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雷科夫和约翰逊——建构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
1
作者 王寅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03,F0003,共7页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雷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并据此建构了认知语言学,使其所涉哲学内容超过了以往学派,将语言学研究带入后现代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但毋庸讳言...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雷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并据此建构了认知语言学,使其所涉哲学内容超过了以往学派,将语言学研究带入后现代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但毋庸讳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阐述还有待深入,视野仍需拓宽。本文一方面简析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另一方面继承乔治·雷科夫和马克·约翰逊的研究思路,并尝试将其研究成果发展为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体认哲学 体认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语言学之语言哲学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0,112,共6页
哲学主要研究“存在vs思维”的关系,语言哲学通过分析典型语句重铸了这一关系。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它现已式微,而我们认为它不断在后现代哲学(第四转向)中得以延续,并借助言语行为之语例论述它如何在新转向中得以发展。本文提出,基于马克... 哲学主要研究“存在vs思维”的关系,语言哲学通过分析典型语句重铸了这一关系。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它现已式微,而我们认为它不断在后现代哲学(第四转向)中得以延续,并借助言语行为之语例论述它如何在新转向中得以发展。本文提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之上建立起来的体认语言学,当视为西语哲之延续,其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可基于“存在vs思维”的关系揭示语言的体认成因。本文主要从“学理”和“方法”的角度对此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思维 语言哲学 体认语言学 核心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认语言学的结构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2,共10页
体认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认性,认为人们在对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由于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对称(含平行)现象,人类据此形成了“对称性思维方式”,从而使得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现象,可使结构平衡、... 体认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认性,认为人们在对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的基础上形成了语言。由于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对称(含平行)现象,人类据此形成了“对称性思维方式”,从而使得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现象,可使结构平衡、语义增强,产生音形义用的美感。汉语采用方块字,一字一音,还有平仄、音调、押韵等,书写整齐,极易在语言各层面上形成“对称”。学界常将其视为修辞现象,近来有人提出这也是一种语法手段,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体认机制,可视为汉语中除词序和虚词之外的第三大语法手段,还能统一解释汉语怪句,使语法理论更为简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性 对称性 平行结构 汉语第三语法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不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9,38,共13页
语言具有像似性还是任意性,这一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流行,学界现已普遍接受像似性的观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任意说传入我国后,学界有人寻找我国先哲以作呼应,如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言“名无固宜…... 语言具有像似性还是任意性,这一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流行,学界现已普遍接受像似性的观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任意说传入我国后,学界有人寻找我国先哲以作呼应,如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言“名无固宜……”引为佐证,误把他视为索氏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经过多年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读,荀子在这篇文章中阐发的论点其实是当今体认语言学所提出的体认观和像似性之先声。本文从5个方面批评了学界所谓“荀子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的观点,以期为荀子正名,倡导“我思故我云”之研究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任意性 约定俗成 体认语言学 像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整合论的解释力和语言习得新观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54,112,共8页
我们基于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语言哲学、后现代哲学、认知语言学等建构了体认语言学,以批判索绪尔的语言先验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说,主张语言源自生活经验,受制于体认方式。笔者据此发现“概念整合论(CBT)”未能强调唯物主义和实践... 我们基于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语言哲学、后现代哲学、认知语言学等建构了体认语言学,以批判索绪尔的语言先验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说,主张语言源自生活经验,受制于体认方式。笔者据此发现“概念整合论(CBT)”未能强调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的基础性,将其修补为“体认整合论(ECB)”,以便增强其解释力,也有助于回答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下一重大问题:为何幼儿既可直接重复成人语言,也能创造性说出从未听到过的语句——第一个问题基于“体”的实践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可通过“认”的加工来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习得 认知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 概念整合论 体认性概念整合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传播学初探——体认语义的建构与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8,共7页
西方哲学经历了四个转向,前三个转向重视科学理性和逻实论,传播学的创建者们深受其影响,提出了"定性定量、数据统计"的客观主义研究方法。哈贝马斯发现其弊端,力主"平等交往论",但不期又引出了另一形式的客观主义... 西方哲学经历了四个转向,前三个转向重视科学理性和逻实论,传播学的创建者们深受其影响,提出了"定性定量、数据统计"的客观主义研究方法。哈贝马斯发现其弊端,力主"平等交往论",但不期又引出了另一形式的客观主义。后现代激进派学者在批判他们时又将其导向另一极端,否定理性、消解真理,大肆宣扬多元性和过度自由化,奉行"什么都行"的策略,从而导致了传播理论的混乱。瓦蒂莫虽对其有所修补(融入历史连续性、反思什么都行),但也未能从理论上根治这种极端。本文据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体验哲学为主)和认知语言学(CL)的基本原理建构了体认原则,且基于此尝试提出"认知传播学",以能澄清上述有关传播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语言学 体认原则 认知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教学的新视野——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寅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1,共13页
语言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当今学界基于人本观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20世纪经历了三场语言学革命,使得语言研究步步深入,更为全面。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不可无视人本观,这正是索、乔二氏所误之处,这不仅可为语言的理论探索提供新方... 语言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当今学界基于人本观对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20世纪经历了三场语言学革命,使得语言研究步步深入,更为全面。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不可无视人本观,这正是索、乔二氏所误之处,这不仅可为语言的理论探索提供新方向,而且还可为语言教学提供新思路。本文出于突显人本观的考虑拟将Iconicity的译名从“象似性”修改为“像似性”。本文还重点论述了“拟声像似性”和“距离像似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语言学 人本观 拟声像似性 距离像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隐喻观的认知分析——以“变异”和“损耗”两条支隐喻机制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天翼 王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6,共5页
文章讨论了"翻译即交际"这个翻译活动根隐喻下的"变异"和"损耗"两条支隐喻机制,以期能揭示相关隐喻性表达式背后所隐藏的隐喻机制,以加深对翻译性质和特征的理解。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隐喻 翻译即交际 变异 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和时序像似性与翻译实践:认知翻译学探索之十一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寅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3期3-11,共9页
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可较好地解释认知规律和语言成因,它同样适用于研究翻译过程,因为翻译活动就是将译出语所描述的事件域映射入译入语之中的过程。人们凭借体认原则来识解源语句所述事件域中的成分要素及其关系... 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可较好地解释认知规律和语言成因,它同样适用于研究翻译过程,因为翻译活动就是将译出语所描述的事件域映射入译入语之中的过程。人们凭借体认原则来识解源语句所述事件域中的成分要素及其关系,将其再现于译入语。但汉英两语言在组织成分要素及其关系的顺序上有同也有异:"同",是因为两民族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事件域经验;"异",是因为汉语主要属于临摹式语言,时序像似性较为显著;而英语主要属于蒙太奇式语言,时序像似性不突出。因此在汉英互译(特别是处理英语长句)时,就应当在事件域总体框架中按照时序关系适当调整成分要素及其关系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翻译学 事件域认知模型 时序像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议认知传播学的体认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0-73,共4页
20世纪的社科研究主要经历了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vs人本主义",美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学也存在这两大对立阵营"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这一对立也与雷柯夫和约翰逊所区分的"第一代认知科学vs第二代认知科学"... 20世纪的社科研究主要经历了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vs人本主义",美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学也存在这两大对立阵营"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这一对立也与雷柯夫和约翰逊所区分的"第一代认知科学vs第二代认知科学"相对应,从而学界出现了对"认知"的两种不同解读。我们在整合这两大学派(或两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认观",且以其为基本原则来建构"认知传播学"。人类的思维、语言、传播之中既有"体",也有"认",前者提供"经验事实、数据分析",后者体现"理论思辨、价值判断"。这两者也对应于政论文中两大要素"论点、论据":理论思辨(认)产生论点;数据实证(体)提供论据。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为认知传播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道,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可靠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传播学 体认观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论点与论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