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勿角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及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岚 李谦 +2 位作者 王玉平 冯一帆 和延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第10期58-59,共2页
勿角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其中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类动植物资源的类型,并且对多样性的维持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基于对自然保护区基本信息的分析,探讨了当前其中主要存在的鸟类区系及其多样性,... 勿角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其中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类动植物资源的类型,并且对多样性的维持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基于对自然保护区基本信息的分析,探讨了当前其中主要存在的鸟类区系及其多样性,分析了鸟类的多样性保护方法,从而保证自然保护区获得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勿角自然保护区 鸟类区系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S205线黄土梁隧道工程对“大熊猫勿角廊道”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撼 彭彬 +1 位作者 桂林华 莫劲雁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24-31,共8页
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是岷山山系大熊猫A块栖息地北部东西两个区域的联系纽带,即S205线(九环公路东线)穿越黄土梁所分隔的东西两个区域,涉及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0个,有大熊猫236只。本文针对黄土梁隧道工程对该区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 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是岷山山系大熊猫A块栖息地北部东西两个区域的联系纽带,即S205线(九环公路东线)穿越黄土梁所分隔的东西两个区域,涉及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0个,有大熊猫236只。本文针对黄土梁隧道工程对该区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初步得出结论是:现行的S205线及黄土梁隧道工程在建设期将对黄土梁走廊带带来阻隔效应、造成栖息地的孤岛化以及人为干扰加剧等负面影响。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可使原处于分隔状态的黄土梁段公路两侧的大熊猫栖息地真正连成一片,在黄土梁隧道中轴线地表投射线区域形成一个大熊猫弱度干扰的可通过区,可能从根源上消除目前黄土梁区域影响大熊猫交流与扩散的因素,有利于大熊猫关键廊道功能的发挥,促进大熊猫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梁隧道工程 大熊猫栖息地 大熊猫勿角廊道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吊云杉林分密度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自然更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世杰 彭建 +2 位作者 莫劲雁 李晓清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9-25,共7页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的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记录不同密度林分下自然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较为贫乏,有伴生乔木9种,林下灌木和草本17种。从不同角度分析乔木、灌木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对林分密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从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上看,乔木、灌木和草本对林分密度的变化均较为敏感。林下植被多样性对林分密度持续增大的响应变现为非单一变化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植被多样性指数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呈双峰响应模式。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在400~499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能力较差,仅4个密度林分中发现有自然更新幼苗。因此,在麦吊云杉保育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林分密度以促进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吊云杉 天然林 林分密度 伴生植物 林下植被 自然更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麦吊云杉木材解剖性质与材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建 杨岚 +4 位作者 李艳梅 莫劲雁 程一伦 辜云杰 李晓清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7-12,共6页
以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Franch.)Pritz.var.complanata(Mast.)Cheng ex Rehd.)解析木圆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解剖测定其年轮宽度、管胞长度与宽度、管胞腔径/双壁厚度形态特征和木材含水率、干缩性质与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径向变... 以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Franch.)Pritz.var.complanata(Mast.)Cheng ex Rehd.)解析木圆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解剖测定其年轮宽度、管胞长度与宽度、管胞腔径/双壁厚度形态特征和木材含水率、干缩性质与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油麦吊云杉为较速生树种,平均年轮宽度为5.17 mm,在1~17年间均保持较为旺盛的次生生长。管胞长度、宽度、双壁厚和腔径从髓心向外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1363.98~3498.38 mm、28.41~43.50 mm、4.22~6.55μm和13.74~37.20μm。木材气干含水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生材含水率先缓慢增加,后下降趋于平缓。木材干缩率和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异规律,整体上趋于稳定状态。综合分析,油麦吊云杉较速生,培育人工林可在17~20年间进行采伐,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木材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麦吊云杉 解析木 材性 解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果云杉天然种群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建勋 赵福培 +3 位作者 刘邵谋 辜云杰 孙志鹏 贾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7-84,共8页
【目的】系统揭示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种群种实表型分化程度和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泽库、甘肃天水及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阿坝、红原、壤塘、理县、小金和松潘县境内的10... 【目的】系统揭示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种群种实表型分化程度和地理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存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泽库、甘肃天水及四川省若尔盖、九寨沟、阿坝、红原、壤塘、理县、小金和松潘县境内的10个紫果云杉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每个种群选择30个单株,每个单株采集60枚球果,测定其中30枚球果的球果长、球果宽(中央直径)、种鳞长、种鳞宽、种翅长、种翅宽(最宽端),并计算球果长宽比、种鳞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比较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单株性状值的差异;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和分化系数,分析种实表型性状的离散程度和分化程度;采用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种群种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最后依据平均欧氏距离对10个种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紫果云杉9个种实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0个种群各种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壤塘(29.45%)>阿坝(22.48%)>九寨沟(17.93%)>松潘(17.76%)>红原(17.39%)>小金(17.03%)>泽库(16.48%)>若尔盖(15.66%)>理县(15.10%)>天水(13.95%);紫果云杉球果、种鳞、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46.17%,27.06%和40.42%,变异系数分别为15.11%,19.70%和21.02%,其中以种鳞的变异系数和表型分化系数均相对较小,表明其性状最为稳定;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小于种群内变异(62.12%),为37.88%;除球果宽与种鳞长宽比以及种翅长宽比与球果长宽比、种鳞长、种鳞宽、种鳞长宽比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紫果云杉其余种实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紫果云杉的10个种群大致划分为3组:壤塘、阿坝和小金种群为一组,天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和泽库种群为一组,红原种群单独为一组。【结论】紫果云杉种实表型多样性较高,各个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果云杉 天然群体 种实性状 表型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枝抹芽对红椿幼林生长及干形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远 杨岚 +4 位作者 刘球 肖兴翠 杨勇智 杨滨豪 王树山 《湖南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29-34,共6页
对2年生红椿幼林开展了修枝抹芽试验:第1年修去全部侧枝,第2、3年分别修去树高1/2以下的枝条及霸王枝,修枝后均在树干上的萌芽不超过20 cm前进行抹除。3年修枝抹芽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不修枝,第1年修枝抹芽对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 对2年生红椿幼林开展了修枝抹芽试验:第1年修去全部侧枝,第2、3年分别修去树高1/2以下的枝条及霸王枝,修枝后均在树干上的萌芽不超过20 cm前进行抹除。3年修枝抹芽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不修枝,第1年修枝抹芽对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从第2年开始可促进胸径的生长;修枝抹芽能促进树高、单株材积量和林分蓄积的生长,且促进作用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2年修枝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量分别提高8.1%、5.7%、16.3%。第1-3年修枝抹芽对红椿幼林冠幅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弱作用,冠长和冠长率显著降低,高径比略有增大,干形略为饱满,活枝以下树节的个数减少45.8%。综上所述,适度修枝抹芽能够促进红椿幼林的生长,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干形及无节良材,该研究结果对红椿幼林侧枝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修枝 抹芽 幼林 生长 干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