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重庆抗战时期的文学地理学问题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冯宪光
-
机构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177,共6页
-
文摘
在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存在南北两个文化中心,京派和海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昔日的中国南北文化中心解体。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是在重庆这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建设的。历史的确实现了冯乃超事前所说的,“敌人要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的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文化落后区域变成文化中心。”抗战的机遇使重庆的文化地位发生变化,使之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抗战胜利以后,重庆的文化中心地位也随之消逝。但是,这段文学地理的历史对于以后四川和重庆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
文化中心
文学地理学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对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互补性的质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萧九根
田赟宗
-
机构
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5期189-192,共4页
-
文摘
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及物分析与作格分析是对同一小句的不同角度的分析方法。就像对同一图形从一个角度看是内凹的,从另一角度看是中凸的一样。进而得出,对所有的语言人们都可以进行作格分析和及物分析。而张水云在此基础上认为“:作格分析是以及物分析为基础的分析,它是对及物分析的补充。”本文认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及物分析只适用于主格-宾格语言,作格分析只适用于作格-通格语言,两种方法不能交错使用。有些语言能使用两种分析方法,是因为其本身是宾格、作格混合语言(分裂作格),如英语、汉语。即使如此,也只能根据小句的性质分别使用。
-
关键词
及物分析
作格分析
宾格语言
作格语言
分裂作格
-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