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仆》引发的思索——四川大学师生四人谈
1
作者 尹在勤 晏红 +1 位作者 谢明香 朱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2-35,共4页
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第一个十年,即产生了一场论争,即诗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康白情著有《新诗的我见》,断言“诗是贵族的”;而俞平伯著有《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则认为诗是“平民的”。检索历史,虽然我... 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的第一个十年,即产生了一场论争,即诗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康白情著有《新诗的我见》,断言“诗是贵族的”;而俞平伯著有《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则认为诗是“平民的”。检索历史,虽然我们不必对康白情的某些好见解一概否定,但也应该明白表示,他的“诗是贵族的”主张是偏颇的,倒是俞平伯说得是,诗是“平民的”。俞平伯先生当时在论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完全过时,他说:“我们做诗的人,也决不能就形式上的革新以为满足;我们必定要求精神和形式两面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大学 “诗是贵族的” 俞平伯 表现自我 中国新诗发展史 平民大众 研究生 中文系 诗歌创作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话主观量范畴的特殊表达形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一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0-74,共5页
成都话有主观量范畴的特殊表达形式 ,主要用助词“打”和“把”表示。“打”用来表示主观量大 ,“把”用来表示主观量小。主观量具体表达模式的构成同量词也有一定关系。同时 。
关键词 成都话 '打' '把' 主观量范畴 表达形式 选择性 方言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人杂体诗 被引量:8
3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杂体诗源远流长 ,是一笔不小的文学遗产。本文从杂体诗发育较成熟的宋代切入 ,论述了宋前和宋代的杂体诗 ,宋人的杂体诗创作理论 ,分析了杂体诗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认为杂体诗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运用 ,它的部分... 杂体诗源远流长 ,是一笔不小的文学遗产。本文从杂体诗发育较成熟的宋代切入 ,论述了宋前和宋代的杂体诗 ,宋人的杂体诗创作理论 ,分析了杂体诗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认为杂体诗是汉语言文字自身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运用 ,它的部分作法确为“文字游戏” ,但其优秀作品却是艺术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体诗 文字游戏 集句 宋代 药名 回文 诗歌 艺术性 创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完成的展示--1933-1948年的《子夜》接受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思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2,共3页
谈及《子夜》的接受,瞿秋白的这句预言广为人们所引征:“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之所以如此,固然与作者的预判变成了现实,以及作者的理论家地位使人们不能无视这一重要的声音有关,但我以... 谈及《子夜》的接受,瞿秋白的这句预言广为人们所引征:“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之所以如此,固然与作者的预判变成了现实,以及作者的理论家地位使人们不能无视这一重要的声音有关,但我以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瞿秋白的这句断语,为后来者搭建了一个以文学史为基础接受《子夜》价值的思维起点,一个开放地、多向度地阐释《子夜》意义的话语平台,一个意犹未尽的言说《子夜》余响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当“记录《子夜》的出版”已不证自明,但如何“记录”以及“记录”什么仍然是《子夜》进入审美接受的期待视野时,瞿秋白的论断.就成为人们切入《子夜》的最佳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夜》 接受研究 瞿秋白 思维起点 期待视野 审美接受 文学史 理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文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谢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62,共5页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个案 ,解读中国男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历史真相 ,并由此质疑以经典文本与精英思想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指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层次结构 ,以及正统道德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实际存在的距...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个案 ,解读中国男女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历史真相 ,并由此质疑以经典文本与精英思想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指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层次结构 ,以及正统道德观念与社会生活之间实际存在的距离。文中强调传统通俗小说的纪实特点及其认识功能 ,主张“小说可以观” ,观世态知人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小说 精英文化 儒家道德 明代 拟话本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衬》 中国文化 个案研究 文学研究 认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地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宪光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3,11,共3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应当有开放意识 ,应当理解“全球化”的文化语境 ,在引进、吸收西方当代文艺学成果 ,“洋为中用”时 ,主要应当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路。其一 ,是发掘...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应当有开放意识 ,应当理解“全球化”的文化语境 ,在引进、吸收西方当代文艺学成果 ,“洋为中用”时 ,主要应当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路。其一 ,是发掘马克思思想中长期被遮蔽、未能注意和吸收的思想点 ;其二 ,是把目光注视到资产阶级的当代文化成果 ,提出要像马克思当年吸收黑格尔辩证法一样 ,接受当代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 ;其三 ,是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社会之中 ,试图用马克思的原理和当代伟大的思想成果 ,去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和艺术审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成果 思路 批判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兴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6-78,共3页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时代 文艺状况 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山诗注隐玄机 红学研究起纷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朝正 胡传淮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张问陶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哭其妹张筠墓诗及赠同年高鹗诗的自注内容由于研究者理解各异 ,意见分歧 ,在红学研究中已成悬案。根据张问陶与高鹗交往情况及《遂宁张氏族谱》、张问陶兄弟所撰《先大夫朝议公行述》等资料 ,可以... 张问陶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哭其妹张筠墓诗及赠同年高鹗诗的自注内容由于研究者理解各异 ,意见分歧 ,在红学研究中已成悬案。根据张问陶与高鹗交往情况及《遂宁张氏族谱》、张问陶兄弟所撰《先大夫朝议公行述》等资料 ,可以确认 ,高鹗并非张问陶妹夫 ,张筠的丈夫是高扬曾。另外 ,张问陶所谓《红楼梦》后 40回俱高鹗所补 ,其意并非指后 40回由高鹗续作 ,而是指由高鹗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问陶 《红楼梦》 船山诗注 红学研究 后40回 高鹗 曹雪芹 张船山 程伟元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研究的新成果——读《儒学与传统文化》
9
作者 张志烈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43-145,共3页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儒学研究 证券法制 宗法制度 新成果 四川省 “礼” 上层建筑 国际比较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值得关注的新一代理论批评家——熊元义《回到中国悲剧》读后
10
作者 冯宪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悲剧精神 理论批评 文艺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文学本体论 历史观 文艺学 原创性 大团圆结局 现实主义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订刘子校注》前言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明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刘子》是北朝子书之最优秀者,书中引用成文和征事数典之处,比比皆是。所以对其进行校勘和注释大有必要。刘子的作者是北齐的刘昼,而非刘勰。刘子与文心雕龙,在思想倾向、艺术风格、语言结构、习用字句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关键词 校勘 注释 《刘子》 刘勰 《增订刘子校注》 刘昼 思想顾问 艺术风格 语言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厚诚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25-131,共7页
后殖民主义理论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引进中国。在经过了最初阶段的情绪化反应后, 对这一理论的评介和认识在1994 年以后逐步深入, 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读和在具体运用中脱离中... 后殖民主义理论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引进中国。在经过了最初阶段的情绪化反应后, 对这一理论的评介和认识在1994 年以后逐步深入, 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读和在具体运用中脱离中国实际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后殖民批评 赛义德 斯皮瓦克 现代主义 第三世界文学 参照结构 反本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