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1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蒙诱俗:论伯2418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性质与功能
2
作者 计晓云 张涌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8,232,233,共11页
法藏伯2418号写卷是敷演敦煌写经丁本《父母恩重经》的俗讲经文,其散文说白文本中反复征引佛经、多用省略符、加单或双行小注以及使用朱笔校改符四个特征揭示:本卷不是听讲俗众或学徒的笔记,应是经常讲说《父母恩重经》的法师抄写,并请... 法藏伯2418号写卷是敷演敦煌写经丁本《父母恩重经》的俗讲经文,其散文说白文本中反复征引佛经、多用省略符、加单或双行小注以及使用朱笔校改符四个特征揭示:本卷不是听讲俗众或学徒的笔记,应是经常讲说《父母恩重经》的法师抄写,并请专人审定为俗讲法会备用的底本或定本。写卷尾题“诱俗弟六”,通过对写卷所抄写《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厘清,并结合卷轴古书卷首、尾题称名特征,即卷首为书籍全名、卷末为书籍简称以及卷首或卷末名称相同,可知《诱俗》是一部著作编纂时选取丁本《父母恩重经》一卷或多卷本讲唱文学作品,其整部作品的篇幅至少有六卷或多至十一卷以上,是一部集合多种体裁相近、主题相类的著作编纂而成的教材,其使用对象是唐五代普通民众,撰述宗旨是宣传儒释二家共有的孝道经典与主题,藉此达到开蒙诱俗之目的。伯2418号这篇俗讲经文与唐五代敦煌地区流传的《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童蒙读本密切相关,是唐五代孝道文化在民间传播的第一手原始文献,从某种程度能佐证《诱俗》为当时民间学堂教化俗众的常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卷 伯2418号 《诱俗》 孝道 化俗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雅俗:中国俗文化研究的路径与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尹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68,共5页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更有效地开展俗文化研究,仍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谈一下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不揣浅陋 西风东渐 雅俗 俗文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名道字——中国古人名字中的语言文化现象考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8,共9页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洁的目的相关。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语助而为双音节词。单字加语助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据其称呼惯例可纠正古籍整理中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名字 兄弟联名 字与长幼 单字表德 诗僧 法名与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平议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亚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7,共9页
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来探究俄罗斯汉学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和意义。首先,从世界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来看,《大典》既顺应汉学家和思想界合流的趋势,又在中国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的问题上给予肯定回答,而且以其学科的全面性独标... 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来探究俄罗斯汉学界的6卷本《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价值和意义。首先,从世界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来看,《大典》既顺应汉学家和思想界合流的趋势,又在中国文化能否适应现代的问题上给予肯定回答,而且以其学科的全面性独标一格。其次,从俄罗斯汉学曲折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典》是对正在复兴的中国文化的正面回应,它继承了俄汉学将中国精神文化研究与国情学相结合的传统。第三,从《大典》本身的内容看,对中国学界而言,它倡导新欧亚主义,探讨中国文化的元命题,为我学界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参照;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它正面阐释中国式发展道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实践中的转换作了论述,为我道路自信提供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世界汉学 俄罗斯汉学 新欧亚主义 对话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中国哲学 溯源华夏心智——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管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亚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7-139,共3页
新世纪以来,域外出版了若干种中国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俄罗斯科学院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是非常有特色的。该书突破了原来苏联哲学研究模式,在内容丰富等方面引人瞩目,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逻辑性归纳,某些词条考镜源... 新世纪以来,域外出版了若干种中国哲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中俄罗斯科学院版的《中国精神文化大典》《哲学卷》是非常有特色的。该书突破了原来苏联哲学研究模式,在内容丰富等方面引人瞩目,其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逻辑性归纳,某些词条考镜源流式的学术探究,可为国内学人提供参照。《哲学卷》注重儒家而疏略道佛的偏向也无须讳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卷 中国精神文化大典 俄罗斯汉学 丰富性 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交融: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
7
作者 郑阿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对西方民间文学理念的引进,引发中国俗文学研究的抬头;大小传统概念的运用,促进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兴起。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俗文学作品,四川大学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展现出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和敦煌学、佛学等学... 对西方民间文学理念的引进,引发中国俗文学研究的抬头;大小传统概念的运用,促进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兴起。敦煌文献中有丰富的俗文学作品,四川大学以敦煌文献为基础的“中国俗文学研究”,展现出语言学、文献学、文学史和敦煌学、佛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的特色,尤其以白话诗为研究核心,贯串了各类敦煌俗文学,为后学提示了突破俗文化研究的入口。在此我想就俗文学研究略谈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俗文学 敦煌文献 白话诗 民间文学 敦煌学 敦煌俗文学 学科交融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娱乐:俗化的判定及俗文化的提升介质——从早期的先秦两汉文化阶段说起
8
作者 张朝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8,共5页
俗化的判定与俗文化的提升往往指向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在娱乐的视角上得到了统一。从雅正的角度,娱乐往往成为主流统治者对俗化的一种认定,而在人情所需的层面,娱乐亦为统治者所爱好,并且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上层统治者还容易... 俗化的判定与俗文化的提升往往指向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两者在娱乐的视角上得到了统一。从雅正的角度,娱乐往往成为主流统治者对俗化的一种认定,而在人情所需的层面,娱乐亦为统治者所爱好,并且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上层统治者还容易形成一种带动力量,以娱乐为本质存在方式的俗文化得以借此提升。两者的矛盾构成了传统文化批评的主流方面,两者的统一在文化的实际发展中沟通着雅俗文化空间的交流,从而带动着许多新文化质素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娱乐 俗化 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善书的讨论为中心
9
作者 郑珊珊 谢谦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03,共4页
对比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晚明社会的变化非常显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袁黄《了凡四训》,颜茂猷《迪吉录》,刘宗周《人谱》等善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分析《了凡四训》中体现的立命观念和宗教思想,... 对比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晚明社会的变化非常显著,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各个领域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袁黄《了凡四训》,颜茂猷《迪吉录》,刘宗周《人谱》等善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分析《了凡四训》中体现的立命观念和宗教思想,可以发现晚明精英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由此显示的正统儒家精英文化与晚明社会通俗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凡四训》 《迪吉录》 《人谱》 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杂字类蒙书在东亚汉文字文化圈的传播与影响——以日本《杂字类篇》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阿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9,共13页
以中国为主体,包括了周边民族与国家,如东北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等,长久以来,以汉字作为书写与阅读工具,形成了“汉文字文化圈”。中国汉籍的翻刻与日本汉籍的印行,既普及中国汉籍的流通,更促进日本汉籍编著的兴盛,造就了“汉... 以中国为主体,包括了周边民族与国家,如东北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越南等,长久以来,以汉字作为书写与阅读工具,形成了“汉文字文化圈”。中国汉籍的翻刻与日本汉籍的印行,既普及中国汉籍的流通,更促进日本汉籍编著的兴盛,造就了“汉文字文化圈”另一灿烂的光景。以唐宋明清在日本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杂字》书作为对象,透过此类《杂字》书在日本流传与仿作的考察,借以作为中国传统蒙书在东亚汉文字文化圈的传播与接受的视窗与见证,并阐释日本对《杂字》接受的特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书 东亚 汉文字文化圈 杂字 《杂字类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快乐”到“安康”:“互联网+”影响下端午拜节祝颂语的突变机制探析
11
作者 张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6,238,共16页
2015年6月,一段“知识普及”文字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蔓延导致端午拜节祝颂语发生了由“端午快乐”向“端午安康”的突变。基于浙、鲁、川、甘四省受访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引发祝颂语突变之“变”的关键是观念层面的正当化叙事被普遍接受... 2015年6月,一段“知识普及”文字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蔓延导致端午拜节祝颂语发生了由“端午快乐”向“端午安康”的突变。基于浙、鲁、川、甘四省受访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引发祝颂语突变之“变”的关键是观念层面的正当化叙事被普遍接受,需要社会化、教育等长期的影响过程方能完成;导致突变之“突”的关键则是信息层面的习俗异见的快速扩散,此时发挥重要作用的才是作为变革性传播媒介的互联网。二者互为表里,但外快而内慢,类似物理学中的“热传导效应”。这一效应揭示了传统的自我调适机制,对彼得·伯格等的“传统正当性持续赋予论”与霍布斯鲍姆的“传统发明论”有所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午 传统节日 习俗 拜节 祝颂语 变迁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辨骚》篇“博徒”“四异”争论探源
12
作者 普慧 郑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关键词文本的差异、段落层次的不同划分,对人们理解《文心雕龙》篇章的主旨有重要影响。《辨骚》篇的原貌可以依据文献,用语文学方法进行还原。“博徒”一词,或释为“赌徒”“贱者”,或释为“博通之人”,皆误。此词本身不含褒贬,仅具角... 关键词文本的差异、段落层次的不同划分,对人们理解《文心雕龙》篇章的主旨有重要影响。《辨骚》篇的原貌可以依据文献,用语文学方法进行还原。“博徒”一词,或释为“赌徒”“贱者”,或释为“博通之人”,皆误。此词本身不含褒贬,仅具角力之义,至于褒贬与否应视其所搭配的文辞而定。在《辨骚》的语境中,“四异”实为《楚辞》“自铸伟辞”,得与《诗经》抗衡之由,并不含有贬义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辨骚》 语文学 博徒 四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杜诗批评的道德苛责风气及其文学思潮背景
13
作者 李瑄 杨茗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清初是杜诗学史上的高峰,但在这个杜诗地位最尊崇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苛责之声。不少遗民指责杜甫书写身家际遇等得失之情。他们的苛责有程朱理学基因,但更重要的动因是清初文学的道德化思潮。遗民以保存儒家伦理信念为使命,有追求道德... 清初是杜诗学史上的高峰,但在这个杜诗地位最尊崇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苛责之声。不少遗民指责杜甫书写身家际遇等得失之情。他们的苛责有程朱理学基因,但更重要的动因是清初文学的道德化思潮。遗民以保存儒家伦理信念为使命,有追求道德完美的倾向,这使他们不满杜甫未能摒除世俗感情。苛责反映出杜甫与清初遗民精神世界的差异。杜甫对伦常之外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亦有热情关注,清初遗民的学杜之作却执着于伦理秩序。其自然书写或者聚焦于自然与家国的关联,或者把自然视为形上秩序的载体;其社会书写着力凸显道德情感而轻视日常人情。遗民把文学情感统合于伦理情感的倾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限制了心灵的广度,另一方面产生出高昂的情感自信,敢于释放不服从诗教传统规范的激情,并把“不和平”的“褊性”推重为杜诗的首要特质。这在杜诗阐释史上是非常特异、值得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批评 清初 遗民 文学情感 伦理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敦煌讲唱文学中的“省略体”——以敦煌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中心
14
作者 何剑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9,231,232,共18页
省略体是与口头文学直接相关的书面文体,在以《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代表的敦煌讲唱文学中常常见到。讲经文的省略有取关键语以标示譬喻、诗歌、因缘故事,或以双行小注提示佛教名相等数种,以及预留空白以示经文起止... 省略体是与口头文学直接相关的书面文体,在以《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为代表的敦煌讲唱文学中常常见到。讲经文的省略有取关键语以标示譬喻、诗歌、因缘故事,或以双行小注提示佛教名相等数种,以及预留空白以示经文起止的方法。被我们称为讲唱文学的讲经文文本,大都是从相关注疏中摘要抄出的、未定型的文本,它只能反映某个完整讲唱活动中的诸如结撰或抄写这一局部环节,这些省略体的书面抄本,只有加上讲主在讲经场合的口头文学性的演义,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讲唱文学的制作程序。或者说,纸质文本上节抄的关键语所提示的口头敷演内容被纳入,方可反映一个完整的说唱过程或说唱文本。讲经文在制作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来源多途,但佛典注疏为其重要之源。在唐代的权威注疏中已提示了讲经时征引材料的注意事项和省略方法,这或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唐代讲唱文学的展开步骤,重构或复原讲唱经文前的裁截材料以及抄写、讲经时的口头敷演等活动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讲经文 省略体 佛典注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藏Φ.101《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创作与敦煌壁画之瑞像图及榜题
15
作者 何剑平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4,共13页
俄藏Φ.101《维摩诘经讲经文》(二)的作者,在敷演《佛国品》时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是佛入毗耶离城行化的外在线索,二是维摩诘居士在城内的助佛弘化的内在线索。前者既有佛陀早年在毗耶离传教的历史记录,又有传入中土后作为瑞像崇拜的记忆... 俄藏Φ.101《维摩诘经讲经文》(二)的作者,在敷演《佛国品》时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是佛入毗耶离城行化的外在线索,二是维摩诘居士在城内的助佛弘化的内在线索。前者既有佛陀早年在毗耶离传教的历史记录,又有传入中土后作为瑞像崇拜的记忆。讲经文作者并未遵守《维摩诘经》的记载而是借鉴他经的记载,将佛入城现神异的极具文学描写的情节融入《佛国品》的创作。这样一种改写,恰与敦煌壁画中的佛在毗耶离巡城行化瑞像图及维摩经变中有关《佛国品》的榜题相对应。它表明,该讲经文的受众可能为普通民众,其创作素材可能来源于敦煌石窟的壁画及榜题,同时也构成维摩诘经讲经文撰造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入城 瑞像 榜题 讲经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写本原生态运用看敦煌文献与石窟壁画的互证——以P.2680、P.2775、P.3727为例
16
作者 郑阿财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有鉴于敦煌文献散藏、原卷获睹不易,历来侧重单一文本与分类整理研究,不免切断写本的原生态与文本间的实际关联;本文借助“原生态”的概念与理论,将之运用于敦煌写本研究,并扩及石窟壁画。敦煌写本呈现“不为流传而流传,内容繁多,体类庞... 有鉴于敦煌文献散藏、原卷获睹不易,历来侧重单一文本与分类整理研究,不免切断写本的原生态与文本间的实际关联;本文借助“原生态”的概念与理论,将之运用于敦煌写本研究,并扩及石窟壁画。敦煌写本呈现“不为流传而流传,内容繁多,体类庞杂,反映实际生活面貌”的特色,特以P.2680等三件为例,梳理《付法藏传》摘抄,及壁画榜题文字稿、十大弟子、菩萨本生缘、历代圣者、高僧赞、高僧因缘记合抄等纷繁的“原生态”,论述其文本与高僧壁画、图像间的密切关系。其中抄录的佛图澄、刘萨诃、净影寺惠远、僧伽和尚等因缘记,可见中土高僧已有被列入历代祖师、圣者之列,且有画像的绘制。显示此类写本有壁画绘制文本依据的功能,也有榜题拟撰的参考。又莫高窟第72窟画有“圣者泗州和尚”“刘萨诃像”,且有明确榜题,这与标示有画像特征的P.2971“壁画榜题底稿”中“第二十二刘萨诃”等,均可与P.3727各类合抄的情形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本原生态 敦煌文献 石窟壁画 榜题 配置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略》与西汉礼乐政治——以《诗赋略》为中心
17
作者 孙尚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 《七略·诗赋略》所著,是关乎西汉一代礼乐政治进程的种种文本,它们是西汉一代全新的“王官之学”。《诗赋略》目的在于总结西汉一代礼乐政治的文化成果,宣告以西周《诗》《书》为借鉴、以楚文化为主要渊源的西汉新型礼乐政治的成功。《七略》的编纂是为了应对宣帝、元帝和成帝时期汉廷所面临的政治危机。《七略》所要记录和建构的是,西汉以集权专制的体制创造的媲美西周封建政治体制的礼乐文化,以此重现西周官学之盛。这足以说明早期目录学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赋略》 礼乐政治 目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娘子家书》对敦煌归义军史研究意义的再讨论
18
作者 刘郝霞 项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233,234,F0003,共15页
安徽博物院所藏许承尧旧藏《二娘子家书》是一件敦煌遗书,本托裱在某件经卷之后,后被揭裱下来成为一份独立的文书。这件文献原被认为是“唐人家信”,后经研究进一步判定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敦煌女子的家信。但通过对其内容中“闰三月”... 安徽博物院所藏许承尧旧藏《二娘子家书》是一件敦煌遗书,本托裱在某件经卷之后,后被揭裱下来成为一份独立的文书。这件文献原被认为是“唐人家信”,后经研究进一步判定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敦煌女子的家信。但通过对其内容中“闰三月”“天使司空”“东京”及“三月七日”和“六月廿一日”等关键信息的仔细分析,可知它更可能是曹议金被后唐正式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的前一年,也就是同光元年六月二十一日,“二娘子”随夫婿通过灵武节度使韩洙的斡旋向后唐进贡,在顺利到达武威之际向家人汇报平安的家信。《二娘子家书》真实反映了曹议金归义军时期,借道灵武向当时的“东京”进发以期向后唐进贡的重要信息,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许承尧 二娘子家书 闰三月 曹议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顶心大陀罗尼经》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阿财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9,共19页
通过以《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为例,借鉴"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等理论与方法,考察其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相关问题。盖以此经虽属伪经,然宋以后传本不少,西夏、辽、金乃至朝鲜、日本、越南均保存有许... 通过以《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为例,借鉴"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等理论与方法,考察其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相关问题。盖以此经虽属伪经,然宋以后传本不少,西夏、辽、金乃至朝鲜、日本、越南均保存有许多版本,甚至还有回鹘文本的保存。经考察,我们发现其流行阶段与传播路线呈现:唐宋时期,以西北为主,从唐代敦煌写本,西夏、辽的刻本,金的石刻经幢,到南宋的雕版印刷为一阶段;明代大量刻本印行普及,并透过传输,进入东北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接受而有翻刻、谚解,此为另一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 敦煌写本 传播学派 观音信仰 灵验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6,共7页
"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形塑以及"神授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也能反思当前"传承人"保护的紧迫问题。中国本土传统中文化的形塑与传... "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形塑以及"神授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也能反思当前"传承人"保护的紧迫问题。中国本土传统中文化的形塑与传承,与"身"、"体"、"践"、"行"、"习"等一系列"身体"命题密切关联。因此,可将"身体"视为一种方法来呼吁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从而探讨在西方遗产话语之外理解何为"传承"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