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后的危机应激管理 被引量:8
1
作者 申艳婷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4,共3页
突发事件导致的大学生突然死亡事件,近年来在高校时有发生。危机后的应激管理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步骤。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突发事件危机应激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在充分肯定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危机应激管理中角色的基... 突发事件导致的大学生突然死亡事件,近年来在高校时有发生。危机后的应激管理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步骤。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突发事件危机应激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在充分肯定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危机应激管理中角色的基础上,从高校辅导员参与应激管理所面临的困惑出发,剖析辅导员在应激管理中的具体应对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突发事件 角色 困惑 应激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企业的搬迁对内迁职工生活的影响——以重庆的工资、物价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毅 钟谟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86,共8页
本文以重庆为例,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从工资、物价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三线企业的搬迁对内迁职工生活的影响。本文认为:工资与物价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三线建设时期,与一、二线迁出地相比,重庆的低工资和高物价,直接影响着内迁职... 本文以重庆为例,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从工资、物价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三线企业的搬迁对内迁职工生活的影响。本文认为:工资与物价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三线建设时期,与一、二线迁出地相比,重庆的低工资和高物价,直接影响着内迁职工的日常开支,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中共重庆市委及相关工业部门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下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据重庆地区的工资标准灵活调整内迁职工的工资福利,从而缓解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保证了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企业 内迁职工 工资 物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阳国志》看巴蜀地区的农业状况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6,共6页
《华阳国志》记录了许多关于巴蜀地区农业的资料。本文根据该书相关记载,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兴起、发展、衰落的开发历程,并简述了巴蜀地区水稻、黍、粟、芋、蒟、柑橘、荔枝、茶、麻布、... 《华阳国志》记录了许多关于巴蜀地区农业的资料。本文根据该书相关记载,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论述了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巴蜀地区农业兴起、发展、衰落的开发历程,并简述了巴蜀地区水稻、黍、粟、芋、蒟、柑橘、荔枝、茶、麻布、蚕丝等农业物产资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国志》 巴蜀地区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农家乐”旅游发展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文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942-5945,共4页
"农家乐"是一种源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形式,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重庆"农家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存在于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 "农家乐"是一种源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形式,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重庆"农家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存在于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最后规划了重庆"农家乐"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乐 调查研究 解决对策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人眼中的西南沿边民族地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勇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4-98,共5页
唐宋人眼中的西南沿边民族地区,包括唐宋王朝在西南部毗邻吐蕃、南诏(大理)边界的许多羁縻州县。这一地带有"羌"、"蛮"、"獠"等众多民族。唐人将西南沿边地区主要看作蛮夷聚居之地,而宋人则更多将其视为... 唐宋人眼中的西南沿边民族地区,包括唐宋王朝在西南部毗邻吐蕃、南诏(大理)边界的许多羁縻州县。这一地带有"羌"、"蛮"、"獠"等众多民族。唐人将西南沿边地区主要看作蛮夷聚居之地,而宋人则更多将其视为汉夷杂居之地。唐人看到沿边地区在地理阻隔、军事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其民族的两面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宋人对沿边地区的"藩篱"作用认识进一步增强,南宋时更意识到了该地区在与金、蒙对抗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西南 沿边民族地区 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视野下的盖娅假说——读《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28-130,共3页
《盖娅:地球生命的新视野》是解读盖娅假说的最好文本。从环境伦理学的维度看,盖娅假说有着明显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凸显了整体主义范式、系统控制论思想以及不可逆思想等等,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宗教神秘主义的成分。
关键词 盖娅假说 生态中心主义 系统控制论 宗教神秘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诉讼保险下当事人诉讼行为的选择
7
作者 文华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103,128,共6页
民事诉讼中成本与效益的考虑,制约着当事人实施或放弃诉讼手段,也制约其具体诉讼行为的选择。诉讼保险分担了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等风险,必然会影响当事人作出案件起诉或撤诉的决定,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何时与何种情况起诉或撤诉... 民事诉讼中成本与效益的考虑,制约着当事人实施或放弃诉讼手段,也制约其具体诉讼行为的选择。诉讼保险分担了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等风险,必然会影响当事人作出案件起诉或撤诉的决定,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何时与何种情况起诉或撤诉,以及当事人和保险人控制费用成本的动机和行为。了解诉讼保险对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发挥诉讼保险的积极作用,促进诉讼程序的有序运行,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保险 诉讼行为 诉讼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与治理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5-180,共6页
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依据相关的史料和碑刻对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与治理进行探讨。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历经了3个时期,即元明时期、清至民国时期、建国后至1980年代。杞麓湖的开发包括湖区土地、湖区渔业、湖区水路等。其中,湖区... 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依据相关的史料和碑刻对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与治理进行探讨。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历经了3个时期,即元明时期、清至民国时期、建国后至1980年代。杞麓湖的开发包括湖区土地、湖区渔业、湖区水路等。其中,湖区土地和湖区渔业是开发的重点,元明时期设立河泊所戍军屯田、清至民国时期挖海泥造田征收鱼课、建国后至1980年代围湖造田。人类在开发杞麓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的治理,元明时期发现并疏浚落水洞、清至民国时期开挖河道筑堤修沟划片管理、建国后至1980年代疏浚落水洞加强湖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 治理 元朝 杞麓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热情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冬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78-80,共3页
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创新能力,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要有良好的外部创业环境,整合好各类创业资源,搭建起创业创新... 新生代农民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创新能力,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要有良好的外部创业环境,整合好各类创业资源,搭建起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农民工 创业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之匙:王国维诗学中“观”的进化
10
作者 黄伟 陈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7,共9页
王国维诗学中"观"的进化过程,是认识和了解境界范畴和规律的钥匙。以原始的认知模式"观物取象"为起点,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审美体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情、境关系的形成,实现了从自然审美思维启蒙到社... 王国维诗学中"观"的进化过程,是认识和了解境界范畴和规律的钥匙。以原始的认知模式"观物取象"为起点,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审美体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情、境关系的形成,实现了从自然审美思维启蒙到社会情感文化成熟的跨越。王国维以近代西方个人主义认知论即天才的"观"去改造具有社会情感色彩的古文学物情之"观",彻底改造艺术呈现情感的旧本质。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应呈现"客观纯粹的知识"或宇宙生命的本质状态,由此形成具有现代生命意识的"境界"之"观"。四阶段的"观"是由神道到物情再到个人天才般境界的最大发现。在启蒙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生"境界"论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意义,是针对传统文化"沉疴"的一剂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叔本华 境界说 天才观 境界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政治哲学与灵魂教育
11
作者 朱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灵魂教育是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问题,因为它是立邦之本,是立法者和治邦者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仅提出了灵魂不朽的理念,分析了灵魂的构成,并且探讨了灵魂教育的途径和意义。柏拉图犀利地批判诗、诗人... 灵魂教育是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问题,因为它是立邦之本,是立法者和治邦者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不仅提出了灵魂不朽的理念,分析了灵魂的构成,并且探讨了灵魂教育的途径和意义。柏拉图犀利地批判诗、诗人以及模仿艺术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污染了城邦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人要养成高贵的德性相当困难;这与当今的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极其相似。生活环境对灵魂的浸润效应是通过人的模仿天性起作用,因此,给儿童和青年人提供高雅的模仿对象,让他们体验美好的事物,才能高贵他们的灵魂;这恰是当代自由教育倡导者们的良苦用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政治哲学 灵魂教育 模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