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丹巴地区Cu-Ni-Pt族元素矿床矿石组构与成矿期次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晓强 李云泉 帅德权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8-52,共5页
四川丹巴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型 Cu- Ni- Pt族元素矿床中 ,含有多种铂族元素矿物。通过显微镜下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的研究 ,将矿床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四个成矿阶段 ,铂族矿物均形成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期。
关键词 铂族元素矿物 矿石 组构 成矿期 岩浆活动 矿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石沟花岗伟晶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和形成方式定量模拟 被引量:7
2
作者 曾令交 金景福 《西北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6-20,共5页
本文运用微量元素定量模型,模拟了光石沟花岗伟晶岩的成岩物质来源和形成方式.研究表明,花岗伟晶岩是由89.7%的秦岭群变质岩和10.3%的上地幔物质,经35%左右的部分熔融而成。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成岩物质 定量模拟 形成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铀迁移沉淀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曾令交 金景福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264-269,共6页
本文主要根据热力学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铀在气成热液中的迁移沉淀机制。研究表明,含铀气成热液为还原性质的酸性介质,铀在其中主要以形式迁移。黑云母的形成降低了矿化剂氟的含量,导致... 本文主要根据热力学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铀在气成热液中的迁移沉淀机制。研究表明,含铀气成热液为还原性质的酸性介质,铀在其中主要以形式迁移。黑云母的形成降低了矿化剂氟的含量,导致水解、铀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铀迁移 沉淀机制 伟晶岩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重庆——碚石段沿岸滑坡与水动力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尚忠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0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中通过对长江河型、河谷地貌及水动力状态的分析研究,指出长江上游的岸坡稳定性除了 与岩性、构造条件有关外,特别强调了河谷地貌和水动力作用在滑坡形成中的作用。并以1982年 7月再次滑动的四川省云阳县鸡扒子滑坡为例,指出... 文中通过对长江河型、河谷地貌及水动力状态的分析研究,指出长江上游的岸坡稳定性除了 与岩性、构造条件有关外,特别强调了河谷地貌和水动力作用在滑坡形成中的作用。并以1982年 7月再次滑动的四川省云阳县鸡扒子滑坡为例,指出现在的治理措施没有考虑河流地质作用是不 适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沿岸 滑坡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岩片填图法在川西造山带1:5万区调中的初步实践 被引量:11
5
作者 侯立纬 胡世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1期76-80,共5页
作者通过川西造山带1:5万区调实践,初步提出了构造岩片填图法:首先测制构造-地层综合剖面,填制带状构造-岩性图(走廊地质图),初步判断分区主断面,划分构造岩片,建立各岩片的岩石地层拄或构造地层柱,确定正式和非正式的填... 作者通过川西造山带1:5万区调实践,初步提出了构造岩片填图法:首先测制构造-地层综合剖面,填制带状构造-岩性图(走廊地质图),初步判断分区主断面,划分构造岩片,建立各岩片的岩石地层拄或构造地层柱,确定正式和非正式的填图单位;第二是联带成面;第三是全面综合研究,典型解剖,完善测区构造宕片及其岩石地层和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最后是完成组图的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区域调查 构造岩 填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川东北地区下二叠统孤峰组燧石(硅质岩)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6
作者 邱威挺 古鸿信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6期1-8,共8页
引言华南某些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或吴家坪组)之间,有一套以含层状燧石(硅质岩)及含菊石、放射虫、牙形刺等浮游生物化石的地层,层位属下二叠统顶部,与茅口组上部呈相变关系。这套地层前人一般称孤峰组,湖南则称当冲组... 引言华南某些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或吴家坪组)之间,有一套以含层状燧石(硅质岩)及含菊石、放射虫、牙形刺等浮游生物化石的地层,层位属下二叠统顶部,与茅口组上部呈相变关系。这套地层前人一般称孤峰组,湖南则称当冲组,贵州称白泥塘组等。近年来对孤峰组燧石(即茅口组硅质岩)的成因众说纷纭、争论较大。大多数人认,燧石为沉积成因,形成于低能环境,二氧化硅来自陆源化学风化。马忠魏等(1981)认为孤峰组燧石形成于海水深度大于60m的台沟;童玉明等(1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峰组 下二叠统 川东北地区 茅口组 沉积环境 童玉明 龙潭组 吴家坪组 海水深度 开阔台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机绘制地理图及工作程度图的软件研究
7
作者 张建龙 熊颖 秦举礼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109-111,共3页
文章介绍了微机绘制地理图及工作程度图系统,它包括地图要素的数字化、数据转换、图形的形成和图形输出四个部分,图形形成快速、准确、修改方便、输出接口众多。
关键词 地理图 绘制 微机 工作程度图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拉山陇亚曲 冰碛物的卫星影像分析
8
作者 刘尚忠 《遥感信息》 CSCD 1989年第3期20-23,共4页
在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北东青海省境内的尤亚拉(第马日扎山)及术乃山之阀的陇亚曲沿岸有大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在1976年12月17日成像的MSS假彩色合成卫星象片上,这些冰碗物呈扇状分布于常错断陷盆地内,呈淡蓝褐色色调,中部微凹... 在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北东青海省境内的尤亚拉(第马日扎山)及术乃山之阀的陇亚曲沿岸有大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在1976年12月17日成像的MSS假彩色合成卫星象片上,这些冰碗物呈扇状分布于常错断陷盆地内,呈淡蓝褐色色调,中部微凹。分布区海拔高度自5120米至4950米,总长度约30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系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具有“流动形态结构”特让的最大的冰川堆积。在源头区及术乃出的5506米以上的山坡尚发育有现代小型山谷冰川及冰斗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碛物 第四纪冰川 唐古拉山 星象 卫星影像 断陷盆地 假彩色合成 分布 山谷 海拔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隐蔽油气藏的TM图像解译模型
9
作者 谢泽华 廖国兴 袁佩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1993年第1期35-42,共8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与压实褶皱有关的一类隐蔽油气藏的TM图像解译原理。根据压实褶皱的成因机制,对其盖层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在后期构造运动中的受力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与压实褶皱同时伴生的还有一系列特殊的裂隙型式,它们不仅为油... 本文主要探讨了与压实褶皱有关的一类隐蔽油气藏的TM图像解译原理。根据压实褶皱的成因机制,对其盖层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在后期构造运动中的受力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与压实褶皱同时伴生的还有一系列特殊的裂隙型式,它们不仅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空间,而且在空间上还组成了特殊的组合型式(图像上呈现一定的图案),它们经过后期的风化剥蚀后可呈现出典型地貌特征。利用TM图像具有多波段、适中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在图像上对这些特殊的裂隙型式进行识别,从而可直接在图像上解译出埋丘、礁体、碎屑灰岩体、较纯的砂岩体、盐丘等形式的隐蔽油气构造。为进行油气勘探的靶区预测提供了一种更为迅速经济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TM图像 解泽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