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冯亚琳 刘海婷 陈瑾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3,共8页
对2001年至2005年我国德语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盘点,通过分析和梳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讲,以作家作品研究为盛,理论研究薄弱,点上研究较多,但系统研究欠缺。本文在对成果... 对2001年至2005年我国德语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盘点,通过分析和梳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德语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讲,以作家作品研究为盛,理论研究薄弱,点上研究较多,但系统研究欠缺。本文在对成果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语文学研究 概述 分析 问题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式教学法 被引量:7
2
作者 胡嘉荔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54-155,共2页
在简要分析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利弊的基础上 ,提出综合式的教学法是可行的 ,并联系德语基础阶段教学实践对其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语言结构 交际能力 综合式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拒绝的歌德:同时代人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反响与接受——纪念自然研究家歌德(1749—1832年)诞辰260周年 被引量:2
3
作者 莫光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以诗人之名著称于世的歌德从事广泛的自然研究长达50多年并有《植物形变论》和《色彩学》等著作。同时代的人们对作为自然研究家的歌德的态度各不相同。虽然歌德的植物形变论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但其光学和色彩研究却遭到了当时主流... 以诗人之名著称于世的歌德从事广泛的自然研究长达50多年并有《植物形变论》和《色彩学》等著作。同时代的人们对作为自然研究家的歌德的态度各不相同。虽然歌德的植物形变论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但其光学和色彩研究却遭到了当时主流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一致反对,仅有几位友人以及受德国浪漫派思想浸染的少数青年科学家主要在精神上对歌德表示理解和支持。歌德重直观、轻思辨、排斥数学和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就注定了他必然被现代自然科学史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自然研究 形变论 色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性”作为结构原则——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冯亚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9-22,共4页
“互文性”是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结构原则。以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为分析对象 ,着重讨论了该作品与侦探小说和传统教育小说的互文关系 ,认为正是有了作者对传统文本的美学反思 ,才有了该作品具有后现代情趣的... “互文性”是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结构原则。以彼得·汉特克的小说《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为分析对象 ,着重讨论了该作品与侦探小说和传统教育小说的互文关系 ,认为正是有了作者对传统文本的美学反思 ,才有了该作品具有后现代情趣的叙述模式和文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特克 “互文性” 戏拟 反讽 后现代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菲的婚姻悲剧——试析冯塔纳的社会批判小说《艾菲·布里斯特》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嘉荔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1-33,共3页
分析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的婚姻悲剧 :婚前艾菲纯洁、活泼 ,婚后按丈夫意愿和社会准则生活 ,抑郁苦闷 ,最后成为社会准则的牺牲品而死去 ;小说反映了个人愿望与社会准则习俗之间的冲突 ,揭示了 19世纪德国资产阶... 分析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的婚姻悲剧 :婚前艾菲纯洁、活泼 ,婚后按丈夫意愿和社会准则生活 ,抑郁苦闷 ,最后成为社会准则的牺牲品而死去 ;小说反映了个人愿望与社会准则习俗之间的冲突 ,揭示了 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社会冷酷的本质及其道德的冷漠和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现实主义 传统婚姻 个人愿望 社会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幅诗意盎然的风情画——析特奥多尔·施托姆中篇小说《茵梦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小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1-63,共3页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诗意现实主义作家特奥多尔·施托姆的代表作。从德国"诗意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该文学创作时期的典范作品《茵梦湖》的诗意写作风格,论述其主题的局限性。
关键词 德国 特奥多尔·施托姆 中篇小说 《茵梦湖》 诗意 现实主义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与老庄哲学——试论文化交流中的本位文化心理 被引量:1
7
作者 丰卫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4-47,共4页
老庄哲学思想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曾流行一时 ,但最终却归于沉寂。本位文化心理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心理 。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表现主义 本位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8
作者 莫光华 《外国语文》 1999年第4期1-4,8,共5页
关键词 贾宝玉 悲剧人生 悲剧命运 《红楼梦》 勃洛克 托马斯·曼 女孩儿 现实生活 社会角色 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华的“陶冶”——布莱希特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9
作者 丰卫平 《外国语文》 1999年第1期43-47,共5页
从二、三十年代起,布莱希特就将自己的“叙事剧”戏剧理论与传统的戏剧理论,即“亚里士多德戏剧”截然分开,认为“叙事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但纵观其理论的基础与实践,就不难看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亚... 从二、三十年代起,布莱希特就将自己的“叙事剧”戏剧理论与传统的戏剧理论,即“亚里士多德戏剧”截然分开,认为“叙事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但纵观其理论的基础与实践,就不难看出,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鸣 陶冶 戏剧的社会作用 间离效果 继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不是施蒂勒!”——马克斯·弗里施日记体长篇小说《施蒂勒》体现的自我认同问题
10
作者 冯小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2-75,共4页
自我认同问题是马克斯·弗里施成名长篇小说《施蒂勒》最重要的主题。借助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角色"和"画像"为切入点,分析该作品体现的"自我认同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评论界把该小说誉为&q... 自我认同问题是马克斯·弗里施成名长篇小说《施蒂勒》最重要的主题。借助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以"角色"和"画像"为切入点,分析该作品体现的"自我认同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评论界把该小说誉为"社会小说"的原因,因为心理学研究的自我认同问题实质上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危机 自我逃避 角色 画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彼得·汉特克早期作品中的语言主题
11
作者 丰卫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7-30,共4页
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在其早期创作中以“语言”作为其创作的主题 ,并以独到的方式揭示了“语言”对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在朗诵剧《卡斯帕尔》中“语言”是消灭个性、使人异化的工具 ,在《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中语言与... 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在其早期创作中以“语言”作为其创作的主题 ,并以独到的方式揭示了“语言”对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在朗诵剧《卡斯帕尔》中“语言”是消灭个性、使人异化的工具 ,在《罚点球时守门员的恐惧》中语言与现实对个体来说是陌生的 ,符号与意义之间失去了联系 ,个体在现实中不能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而在《无望的不幸》中“语言”重新获得了交际功能 ,成为实现自我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主题 存在异化 语言的双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战作为记忆场所——以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倩倩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7期16-19,共4页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20世纪的进程中迎来过几次关于一战记忆的活跃期。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专门对西线战场的事件进行描述的小说,是世界集...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20世纪的进程中迎来过几次关于一战记忆的活跃期。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专门对西线战场的事件进行描述的小说,是世界集体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一战的意义,研究一战作为一个记忆场所,对一个集体或一个民族的身份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 记忆 一代人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廉·洪堡的文化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大雪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114,共4页
威廉·洪堡在他的语言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中零散地、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某些文化观念,而没有系统地论述或提炼阐发。在他看来,文化主要表现为科学和艺术,是与文明有别的、从人类精神内部产生出来的东西。它与语言相互作用,是人获得... 威廉·洪堡在他的语言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中零散地、自觉不自觉地表达了某些文化观念,而没有系统地论述或提炼阐发。在他看来,文化主要表现为科学和艺术,是与文明有别的、从人类精神内部产生出来的东西。它与语言相互作用,是人获得教养、实现其本质完善的一种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洪堡 文化观 文明 语言 教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大雪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21-26,共6页
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持普遍怀疑态度,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特殊道路意识的驱使下,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将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反的对立世界,更多地强调个体经验和主体提高,并积极创建一种反社会的内心帝国。他们以不问政... 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持普遍怀疑态度,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特殊道路意识的驱使下,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将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反的对立世界,更多地强调个体经验和主体提高,并积极创建一种反社会的内心帝国。他们以不问政治和空想为特征,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这种形象才出现了新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知识分子形象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裂与统一 对立与融合——浅析赫尔曼·黑塞作品中双极性主题的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峻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4-77,共4页
赫尔曼·黑塞在其毕生的创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关于世界与人的双极性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通过对黑塞中晚期几部重要作品的文本分析,研究在这些作品中尤为明显并具有代表性的数对矛盾的演变及... 赫尔曼·黑塞在其毕生的创作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关于世界与人的双极性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通过对黑塞中晚期几部重要作品的文本分析,研究在这些作品中尤为明显并具有代表性的数对矛盾的演变及其意义,指出黑塞的双极性思想的基本点在于始终把世界和人看作一个由诸多矛盾构成的整体,而这个整体是不断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 双极性 分裂 统一 对立 融合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学分制一年来的情况汇报
16
作者 汪沂 《外国语文》 1986年第2期1-6,共6页
经院长批准,我院德语系从85~86学年开始,在82和83两个年级试行学分制。4月12日,德语系和院高教研究所,受教务处委托,召开了学年学分制研讨会。学院领导及有关同志在会上就外语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困难、问题、应注意的事... 经院长批准,我院德语系从85~86学年开始,在82和83两个年级试行学分制。4月12日,德语系和院高教研究所,受教务处委托,召开了学年学分制研讨会。学院领导及有关同志在会上就外语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困难、问题、应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鉴于试行学分制是关系到改变教学制度的大事,又没有经验可循,必须慎重从事。为了便于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志发表意见,我们特将德语系的初步总结及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摘登于后,希大家都来关心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分制 年级 德语 教务处 学分积累制 教学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 必修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