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翻译批评的历史语境(1949—1966)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廖七一
-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03,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12BYY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1949年之后,翻译批评跨入了全新的历史语境。在单一的国家赞助系统和严格的翻译规范之下,翻译活动与其他文化生产一样,高度组织化和计划化。随着出版发行机构的国有化和稿费的不断降低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取消稿费,译者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大大降低。翻译批评的原则、标准,甚至言说方式都整齐划一,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翻译评价的唯一尺度。
-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历史语境
赞助人
意识形态
-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historical contexts
patronage
ideology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晚清批评话语与翻译实践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廖七一
-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0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12BYY013)
-
文摘
梁启超对翻译文化功能的提升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是晚清翻译批评的两大贡献。有意思的是,在民族救亡的宏大叙述下,译者关注于语言雅驯、情节离奇的传统诗学观,以及达旨的翻译策略观,信达雅便被边缘化。作为社会话语实践,翻译批评在受制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传统诗学的同时,强化和建构了翻译规范、培养了翻译阅读习惯并形塑了后继的翻译时尚。
-
关键词
晚清
批评话语
翻译规范
-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critical discourses
translational norms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翻译与中国近代民族话语
- 3
-
-
作者
廖七一
-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民族价值与翻译研究”(18BYY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学说,增强了国人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和民族认同,促进了传统价值的重组,并构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从本质上看,晚清的翻译是一种民族符号的书写和跨语种的政治话语实践。
-
关键词
文化转型
翻译
价值重组
民族话语
-
Keyword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ranslation
values integration
national discourses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谈《域外小说集》批评的非历史化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廖七一
-
机构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批准号:12BYY01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域外小说集》及周氏兄弟主张的"直译"策略持续受到批评界的高度关注;但对鲁迅的翻译,当今评价与历史评价大相径庭,鲁迅表述的翻译目的前后不一,译作的接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考察数十年来翻译批评的历史形成可以发现,非历史化使现有的一些批评成为主流政治话语的简单延伸。
-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域外小说集》
非历史化
-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Yuwai Xiaoshuoji (Short Stories from Abroad)
a-historicization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