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5
1
作者 方晓田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I0004,共15页
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民办教育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实践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唐晓玲 梅涵 +1 位作者 唐诗玲雅 阮靓靓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251,共12页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为优化作业管理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构建的四层级作业负担模型,以重庆市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为优化作业管理提供研究基础。基于构建的四层级作业负担模型,以重庆市小学和初中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为调研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后发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课外作业量得到全面压减,作业难度适配学生现有能力,教师的作业设计、教学设计能力有所提升,学生的作业情绪反馈正向,减负效果显著。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教师作业设计难度陡增、传统作业观念影响依旧、学生作业闲暇期自主管理缺乏、家长作业管理缺失、家校社各方对作业减负存在认识冲突等问题。深入推进学生作业减负,可从优化作业设计、更新作业观念、强化作业管理、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作业负担治理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双减”政策 作业负担 作业设计 作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府-市场”关系视角下中国校外教育培训的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方晓田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围绕校外教育培训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及作用的论断,主要囿于西方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国家性质决定了校外教育培训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本... 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围绕校外教育培训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及作用的论断,主要囿于西方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国家性质决定了校外教育培训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本质特征。中国校外教育培训伴随改革开放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经历了1978—1991年“政府开放市场”的萌芽发展期,1992—2002年“政府放开市场”的稳定发展期,2003—2020年“政府激励市场”的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政府约束市场”的转型发展期。政府与市场关系呈互融共生的动态演进过程,诠释着中国特色。步入新发展阶段,应把握校外教育培训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共生性和演进性规律,充分认识二者互动的中国特色,发挥有效市场配置校外教育培训资源作用,并更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校外教育培训 政府作用 市场作用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基础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的发展历程、实施路径及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少勇 许世华 赵清清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5-102,共8页
社会情感学习是教育和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社会情感学习,把它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种举措,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技能,... 社会情感学习是教育和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社会情感学习,把它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一种举措,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为了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美国主要通过协同政府、社区、学校、家庭这四个主体来保障基础教育社会情感学习的顺利推行。借鉴美国的经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社会情感学习可从重视教育公平、培养社会情感学习师资力量、重视社会情感学习实施的一致性、延伸社会情感学习实施空间以及评估与反思齐促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基础教育 社会情感学习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政策主题、目标与工具变迁--基于NETP 1996-2024年的文本研究
5
作者 王正青 田霄 唐晓玲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121,共9页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关键。美国通过制定并调整教育技术政策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构建了包括政策主题、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献量...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关键。美国通过制定并调整教育技术政策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构建了包括政策主题、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献量化分析法对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规划办公室于1996-2024年发布的7份关于教育技术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性文件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结论如下:在政策主题维度,政策主题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逐渐增强;政策目标维度,政策目标的内涵与协同性不断丰富与提升;政策工具维度,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较为均衡,在不同教育技术内容要素中的政策工具使用各有偏好与侧重。美国教育技术政策的变迁动向与行动逻辑为我国数字教育政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政策变迁 内容分析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
6
作者 方晓田 王少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16,共8页
关键节点对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关键节点的不同逻辑阶段:1977—1991年遵循合法逻辑的萌芽发展期;1992—2001年遵循市场逻辑的稳定发展期;2002—2020年遵循经济逻辑的... 关键节点对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关键节点的不同逻辑阶段:1977—1991年遵循合法逻辑的萌芽发展期;1992—2001年遵循市场逻辑的稳定发展期;2002—2020年遵循经济逻辑的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遵循社会逻辑的转型发展期。不同关键节点下校外教育培训制度变迁的主要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都较好地解决了所在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未来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制度的变迁要坚守社会公共利益取向,提高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制度变迁过程的程度,满足学生补充型与个性化发展培训需要,不断推进校外教育培训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育培训 制度变迁 关键节点 “双减” 基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野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挑战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争先 杨岚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5,共12页
在个体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工具论和信念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日增,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国家建构理论,论证国家既是工具性存在,也是目的性存在,正面给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理由,阐明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基础,进而... 在个体化时代,爱国主义的工具论和信念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日增,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基于国家建构理论,论证国家既是工具性存在,也是目的性存在,正面给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性理由,阐明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当性基础,进而澄清个体自主性的限度,分析爱国主义工具论和信念论观念之谬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向国民证明,国家作为工具性存在,有效地实现了其使命;也需要让国民认可,国家作为目的性存在,具有支配的正当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而言,学校既需要考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效果,也需要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本身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国家能力 正当性 自主性 有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新星 吴金璐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1,共7页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人员国际化是职业教育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基础。高职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在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人员国际化是职业教育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基础。高职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其在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高职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仍面临着政策引导与保障不足、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师缺乏全球胜任力教学专业素养、全球胜任力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现实困境。基于此,要构建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在地国际化”课程为窗口、以师资建设为内核、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引擎的多维路径,促进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职学生 全球胜任力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本土文化教育意识的培养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杨银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39-140,143,共3页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日益交融、相互影响,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了主流趋势。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教学内容也以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却忽视了对学生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文化日益交融、相互影响,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了主流趋势。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教学内容也以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主,却忽视了对学生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如今我国许多青年本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国的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基于此,分析加强本土文化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 大学英语 本土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之辩--基于社会物质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菀 李姗泽 彭援援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2,共7页
数字技术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其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和不确定,引起了学界对儿童与社会物质材料关系的理性审思。已有研究主要以“手段—目的”的方式分析技术与人的关系,揭示了数字技术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单向性... 数字技术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其与学前儿童发展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和不确定,引起了学界对儿童与社会物质材料关系的理性审思。已有研究主要以“手段—目的”的方式分析技术与人的关系,揭示了数字技术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单向性、预成性和边界性,忽视了儿童发展与社会物质材料关系的形塑与流动。基于教育研究对社会物质材料的重视,社会物质理论为数字技术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探讨,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由工具主义的认识转向双向互构关系的新模态,具体表现为互惠性角度的相互能动性关系、表演性角度的实践生成性关系、多维性角度的时空流动性关系。数字技术与儿童发展关系的再认识,为驱动数字时代学前儿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学前儿童发展 社会物质论 儿童主体性 双向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路径”专家笔谈 被引量:17
11
作者 翁伟斌 王刚 +2 位作者 余宏亮 龙洋 马宽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195,共14页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多元性。为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实现劳动教育对教育改革新实践的时代回应,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审思。一是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坚守劳动...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多元性。为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实现劳动教育对教育改革新实践的时代回应,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审思。一是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坚守劳动教育的“劳动性”和“教育性”,形成新型的劳动教育样态;二是大学劳动教育的实现关键在于建构劳动知识学习课程框架,统整劳动实践锻炼资源平台,拓宽劳动思想教育渗透渠道,指导劳动科学理论话语实践;三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逻辑进路在于明确课程的“实践”逻辑基点,确立课程的“三维”服务面向,完善“四度”课程知识体系;四是高校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要点在于习得劳动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重视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新知识与新技术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职业教育 大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全球素养水平的测度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晓玲 彭江 李珊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9-178,222,共11页
全球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论文以OECD等组织提出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建构了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维度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测评模型。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利用AMOS建模并评估测评模... 全球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论文以OECD等组织提出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建构了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维度的大学生全球素养测评模型。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利用AMOS建模并评估测评模型的因子负荷量、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测评模型的CR值、AVE值及适配度检验完全通过,态度和价值观对全球素养整体的贡献度高于知识和技能的贡献度。利用测评模型评估大学生的全球素养水平发现,大学生全球素养整体水平尚可,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性别、专业学生在全球素养整体水平、知识和技能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城市学生在全球素养整体及各维度上均优于农村学生;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OECD 全球素养 大学生 AMOS 测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学科治理现代化:内涵、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方晓田 彭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9-155,共7页
中国大学学科治理现代化是以师生为中心,大学及相关政企事业组织、校友以及第三部门等代表的学科利益者构成的学科共同体对学科生活进行决策和安排时,所展现出的具有学术化、科学化、民主化、规制化、调适性和高效性等现代化的特征。这... 中国大学学科治理现代化是以师生为中心,大学及相关政企事业组织、校友以及第三部门等代表的学科利益者构成的学科共同体对学科生活进行决策和安排时,所展现出的具有学术化、科学化、民主化、规制化、调适性和高效性等现代化的特征。这一现代化主要表征为学科治理主体和结构、治理组织、治理机制、文化生态等的现代化。当前,学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治理主体和结构的“领导化”和单一化、治理组织的“虚化”和“纯化”、治理机制的“外生化”和集权化、文化生态的浮躁化和资本化等现实困境。为此,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和创新以推进学科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学 学科治理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百年教育研究回顾与当前动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正青 董甜园 唐晓玲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80,共7页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是当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协会百年来的教育研究经历了聚焦成绩测试的效率导向、重视心理分析的科学导向、倡导教育公平的多元导向、关注课程教学的责任导向、尊重文化差异的生态导向等阶段。新世纪以来,教育公...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是当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协会百年来的教育研究经历了聚焦成绩测试的效率导向、重视心理分析的科学导向、倡导教育公平的多元导向、关注课程教学的责任导向、尊重文化差异的生态导向等阶段。新世纪以来,教育公平与处境不利人群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质量改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知识更新、教育评估方法与学业测评改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协会的研究热点,呈现出研究理念生态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成果实践化和研究范围国际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 教育研究取向 教育研究热点 专业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大数据战略下美国州纵向数据系统建设与运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晓玲 张力文 王正青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美国州纵向数据系统旨在帮助州、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分析和使用教育数据,其建设过程经历了NCLB法案颁布后的正式启动、ARRA法案颁布后进入P-20W建设、ESSA法案颁布后转向共同推进等阶段。各州从完善数据治理... 美国州纵向数据系统旨在帮助州、地区、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管理、分析和使用教育数据,其建设过程经历了NCLB法案颁布后的正式启动、ARRA法案颁布后进入P-20W建设、ESSA法案颁布后转向共同推进等阶段。各州从完善数据治理机构、实行利益相关者分类使用、开展教师数据使用能力培训、建立数据隐私保护体系等方面,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在州纵向数据系统的运用方面,主要服务于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决策需要,通过早期预警系统解决学生辍学问题,帮助学校和就业部门做好入学和就业工作,并为学术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大数据 数据治理 州纵向数据系统 教育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院校人文精神复归与通识教育的使命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鲁男 龙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知识谱系的分化,社会需求的变迁让外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不断失落,外语的工具属性对人文属性的强势挤压,几乎使外语教育走上了工具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道德、精神层面的呼唤不断激荡中国的高等教... 知识谱系的分化,社会需求的变迁让外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不断失落,外语的工具属性对人文属性的强势挤压,几乎使外语教育走上了工具化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道德、精神层面的呼唤不断激荡中国的高等教育。外语院校通过对外语课程自身人文属性的张扬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实现外语院校人文精神的复归,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相应制度保障成为人文和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院校 人文精神 通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办教育政府干预逻辑的转换——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到社会逻辑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晓田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0-193,共14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办教育的政府干预逻辑发生了重大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的政治逻辑,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逻辑,最后进入21世纪转换到社会逻辑。政治逻辑追求公有制建立,将民办教育改造为人民教育,支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但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办教育的政府干预逻辑发生了重大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的政治逻辑,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逻辑,最后进入21世纪转换到社会逻辑。政治逻辑追求公有制建立,将民办教育改造为人民教育,支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但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伤害了教育多样生态;经济逻辑通过市场化确立,增加了教育供给和增强了教育活力,支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但也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导致公共性旁落;社会逻辑凸显公共性走向,追求民办教育高质量和公平发展。在政府干预逻辑的转换中,政治、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均衡不断被打破,社会逻辑越来越受到推崇,追求公共性价值,强调社会理性和协商治理,政府干预的社会逻辑正在形成,中国民办教育政府干预体系日臻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教育 政府干预 政治逻辑 经济逻辑 社会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学科实力差距与因素分析——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全国教育统计数据为数据源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晓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实力和不同门类学科实力差距,分析了省域学科实力与该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研究生招生、办学条件等要素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间高等教育... 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实力和不同门类学科实力差距,分析了省域学科实力与该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研究生招生、办学条件等要素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省域间高等教育学科实力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高等教育传统优势省域的整体学科实力和单学科实力具有明显优势。分析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相关因素发现,省域高等教育学科实力与各省中央高校数量、生均财政拨款、学校固定资产和教学科研设备值、信息化设备资产、研究生招生数、博士学位和正高职称教师数等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学科整体实力、统筹推进中国省域高等教育学科协调发展角度提出相应政策与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实力 学科评估 聚类分析 影响因素 数据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一流”争讨的高等教育发展根植性问题阐释 被引量:9
19
作者 龙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117,共7页
"双一流"建设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985工程"、"211工程"的承继,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再谋划与创新,方案中提出的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则是力图破解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身份固化... "双一流"建设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985工程"、"211工程"的承继,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建设的再谋划与创新,方案中提出的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则是力图破解大学建设过程中的身份固化、缺乏竞争、千校一面和学科交叉重复等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双一流"的形式、程序、标准、名单等问题的争讨从未止息。以主客观二维分类予以澄清,争讨背后折射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这一根植性问题。"双一流"着眼于高校与学科两个维度,以"一流大学"进一步夯实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成果,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实现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的发展思路,推动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内部合理流动,构建高等教育内部层级交流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教育资源配置 根植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值法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晓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2-277,共6页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评价一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也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利用熵值法构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选取《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相关...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评价一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也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利用熵值法构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选取《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相关的指标,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印度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加以应用。模型不仅弥补了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量化研究的空缺,有助于准确评估一国高等教育水平,同时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全球竞争力报告 熵值法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