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早期“南公”家族世系探略 被引量:4
1
作者 樊森 黄劲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3-181,共9页
西周早期"南公"家族可分为"南宫"和"曾侯"两个系统。"南宫"系统历南宫适、南宫中、南宫盂后,传至南宫乎、南宫柳等,世为公卿,留于宗周,供王调遣,服务周室;"曾侯"系统经南宫适、曾侯... 西周早期"南公"家族可分为"南宫"和"曾侯"两个系统。"南宫"系统历南宫适、南宫中、南宫盂后,传至南宫乎、南宫柳等,世为公卿,留于宗周,供王调遣,服务周室;"曾侯"系统经南宫适、曾侯犺(南宫贶)、曾侯谏后,传至曾侯伯、曾侯、曾侯、曾侯乙与曾侯丙等,世封南国,经略边疆、以蕃屏周,镇守一方。厘清"南公"家族世系对解决曾国始封和"南公"家族与周王室的关系等西周早期历史问题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早期 南公 家族世系 南宫 曾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识别的四句式复句句法语义关系判定 被引量:4
2
作者 吴锋文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6,共10页
复句句法语义关系判定对汉语复句信息工程和自然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注重挖掘关系标记序列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式识别复句句法语义关系的思想,运用复句三分理论和"分而治之"的策略,充分观察,充分描写,致用为宗,总结出50... 复句句法语义关系判定对汉语复句信息工程和自然语言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注重挖掘关系标记序列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式识别复句句法语义关系的思想,运用复句三分理论和"分而治之"的策略,充分观察,充分描写,致用为宗,总结出50种含标记连用的四句式复句标记序列模式;分析序列中关系标记间的特征信息,寻求复句标记序列与关联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划分出38种标记充盈态模式和12种标记非充盈态模式。揭示了12种四句式标记非充盈态复句的生成机制,制订了38条有关四句式标记充盈态复句的句法语义判定规则。语例验证表明,该研究能有效解决含标记连用的四句式复句的层次关系判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复句 标记序列模式 标记充盈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受众风险感知情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媒介使用的视角 被引量:19
3
作者 殷俊 胡登全 邓若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风险社会,媒介提供了风险感知并卷入了对风险的生产、协商和置换,受众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使用是现代风险决策和治理的基础。本文考察了受众风险感知情况,重点是在常态和异态下受众对不同媒介、不同信源的使用和满意程度,同时对风险治理... 在风险社会,媒介提供了风险感知并卷入了对风险的生产、协商和置换,受众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使用是现代风险决策和治理的基础。本文考察了受众风险感知情况,重点是在常态和异态下受众对不同媒介、不同信源的使用和满意程度,同时对风险治理提出了几点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感知 媒介使用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以重庆市留守儿童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胡登全 邓倩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6,共4页
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的未来。文章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他们的文化生活进行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文化需求较低、科学意识淡薄、文化认知狭窄、阅读量少,功利性阅读明显、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 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的未来。文章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他们的文化生活进行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文化需求较低、科学意识淡薄、文化认知狭窄、阅读量少,功利性阅读明显、对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低。针对以上情况,文章剖析了农家书屋在服务留守儿童方面的主要困境,并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提出3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家书屋 文化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话语与阶级斗争: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的文本主题 被引量:18
5
作者 章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中认为,由于编码和解码的非对称性,电视话语并不包含生产者所嵌入的内在固有意义,它系统性地扭曲现实,而并非透明地反映现实;电视话语的编码把宰制性意识形态自然化、合法化,但主导意义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无... 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中认为,由于编码和解码的非对称性,电视话语并不包含生产者所嵌入的内在固有意义,它系统性地扭曲现实,而并非透明地反映现实;电视话语的编码把宰制性意识形态自然化、合法化,但主导意义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无挑战的,基于电视话语的语言学特性解码必然"失真"和"扭曲";文化与意识形态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从属阶级的,它是一个不断斗争和协商的据点,电视话语就是这种斗争的领地之一。霍尔《编码/解码》的文本思想对传媒研究和当代文化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图亚特.霍尔 《编码/解码》 电视话语 阶级斗争 偏爱阅读 接合(artic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生活的双螺旋逆转——鲍德里亚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想探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 鲍德里亚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方面的思想值得关注。在他的理论构建中,存在着一个双螺旋结构。在消费逻辑的操控下,原本处于对立范畴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殊途同归,都被改变了性质,成为同质的东西。具体说来,日常生活物品被符码化,从而由真实走向幻象,成为超现实;艺术品被符码化,由一种幻象走向另一种幻象,即也变成了超现实。他的这种双螺旋结构理解,恰好对应了当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解的两个维度: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体系中,这种理解又是他对艺术的终结指向的核心构成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码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 艺术的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失语与母语还乡——论北岛近年的离散散文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云春 安璐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0,共5页
诗人北岛近十多年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延续了诗歌的语言惯性,深宏奥密,语调轻松诙谐,实则严肃苦涩。从文体学的角度上讲,散文意象繁富,与大量的诗歌深浅互文,颇具弹性与质感。从主题内容上讲,多描写漂泊海外期间诗人的自我经历... 诗人北岛近十多年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延续了诗歌的语言惯性,深宏奥密,语调轻松诙谐,实则严肃苦涩。从文体学的角度上讲,散文意象繁富,与大量的诗歌深浅互文,颇具弹性与质感。从主题内容上讲,多描写漂泊海外期间诗人的自我经历,也写交游诗人们的个性特征和生存现状。通过大量的海外见闻和思索,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不同于早期海外华文文学的哀怨直录,北岛从大量失语诗人的命运中探寻现代性语境下诗歌的普遍危机。散文创作也是诗人身份的华丽转身,成就了北岛在华语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与作家的身份互文、散文与诗歌的文体互文,使北岛的散文创作成为当代华语文坛独特的文化风景,他的散文是当之无愧的离散散文杰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岛 离散散文 现代性失语 互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百年孤独》 被引量:3
8
作者 左媚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9,共4页
《百年孤独》在其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下,包裹着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现实,这个现实在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反映着该地区的生态百年变迁。拉丁美洲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影射着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其潜在的生态伦理主题,赋予了小说... 《百年孤独》在其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下,包裹着拉丁美洲百年沧桑的现实,这个现实在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反映着该地区的生态百年变迁。拉丁美洲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影射着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其潜在的生态伦理主题,赋予了小说深刻的哲学意蕴,使其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非凡的远见。对《百年孤独》进行生态伦理解读,不仅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阐释作品,更能期待借由经典文学作品来唤醒在文明进程中人类的生态良知,使生态伦理观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视角 《百年孤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鲤”生新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锋文 左桂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1,共2页
今天提到“锦鲤”这个词,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水池里色彩斑斓、体态优美的鲤鱼,而更多的是“杨超越”“信小呆”这样的幸运者。“锦鲤”从遥远的古代“游”到今天,语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汉语大辞典》,“锦鲤”的基本解释是:①... 今天提到“锦鲤”这个词,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水池里色彩斑斓、体态优美的鲤鱼,而更多的是“杨超越”“信小呆”这样的幸运者。“锦鲤”从遥远的古代“游”到今天,语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汉语大辞典》,“锦鲤”的基本解释是:①鳞光闪烁的鲤鱼;②指传说中的鲤鱼;③书信的美称。自古以来,人们对“鲤鱼”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新义 鲤鱼 “游” 基本解 语义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赣北“米粑”食俗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桂华 《农业考古》 2019年第1期192-196,共5页
饮食习俗是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饮食可以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饮食人类学的视野,研究赣北鄱阳湖地区的米粑食俗。认为它的制作原料和食用方法呈现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与自然生态相适应是它得以流传... 饮食习俗是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饮食可以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饮食人类学的视野,研究赣北鄱阳湖地区的米粑食俗。认为它的制作原料和食用方法呈现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特征,与自然生态相适应是它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从制作的时间和缘由中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乡民生活中,米粑承担着祭祀祖宗、庆祝感恩以及强化家族社会关系的功能,从中能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特征。在当代,技术革新和人口流动导致这种传统食物所携带的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社会功能在弱化,但地域的拓展使其逐渐成为外地乡民一种乡愁的象征和对家乡集体记忆和认同的文化展品。从对米粑的考察中,可以发现传统饮食习俗与自然生态、当地社会和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粑 自然生态 地方社会 时代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6:《读者》十三年来的受众策略研究
11
作者 邓倩 胡登全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49,共3页
《读者》是中国影响力和销量都名列前茅的文摘类杂志,这与它独具特色的传播策略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分析发现,2004年至2016年这十三年来,《读者》的传播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7年,杂志完善期;第二阶段:2008—2012年... 《读者》是中国影响力和销量都名列前茅的文摘类杂志,这与它独具特色的传播策略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分析发现,2004年至2016年这十三年来,《读者》的传播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7年,杂志完善期;第二阶段:2008—2012年,线上发展期;第三阶段:2013—2016年,品牌提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2004-2016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年影像媒介中李白形象的消费问题
12
作者 刘波维 刘云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03-106,共4页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留给世人近千首诗歌及几十篇文章,其作品主要完成于安史之乱之前,因此,李白也成为盛唐时期精神和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重要分水岭。盛唐以其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强盛的国...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留给世人近千首诗歌及几十篇文章,其作品主要完成于安史之乱之前,因此,李白也成为盛唐时期精神和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重要分水岭。盛唐以其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强盛的国力以及强势的军事,为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也为豪情满怀的唐代士子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他们胸怀蓬勃的理想,努力仕进,建功于朝堂,或者报国疆场,或科举入仕,他们的诗文中充满了昂扬有为的理想主义精神。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正是盛唐之音的最好呈现。可以说李白的思想融汇中国诸子百家思想,如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任侠博爱、纵横家的博辩机智、释家的空灵超脱都在李白的诗歌艺术中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形象 消费问题 影像媒介 理想主义精神 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 诗歌艺术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铁生人物形象创作的符号化
13
作者 邓齐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5,共7页
只有在神的视野里,残疾作为人的抽象本质方能与神的圆满形成对照,从而形成审美距离感,产生审美效果。史铁生的文学世界是人的神性和魔性、兽性相互冲突、融合的世界,史铁生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表达人的神性、魔性和兽性相互冲突、融合... 只有在神的视野里,残疾作为人的抽象本质方能与神的圆满形成对照,从而形成审美距离感,产生审美效果。史铁生的文学世界是人的神性和魔性、兽性相互冲突、融合的世界,史铁生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表达人的神性、魔性和兽性相互冲突、融合的抽象符号。以人显神,以神喻人,史铁生在创作中形成了受难者和可怕者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史铁生对人的神性理想的期盼和对魔性泛滥的警觉,它们同时也是史铁生对人的生死困惑和生命审美激情的暗示和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人物形象 符号化 受难者 可怕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娱乐至死:恶搞诗歌的传播学分析
14
作者 胡登全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1,共4页
媒介生态直接影响诗歌生态。大众传播时代,娱乐狂欢是受众一个主要的审美和消费心理。受众趣味影响着媒介和诗歌的生态,在受众、媒介、诗人等的合力下,恶搞诗歌成为一大媒介景观。这会构成一种严重悖立于诗歌审美期待的拟态环境,诗人、... 媒介生态直接影响诗歌生态。大众传播时代,娱乐狂欢是受众一个主要的审美和消费心理。受众趣味影响着媒介和诗歌的生态,在受众、媒介、诗人等的合力下,恶搞诗歌成为一大媒介景观。这会构成一种严重悖立于诗歌审美期待的拟态环境,诗人、诗歌都将被受众所疏远和放逐。因此,应趋利避害,使中国新诗在媒介空间找到最好的定位,重建诗歌精神,推动中国新诗的振衰起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媒介 娱乐 恶搞 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顾城海外诗歌的空间与认同
15
作者 刘云春 陈刚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87-96,共10页
《顾城海外遗集》的诗歌卷收集了顾城海外六年创作的诗歌595首。这一时期的诗歌从主题、意象以及修辞艺术上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于早期纯粹的生命沉思,岛居生活和欧游见闻进入诗歌主题,以筑造安居和空间实践作为生命延绵、抵抗遗... 《顾城海外遗集》的诗歌卷收集了顾城海外六年创作的诗歌595首。这一时期的诗歌从主题、意象以及修辞艺术上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于早期纯粹的生命沉思,岛居生活和欧游见闻进入诗歌主题,以筑造安居和空间实践作为生命延绵、抵抗遗忘的阐释方式。顾城海外诗歌因此呈现了饱满的生命质感,也是其生命诗学的进一步实践。诗歌卷中组诗《水银》和《城》是诗人自然主义诗学和空间梦想诗学的筑造之地。组诗《城》52首诗歌立体多维度地书写了北京城市的地理、建筑、遗迹等风物;此外诗集中也有许多其他中国物象主题,这些为诗人构筑了一个梦回家园的再现性空间。海外诗歌是诗人在离散语境中执着母语、眷念传统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顾城海外遗集》 《城》 空间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若”“如”考察——从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角度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4,共12页
先秦汉语中的假设连词"若"和"如"除了在表示假设关系这一点上具有相通之处以外,还在其他多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它们是一组"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借助语义地图的操作方法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通过考察&... 先秦汉语中的假设连词"若"和"如"除了在表示假设关系这一点上具有相通之处以外,还在其他多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它们是一组"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借助语义地图的操作方法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通过考察"若"和"如"的五个常用的共同义位在先秦代表性文献《诗经》《论语》《孟子》《左传》中的分布状况,可以探讨这些义位之间的关联。假设语义的来源除了时间词、言说动词、是非问句标记和系动词之外,至少还与比较、像似和话题义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 连词 语义 同源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在民国国文教科书中的选录状况及经典化过程中的趋同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红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考察现存已见民国时期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老残游记》《水浒传》等属于古代小说中入选次数较多的作品。《儒林外史》入选次数最多,既与"白话文运动"密切相关,也与《儒林外史》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有关。... 考察现存已见民国时期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可以看出,《儒林外史》《老残游记》《水浒传》等属于古代小说中入选次数较多的作品。《儒林外史》入选次数最多,既与"白话文运动"密切相关,也与《儒林外史》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有关。《王冕的少年时代》作为入选次数最多的故事单元,即是这种背景下的结果。国文教科书主要从主题、语言、时代等角度对入选作品进行编排。从民国时期开始,在文学史、语文教科书中,《儒林外史》的节录文字从多元化逐渐走向趋同化,这种选择与时代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取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儒林外史》 时代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抗争·引导——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母亲形象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丽霞 杨晓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8,共6页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黑人女作家的独特身份及其生存体验,使得她对黑人女性的命运投入更深入的思考。论文对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母亲形象作较为系统...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黑人女作家的独特身份及其生存体验,使得她对黑人女性的命运投入更深入的思考。论文对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母亲形象作较为系统的梳理,从整体上解读三种黑人母亲形象,并分析她们生命中呈现迷失、抗争、引导不同风貌的深层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母亲 种族 性别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关于文学的虚构与非虚构 被引量:7
19
作者 晏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非虚构写作虽然与文学的虚构性创作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特征,但在对美的追求上殊途同归,二者并不截然对立。基于此,将文学虚构与非虚构结合起来,立足于具体创作实践,从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两个层面入手,在参考... 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非虚构写作虽然与文学的虚构性创作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特征,但在对美的追求上殊途同归,二者并不截然对立。基于此,将文学虚构与非虚构结合起来,立足于具体创作实践,从文学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文学性两个层面入手,在参考相关论者的论述基础上,一方面将非虚构写作纳入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传统性视域进行思考,强调非虚构写作并非对虚构的反叛,而是相得益彰的补充与交融;另一方面结合当今消费时代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探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中文学性的漫溢对非虚构写作具有的独特意义,从而不仅理解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特定文学形态的文学属性,而且也在理论上进一步确认非虚构写作的现实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真实性 真实的文学性 虚构 非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对周公圣化问题的解决理路——从周公“非仁“”不圣”说谈起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劲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68,共7页
由于儒家在政治伦理方面存在理论困境,在一段时期内,并未对周公摄政、归政、杀兄等史事做出自洽的解释,因此造成了周公圣化的理论障碍,并在战国形成了孔子批评周公'非仁''不圣'的说法。《墨子》对周公圣化问题的解决思... 由于儒家在政治伦理方面存在理论困境,在一段时期内,并未对周公摄政、归政、杀兄等史事做出自洽的解释,因此造成了周公圣化的理论障碍,并在战国形成了孔子批评周公'非仁''不圣'的说法。《墨子》对周公圣化问题的解决思路,为孟子、荀子等在儒家学说体系内解决周公圣化的问题,奠定了论证基础与思想准备。孟荀圣人学说对周公圣化问题的解决,将周公纳入其道统之内,提高了儒家学说的地位以及在历史经验上的话语权,周孔之道由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孔子 儒家 墨家 周公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