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关于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构想 |
国玉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2
|
俄语中相对应的清浊辅音发音及音变规律教学初探 |
邵楠希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3
|
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
国玉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0 |
|
|
4
|
荒诞世界中的困惑——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主题思想 |
谢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8
|
|
|
5
|
俄国的教育与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诞生 |
李小桃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
6
|
对翻译等值理论的再思考 |
华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10
|
|
|
7
|
关于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几点思考 |
朱达秋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7
|
|
|
8
|
俄、汉析字、析词格对比 |
胡世雄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
9
|
对话精神的缺失——试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人物塑造 |
谢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10
|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象征与神话叙述 |
谢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1
|
论《日瓦戈医生》的悲剧精神 |
谢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5
|
|
|
12
|
俄罗斯精神内核及其特征 |
朱达秋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4
|
|
|
13
|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文化意义 |
李小桃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5
|
|
|
14
|
普希金与翻译 |
胡世雄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2
|
|
|
15
|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语言文化学 |
朱达秋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2
|
|
|
16
|
俄罗斯农业现代化为何艰难——一个社会学角度的解读 |
江宏伟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17
|
流变与变异——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关系之初探 |
谢周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0 |
|
|
18
|
20世纪初俄国知识分子的寻神运动 |
李小桃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0 |
|
|
19
|
求索与碰撞——20世纪初俄国寻神运动的社会根源浅析 |
李小桃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0 |
|
|
20
|
寻找父母——试析《白轮船》中小男孩走向毁灭的心路历程 |
宋治兰
|
《外国语文》
|
199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