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pure MTAD去除根管壁玷污层效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莉 王月秋 +2 位作者 于鑫 孙亮 苏勤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采用离体牙评价Biopure MTAD作为根管冲洗液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能力。方法将40颗人单根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各组根管预备过程中和预备完成时的冲洗液分别为:A组蒸馏水,B组5.25%NaClO和17%EDTA,C组1.3%NaClO,D组1.3%NaClO和B... 目的采用离体牙评价Biopure MTAD作为根管冲洗液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能力。方法将40颗人单根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各组根管预备过程中和预备完成时的冲洗液分别为:A组蒸馏水,B组5.25%NaClO和17%EDTA,C组1.3%NaClO,D组1.3%NaClO和Biopure MTAD,E组1.3%NaClO和3%EDTA。预备完后将样本纵向剖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评价根管壁玷污层和腐蚀情况。结果A组和C组实验样本整个根管壁都有玷污层覆盖。B、D、E组牙根冠和中1/3区根管壁玷污层均被有效去除,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根尖1/3区根管壁基本无玷污层,与B、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根冠和根中1/3的根管壁的腐蚀度较大,与D、E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尖1/3区各组根管壁的腐蚀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iopure MTAD与1.3%的NaClO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去除根管壁玷污层且对根管壁表面的结构无明显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预备 根管冲洗 玷污层 Biopure MT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碧 满城 +2 位作者 陈瞰 胡静 祝颂松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5-367,371,共4页
目的:观察利用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成年健康山羊,一侧关节制备3 mm直径、5 mm深的髁突表面骨软骨缺损,根据植入物不同分为BMSCs/PLGA复合物组、PLGA组及空白组,另一侧关节作为正... 目的:观察利用BMSCs/PLGA复合物修复山羊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36只成年健康山羊,一侧关节制备3 mm直径、5 mm深的髁突表面骨软骨缺损,根据植入物不同分为BMSCs/PLGA复合物组、PLGA组及空白组,另一侧关节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术后6周和24周后处死每组6只动物,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查比较。结果:术后24周时空白组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未能自发修复;植入PLGA组的缺损表面虽有软骨形成,但连续性有中断;植入BMSCs/PLGA组的修复效果最佳,表面软骨接近正常纤维软骨。组织学评分结果也显示BMSCs/PLGA组明显优于材料组和空白组。结论:BMSCs/PLGA复合物可以作为一种修复下颌髁突骨软骨缺损的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关节软骨 缺损 组织工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内钙离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喜军 郭红梅 +1 位作者 王艳民 易新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1-613,共3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周龄雌性SD大鼠的咀嚼肌成肌细胞,以酸刺激模拟咀嚼肌疲劳状态,以Fluo-4-AM对细胞内Ca2+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一段时间内正常p...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周龄雌性SD大鼠的咀嚼肌成肌细胞,以酸刺激模拟咀嚼肌疲劳状态,以Fluo-4-AM对细胞内Ca2+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一段时间内正常pH值条件下以及酸性刺激下17β-雌二醇对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Ca2+浓度的影响。结果正常pH值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7 mol/L的17-β雌二醇后,细胞内Ca2+浓度迅速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并在与正常pH值时胞浆Ca2+浓度相当的水平上重新形成动态平衡。酸性刺激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7 mol/L的17-β雌二醇后,细胞内Ca2+浓度迅速降低,并在比原来低的水平上形成新的动态平衡。结论本实验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雌激素能够使酸性刺激下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内Ca2+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胞浆Ca2+的超载,维持咀嚼肌正常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咀嚼肌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代谢组学方法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辉 孟雅 张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初步将基于氢谱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的鉴定。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药耐药现象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收集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核磁共... 目的:初步将基于氢谱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的鉴定。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药耐药现象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收集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法显示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数据内部有集中的聚类关系,基于氢谱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耐药和非耐药的Tca8113。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在产生耐药性的口腔癌细胞的快速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多药耐药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黄芪多糖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及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邹琴 张利 +3 位作者 左奕 王华楠 李玉宝 李小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5-1518,1521,共5页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为原料,以适量的氧化钙和碳酸钙为促凝剂,选用适当的固化液,加入具有促进骨再生和愈合的中药———黄芪多糖(APS),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骨水泥,并对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表面形貌和细胞相容性进...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复合材料为原料,以适量的氧化钙和碳酸钙为促凝剂,选用适当的固化液,加入具有促进骨再生和愈合的中药———黄芪多糖(APS),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骨水泥,并对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表面形貌和细胞相容性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当黄芪多糖加入量由1%(质量分数)增加到5%(质量分数)时,复合骨水泥的初凝时间由(18.39±0.35)min延长到(28.55±0.96)min,而抗压强度由(15.97±0.92)MPa降至(10.55±0.33)MPa。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载药骨水泥在pH=7.4的37℃模拟体液中可持续释放黄芪多糖4w以上。细胞可在其表面附着繁殖,体外细胞相容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黄芪多糖 复合骨水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可疑致病菌代谢组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鲁维希 吴亚菲 +8 位作者 肖丽英 李明云 郭强 熊萍 贾向明 肖晓蓉 朱硃 龚其美 李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0-312,31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核磁共振代谢图谱,探讨用代谢组学方法快速鉴定口腔细菌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相同密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采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取3种细菌生长稳定期的培养... 目的分析比较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核磁共振代谢图谱,探讨用代谢组学方法快速鉴定口腔细菌的可能性。方法分别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相同密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采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取3种细菌生长稳定期的培养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显示3组数据各自有较为集中的类聚关系,可以区分这3种细菌。结论代谢组学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口腔细菌分类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细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动摩擦条件下软骨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蔡振兵 杨莎 +2 位作者 高姗姗 于海洋 朱旻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9-213,共5页
使用新型扭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林格溶液(Ringer’s solution)条件下,对牛髋关节软骨/Φ28 mm Al2O3摩擦副进行了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5~50 N的扭动摩擦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扫描... 使用新型扭动摩擦磨损试验机,在林格溶液(Ringer’s solution)条件下,对牛髋关节软骨/Φ28 mm Al2O3摩擦副进行了扭动角位移幅值为0.5°~10°和法向载荷为5~50 N的扭动摩擦磨损试验。在摩擦动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扫描电镜(SEM)、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对磨痕进行了观察,分析了软骨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牛髋关节软骨在扭动磨擦条件下存在2种T-θ曲线,即椭圆和平行四边形,分别对应扭动摩擦的部分滑移和完全滑移状态。在扭动摩擦处于部分滑移状态时,牛髋关节软骨表面损伤轻微,主要损伤机理为表面褶皱。处于滑移状态时,沿半径方向,磨痕可依次分为粘着区、褶皱区、微裂纹区和剥落区,其主要损伤机制为表面裂纹与剥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磨损 扭动磨损 关节软骨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健平 孟祥才 +3 位作者 张玉娜 廖运茂 王庆法 张秋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研究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比较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氟化钠和人工唾液的再矿化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拔出的牛切牙40颗,制成人工龋模型,露出唇侧面,其余部分涂布双层指甲油。置于盛有脱矿液的容器中37℃脱矿3d... 目的:研究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比较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氟化钠和人工唾液的再矿化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拔出的牛切牙40颗,制成人工龋模型,露出唇侧面,其余部分涂布双层指甲油。置于盛有脱矿液的容器中37℃脱矿3d,使用显微硬度仪测量脱矿后釉质的显微硬度。扫描电镜下观察脱矿后的釉质表面的平滑状态。然后随机分为4组。用软毛刷将相应试剂涂刷在釉质表面,3次/d,3~4min/次。人工唾液组直接将釉质块浸泡其中。10d后进行显微硬度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前后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氟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的显微硬度较脱矿后和对照组硬度值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变平滑。结论: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的再矿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纳米羟基磷灰石 早期釉质龋 再矿化 显微硬度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杨燃 邹静 李继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8-570,共3页
目的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 目的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牙本质层)的菌斑;无龋组收集唇面、邻面和!面沟裂的菌斑。提取菌斑的细菌DNA,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无龋组放线菌检出率为100%,龋敏感组为95%,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氏放线菌、戈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组儿童的菌斑中均有检出,前3种放线菌在无龋组的检出率高于龋敏感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儿童3个检测部位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放线菌是儿童乳牙龈上菌斑中的主要定植细菌,可能是有益菌;其检出情况与乳牙检测部位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聚合酶链反应 龋齿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迁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孟文霞 刘传霞 +3 位作者 高庆红 李小玉 刘豫荣 周红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8期707-709,共3页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 目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研究外源性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细胞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探讨TGF-β1细胞因子对CAFs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口腔正常成纤维细胞(NFs)和未经处理的CAFs细胞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一定浓度的TGF-β1在不同时间作用后对CAFs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与NFs组和未处理组CAFs相比,10μg/L的TGF-β1在不同时间点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结论:TGF-β1细胞因子能够明显促进CAFs的迁移,对CAFs的生物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划痕实验 迁移 TGF-β1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灭菌法对齿科高速裂钻腐蚀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睿敏 汪成林 +2 位作者 徐桂祥 叶玲 谭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研究齿科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化学浸泡灭菌法对高速裂钻腐蚀的影响。方法将100根全新高速裂钻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根。第1组为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另9组为实验组,分别用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化学浸泡法... 目的研究齿科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化学浸泡灭菌法对高速裂钻腐蚀的影响。方法将100根全新高速裂钻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根。第1组为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另9组为实验组,分别用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化学浸泡法处理5、10、15次。采用称重法、扫描电镜观察及成分分析、表面显微硬度测量法对高速裂钻的腐蚀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湿热法处理5、10、15次组,干热法处理10、15次组以及化学浸泡法处理15次组与对照组相比,其重量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图片显示:湿热组形貌改变最为显著,出现明显腐蚀外观并与灭菌次数呈正相关;干热组最轻微。表面成分分析显示高速裂钻中的主要成分钨、铬、铁、钴、镍在灭菌处理前后其相对体积分数有所改变,其中钨以对照组、干热组、化学浸泡组、湿热组顺序依次增多;铁则以此顺序依次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三种灭菌法均降低裂钻表面硬度(P<0.05),其中湿热组影响最大;干热组和化学浸泡组次之。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湿热组和化学浸泡组裂钻表面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热组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灭菌处理对高速裂钻均产生一定的腐蚀,以湿热法最为明显。温度和湿度对高速裂钻的腐蚀有协同作用,干热灭菌对裂钻的腐蚀作用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菌法 腐蚀 裂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清胶囊治疗(热毒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彭骊苏 李敏 +6 位作者 周红梅 周刚 张蓉 吴艳乔 王凌晨 廖英男 林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观察一清胶囊治疗(热毒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纳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轻型/疱疹样型),随机分入试验组(一清软胶囊)、阳性药物对照组(牛黄解毒胶囊)和安慰剂组... 目的:观察一清胶囊治疗(热毒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纳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轻型/疱疹样型),随机分入试验组(一清软胶囊)、阳性药物对照组(牛黄解毒胶囊)和安慰剂组,疗程均为7 d,比较3组治疗前后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试验共纳入192例受试者,完成试验187例,其中试验组93例,安慰剂组48例,牛黄解毒胶囊组46例。脱落率2.6%。中医主症(疼痛)有效率:试验组86.02%,安慰剂组79.17%,牛黄解毒胶囊组84.44%;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试验组90.32%,安慰剂组79.17%,阳性药对照组91.11%。3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26%,2.08%和34.78%。结论:一清胶囊治疗(热毒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与牛黄解毒胶囊相当,且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清胶囊 牛黄解毒胶囊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热毒证 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XbaI和PvuⅡ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伍雪丽 赵美林 +2 位作者 黄萍 侯海娟 曹桂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易感性与雌激素受体XbaI和Pvu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60例牙周健康对照组的颊黏膜拭子,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 目的:探讨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易感性与雌激素受体XbaI和Pvu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60例牙周健康对照组的颊黏膜拭子,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雌激素受体XbaI和PvuⅡ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各组之间分布的差异。结果:XbaI基因型分布在AgP组与对照组、AgP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AgP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女性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PvuⅡ基因型分布在AgP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患病的可能性小(OR=0.352);随年龄增大患病的可能性变小(OR=0.950);当其他条件一定时,xx、Xx基因型的人患病的可能性小(OR值分别为0.678,0.224)。结论: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与雌激素受体XbaI基因型分布有关,XX基因型最易患病,其次为xx,Xx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牙周炎 雌激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下人牙周膜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及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军 雷蕾 赵志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膜细胞 正畸牙移动 牙周组织 修复重建 正畸治疗 密切相关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数量 正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壮 张松涛 +2 位作者 韩波 夏辉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 目的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Plus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道转移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YAG激光照射对根尖倒充填术窝洞封闭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峰 黄定明 +1 位作者 高萍 郑广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照射对根尖倒充填术封闭性的影响。方法:将根管形态相近的52颗牙齿(前牙35颗,前磨牙17颗)随机分成5组,每组10颗,其余2颗为电镜观察标本备用牙。去除牙冠,进行常规根管充填后去除根尖2mm,用高速球钻将截面预备成碟形... 目的:探讨Nd:YAG激光照射对根尖倒充填术封闭性的影响。方法:将根管形态相近的52颗牙齿(前牙35颗,前磨牙17颗)随机分成5组,每组10颗,其余2颗为电镜观察标本备用牙。去除牙冠,进行常规根管充填后去除根尖2mm,用高速球钻将截面预备成碟形洞面。除第1组外,分别用Nd:YAG激光以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方式(涂墨水与不涂墨水)照射洞面,用玻璃离子倒充填后进行微渗漏实验。扫描电镜观察激光处理后窝洞表面结构的改变,分析激光改善窝洞密封性的可能机制。结果:Nd:YAG激光照射组微渗漏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涂墨汁组的微渗漏比未涂墨汁组的微渗漏明显减少(P<0.01)。激光照射20s组微渗漏明显低于照射10s组(P<0.01)。结论:Nd:YAG激光照射倒充填窝洞可以增加玻璃离子倒充填窝洞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根尖倒充填术 根尖封闭性 微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结构及与MG63成骨样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曼 王少安 +3 位作者 莫安春 孟耀 胡杰 李小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的结构及MG63成骨样细胞在其上黏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ADM为实验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为对照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组膜的结构。在两组膜上分别接种MG63成骨样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脱细胞真皮基质(ADM)的结构及MG63成骨样细胞在其上黏附与增殖的情况。方法ADM为实验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为对照组,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组膜的结构。在两组膜上分别接种MG63成骨样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采用细胞活力分析仪检测3组细胞增殖活力,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膜上接种后第1天和第5天的黏附及增殖情况。结果ADM分为基底膜面和组织面,组织面为鳞片状的结构,基底膜面可见指突结构和毛囊孔。e-PTFE成行排列,由直径比较均一的长椭圆形的裂隙组成。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DM和e-PTFE对MG63成骨样细胞增殖活力和ALP活性无显著影响。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种膜上生长良好,但在ADM膜上,MG63成骨样细胞伸展更充分。结论ADM适于作引导骨再生膜材料,对MG63成骨样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相比较e-PTFE,ADM具有更优良的结构及生物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细胞真皮基质 膨体聚四氟乙烯 引导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分化抑制因子-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晓鸣 杨大江 +1 位作者 王晓毅 梁新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Id-1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65例OSCC中有49例Id-1呈(75.38﹪)阳性表达,其与O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Id-1的表达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结论:Id-1的高表达可能在OSCC分化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分化抑制因子-1 血管生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N2分子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
19
作者 孔祥丽 张平 +6 位作者 何芳 张敏 唐红 冯云 吴琦 黄宁 王伯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06-1611,共6页
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证明HMGN2(high mobility group nucleosomal-binding domain2)是人LAK细胞抗菌的一个新的效应分子,本研究欲检测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方法: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人淋巴结组织酸溶性提取物中分离纯化... 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证明HMGN2(high mobility group nucleosomal-binding domain2)是人LAK细胞抗菌的一个新的效应分子,本研究欲检测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方法: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人淋巴结组织酸溶性提取物中分离纯化批量HMGN2分子,用质谱精确分子量测定、Western blotting和抗菌试验对分离纯化得到的HMGN2分子进行分子鉴定。采用MTT法检测HMGN2分子对稳定转染复制型HBV重组质粒的肝胚瘤细胞株HepG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用不同浓度HMGN2分子作用于HepG2.2.15细胞,分别在第3d和第6d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中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HBVDNA的含量。结果:从人淋巴结组织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HMGN2蛋白;在检1-100mg/L范围内,HMGN2分子对HepG2.2.15细胞无细胞毒性;HMGN2分子在1-5mg/L水平即可显著抑制HBeAg和HBsAg的表达,可显著降低HBVDNA拷贝数。结论:HMGN2分子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HBV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N2 抗病毒活性 肝炎病毒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DNA损伤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苟雅萍 孙崇奎 +7 位作者 胡玲 何金枝 张朝良 冯云 张平 孔祥丽 肖丽英 李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7,共4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水平和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寻二者的相关性。并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阐明EBV诱导DNA损伤应答进而促进NP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NPC标本50例和鼻咽炎(NPI)20例,采...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表达水平和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寻二者的相关性。并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以阐明EBV诱导DNA损伤应答进而促进NP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NPC标本50例和鼻咽炎(NPI)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γ-H2AX及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表达,对LMP1阴性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BV感染鼻咽癌细胞CNE1后γ-H2AX表达的变化。结果NPC组γ-H2AX的阳性率达94%,显著高于NPI组的40%;EBV阳性率为94%,显著高于NPI组的30%;97.9%EBV感染的NPC组织γ-H2AX阳性,二者表达有相关性(P<0.05)。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进一步验证,EBV感染可使CNE1中γ-H2AX的表达量增高。结论γ-H2AX表达和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联性,EBV感染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DNA损伤,造成基因组不稳定从而促进NP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2AX EB病毒 鼻咽癌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