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级分化:三线建设企业职工的群体构成与社会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勇 张艳萍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0-210,共11页
“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三线建设研究应重点观照的对象。三线建设企业中的人群主要由工厂职工及其家属构成,职工来源途径多样,其中支内职工、返城知青、复转军人占据主体。不同来源途径导致工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 “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三线建设研究应重点观照的对象。三线建设企业中的人群主要由工厂职工及其家属构成,职工来源途径多样,其中支内职工、返城知青、复转军人占据主体。不同来源途径导致工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使他们在职业机会、文化生活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这些群体外部的社会关系普遍被削弱,内部的社会关系则得以强化,婚姻关系与血缘、业缘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内部化关系网络。不同来源群体的职业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群体的婚配对象明显不同。此种对于特定时空环境中三线企业职工的来源、差异及其原因的探讨,可看作中国本土研究实践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企业 群体构成 分化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墙内外: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区隔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191,共9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着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藩篱,形成了围墙内外两种不同的世界。三线企业大多在外围修建有围墙,有形之围墙造成了三线企业与周边农村在空间上的隔离,并进一步凸显了两者之间的区隔。三线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企业与地方社会之间存在着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藩篱,形成了围墙内外两种不同的世界。三线企业大多在外围修建有围墙,有形之围墙造成了三线企业与周边农村在空间上的隔离,并进一步凸显了两者之间的区隔。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的区隔更表现在彼此生产、生活与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前者社会关系与社会服务的封闭性等诸多方面。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与对立是两者区隔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存在的制度条件;作为在备战背景下由国家主导而形成的“嵌入式”单位组织,三线企业的各种社会特性交织作用,是导致区隔形成的直接原因和存在的现实条件。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乡体制的改革和三线企业的变迁,三线企业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区隔逐渐消弭,三线企业和“三线人”更多融入到地方社会中。透过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可以窥探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与土客关系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企业 地方社会 区隔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隔与融合:三线建设内迁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变迁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产生了数百万的内迁移民。三线移民经历了迁入初期的不适之后,在语言、饮食、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文化适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移民文化和...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产生了数百万的内迁移民。三线移民经历了迁入初期的不适之后,在语言、饮食、风俗习惯、文化娱乐、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文化适应,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移民文化和三线厂矿文化。从本质来看,三线厂矿是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单位社会”和典型的“文化孤岛”。社会与文化上的区隔使得建设时期的三线移民并未真正融入当地,三线移民文化及厂矿文化也不是迁出地和迁入地文化的简单嫁接与融合。直至改革开放,三线厂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文化孤岛”和“单位社会”失去了依存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壁垒,三线移民和三线厂矿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移民 三线厂矿 文化适应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书写与公众参与——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中国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活动渐趋昌盛。三线建设领域的历史书写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近十年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该领域的书写中,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阶段。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 中国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活动渐趋昌盛。三线建设领域的历史书写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近十年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该领域的书写中,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阶段。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作用和特点。公众参与三线建设历史书写主要包括研究论著的撰写、口述及回忆资料的整理和编撰、通俗作品的生产、历史物品及场所的利用等多种形式。不同书写群体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学者与"三线人"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他们正共同书写和解释着三线建设的历史,共享历史的话语权。公众参与使历史书写的对象和主体都产生显著的变化,会引发历史书写和史学发展的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公众参与 三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7个大院到1个社区:宁夏某老工业单位居民生活区的空间重组与交流重构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文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109,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场景"单位大院"逐渐解体,大量单位大院中的居民逐步迁往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主要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异质社会,大院居民在融入城市社区时存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邻里关系较之单位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场景"单位大院"逐渐解体,大量单位大院中的居民逐步迁往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主要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异质社会,大院居民在融入城市社区时存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邻里关系较之单位大院疏远很多,使"交流何以重构"成了一个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单位"视角,扎根于中国城市空间特有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脉络,以一个已经破产重组的煤矿单位的底层居民安置生活点--宁夏回族自治区J市L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在重组的社区空间中,底层居民如何重构交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底层居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利用甚至改造了L社区中的各种交流空间,在交流中形成了重叠多样的社会关系纽带,巩固并拓展了他们在老单位时的社交网络,最终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影响他们交流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偏远的位置与完善的设施、社区外部空间政策的倾斜、单位居民多种关系的交织重叠与大量的共同行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案例对提升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水平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工业单位 底层居民 空间 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