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
周裕锴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开蒙诱俗:论伯2418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性质与功能 |
计晓云
张涌泉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会通雅俗:中国俗文化研究的路径与效果 |
尹赋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4
|
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 |
周裕锴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5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平议 |
刘亚丁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6
|
探究中国哲学 溯源华夏心智——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管窥 |
刘亚丁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7
|
学科交融: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
郑阿财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8
|
娱乐:俗化的判定及俗文化的提升介质——从早期的先秦两汉文化阶段说起 |
张朝富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9
|
晚明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善书的讨论为中心 |
郑珊珊
谢谦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0
|
中国杂字类蒙书在东亚汉文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杂字类篇》为考察中心 |
郑阿财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1
|
从“快乐”到“安康”:“互联网+”影响下端午拜节祝颂语的突变机制探析 |
张放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2
|
《文心雕龙·辨骚》篇“博徒”“四异”争论探源 |
普慧
郑重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3
|
清初杜诗批评的道德苛责风气及其文学思潮背景 |
李瑄
杨茗羽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4
|
论敦煌讲唱文学中的“省略体”——以敦煌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中心 |
何剑平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俄藏Φ.101《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创作与敦煌壁画之瑞像图及榜题 |
何剑平
|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6
|
从写本原生态运用看敦煌文献与石窟壁画的互证——以P.2680、P.2775、P.3727为例 |
郑阿财
|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7
|
《七略》与西汉礼乐政治——以《诗赋略》为中心 |
孙尚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二娘子家书》对敦煌归义军史研究意义的再讨论 |
刘郝霞
项楚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佛顶心大陀罗尼经》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 |
郑阿财
|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1
|
|
20
|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 |
李菲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