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1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 连续出版物 来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报校对工作思考
2
作者 路小明 冯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91-192,共2页
学报的校对工作是编辑环节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乎期刊的形象,更涉及政治、学术社会效果等诸多重要方面。勤奋学习,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每一个编辑者应尽的职责。
关键词 校对 勤奋敬业 编校业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设新栏目“西部大开发与外语教育”征文启事
3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外语教育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被引量:30
4
作者 李伟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社会悲剧 戏剧文学 英国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伟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9,共6页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 透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国阐释”的不同侧面,以此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的传播特点及批评者不同的阐释策略及主要倾向。认为在莎学研究中,中国批评者已经从最初的介绍,政治层面的解读发展为从人性、爱情与中国戏曲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比较的多元化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语境 阐释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见与盲视:对叶维廉中国文论思想的几点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段俊晖 路小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叶维廉解读中国文论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山水诗、画及道家思想的再阐释,然而过度强调此三者的重要性却又导致了他对中国文论的盲视乃至误释。这中间既有社会外因又有心理内因,只有通过转换角度、改变方法、应用否定性原理才能从... 叶维廉解读中国文论的独到之处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山水诗、画及道家思想的再阐释,然而过度强调此三者的重要性却又导致了他对中国文论的盲视乃至误释。这中间既有社会外因又有心理内因,只有通过转换角度、改变方法、应用否定性原理才能从反面突围,再认识叶维廉的文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画) 道家 儒家 过度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伟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4,共10页
对莎士比亚的大悲剧《麦克白》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进行追溯,其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对《麦克白》及其主人公的批评和舞台演出的评论,因为对《麦克白》的批评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麦克白》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民性到人文主义再到对二者的否定——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国形象再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伟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5-82,共8页
对哈姆莱特在中国的形象:人民性、人文主义者、并非人文主义者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哈姆莱特身上,很难看到人文主义的思想精神,却存在相当多的非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 哈姆莱特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 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纳斯与阿董尼》对人性与自然的歌咏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伟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0-84,共5页
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的研究一直都非常薄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维纳斯与阿董尼》通过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 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的研究一直都非常薄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探讨。《维纳斯与阿董尼》通过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维纳斯与阿董尼》 人性 自然 爱与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共6页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在世界和中国都有广泛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李尔王》深受《圣经》和基督教的影响。莎士比亚在宗教的层面上展现了《李尔王》中爱的内涵。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基督教 《圣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必非真”的审美原则与黄梅戏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伟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9,共5页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受到了初步接纳。黄梅戏以"何必非真"的审美形式演绎了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黄梅戏《无事生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无事生非》中人物的性格、心理... 后经典叙事注意到叙述媒介的多样性,在叙事学讨论的范畴内戏剧也受到了初步接纳。黄梅戏以"何必非真"的审美形式演绎了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黄梅戏《无事生非》借助于唱腔和表演展现了《无事生非》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黄梅戏唱腔、表演之美拼贴入莎剧《无事生非》的情节之中。黄梅戏《无事生非》的美学形态呈现了后经典叙事、元叙事与虚拟、写意基础上的审美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黄梅戏 《无事生非》 后经典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难的进展与希望——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述评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3,共6页
近5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在莎剧演出、中外戏剧与莎剧之间的比较、语言学、宗教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者将重点放在中外戏剧与莎剧的比较、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西方现代文论下的莎士比亚... 近5年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在莎剧演出、中外戏剧与莎剧之间的比较、语言学、宗教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研究者将重点放在中外戏剧与莎剧的比较、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西方现代文论下的莎士比亚研究等方面,显示出中国莎学研究的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戏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研究——构筑起心灵的家园——兼评张冲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伟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79,共4页
面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的出版结束了国内这一专业没有莎士比亚研究专门教材的历史。该书在方便教学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某些莎学研究课题给予了新的阐释,... 面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的出版结束了国内这一专业没有莎士比亚研究专门教材的历史。该书在方便教学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对某些莎学研究课题给予了新的阐释,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研究 专题 张冲 家园 心灵 英语语言文学 最新成果 提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动万花筒:在隐喻中看到了先锋性——论林兆华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伟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68,共6页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兆华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先锋性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与女性主义视角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56,共5页
《维纳斯与阿董尼》中的女神维纳斯源于男性视野下关照的女性?而本文却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进行了探讨。在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中,莎士比亚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 《维纳斯与阿董尼》中的女神维纳斯源于男性视野下关照的女性?而本文却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董尼》进行了探讨。在褪去了神性的维纳斯的人间之恋中,莎士比亚张扬了人性,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在"爱"与"美"中表现出来,将爱与自然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维纳斯与阿董尼》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克丽丝受辱记》与女性主义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伟民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6-100,共5页
《鲁克丽丝受辱记》中的贞女鲁克丽丝的贞洁形象是源于男性视野观照下的贞女。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的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张扬了人性,将人性在"德"与"美&qu... 《鲁克丽丝受辱记》中的贞女鲁克丽丝的贞洁形象是源于男性视野观照下的贞女。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莎士比亚的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莎士比亚在《鲁克丽丝受辱记》中张扬了人性,将人性在"德"与"美"中表现出来,将人性与美德联系起来,并赋予"真"的人性以崇高地位。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体现为美貌与美德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土比亚 《鲁克丽丝受辱记》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与浪漫主义莎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5,共7页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弗·施莱格尔 莎士比亚 浪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受莎士比亚——杨世彭和胡庆树创造的《李尔王》世界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伟民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2期82-85,共4页
本文从莎剧演出、剧本翻译和表演的角度对杨世彭翻译的<李尔王>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果的浪漫主义莎评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20-26,共7页
对作为浪漫主义莎评旗手--雨果的莎士比亚评论所进行的梳理,从文学批评和美学角度指出了雨果浪漫主义莎评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动和在莎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并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对照和创造性想像等方面探讨了雨果的莎评在莎士比亚研究中... 对作为浪漫主义莎评旗手--雨果的莎士比亚评论所进行的梳理,从文学批评和美学角度指出了雨果浪漫主义莎评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动和在莎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并从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对照和创造性想像等方面探讨了雨果的莎评在莎士比亚研究中的意义和对人们的启示。同时,也对包括雨果在内的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从莎学评论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果 浪漫主义 莎士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中国英语研究专家论坛暨首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会讯
20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认知诗学 英语研究 英语 学术研讨会 专家论坛 会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