后详细比较了硫磺还原相比焦炭还原制硫酸的技术优势。
关键词 磷石膏 资源化 循环经济 硫磺还原 新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取优良分散性炭黑的表面硝酸氧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肖英 李兰英 +1 位作者 张瑞 戴晓雁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7,81,共4页
为得到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炭黑,考察其表面的化学性质,利用硝酸长时间氧化,用沉降度检测炭黑的分散性,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激光粒度仪检测其表面的物化性质.研究表明:硝酸氧化增加了炭黑的表面含氧量及炭黑的酸性,使炭黑的... 为得到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炭黑,考察其表面的化学性质,利用硝酸长时间氧化,用沉降度检测炭黑的分散性,并利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激光粒度仪检测其表面的物化性质.研究表明:硝酸氧化增加了炭黑的表面含氧量及炭黑的酸性,使炭黑的分散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硝酸氧化在炭黑表面引进了羧基基团和羟基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分散性 硝酸氧化 表面 物化性质 羧基 羟基 基团 酸性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制硫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秀山 刘荆风 +3 位作者 余家鑫 张志业 钟本和 王辛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2,共5页
详细比较了分别采用焦炭和硫磺还原分解磷石膏的反应机理,并进一步分析现有焦炭还原磷石膏制硫酸在工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硫磺还原磷石膏制酸为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最后针对磷石膏制酸的研究和工程实施,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磷石膏 硫酸 还原反应 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核孔膜微观结构及温敏响应特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谢锐 褚良银 +4 位作者 陈文梅 肖文 王海东 曲剑波 王广金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212-2218,共7页
采用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在聚碳酸酯核孔(PCTE)膜上成功地接枝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和水通量实验,系统地研究... 采用等离子体诱导填孔接枝聚合法在聚碳酸酯核孔(PCTE)膜上成功地接枝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和水通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PNIPAM-g-PCTE膜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温敏特性,以期为环境感应型开关膜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结果表明,PNIPAM被均匀地接枝在PCTE膜表面和膜孔中;当填孔率F<44.2%时,PNIPAM-g-PCTE膜的膜孔由于孔内接枝物的体积变化而表现出温敏开关特性,并且膜孔径随着F的增大而减小;当F>44.2%以后,水溶液中膜的膜孔被溶胀的PNIPAM接枝链堵塞,此时PNIPAM-g-PCTE膜不再具有温度开关特性;40 ℃时膜孔被完全堵塞的临界填孔率范围在30%~40%之间;随着温度从25 ℃增加到40 ℃,PNIPAM-g-PCTE膜表面的接触角也从58.5°增加到87.9°;PNIPAM-g-PCTE膜水通量的温敏开关特性主要取决于膜孔径的变化,而不是膜表面亲水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膜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聚碳酸酯核孔膜 等离子体接枝聚合 微结构 温敏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除尘技术进展及变温多相流脱除PM_(2.5)的新方法 被引量:33
20
作者 朱家骅 夏素兰 +2 位作者 魏文韫 余徽 W.Hoflinger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分析对比了工业化国家应对工业增长控制PM2.5排放的策略与技术措施,特别是荷兰在充分的技术经济性研究基础上制定50%PM减排目标、相当于9mg.m-3工业尾气颗粒物允许排放浓度标准,值得我国借鉴。工业源颗粒物排放占比前5的冶金、石油加工... 分析对比了工业化国家应对工业增长控制PM2.5排放的策略与技术措施,特别是荷兰在充分的技术经济性研究基础上制定50%PM减排目标、相当于9mg.m-3工业尾气颗粒物允许排放浓度标准,值得我国借鉴。工业源颗粒物排放占比前5的冶金、石油加工、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业颗粒排放物呈现PM1.0的粒度分布峰值特征,应首选湿法静电沉降类(Wet-ESP)减排技术,但其经济性未必适合我国大规模基础工业发展阶段。提出废气-废水多相交叉流阵列变温脱除PM2.5的新方法,利用气流横掠液柱传热传质产生的速度场、温度场和浓度场推动微粒向气液界面运动,使所有单液柱均成为独立的PM2.5分离单元,其串-并联组合结构使阵列具有很高的PM2.5分离总效率。模型预测单元数n=200的交叉流阵列用于810kW大功率钻井柴油机(排气量4906kg.h-1干气)尾气碳烟PM2.5减排的效率为91.4%,现场模型试验实测值略大于80%,理论与实践均表明该方法以废治废、经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减排 湿法除尘 技术进展 变温多相流 交叉流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