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茶多酚类抗氧化剂的构效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苏怡 周鲁 +1 位作者 左之利 赵蔡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9-21,共3页
采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 ,研究了不同结构茶多酚 (Greenteapolyphenol,GTP)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表明 ,茶多酚类的抗氧化活性与其释放活泼氢生成苯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活性大小与O H间的Mulliken集居数、前线轨... 采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 ,研究了不同结构茶多酚 (Greenteapolyphenol,GTP)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表明 ,茶多酚类的抗氧化活性与其释放活泼氢生成苯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关 ,活性大小与O H间的Mulliken集居数、前线轨道能量、反应终态能量下降量及苯氧自由基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计算 茶多酚 抗氧化剂 自由基 量子化学方法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性 被引量:81
2
作者 张文学 岳元媛 +6 位作者 向文良 杨瑞 胡承 王忠彦 沈才洪 张良 应鸿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8,共5页
为建立浓香型白酒窖池资源数据库,论文采用白酒行业实用分析方法,对酒醅不同空间位置水分、酸度、还原糖、粗淀粉、乙醇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实验发现,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层酒醅水分饱和后保持在63%左右;产酸期... 为建立浓香型白酒窖池资源数据库,论文采用白酒行业实用分析方法,对酒醅不同空间位置水分、酸度、还原糖、粗淀粉、乙醇等多项指标进行了动态跟踪分析。实验发现,发酵过程中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层酒醅水分饱和后保持在63%左右;产酸期后酒醅pH值缓慢下降至约pH3.2,酒醅的总酸共升高40度左右;酒醅的粗淀粉下降至27d后趋于平衡,还原糖则表现为波动式下降;主发酵结束后,3层酒醅的乙醇浓度均达到5.2%~5.5%的较高水平。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化学物质的代谢变化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且随微生物类群的生长变化而波动,代谢曲线可为白酒发酵过程在线监控及窖池微生态的人工模拟提供有效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醅 物质代谢 窖池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离和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陈国和 刘玉鑫 +1 位作者 张新申 蒋小萍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36,共4页
本文从芦荟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离、提纯和分析等方面对其作综合评述 。
关键词 芦荟 分离 提纯 分析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式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制备生物香草醛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明 汤晓玉 +2 位作者 石尔 张慧敏 肖泽仪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用以硅橡胶复合膜为核心的萃取式膜生物反应器对生物香草醛进行了生产分离耦合化的研究。与摇瓶实验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产物的抑制和香草醛的氧化损失,丁香油转化率从0.45%提高到1.04%,香草醛在下游萃取液中的最高质量浓度达到了13... 用以硅橡胶复合膜为核心的萃取式膜生物反应器对生物香草醛进行了生产分离耦合化的研究。与摇瓶实验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产物的抑制和香草醛的氧化损失,丁香油转化率从0.45%提高到1.04%,香草醛在下游萃取液中的最高质量浓度达到了130.10 mg/L,远高于摇瓶实验的11.13 mg/L;活性炭优化后的转化率为1.09%,下游萃取液最高质量浓度为136.48 mg/L,香草醛的HPLC峰面积比为96.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香草醛 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 渗透萃取 耦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二氢-1,3-二氧-2H-异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邓勇 钟裕国 +1 位作者 沈怡 刘绍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0-264,共5页
根据整合素 αvβ3 受体内源性配基 RGD三肽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 ,以沙利度胺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并合成了 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5 -羧基 -1 ,3-二氢 -1 ,3-二氧 -2 H-异吲哚类衍生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确证 .体外初... 根据整合素 αvβ3 受体内源性配基 RGD三肽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 ,以沙利度胺为先导化合物 ,设计并合成了 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 5 -羧基 -1 ,3-二氢 -1 ,3-二氧 -2 H-异吲哚类衍生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确证 .体外初步生物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 ,部分目标物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 ( ECV30 4 )增殖有显著抑制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序列 沙利度胺 1 3-二氢-1 3-二氧-2H-异吲哚 衍生物 合成 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 抗肿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苹果原汁发酵研究(I)——微生物与膜器 被引量:4
6
作者 胡世文 肖泽仪 +2 位作者 汤晓玉 汤明 张慧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86,共6页
基于细胞生长更新和产物原位分离的思想,设计了一套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进行苹果原汁的发酵实验,对2种自然选育的苹果酒酵母和一种工业化的酿酒高活性干酵母进行驯化,筛选出了一株较为理想的发酵菌株2401(驯化糖度为13%)。发酵-渗透蒸发... 基于细胞生长更新和产物原位分离的思想,设计了一套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进行苹果原汁的发酵实验,对2种自然选育的苹果酒酵母和一种工业化的酿酒高活性干酵母进行驯化,筛选出了一株较为理想的发酵菌株2401(驯化糖度为13%)。发酵-渗透蒸发耦合实验表明,25℃时细胞密度24 h即可达到108个/ml,经过渗透气化分离出产物后,细胞浓度有所提高;发酵96 h,残糖浓度下降到4%以下;膜渗透蒸发分离出的渗透液中轻组分浓度w(当量乙醇)最高可达28%,渗透通量超过1000 g/(m2.h)。改变膜器结构和扩大膜面积后进行了发酵实验。自制的硅橡胶复合膜表现出优良的性能。结果表明,该膜生物反应器系统用于苹果原汁发酵在产物原位分离和发酵液封闭循环及反应条件控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点,在苹果加工制造苹果白兰地和发酵苹果汁软饮料方面具有工业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 发酵 渗透蒸发 苹果原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聚糖凝胶LH-20分离制备生物碱、无咖啡碱茶多酚和茶色素工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谭和平 李怀平 +4 位作者 许洋 管驰 冉莉萍 唐祥凯 宋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50-254,共5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环保高效同时分离制备生物碱、无咖啡碱茶多酚和茶色素的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第一步使用蒸馏水分离茶色素和生物碱;第二步采用60%(v/v)乙醇溶液反向洗脱得到无咖啡碱茶多酚产品。经定量分析,生物碱得率3.14%,...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环保高效同时分离制备生物碱、无咖啡碱茶多酚和茶色素的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方法。第一步使用蒸馏水分离茶色素和生物碱;第二步采用60%(v/v)乙醇溶液反向洗脱得到无咖啡碱茶多酚产品。经定量分析,生物碱得率3.14%,其中含93.87%咖啡碱和6.08%可可碱。茶多酚的得率为12.27%,纯度为98.13%,其中儿茶素含量高达90.28%,抗氧化活性最强的EGCG含量达61.17%,咖啡碱未检出。柱层析对生物碱和茶多酚的回收率分别为98.14%和86.36%。副产的茶色素主要含有一些多酚氧化物以及黄酮苷类混合物,可作为天然色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聚糖凝胶LH-20 分离 生物碱 茶多酚 茶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能离子束处理小麦种子生物学效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雍志华 林锡刚 +2 位作者 汪仕元 王成俊 瞿世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119-121,共3页
关键词 超低能离子束 小麦 种子 生物学效应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氨基苯乙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引发性能测试 被引量:5
9
作者 谢川 王绅典 李绚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7-240,共4页
以氟苯为原料 ,经Friedel-Crafts酰化、α 卤代、环氧化、季铵化及Stevens重排和亲核取代反应 ,合成了 3种未见报道的α 氨基苯乙酮衍生物光引发剂 :1 对吗啉苯基 2 哌啶基 2 烯丙基 1 丁酮、1 对吗啉苯基 2 哌啶基 2 苄基 1 ... 以氟苯为原料 ,经Friedel-Crafts酰化、α 卤代、环氧化、季铵化及Stevens重排和亲核取代反应 ,合成了 3种未见报道的α 氨基苯乙酮衍生物光引发剂 :1 对吗啉苯基 2 哌啶基 2 烯丙基 1 丁酮、1 对吗啉苯基 2 哌啶基 2 苄基 1 丁酮和 1 对哌啶苯基 2 哌啶基 2 烯丙基 1 丁酮。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将其用于清漆和色漆中 ,测试了光引发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3种产物均能使涂层在 8~ 2 5s内固化 ,光引发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苯乙酮 光引发剂 结构 光引发性能 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潘涛 赵云 《作物研究》 1990年第3期47-49,共3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45AB转育双低两用系,以及用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试配双低杂交组合的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用S45AB与双低品种或品系杂交,能有效的育成双低两用系。同时,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具有同样广泛的恢复源,这... 本文扼要介绍了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45AB转育双低两用系,以及用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试配双低杂交组合的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用S45AB与双低品种或品系杂交,能有效的育成双低两用系。同时,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具有同样广泛的恢复源,这为选育双低杂交油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核不育两用系 杂种 双低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脱硫固定床反应器中的Fe^(2+)氧化动力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皓程 黄亚洁 +3 位作者 向海 杨譞 杨秋艳 张永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37-1240,共4页
生物脱硫技术中,Fe2+氧化速率是制约整个脱硫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以两种尺寸的木屑作为固定化载体,分析了反应器中Fe2+氧化动力学。根据所推导的Fe2+氧化动力学方程,对Fe2+浓度随时间衰减的实验值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确定了反应器分别... 生物脱硫技术中,Fe2+氧化速率是制约整个脱硫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以两种尺寸的木屑作为固定化载体,分析了反应器中Fe2+氧化动力学。根据所推导的Fe2+氧化动力学方程,对Fe2+浓度随时间衰减的实验值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确定了反应器分别采用两种载体在最优通气速率下的Fe2+氧化反应级数,并分析了木屑载体(b)的氧化动力学参数对通气速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所确定的反应级数,根据连续操作下的动力学方程及Fe2+转化率随稀释率变化的关系确定了连续操作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9698h-1·(g·L-1)0.1666、0.9042h-1·(g·L-1)0.1135。动力学曲线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9以上,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铁硫杆菌 二价铁 氧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升温法酸催化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怀平 宋航 +1 位作者 兰先秋 王欣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4,共3页
回收的潲水油经适当的预处理后,采用两步升温法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重要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利用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催化剂用量为潲水油体积的5%,醇油摩尔比为20∶1,反应时间为2... 回收的潲水油经适当的预处理后,采用两步升温法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考察了重要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利用潲水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催化剂用量为潲水油体积的5%,醇油摩尔比为20∶1,反应时间为2.5h,反应温度为150℃。在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得率高达93%,产品质量达到美国生物柴油标准ASTMPS121-99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潲水油 预处理 酸催化 生物柴油 两步升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涛 周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并进行新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方法计算79种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18个结构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QSAR模型,根据药物分子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并进行新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方法计算79种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18个结构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QSAR模型,根据药物分子设计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结果利用建立的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QSAR模型,对所设计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化合物进行了MIC值预测,筛选出可能有较高MIC值的3个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结论所建立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能有效的进行碳青霉烯类化合物的MIC值的预测和化合物筛选,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新药开发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 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设计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敏红 刘田甜 +1 位作者 陆群 田永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2-398,共7页
链霉菌中抗生素生物合成受到许多调控基因的调控,它们通过途径特异性调控方式、全局性调控以及双组分调控方式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概述这些调控基因将有利于改良抗生素生产菌株及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并为改造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基... 链霉菌中抗生素生物合成受到许多调控基因的调控,它们通过途径特异性调控方式、全局性调控以及双组分调控方式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概述这些调控基因将有利于改良抗生素生产菌株及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并为改造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归纳了国内外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各调控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调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P450蛋白酶电子传递途径和全细胞转化系统
15
作者 黄敏红 田永强 陆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5-79,共5页
综述了链霉菌P450酶参与的生物转化反应,P450酶催化生物合成的电子传递途径,并对构建链霉菌P450酶全细胞系统以及该系统的功用与优化进行讨论。
关键词 P450 电子传递途径 全细胞系统 生物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毛虫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技术简介
16
作者 李昌平 刘世贵 杨志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2-34,共3页
草原毛虫(Gynaephora ruoergensis)是川西北草原的主要害虫,与鼠害及寄生虫并称草原三大灾害。过去,对草原毛虫的防治,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如害虫出现抗药性,药效降低,伤害天敌,污染草原,造... 草原毛虫(Gynaephora ruoergensis)是川西北草原的主要害虫,与鼠害及寄生虫并称草原三大灾害。过去,对草原毛虫的防治,主要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如害虫出现抗药性,药效降低,伤害天敌,污染草原,造成人畜中毒等。就地开发、利用草原毛虫自身的病原微生物资源,研制草原毛虫微生物杀虫剂防治草原毛虫,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避免了化学农药引起的“公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毛虫 微生物杀虫剂 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体DNA的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
17
作者 阮期平 王焰玲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14-16,共3页
业已证明,叶绿体DNA为一共轭闭合环状分子。绝大多数植物叶绿体DNA均含有一对反向重复序列。对于所有已检测过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所编码的基因数量、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是基本一致的。这表明叶绿体DNA具有进化上的保守性。由于其进化... 业已证明,叶绿体DNA为一共轭闭合环状分子。绝大多数植物叶绿体DNA均含有一对反向重复序列。对于所有已检测过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所编码的基因数量、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是基本一致的。这表明叶绿体DNA具有进化上的保守性。由于其进化上的保守性,叶绿体DNA常为研究层次较高的分类单位间(属间、科间、目间、纲间等)进化关系和进化历史提供较准确的信息。1976年,Vedel等首先建立了叶绿体DNA的内切酶谱分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植物系统分类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 叶绿体DNA 限制性内切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糟醅中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3
18
作者 张文学 乔宗伟 +1 位作者 胡承 王忠彦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101,共5页
为了弄清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真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规律,对不同发酵时间糟醅样品的微生物18S rDNA进行了PCR克隆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研究发现糟醅中心样品以Issatchenkia、Talaromyces、Aspergillus和Eurotium等4属的真菌为... 为了弄清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真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规律,对不同发酵时间糟醅样品的微生物18S rDNA进行了PCR克隆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研究发现糟醅中心样品以Issatchenkia、Talaromyces、Aspergillus和Eurotium等4属的真菌为主要优势菌,分别占全部真菌DNA克隆数的28.6%、16.9%、14.3%、26.0%;Issatchen-kia属酵母菌主要出现在发酵前中期,Talaromyces属霉菌主要出现在发酵前期且在发酵过程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存在,Aspergillus属霉菌则从发酵中期开始数量逐渐增多,Eurotium属霉菌在发酵中后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主要优势真菌的菌群变化及生物学特征说明其代谢活动与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中大分子物质的降解及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池糟醅 PCR 生物多样性 真菌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对浓香型白酒糟醅细菌菌群的解析 被引量:61
19
作者 张文学 乔宗伟 +1 位作者 胡承 王忠彦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87,共6页
为探索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细菌类微生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规律,通过发酵全过程跟踪取样和借助PCR扩增技术,对窖池中心糟醅样品进行了DGGE分析和16SrDNA同源性比较。研究发现,发酵初期表现出明显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共检出Erwinia、... 为探索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糟醅中细菌类微生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规律,通过发酵全过程跟踪取样和借助PCR扩增技术,对窖池中心糟醅样品进行了DGGE分析和16SrDNA同源性比较。研究发现,发酵初期表现出明显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共检出Erwinia、Kozakia、Acetobacter、Bacillus、Staphylococcus、Lactobacillus、Granulicatella、Arthrobacter、Microbacterium、Shewanella、Clostridium以及未分类Clostridiales等11个以上的细菌分类属;随着发酵的进行,Lactobacillus属细菌成为主要优势菌,检出的有效克隆达到全部克隆的56.1%,并全部为Lac.Acetotolerans(98%)菌株。主要细菌菌群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趋势揭示,在浓香型白酒糟醅发酵过程中,Lactobacillus属细菌可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池糟醅 PCR 生物多样性 细菌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法快速提取丝状真菌基因组DNA 被引量:24
20
作者 田永强 苏敏 +8 位作者 赵洪林 邵洋 左炀 陈小林 何钊 刘立新 冯兴 赵子翰 褚以文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3-705,共3页
丝状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是一个费时、费力,并且费用较高的工作,效率较低。本文报道一种以微波热振破壁处理真菌菌丝,快速、简便和高效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的方法。以提取的DNA为模板可以扩增出18S rRNA基因。
关键词 微波法 丝状真菌 基因组D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