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7 位作者 蔡蕾 单凤娇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旭华 贾程 杜忠 何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冷杉林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林窗面积 形成木 径级分布 高度级分布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阿坝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疆评 毛颖娟 +3 位作者 刁元彬 王平 张皓君 吴亚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64-77,共14页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青海和甘肃三省交界处,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公园。为系统掌握多美林卡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情况,2017年至2019年,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9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6种,隶属于17目44科116属。湿地公园...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青海和甘肃三省交界处,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公园。为系统掌握多美林卡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情况,2017年至2019年,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9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6种,隶属于17目44科116属。湿地公园以留鸟(90种)和夏候鸟(43种)为主,共计133种,占公园鸟类种数的75.57%;古北界鸟类占优势,共计111种,占公园种数的63.07%。湿地公园有各级保护鸟类44种,其中国家Ⅰ级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利用G-F指数对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湿地公园鸟类在科属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此外,湿地公园内不同生境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构成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为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和后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生境 保护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岷江冷杉天然林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旭华 张临萍 +5 位作者 何飞 冯秋红 潘红丽 蔡蕾 宿以明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31-38,共8页
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岷江冷杉天然林内设置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带,分析岷江冷杉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天然林乔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阴坡的岷江冷杉天然林内设置不同海拔梯度的样带,分析岷江冷杉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天然林乔木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上升趋势;灌木种随着海拔梯度上升物种丰富度下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均优丰多样性指数则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群落所有植物的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与乔木层一致。从β多样性变化来看:随着海拔上升,岷江冷杉林内乔木、草本和所有群落所有植物的相异系数CD和Cody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因为物种数和优势种的改变形成β多样性的双峰变化,这与灌木植物的实际分布是相符的。群落整体的物种差异和更替速率受物种数较多的植被类型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呈逐渐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 海拔梯度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联性分析
4
作者 赵京东 柳鑫 +9 位作者 陈明涛 王乐 冯秋红 蔡蕾 徐峥静茹 李旭华 刘涛 苟畅 白建华 杨晓晖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本文以川西亚高山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和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Rehder&E.H.Wilson)T.S.Liu)为主要建群种的典型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对1 hm2样地内的核心区域进行每木调查,利用点... 本文以川西亚高山区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和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Rehder&E.H.Wilson)T.S.Liu)为主要建群种的典型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对1 hm2样地内的核心区域进行每木调查,利用点格局分析法探究乔木层3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并分析林木个体分布与土壤持水能力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乔木层中,红桦、岷江冷杉以及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的相对优势度较高。其中,红桦种群为衰退型,其大径级个体占比较高且无幼苗,而岷江冷杉种群为增长型,其小径级个体和幼苗较多,云杉及其幼苗占比均较少。(2)红桦、岷江冷杉、云杉和幼苗(岷江冷杉+云杉)在小尺度内均呈聚集分布,并随尺度增大趋向随机分布。(3)在小尺度上,岷江冷杉与云杉间更倾向于相互促进,并与红桦竞争资源。幼苗分别与岷江冷杉、云杉呈负相关,与红桦呈正相关,而随着尺度的增大,幼苗与3个主要树种均呈正相关。(4)红桦与土壤持水量间存在正效应。本研究为川西地区天然次生林的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红桦 岷江冷杉 空间分布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次生林研究动态及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6 位作者 蔡蕾 李旭华 徐峥静茹 潘红丽 冯秋红 张利 刘千里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指标,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土壤... 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结构与物种组成、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指标,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生态过程等,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次生林诊断、类型分类与评价方法,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以及森林恢复过程对次生林的影响等,阐明次生林研究中所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并提出了次生林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次生林多目标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和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退化生态系统 林分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态功能 土壤生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森林康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凤平 蒋艳秋 +2 位作者 袁毅 宿文军 林静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135-140,共6页
为研究短期森林康养活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择常年在市区生活的COPD缓解期患者20名,集中在宽坝森林康养中心开展为期5d的森林康养活动,通过对比患者康养活动前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短期森... 为研究短期森林康养活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选择常年在市区生活的COPD缓解期患者20名,集中在宽坝森林康养中心开展为期5d的森林康养活动,通过对比患者康养活动前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探讨短期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恢复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且对女性患者的作用高于男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力呼气的瞬间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提升率与年龄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MVV提升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负相关(P<0.05),一秒率与肺功能受损程度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短期的森林康养对年龄越小和肺功能受损越轻的COPD患者作用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通气功能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岷江冷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潜在分布格局 被引量:12
7
作者 潘少安 李旭华 +2 位作者 冯秋红 刘兴良 孙建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055-4064,共10页
四川省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区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严重影响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作为我国特有种,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基于现有岷江冷杉分布数据、气候、土壤、地形等... 四川省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区域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严重影响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作为我国特有种,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基于现有岷江冷杉分布数据、气候、土壤、地形等环境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当代气候条件下岷江冷杉潜在分布区,并分析未来时期(2050s和2070s)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岷江冷杉潜在适生分布区,筛选影响岷江冷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及阈值,探讨岷江冷杉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当前岷江冷杉的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岷江流域上游地区,在未来两个时期岷江冷杉潜在中、高适生区的面积较当代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且适生区总体向四川南部扩张,北部适宜生境丧失。(2)岷江冷杉潜在中适生区在低排放浓度下(RCP2.6)面积占比最高,而潜在高适生区在高排放浓度下(RCP8.5)的面积占比最高。(3)影响岷江冷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是: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气温年变化幅度、年降水量和海拔(累计贡献>70%)。适宜岷江冷杉潜在分布的环境条件是气温年变化幅度29.3-32.5℃,降水季节性变异系数76.5-85.4,年降水量694.1-791.7 mm,以及海拔2310-3757 m。研究预测了岷江冷杉潜在分布区在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变化格局,能够为岷江冷杉未来的更新与恢复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的迁移与保护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 潜在分布区 最大熵模型 环境因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征干湿季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登峰 魏仕军 +5 位作者 陈静 冯秋红 徐峥静茹 李旭华 刘千里 蔡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381-7389,共9页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重要生态恢复物种,为探讨岷江柏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策略,以生长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生境中的岷江柏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在湿季(7月)和干季(11月)的水分生理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重要生态恢复物种,为探讨岷江柏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策略,以生长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生境中的岷江柏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在湿季(7月)和干季(11月)的水分生理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水分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干季岷江柏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显著增加(P<0.05),比叶重(LMA)、黎明水势(Ψ_(pl))、正午水势(Ψ_(ml))则显著下降(P<0.05);(2)光合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岷江柏在干季的气孔导度(G)、蒸腾速率(T)、饱和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P_(n max))、初始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A_(max))、CO_(2)补偿点(Γ)、光呼吸速率(R_(p))、最大羧化速率(V)、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磷酸丙糖利用率(TPU)、J_(max)/V_(max)、光能捕获效率(F′/F′)、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_(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下降(P<0.05),而暗呼吸速率(R_(p))、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P<0.05)。干季,岷江柏采取增加水分获取能力并降低水分散失的水分利用策略、增加光合产物消耗策略、增加热耗散的光合器官保护策略等,以适应干季干旱、低温等环境胁迫,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柏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 水分生理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承载力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贺丽 黄雪梅 +7 位作者 陈德朝 瞿艳萍 李红霖 吴科君 吴世磊 杨靖宇 鄢武先 邓东周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 为了探究若尔盖草原不同程度沙化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其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SWCCV),选取若尔盖草原极重度沙地、重度沙地、中度沙地和轻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土壤物理性质、持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并确定SWCCV。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极重度沙地土壤容重最大(1.43±0.12 g·cm^(-3)),轻度沙地最小(1.30±0.20 g·cm^(-3)),其中>20~40 cm土层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容重与极重度沙地和重度沙地差异显著(P<0.05)。在>0~20 cm、>20~40 cm、>20~40 cm三个土层内,四种沙化草地土壤剖面团聚体整体表现在>0.25~0.5 mm粒级的百分点占比最高,平均分别达到66.72±15.97%、56.28±14.44%和44.67±12.57%,随深度增加表现为降低的变化趋势。极重度沙地和中度沙地>0~20 cm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4.68%和46.13),而>20~40 cm、>40~60 cm土层,主要表现为轻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最好,而极重度沙地土壤孔隙特性相对较差。(2)轻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6.45%估和17.53%测,中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74%估和15.62%测,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13.14%估和15.56%测,极重度沙地稳定土壤含水量为9.1%估和13.34%测。(3)轻度沙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4 765沙、3 200高、4 507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52%。中度沙地为7 668沙、5 255高、6 873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6%。重度沙地为6 933沙、4 618高、5 980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70%。极重度沙地为5 755沙、3 850高、5 165金株·hm^(-2),植被覆盖度为61%。研究结果为揭示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植被恢复机理和技术参考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化 土壤有效水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若尔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水剂应用的高寒沙地土壤种子库激活效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丽 刘成 +8 位作者 黄雪梅 陈德朝 龚薇 李红霖 王钰阳 吴科君 吴世磊 鄢武先 邓东周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保水剂对黄河上游高寒沙地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以若尔盖天然草地、轻度沙地、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生活型,通过围封(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样地,在样地上施加不同量保水剂,研... 为探究保水剂对黄河上游高寒沙地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以若尔盖天然草地、轻度沙地、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生活型,通过围封(中度沙地、重度沙地、极重度沙地)样地,在样地上施加不同量保水剂,研究不同保水剂用量下萌发物种数、植株数量、植物生物量、群落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四川黄河上游高寒沙地共统计到植物种子26种,均为草本植物,表现出该区域种子的科、属、种较为集中、物种组成类型单一。(2)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中度沙化地生长的草本植物物种数、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施用0.25 kg·m^(-2)保水剂时达到最大萌发数量和最大萌发物种数;重度沙化地、极重度沙化地保水剂处理组植株数量显著高于对照,随着保水剂施用量增加植株数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量为0.25 kg·m^(-2)时幼苗数量达到峰值。(3)就样地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盖度而言,施用保水剂样地植物生物量、群落盖度总体上高于对照,除极重度沙化地外,中度沙地、重度沙地生物量和盖度在施用量0.25 kg·m^(-2)时达到最大,之后生物量、盖度逐渐降低。在高寒沙地土壤种子库激活实验中,保水剂用量为0.25 kg·m^(-2)时能满足植物种子的萌发与生长,进一步提高保水剂的施用量对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无显著影响,反而有降低的可能。根据保水剂处理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物种萌发的情况,结合研究区原生植被情况,四川嵩草、赖草、羊茅、草地早熟禾、线叶嵩草可作为研究区生态恢复的参考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地 保水剂 土壤种子库 激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被物调控对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蕾 刘前程 +2 位作者 冯秋红 刘兴良 徐峥静茹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64-71,共8页
为弄清地被物调控对次生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对阿坝州米亚罗林区3个退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岷江冷杉次生林分别进行了7个地被物调控处理,其中移出3个梯度(10%-C1、30%-C2、50%-C3)、输入3个梯度(10%-R1、30%-R2、50%-R3)、对... 为弄清地被物调控对次生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对阿坝州米亚罗林区3个退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岷江冷杉次生林分别进行了7个地被物调控处理,其中移出3个梯度(10%-C1、30%-C2、50%-C3)、输入3个梯度(10%-R1、30%-R2、50%-R3)、对照-CK,监测其枯落物持水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次生林的枯落物蓄积量受林分密度和林分结构以及分解速率影响,表现为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与蓄积量呈正相关,也表现为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轻度退化,且中度退化次生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比重度退化次生林高出50.45%,比轻度退化次生林高出57.42%。地被物调控后不同次生林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是R2处理(移入30%)最高,其中轻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对照)高出35.48%;中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高出312.24%;重度退化次生林R2的最大持水量比CK高出47.93%。不同次生林最大持水率与最大持水量、蓄积量没有相关性,其中中度退化次生林R3的最大持水率(移入30%)最高,比CK高71.66%。从监测数据来看,R2处理能较快地对提升枯落物持水性能作出响应,且在中度退化次生林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枯落物蓄积量 最大持水量 最大持水率 有效拦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穆秀鑫 孙鸿鸥 +5 位作者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49,共6页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地灾影响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中国次生林的影响:Ⅰ.林木生长、更新与群落结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兴良 李旭华 +9 位作者 刘杉 李伟 蔡蕾 张利 潘红丽 冯秋红 徐峥静茹 李慧超 刘千里 胡宗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天然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物种组成与结构、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人为干扰对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林木生长、更新以及群落结构等的影响,... 天然次生林是天然林采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在林分物种组成与结构、林木生长与生产力、林分环境与生态功能等诸多方面与原始林和人工林有着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人为干扰对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林木生长、更新以及群落结构等的影响,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屏障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次生林研究最新文献基础上,探讨人为干扰对天然次生林群落林木生长、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的影响,阐明人为干扰在改善和提升天然次生林质量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人为干扰对天然次生林演替进程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天然次生林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管理与多目标经营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人为干扰 人工干扰 群落结构 人工促进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栖息地冷杉属植物群落与大熊猫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兴良 杨文静 +12 位作者 刘杉 蔡蕾 冯秋红 李旭华 潘红丽 文智猷 方懿 贾程 杜忠 严刚 刘千里 张利 张志才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20,共20页
冷杉属(Abies)物种组成的森林是我国特有的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分布着以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巴山冷杉(A.f argesii)、岷江冷杉(A.faxoniana)、冷杉(A.fab... 冷杉属(Abies)物种组成的森林是我国特有的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在秦岭山系、岷山山系、邛崃山山系、大相岭山系、小相岭山系和凉山山系分布着以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巴山冷杉(A.f argesii)、岷江冷杉(A.faxoniana)、冷杉(A.fabri)、长苞冷杉(A.georgei)和川滇冷杉(A.forrestii)为主要建群种的原始森林类型,成为大熊猫等野生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本文从植物地理学角度,研究冷杉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冷杉属植物群落与大熊猫分布的联系,阐明了冷杉属建群种群落及其主食竹亚层种类组成特征,以及冷杉属建群种森林类型成为大熊猫重要栖息地环境的内在联系,可以为退化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主食竹基地建设、走廊通道重建以及栖息地环境构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冷杉属 分布格局 食料竹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15
作者 蔡蕾 候笔锋 +4 位作者 冯秋红 刘前程 李旭华 潘红丽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2期1-7,共7页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是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森林类型,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域各...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是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森林类型,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域各演替阶段次生林的土壤团聚性均比较强,大团聚体的含量为冷杉+桦木混交林最高,且大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碳的含量主要是存在于大团聚体中,以>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表现为桦木+冷杉混交林>冷杉原始林>桦木林,且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虽然冷杉原始林大团聚体含量较冷杉+桦木混交林低,但有机碳总含量最高。微团聚体含量随演替阶段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有机碳的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基本呈增加趋势,比较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贡献率发现,虽然<0.25 mm粒径的有机碳含量高但是贡献率低,说明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力更强,且桦木+冷杉混交林>桦木林>冷杉原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演替阶段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川西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冷杉径向生长对升温响应分异的坡向和海拔差异 被引量:5
16
作者 薛盼盼 缪宁 +4 位作者 岳喜明 陶琼 张远东 冯秋红 毛康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77,共13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优势树种岷江冷杉的分异现象与坡向和海拔的空间关联,揭示该地区岷江冷杉发生分异的原因和响应机制。【方法】采用树木年轮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米亚罗林区岷江冷杉4个主要分布坡向(东北、北...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缘典型优势树种岷江冷杉的分异现象与坡向和海拔的空间关联,揭示该地区岷江冷杉发生分异的原因和响应机制。【方法】采用树木年轮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米亚罗林区岷江冷杉4个主要分布坡向(东北、北、西北、西)的3个海拔梯度(3650、3800和3950 m)采集875根岷江冷杉的树芯,去除生长趋势后建立12个基于地形点位的岷江冷杉标准年表。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增温的分异现象,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方法分析1955—2019年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1)4个坡向林线岷江冷杉径向生长均未发生分异,西坡未出现分异,北坡、西北坡中低海拔和东北坡低海拔均与增温趋势表现出分异。2)在5个发生分异的样点中,中低海拔北坡和低海拔西北坡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与生长季(6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中海拔北坡和西北坡分别与前一年9月降水和10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低海拔北坡与4月和9月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3)1955—2019年,中海拔北坡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前一年9月和6月降水的负相关关系趋于显著(P<0.05);低海拔北坡与4月和9月温度的负相关关系趋于显著(P<0.05),与6月降水的负相关关系趋于显著(P<0.05);中海拔西北坡与前一年10月温度保持稳定的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低海拔西北坡与6月降水的负相关关系趋于显著(P<0.05),与6月温度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趋于不相关;低海拔东北坡与前一年9、10和12月,当年1、5和9月温度的负相关关系均趋于显著(P<0.05)。【结论】相比偏阳的东北坡和西坡,岷江冷杉出现分异现象的海拔分别在北坡和西北坡更低。岷江冷杉的分异现象与前一年生长季末和当年非生长季的干旱胁迫密切联系。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低海拔岷江冷杉的生长响应具有不确定性,但林线岷江冷杉的径向生长将受益于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冷杉 气候变化 分异现象 坡向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岷江柏古树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峥静茹 龚良春 +6 位作者 蔡蕾 李登峰 李旭华 刘兴良 蒲旭 李慧超 冯秋红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中国珍稀濒危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川甘特有种。岷江柏古树蕴藏多种基因,是宝贵的遗传种质材料。以阿坝州理县4株岷江柏古树(350—1200年生)种子为试材,以金川岷江柏(20年生)种子为对照,通过研...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中国珍稀濒危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川甘特有种。岷江柏古树蕴藏多种基因,是宝贵的遗传种质材料。以阿坝州理县4株岷江柏古树(350—1200年生)种子为试材,以金川岷江柏(20年生)种子为对照,通过研究岷江柏古树种子形态特征及其萌发特性,揭示其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岷江柏古树平均种子长3.83 mm,宽3.20 mm,厚1.29 mm,单粒球果中平均种子数42.42粒。与对照相比,种子百粒重、生活力、发芽率均显著下降,仅为0.25 g、28.27%、14.59%;始发芽时间、发芽周期(13.75 d、35 d)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功能衰退。1200年生古树始发芽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古树,不同古树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无显著差异。古树种子较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为14.59%、5.42%、0.29,平均始发芽时间13.4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岷江柏 形态特征 种子萌发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