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智能传播的认知域
1
作者 林克勤 张丽 郑继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 智能传播促进了人的心智向体外的延伸,并赋予科学技术哲学提出的“认知域”概念新的专业化意义。立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用延展认知的理论框架解析智能传播中的认知域内涵:一是指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本质上该过程是以模块化结构映射人脑的相似机制,并以图灵测试常态化来预示当代人工智能行为主义的主流;二是指信息生产和流通中智能系统的角色定位,虽然它们完成了从认知工具到认知主体的嬗变,但尚未体现出主体性价值;三是指信息活动发生的智能空间,它超越了人脑的封闭式体系,迈向了领云、镜像、后叙述接续的广袤维度。把认知域概念引入智能传播话语体系之中,强调体外认知与体内认知的统合主义立场,拓展了智能传播研究的范围,突出了智能空间和实体空间在传播活动中的不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认知域 认知科学 模块化 主体性 行为主义 智能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传播研究的知识边界——美国《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思想史解读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金礼 秦艺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3,共7页
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正当性焦虑,《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实质是一次应对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对传播研究知识对象、知识目标与研究方法的大规模讨论,淡化行为主义研究正统、突显批判性,"... 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正当性焦虑,《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实质是一次应对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对传播研究知识对象、知识目标与研究方法的大规模讨论,淡化行为主义研究正统、突显批判性,"躁动"确认了传播研究知识边界的扩张,并成为传播研究持续性的正当性与知识认同反思的起点。本文以"领域的躁动"为细读对象,试图探究其问题语境、核心关怀与思想史后果,以实现对传播研究发展理路的历史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研究 贝雷尔森“鬼魂” “领域的躁动” 批判折衷主义 反思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善、个体善与新闻伦理——新闻传播与人类普遍善之关系论略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金礼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7,共8页
现代大众新闻传播的伦理实践具有多种价值或伦理目标。依据人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区分及人在公共性与私人性方面的价值诉求,新闻(言论)可以分别界定为公言论、私言论而具有不同的伦理意义: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需要较大的自由度以实现新闻... 现代大众新闻传播的伦理实践具有多种价值或伦理目标。依据人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区分及人在公共性与私人性方面的价值诉求,新闻(言论)可以分别界定为公言论、私言论而具有不同的伦理意义: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需要较大的自由度以实现新闻与言论的公共善,私人生活却需要对这种自由施加一定的限制以保障个体权利不受侵犯。普遍善同时赋予新闻自由、新闻规制的正当性依据。实现普遍善的关键就表现为以个体善的最小牺牲来获取公共善的最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伦理 毋伤害 公共善 个体善 新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克勤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5,共8页
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框架,逐渐显现出传播学未来演变的中国特征,被认为是传播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分支。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包括:对人文视角、人际关系和非实体空间的发掘,坚持了一种从主体性升华... 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框架,逐渐显现出传播学未来演变的中国特征,被认为是传播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分支。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包括:对人文视角、人际关系和非实体空间的发掘,坚持了一种从主体性升华为主体间性的人文主义进路;把体验作为人类传播实践的中心,涵盖了从意向性中认知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着重于阐释传播的间接体验;认为所有进入人脑的事实和意义都经过了知识、经验、情感、立场、爱好等主观因素掺和施效下的心智的加工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传播学 主体间性 体验 认知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克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6,共8页
认知传播学以新技术语境下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学理革新与认知转向为己任,直接承续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与核心,观照并审视了康德与黑格尔的理性批判和辩证法体系,以及卢卡奇、梅洛·庞蒂、雷科夫和约翰逊的现象学逻辑,在习近平新... 认知传播学以新技术语境下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学理革新与认知转向为己任,直接承续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与核心,观照并审视了康德与黑格尔的理性批判和辩证法体系,以及卢卡奇、梅洛·庞蒂、雷科夫和约翰逊的现象学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综合运用总体原则、批判视阈、问题导向、主体拟构和诉诸自然的方法论去分析和探索人类精神交往的复杂现象和深层问题,以期实现对其多样性、变异性与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的细读与思想史的深描——首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金礼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3-144,共2页
以利维斯等人的“细读”(scrutiny)和格尔兹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这两个著名术语为主题词,2013年11月30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内在地具有方向性、方法性探索的意味.利... 以利维斯等人的“细读”(scrutiny)和格尔兹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这两个著名术语为主题词,2013年11月30日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高峰论坛”内在地具有方向性、方法性探索的意味.利维斯的“实践批评”要求把文本置于广泛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中细读,深描则意味着学术探究的目标不仅是文本、观点、理论,更是观点、理论背后的不同解释框架或意义结构.从经典文本的实存入手,探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思想线索与历史逻辑,我国的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起步阶段就表现出清醒的学术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院 思想史研究 经典文本 高峰论坛 深描 细读 综述 新闻传播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道合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媒介化治理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国强 尹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2,I0003,I0004,共12页
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 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要素与国际传播的逻辑诉求,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理念。未来的国际传播延续“技道合一”的媒介化治理理念,注重树立“人机物”日常互动传播意识、构建体系化的文明强符号并推进面向全球的媒介规制,这将有助于调和“技”“道”异化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媒介化 媒介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智能传播的技术与可供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克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7,共12页
作为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超学科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智能传播崛起的最大推手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可供性的视角下,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媒介的重... 作为一个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不同知识体系的超学科研究方向,智能传播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智能传播崛起的最大推手是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可供性的视角下,人工智能通过对传统媒介的重构、传播空间的再塑、传播主体的改造形成了迫于环境压力的涌现机制;通过外力促逼发现真相、放大拉近展示真相和虚拟场景映射真相凸显了还原事实的解蔽进路;通过人机互驯、机器叙事、心灵延展、新秩序破坏探问了行动者的创造性。在生态性尺度下,如何协调好人-机-环境的关系始终伴随着智能传播未来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技术 可供性 行动者 生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阐释共同体的多元类型及差异化协同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媛 刘心怡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数智化平台语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由“以我为主”转变为阐释目标、阐释策略及意义规约各异的阐释共同体同场参与。多元阐释共同体有宣介型、经验型和知识型等类型,他们通过各自的共享话语搭建与平台用户之间或彼此区隔或重叠... 数智化平台语境下,“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由“以我为主”转变为阐释目标、阐释策略及意义规约各异的阐释共同体同场参与。多元阐释共同体有宣介型、经验型和知识型等类型,他们通过各自的共享话语搭建与平台用户之间或彼此区隔或重叠交错的连接网络,在扩展“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同时带来话语竞争和复杂互构。本文结合主题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情感分析,考察在YouTube平台发布“中国乡村振兴”主题视频的宣介型、经验型阐释共同体代表账号,通过比对199条视频样本在议题类型偏好、视听语言风格、情感态度极性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平台语境下国际传播多元阐释共同体之间话语权偏差的生成逻辑及调适协同机制,试图为数智时代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语 国际传播 阐释共同体 话语实践 差异化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规范与事实张力下的新闻客观性:以批判诠释学及相关争论为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客观性表明自身为融规范性与批判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基于后现代主义与卢曼系统论对客观性之争的延续,客观规范性的重要意义与困难被进一步展示,并为理解作为事实与规范之张力的客观性提供新的视域。尽管一直伴随着怀疑与争论,但新闻客观性总是在各种思想的复杂张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成为“不死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新闻客观性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候与分歧:传播学技术研究的结构转型
11
作者 廖金英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21,共8页
以库恩的"学术共同体"科学哲学史观为指导,基于理论、方法和研究者三个面向对传播学技术研究变迁状况进行考察,发现目前学界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求变倾向,但学术共同体内部仍然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或者是理论认知不够透彻和客观,... 以库恩的"学术共同体"科学哲学史观为指导,基于理论、方法和研究者三个面向对传播学技术研究变迁状况进行考察,发现目前学界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求变倾向,但学术共同体内部仍然存在分歧甚至对立:或者是理论认知不够透彻和客观,或者是方法运用不够科学和过于功利,又或者对于研究者的主客体身份转换的认知存在根本不同。故传播学技术研究的结构转型并没有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技术 范式 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学科编年史的书写困境与问题思考
12
作者 王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79,共4页
编年史类著述往往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工程,然而传播学编年史类著作始终受到争议和质疑,书写传播学科编年史陷入了一种方法论困境。文章从学科研究的界定和思想演化的连续性等问题入手,探讨传播学科编年史的书写困境及可能的突围... 编年史类著述往往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工程,然而传播学编年史类著作始终受到争议和质疑,书写传播学科编年史陷入了一种方法论困境。文章从学科研究的界定和思想演化的连续性等问题入手,探讨传播学科编年史的书写困境及可能的突围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科 编年史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我国电影节展国际传播力研究
13
作者 丁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电影节展的国际传播力。这不仅是对自身电影产业的有力捍卫,也是吸取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我国电影节展需要充分利用举办成果及影响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需要大力提升我国电影节展的国际传播力。这不仅是对自身电影产业的有力捍卫,也是吸取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我国电影节展需要充分利用举办成果及影响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围绕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再定位,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强国 电影节展 国际传播 文化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爆转换与传播危机:融媒体生态的批判解读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严功军 张雨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17,23,共5页
技术推动传播变迁并经历了三次内爆转换的历程,而当前的第三次内爆形成了融媒体生态,构建了泛传播的环境,并推动了一个后传播时代的来临,彻底解构了传播的现代性属性。后传播时代带来信息传播的自由与解放,也必然带来深刻的传播危机。... 技术推动传播变迁并经历了三次内爆转换的历程,而当前的第三次内爆形成了融媒体生态,构建了泛传播的环境,并推动了一个后传播时代的来临,彻底解构了传播的现代性属性。后传播时代带来信息传播的自由与解放,也必然带来深刻的传播危机。我们必须廓清认识、深刻反思、努力作为,才能在变与不变的理念指导下,寻求新的融媒体生态建构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内爆转换 传播危机 后传播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被引量:30
15
作者 辛文娟 赖涵 陈晓丽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意义]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微信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研究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这种新的社交舞台进行印象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印象管理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 [目的/意义]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微信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研究大学生如何使用微信这种新的社交舞台进行印象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过程]以印象管理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国内78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的动机和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进行印象管理时,多数被访者更倾向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比较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从而进行自我形象管理,大学生们使用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来尽可能地弱化自身的不足,以避免给他人留下消极的印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更多表现为维系老朋友之间的关系,另外,使用微信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也是大学生用户的一个动机。本研究总结出了部分微信用户的使用动机与策略,以利于进一步了解微信朋友圈的传播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微信 微信朋友圈 印象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时代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嬗变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赫男 闫允丽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59,共3页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与制作呈媒介框架主导型;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嬗变,公民开始介入新闻的生产过程,开启了公民框架与媒介框架联手制作新闻、建构现实世界的新时代。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生产 新闻框架 公民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对国家形象广告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国家形象广告的认知实验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辛文娟 黄杰 赖涵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4-206,F0003,151,共5页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在公共外交中,日本的国家形象传播在中国的传播策略与效果,同时探析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认知。[方法/过程]选取日本国家旅游局拍摄的国家形象广告Yokoso!Japan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焦点小组访谈法和面对... [目的/意义]旨在了解在公共外交中,日本的国家形象传播在中国的传播策略与效果,同时探析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认知。[方法/过程]选取日本国家旅游局拍摄的国家形象广告Yokoso!Japan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焦点小组访谈法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法,探索该片在影响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形象认知方面的效果,并探讨影响这种效果的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该形象广告在大学生中的正面传播效果比较有限,而影响这种传播效果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中日两国复杂的历史及现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媒介中的日本形象令大学生对日本产生了两种比较片面的认知;人际传播及个人经历会加深或改善大学生对日本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广告 日本 传播效果 刻板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战略传播:关涉题域、核心诉求与实践范式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克勤 曾静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12,共12页
认知战略传播是新形势下战略传播的认知转向,也是应用认知科学最新成果对传统战略传播框架体系的再造,已经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竞争和当代国与国关系的投射焦点。认知战略传播基于网络空间群体扩散的非理性特征培养各种圈子的关键性意见领... 认知战略传播是新形势下战略传播的认知转向,也是应用认知科学最新成果对传统战略传播框架体系的再造,已经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竞争和当代国与国关系的投射焦点。认知战略传播基于网络空间群体扩散的非理性特征培养各种圈子的关键性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并在情感偏向的立场上吸纳盟友、孤立对手。认知战略传播的核心诉求是在打破信息垄断、实施战略欺骗和保卫非物质领土的进路中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认知战略传播的主要实践手段是以提高国家软实力为目的的新公共外交,其显著范式表现为话语叙述和符号传播。面对美欧俄“心智战”的博弈升级,中国必须抢占认知战略传播前沿阵地,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完善相关模块设置和机制架构,大力推进认知战略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战略传播 认知传播 总体国家安全 新公共外交 心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传播:短视频引领的后媒体浪潮 被引量:28
19
作者 林克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8,共7页
短视频的兴起不是媒介考古学所看重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仅仅指代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诞生,或者一种可视化共享交往行为的出现,而应该把它掀起的后媒体浪潮看成是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轻传播纪元来临的标志.轻传播能否全面取... 短视频的兴起不是媒介考古学所看重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仅仅指代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诞生,或者一种可视化共享交往行为的出现,而应该把它掀起的后媒体浪潮看成是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轻传播纪元来临的标志.轻传播能否全面取代重传播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消费平台和精神交往形式,这股浪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观察.现实中,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轻传播媒介表现出了发布时间短、着眼视角小、轻松化和娱乐化突出、体量单薄一事一播、使用碎片化的特征.在轻传播场域里,主体的活跃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其多源性、交互性和匿名性宣示了把关弱化的尴尬,但这种活跃囿于技术、视角、理性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发挥.轻传播时代的监管应由三方面构成——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社会理性引导的行业组织自律和法律法规的硬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传播 短视频 主体性后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思维与顶层设计:新时代国际传播布局的逻辑与实践 被引量:14
20
作者 蒋东旭 胡正荣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8,共4页
顶层设计是系统论概念,是系统思维的实践方法和实现环节。从系统论思考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是从战略维度整合国际传播资源,需要围绕目标系统、主体系统、运行系统这三大子系统进行。再造国际传播的内外机制,推动国际传播系统的平台化,... 顶层设计是系统论概念,是系统思维的实践方法和实现环节。从系统论思考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是从战略维度整合国际传播资源,需要围绕目标系统、主体系统、运行系统这三大子系统进行。再造国际传播的内外机制,推动国际传播系统的平台化,找准具有文化共通性的世界问题,才能以中国话语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层设计 国际传播 系统论 中国话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