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明树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9-101,共3页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颜色的理解往往不同。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详尽分析了英汉两种民族在使用颜色词方面的异同以及颜色与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联系 ;并指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 ,因色彩翻译有它本身特殊的性质...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颜色的理解往往不同。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详尽分析了英汉两种民族在使用颜色词方面的异同以及颜色与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联系 ;并指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 ,因色彩翻译有它本身特殊的性质和难度 ,需要译者细心揣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 文化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文化中“时”的理念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劲松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时"是中国文化核心理念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它在政治、军事、经济、知识、生命、生活等与我们性命攸关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知时开始,然后因时,与时,最后抵达与时合一的时... "时"是中国文化核心理念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这一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它在政治、军事、经济、知识、生命、生活等与我们性命攸关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知时开始,然后因时,与时,最后抵达与时合一的时宜之境,就形成了时的一个完整的结构。但在对时的理解中,必须把它和非时间性放在一起思考,以达到一种时和无时的"之间"状态,这才是对时的完成。与时俱进亦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理念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权力差异的翻译——国际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魏涛 《山东外语教学》 2008年第4期95-98,共4页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权力差异的广泛视角探讨了我国媒体国际新闻翻译中存在的文本选择失衡、霸权话语扩散以及解殖民策略等现象。
关键词 后殖民 权力差异 霸权话语 解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被引量:91
4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5,共10页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一种诗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源自语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其诗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文学一般命题的关注,探讨了文学的功用等基本问题,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力图在探讨文学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做出贡献。而在关于文学与认知之间关系的讨论中,认知诗学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故事这一样式,认为故事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中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一基于认知的文学功用观把文学艺术视为发现、创新的方式和知识增长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地位,同时,认知诗学的逐渐成熟和文学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可以对人类认知与思维关系的探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文学功用观 故事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 被引量:9
5
作者 任虎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3,共6页
不同流派和族裔美国文学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和文类在国内学界出现的频率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流派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热点族裔文学是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热点作家... 不同流派和族裔美国文学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和文类在国内学界出现的频率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流派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热点族裔文学是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热点作家是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霍桑、菲茨杰拉德、沃克和汤亭亭,热点作品是《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和《女勇士》,热点文类是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中存在三种明显情结:经典情结、诺贝尔奖获奖作家情结与小说情结和两个亟待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角度重复现象较多,研究对象方面主流与边缘分界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国内研究 热点 新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与再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批评旅行 被引量:9
6
作者 任虎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6,共6页
以国外《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为参照,从历时的角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的阶段特征和整体走势,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以本文批评为主,90年代的批评从本文批评走向了互文批评,2000年以来的批评呈现出多元化... 以国外《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为参照,从历时的角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的阶段特征和整体走势,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以本文批评为主,90年代的批评从本文批评走向了互文批评,2000年以来的批评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这种批评走势是国内读者解读和再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然结果,是国内读者对这部杰作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反映,但国内《了不起的盖茨比》批评与国外批评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历史短,本土视角意识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解读 再解读 国内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化”对文本对等的制约——以古诗英译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明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0-144,共5页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古典诗词英译莫不如此。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主观化理论为框架,采用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寻求"主观化"对等的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翻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古典诗词英译莫不如此。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主观化理论为框架,采用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寻求"主观化"对等的问题,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翻译 主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人女性的凝聚之力——对《宠儿》中塞丝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2
8
作者 屈婉玲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8,共5页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叙述了在白人权威肆意践踏性别尊严、蔑视种族身份的文化语境中,黑人女性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价值的追求,并由此揭示了作家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要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生存,黑人女性就必须...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叙述了在白人权威肆意践踏性别尊严、蔑视种族身份的文化语境中,黑人女性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价值的追求,并由此揭示了作家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要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生存,黑人女性就必须首先结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自我 文化身份 姐妹情谊 母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蒋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0,共3页
针对福柯看到的理性与疯癫的关系是对立不可调和、相互排斥莎士比亚戏剧中,作者运用《李尔王》等作品体现的理性和疯癫来阐释延异学说,试图证明理性与疯癫如同德里达提出的那样,是处于无止境的差异链条内、相辅相成的延异关系。
关键词 理性 疯癫 延异 《李尔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邓帮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7,59,共5页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最负盛名的小说,对此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是自小说出版发行就已开始,初期的研究注重研究叙述者、小说的开放式结局等,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几年里,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繁荣,对该小说叙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福尔斯最负盛名的小说,对此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是自小说出版发行就已开始,初期的研究注重研究叙述者、小说的开放式结局等,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几年里,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繁荣,对该小说叙事的研究开始向小说的其它叙事规约方面转变。《法国中尉的女人》从叙事的内部颠覆了叙事的规约,从独特的修辞叙事等方面释放出隐含在文本内的意义,展示了人类自由的神秘和可望而不可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技巧 叙述者 视角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愚人、疯癫者及其他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1,共5页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其他一些剧本中愚人和疯癫者这两类典型人物是相辅相成、有同有异的。依据米歇尔.福柯的哲学观和审美论阐释《李尔王》和其他一些莎剧中两类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意义,即都代表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思和控诉,都体现超...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其他一些剧本中愚人和疯癫者这两类典型人物是相辅相成、有同有异的。依据米歇尔.福柯的哲学观和审美论阐释《李尔王》和其他一些莎剧中两类人物所具有的共同意义,即都代表非理性对理性的反思和控诉,都体现超越生命意义的真善美,都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非理性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关联论话语含义理解程式的再描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靳涵身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69,共5页
运用当代语用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及计算机工作原理,对Sperber&W illson提出的关联论话语含义理解程式进行了较为新鲜的分析和略显异样的解释,认为听者对言者意图的理解,是对所有可能假设筛选的结果,而且会有两种以上的解释。
关键词 关联论 语用推理 理解程式 话语含义 表达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曼·梅勒的性别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虎军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3,共6页
梅勒在《裸者与死者》、《鹿苑》、《一场美国梦》和《硬汉子不跳舞》中对性别关系中权力关系的再现,揭示了男女平等的性别观。从《裸者与死者》到《硬汉子不跳舞》,梅勒一直在寻找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之上的真正和谐幸福的性别关系,这... 梅勒在《裸者与死者》、《鹿苑》、《一场美国梦》和《硬汉子不跳舞》中对性别关系中权力关系的再现,揭示了男女平等的性别观。从《裸者与死者》到《硬汉子不跳舞》,梅勒一直在寻找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之上的真正和谐幸福的性别关系,这种关系在《裸者与死者》中扎下了根,在《鹿苑》和《一场美国梦》中发芽成长,最终在《硬汉子不跳舞》中开花结果。梅勒对性别关系中权力关系的再现体现了他对当代美国社会中性别问题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曼·梅勒 性别关系 权力关系 再现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美学的发展与创新——《红楼梦》与《高老头》的象征美学之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劲虹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8期60-64,83,共6页
《红楼梦》与《高老头》都是世界小说的经典作品,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们的象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其超常作用与地位在两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人物配对和三个主要人物的轮流配对以及象征的转换与倒置等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种复杂的象... 《红楼梦》与《高老头》都是世界小说的经典作品,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们的象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其超常作用与地位在两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人物配对和三个主要人物的轮流配对以及象征的转换与倒置等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种复杂的象征结构近于模式,对后世象征主义文学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配对 转换 倒置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朱自清的《背影》以朴实的口语化语言及蕴涵的真情实感而广为流传。英译《背影》通过精心细致的选词、 简洁合理的句法结构和通顺流畅的语篇衔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风格方面都十分接近原文。
关键词 背景 词法 句法 篇章 内容再现 风格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构主义模式与汉英翻译教学 被引量:25
16
作者 阳光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通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模式和教学试验探讨该理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语言教育模式 汉英翻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样摹仿,两面镜子——中西“摹仿”理论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沐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48-53,共6页
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文论重抒情重表现,似乎不讲"摹仿",摹仿说仿佛只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中国和西方都有自己的"摹仿"理论,都有"镜子"一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小说、戏曲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关于&q... 流行的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文论重抒情重表现,似乎不讲"摹仿",摹仿说仿佛只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中国和西方都有自己的"摹仿"理论,都有"镜子"一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小说、戏曲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关于"摹仿"的理论陈述和评说;另一方面,"摹仿说"在西方也不是独领风骚。"摹仿"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曾受到类似的质疑,原因大体相似。但中、西摹仿理论于相似之中却又有深刻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西方文论 摹仿 镜子 同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的错位——管窥小说《赫索格》的主题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阳光武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56-58,共3页
通过分析困扰《赫索格》主人公的三大问题,发现和认识小说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题,为探讨小说的主旨寻找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赫索格》 角色 性别 人性 错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的仿拟 意的承传——厄普代克的小说《S .》与《红字》之互文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靳涵身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8-61,共4页
厄普代克的"《红字》三步曲"之《S.》与其原型《红字》有着广泛而紧密的互文联系。通过对二者的互文研究,可以在厄普代克身上发现来自霍桑的灵感与影响。强烈的互文特色使我们感到,从《红字》的时代至今,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 厄普代克的"《红字》三步曲"之《S.》与其原型《红字》有着广泛而紧密的互文联系。通过对二者的互文研究,可以在厄普代克身上发现来自霍桑的灵感与影响。强烈的互文特色使我们感到,从《红字》的时代至今,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性与宗教的观念并未改变,妇女仍然处于男权主义的压迫之下。美国人仍然需要摆脱过去,重塑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S. 红字 互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重庆《时与潮文艺》对法国文学的译介
20
作者 徐惊奇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39-141,170,共4页
《时与潮文艺》是战时重庆的一份文艺刊物,也是战时中国的一份质量相当高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期刊。它对法国文学的译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国人翻译过来的法国文学作品,以及国人所写的相关研究论文和译介文章等2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时与潮文艺》 法国文学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