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文化记忆场研究之发轫 被引量:6
1
作者 姚继中 聂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9,共7页
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化记忆场,是民族文化与记忆主体之间的最为直接的连接,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民族文化记忆、记忆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在具体的文化记忆场限定下的文化记忆更切近文化核心,可以说是探讨日本文化的... 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化记忆场,是民族文化与记忆主体之间的最为直接的连接,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民族文化记忆、记忆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在具体的文化记忆场限定下的文化记忆更切近文化核心,可以说是探讨日本文化的核心以及日本文化的本质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对记忆与历史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文化记忆场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具体而言,从"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三个方面对日本文化记忆场的择选脉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日本文化记忆场展开研究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记忆场 日本文化 研究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姚继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 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氏物语 翻译 验证 紫式部 和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文化记忆的交会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4,共7页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以机构化、经典化为基础的文学的记忆不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文学作品所演示的回忆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具活力。它能够运用修辞和叙述策略连接不同的时间层面,使时空交错;它能够联系回忆者...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以机构化、经典化为基础的文学的记忆不同,以虚构为特征的文学作品所演示的回忆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具活力。它能够运用修辞和叙述策略连接不同的时间层面,使时空交错;它能够联系回忆者和被回忆者的主体心理感受,使之产生交替,还能够通过不同的聚焦形式确定回忆的重点;它"允许"回忆偏离事实,既展现过去,也能对其做出评价和修正,从而将回忆的重构作用发挥到极限。厘清这些充满张力的关系,不仅能够拓宽文化记忆研究的领域,也能为文学研究找到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化记忆 交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演进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姚继中 宋媛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26,共6页
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既定事实。然而,学界的公认并不等于我们对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自律与他律了然透彻。本文试图以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两方面的问题:... 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问题,早已是学界公认的既定事实。然而,学界的公认并不等于我们对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的发生机制、以及两者之间自律与他律了然透彻。本文试图以日本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论述日本文化记忆场的文化传承机制;二是论述文化传承机制反作用于文化记忆场的信息载荷。通过文化记忆场与文化传承互补机制的研究,力求在日本文化研究方面力拓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记忆场 传承 双向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记忆形象的多余人——俄罗斯文学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达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12,33,共4页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记忆形象来思考多余人,无疑会加深对俄罗斯文学长廊中多余人形象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总是与俄罗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预兆紧密相关。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大批对暗潮涌动的...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记忆形象来思考多余人,无疑会加深对俄罗斯文学长廊中多余人形象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总是与俄罗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预兆紧密相关。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大批对暗潮涌动的时代风云先知先觉而又无能力成为弄潮儿之人,使奥涅金和利扎文等成为一代代多余人,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具悲剧性和荒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形象 多余人 俄罗斯文学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府末期儒学思想助推西洋文明摄入小考——以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媛媛 姚继中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5,共5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幕末后的明治维新正是挣脱了传统儒学思想的束缚,才得以迅速且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洋文明。然而,通过对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三位开明儒学者的文献考证发现,幕末的儒学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日本文人接受西... 学术界普遍认为,幕末后的明治维新正是挣脱了传统儒学思想的束缚,才得以迅速且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洋文明。然而,通过对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三位开明儒学者的文献考证发现,幕末的儒学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日本文人接受西洋先进政教体制,但其"经世济民"的治世理论,以及儒学所具有的"穷理"精神,却为日本吸收西洋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儒学思想并未阻碍,而是助推了日本摄入西洋文明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府末期 儒学思想 西洋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诗性美学对比研究
7
作者 邵慧婷 段俊晖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8,共8页
《牡丹亭》被汉学家安德鲁·拉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也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虽还未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它在中外文化中的印记依旧引人注目。... 《牡丹亭》被汉学家安德鲁·拉姆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也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虽还未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但它在中外文化中的印记依旧引人注目。本文对比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的标题、人名、结构、行文风格、古典诗歌的引用及通俗性等多个方面,总结异同,探讨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如何诗性地表达爱,论述两部剧作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整体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爱情 整体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思想史视阈下的精神交往 被引量:4
8
作者 林克勤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0,共7页
"交往"一词源于马克思,是对德文"Verkehr"的直译。马克思本人并未对其进行解释,按有关学者的解读,马克思意指下的人类交往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本文基于西方思想史的理论视阈,糅合哲学、认知科学、... "交往"一词源于马克思,是对德文"Verkehr"的直译。马克思本人并未对其进行解释,按有关学者的解读,马克思意指下的人类交往包含人类社会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本文基于西方思想史的理论视阈,糅合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现象学等研究范式以人类精神交往的方式、内涵、过程及效果等为对象展开初步探索,力图寻求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交往的图式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交往 西方思想史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小卫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德里罗对当代美国社会影像—消费文化形式、超真实仿像世界的描写在《白噪音》中达到了极致。论文从美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贝克尔对德里罗创作的影响切入,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后现代主题:死亡恐惧、后现代家庭、工业技... 德里罗对当代美国社会影像—消费文化形式、超真实仿像世界的描写在《白噪音》中达到了极致。论文从美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贝克尔对德里罗创作的影响切入,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后现代主题:死亡恐惧、后现代家庭、工业技术酿就的灾难、对影像—消费文化的批判、对于信息过载的景观社会的抨击等。德里罗巧妙地把严肃的文化批判主题与他自身对死亡阴郁而严肃的沉思以及小说人物惶恐焦虑、忧郁不安的后现代性体验交融在一起,表现了后现代主体性建构的含混、不确定以及自我认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音》死亡恐惧 影像—消费文化 仿像 后现代性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与言说:库切小说《福》与后殖民批判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小卫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5,共8页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福》他者 沉默 言说与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柔准则”下人的文学构想——论施蒂弗特《晚夏》中的教育要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9,共7页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是一部有着双主人公的"教育小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梳理该小说在结构上与传统修养小说的异同,着力探究"自然"与"艺术"作为教育要素被赋予的某种"使成型的力...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是一部有着双主人公的"教育小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梳理该小说在结构上与传统修养小说的异同,着力探究"自然"与"艺术"作为教育要素被赋予的某种"使成型的力量"。与古典文学建构"整体人"的理想相比,比德迈耶时期的文学对人的文学构想在形式上具有日常化的特征,内涵上则趋于模糊:在包括自然和艺术等在内的"美之物"统领一切的情况下,年轻人的修养之路最终通向的是家庭,而非社会;其结果必然是回避工业化带来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逃进"温柔准则"庇护下的秩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小说 自然 艺术 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蒂弗特小说《晚夏》中"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
12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生活观和审美旨趣。分析表明,《晚夏》构想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之中,对形式的追求演化为对秩序的追求,宗教化的“日常”被诗意化的“日常”所替代。如果说施蒂弗特试图借助文学建构一个乌托邦的话,那么它首先是一个“日常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夏》 日常生活 诗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曲》的崇高与秀美——华兹华斯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鹏 《山东外语教学》 2016年第5期79-86,共8页
自然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灵感和主题,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序曲》是评论界公认的华氏最重要的作品,记述了其自我心灵与人生历程。本文拟从《序曲》的文本细读入手,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华兹华斯对同时代主流的埃德... 自然是浪漫主义诗歌中的重要灵感和主题,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序曲》是评论界公认的华氏最重要的作品,记述了其自我心灵与人生历程。本文拟从《序曲》的文本细读入手,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华兹华斯对同时代主流的埃德蒙·伯克美学观点的契合与背离,指出其对自然的女性定义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华兹华斯式的超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曲》 崇高 秀美 女性主义 自我超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