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南沐川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底部Nb-REE超常富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文俊 刘治成 +11 位作者 竹合林 张航飞 张金元 钟海仁 陈东方 郭文彦 游学军 赵伟 凌茂前 李鹏程 何永刚 郭宇衡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5-1071,共27页
在川南沐川地区发现了四川首例古风化壳-沉积型Nb-REE多金属矿,为了填补四川地区同类型矿产的研究空白和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矿的富集特征和成因机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富集特征、物... 在川南沐川地区发现了四川首例古风化壳-沉积型Nb-REE多金属矿,为了填补四川地区同类型矿产的研究空白和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矿的富集特征和成因机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富集特征、物源和成因机制及与新生代攀西地区稀土矿床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川南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产于宣威组底部,厚度5.09~15.33 m,平均厚度10.10 m,w(Nb_(2)O_(5))为37~909μg/g,平均256μg/g,稀土元素总量0.02%~1.55%,平均0.12%;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型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上部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型Nb-REE多金属富集层除了峨眉山玄武岩的剥蚀产物提供物源外,同时还有大量碱性火山灰的混入;Nb-REE多金属富集层中的稀土元素总量及铌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规律,稀土元素在紫红色铁质泥岩中的富集程度比铌元素高,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在上部的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中表现出“同增同减”的规律;沐川地区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阶段、风化富集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盖层沉积阶段4个阶段,成矿作用以风化淋滤和沉积作用为主。沐川地区晚二叠世Nb-REE成矿及新生代攀西地区稀土矿床与峨眉山地幔柱分别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研究两者的成因联系有利于拓展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宣威组 富集特征 成因 沐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铌-稀土多金属富集层富集规律、沉积环境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21
2
作者 文俊 刘治成 +11 位作者 赵俊兴 竹合林 张航飞 张金元 陈东方 钟海仁 郭文彦 游学军 赵伟 凌茂前 李鹏程 何永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2-615,共24页
云南、贵州地区对晚二叠世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成因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成因机制及富集规律,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 云南、贵州地区对晚二叠世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成因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成因机制及富集规律,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物源、富集规律,建立了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川南沐川地区宣威组底部Nb-REE多金属富集层产出于宣威组底部,厚度介于5.09~15.33 m之间,平均厚度10.10 m,铌氧化物(Nb;O;)含量为37.0~909μg/g,平均256μg/g,稀土总量为200~15500μg/g,平均1200μg/g;独立的稀土矿物极少,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可能是以类质同象替代的形式赋存于黏土矿物中为主,未发现独立的铌矿物,铌元素的富集可能主要与锐钛矿有关;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属于残积平原相,其上覆的灰白色、浅灰绿色铝质泥岩属于较平静的滨湖亚相环境,上部的灰色泥岩、深灰色碳质泥岩属于较平静的浅湖亚相环境;下部紫红色铁质泥岩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上部另外峨眉山地幔柱消亡阶段喷发的碱性火山灰也可能提供了部分物源;Nb-REE多金属富集层中的稀土总量及铌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规律,稀土元素在紫红色铁质泥岩中的富集程度比铌元素高,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在上部的灰白色、浅灰绿色、灰色、深灰色泥岩中表现出"同增同减"的规律;沐川地区Nb-REE多金属富集层的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阶段、风化富集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盖层沉积阶段等4个阶段,成矿作用以风化淋滤和沉积作用为主;以上成果对西南地区关键金属找矿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大火成岩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沐川 Nb-REE多金属富集层 宣威组 物源 富集规律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在特大型滑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以西藏自治区庞村滑坡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许东丽 王涛 +3 位作者 达瓦桑杰 杨爱平 李金锁 朱建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14927-14935,共9页
针对西藏庞村滑坡2019年4月发现裂缝并持续增大,对附近村民及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安全威胁,搜集2018年1月3日—2020年7月3日的75景Sentinel-1A降轨数据,利用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 针对西藏庞村滑坡2019年4月发现裂缝并持续增大,对附近村民及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安全威胁,搜集2018年1月3日—2020年7月3日的75景Sentinel-1A降轨数据,利用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在该时间段内的地表形变信息;并在形变量较大区域内选取特征点,对形变量进行分析,最终将InSAR解译结果与地面调查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监测站结果进行对比,对解译结果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所选时间段内,庞村滑坡最大形变速率为-38 mm/年;滑坡体的形变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可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滑动区;2018年12月和2019年10月两个时间点,滑坡形变有明显的加速现象;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精度验证表明:SBAS-InSAR解译结果与地面监测结果显示的滑坡形变时间和空间特征一致性,验证了利用Sentinel-1A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在特大型滑坡监测和治理中的有效性,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SBAS-InSAR 形变监测 地面调查 GNSS监测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