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
王明树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8
|
|
2
|
论传统文化中“时”的理念 |
徐劲松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3
|
跨越权力差异的翻译——国际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 |
魏涛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8 |
5
|
|
4
|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
熊沐清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1
|
|
5
|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 |
任虎军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6
|
解读与再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批评旅行 |
任虎军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7
|
“主观化”对文本对等的制约——以古诗英译为例 |
王明树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8
|
黑人女性的凝聚之力——对《宠儿》中塞丝的女性主义解读 |
屈婉玲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2
|
|
9
|
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 |
蒋倩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0
|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再研究 |
邓帮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11
|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 |
蒋倩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2
|
对关联论话语含义理解程式的再描述 |
靳涵身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3
|
诺曼·梅勒的性别观 |
任虎军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4
|
象征美学的发展与创新——《红楼梦》与《高老头》的象征美学之比较 |
何劲虹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7 |
1
|
|
15
|
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 |
杜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14
|
|
16
|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 |
阳光武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25
|
|
17
|
两样摹仿,两面镜子——中西“摹仿”理论比较 |
熊沐清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4
|
|
18
|
价值的错位——管窥小说《赫索格》的主题意义 |
阳光武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4
|
|
19
|
形的仿拟 意的承传——厄普代克的小说《S .》与《红字》之互文研究 |
靳涵身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2
|
|
20
|
战时重庆《时与潮文艺》对法国文学的译介 |
徐惊奇
|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