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探索与实践——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向运佳 李洪浩 +1 位作者 李其勇 杨晓蓉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第9期62-63,68,共3页
科技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技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本文就近年来,植保所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下一步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扶贫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科技扶贫 主要成效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对8种植物顶尖嫩叶的取食偏好性研究
2
作者 刘月悦 雷应华 +5 位作者 陈松 陈庆东 王燕平 易春燕 文刚 刘虹伶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9-63,共5页
采用培养皿将8种植物(玉米、高粱、水稻、黑麦草4种寄主植物,辣椒、红薯、柑橘、豇豆4种非寄主植物)顶尖嫩叶分区,在温度27±1℃、湿度 75%的暗箱内喂养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以铺设滤纸区为对照(CK),于虫卵孵化开始后10 min、20 min... 采用培养皿将8种植物(玉米、高粱、水稻、黑麦草4种寄主植物,辣椒、红薯、柑橘、豇豆4种非寄主植物)顶尖嫩叶分区,在温度27±1℃、湿度 75%的暗箱内喂养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以铺设滤纸区为对照(CK),于虫卵孵化开始后10 min、20 min、3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12h、24h观察记录各植物喂养区及CK区幼虫数量,分析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对参试植物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虫卵孵化开始至10 min(孵化率55%左右)的刚孵化的幼虫具有一定的取食偏好性,最喜欢寄主植物玉米(幼虫分布占比28.69%)、非寄主植物辣椒(26.45%),对寄主植物黑麦、水稻和非寄主植物豇豆、红薯嫩叶取食偏好性一般(7.95%~11.37%),最不喜欢的为寄主植物高粱(0.62%)、非寄主植物柑橘(0.38%);随着虫卵完全孵化(100 min),选食红薯嫩叶的幼虫数不断增加,占比(22.85%)与玉米(21.82%)、辣椒(21.31%)的相当,初孵及开始生长的幼虫,对玉米、红薯、辣椒具有较高的选食偏好性;初孵幼虫随生长时间的延长(100 min~24 h),表现出不同的取食偏好性,24 h取食玉米嫩叶的幼虫占比(28.13%)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取食寄主植物的幼虫占比增加,取食非寄主植物红薯的幼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取食非寄主植物辣椒的幼虫量快速下降至与取食豇豆、柑橘的幼虫量相当的较低水平;供试植物中玉米为初孵幼虫和生长阶段幼虫的首选食物;初孵幼虫与生长阶段的幼虫取食偏好性存在差异,生长初期对非寄主植物红薯表现出较高的偏好性,随着生长时间延长,更偏向于取食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初孵幼虫 取食偏好性 寄主植物 非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辣椒炭疽病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河庆 宋占峰 +4 位作者 韩帅 吴婕 苗明军 席亚东 乔昕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9,共7页
为明确四川辣椒产区辣椒炭疽病致病菌株,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集并分离鉴定了资阳、盐源等7个辣椒产区的辣椒炭疽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离体果实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为明确四川辣椒产区辣椒炭疽病致病菌株,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集并分离鉴定了资阳、盐源等7个辣椒产区的辣椒炭疽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离体果实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个辣椒产区分离到的辣椒炭疽病菌均为Colletotrichum scovillei;C.scovillei菌丝对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氟啶胺、腈菌唑敏感性较高;6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咪鲜胺(95.66%)>戊唑醇(92.43%)>氟环唑(81.00%)>腈菌唑(75.29%)>氟啶胺(72.40%)>苯醚甲环唑(67.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炭疽病 杀菌剂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问题和管理对策
4
作者 唐海涛 张雄 +4 位作者 周小刚 陈德西 陈晓娟 李建伟 潘海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59-63,共5页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有32种,占整个名录的54.24%。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马铃薯晚疫病、美洲斑潜蝇等外来入侵重点防控物种都有发现,对四川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但四川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体系未有效运行等问题。切实加强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预警和监控、完善省级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强化高新技术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公众宣传引导等,是当前应对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安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及薰衣草精油抑菌机制分析
5
作者 伏荣桃 陈诚 +3 位作者 王剑 赵黎宇 陈宇 卢代华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0,共9页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精油对菌丝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进一步分析了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对...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抑菌效果,通过测定精油对菌丝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进一步分析了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薰衣草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效果最佳,其EC_(50)为0.249 mg/mL。薰衣草精油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中Na^(+)K^(+)-ATP酶(Na^(+)K^(+)-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和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ase)的活力;同时,也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在薰衣草精油处理后,稻曲病菌中有20个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同时,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核酸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重要调控基因表达量也发生了改变。结果表明,薰衣草精油可通过降低病原菌能量代谢中酶活力、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以及干扰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薰衣草精油 稻曲病菌 抑菌机制 转录组分析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茎用莴苣(莴笋)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6
作者 韩帅 苗明军 +2 位作者 吴婕 张河庆 席亚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6,共8页
为明确引起四川省理县茎用莴苣(莴笋)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测定。该菌在PDA培养基上呈肉粉色,10~30℃均能生长,于20℃、在V8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且产孢最多,分生孢... 为明确引起四川省理县茎用莴苣(莴笋)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测定。该菌在PDA培养基上呈肉粉色,10~30℃均能生长,于20℃、在V8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且产孢最多,分生孢子无色、表面光滑,呈不对称的钝角三角形或梭形。柯赫氏法则验证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引起叶片穿孔、叶脉及茎秆产生椭圆形褐色凹陷斑,与田间症状相似。结合基于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为Marssonina panattoniana。选择10种商品杀菌剂对茎用莴苣炭疽病开展室内盆栽及田间的防治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嘧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和代森锰锌的盆栽综合防治效果较好,均超过85%;咪鲜胺的田间防效最佳,达到8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用莴苣 炭疽病 Marssonina panattoniana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冬小麦播种前后病虫害防治指南
7
作者 夏先全 肖万婷 +3 位作者 魏会廷 吴晓丽 张伟 叶慧丽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8-81,共4页
围绕四川省冬小麦播种前后的病虫害防治展开,从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精选种子、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土壤消毒、生物防治、合理轮作),到播种时的科学操作(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再到播种后的精细管理(田间监测、化学防治、农业防... 围绕四川省冬小麦播种前后的病虫害防治展开,从播种前的种子处理(精选种子、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土壤消毒、生物防治、合理轮作),到播种时的科学操作(合理密植、适期播种),再到播种后的精细管理(田间监测、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如清除杂草和病株残体、合理施肥、适时浇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强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确保冬小麦丰产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冬小麦 病虫害防治 种子处理 土壤处理 精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份四川小麦种质资源多病害抗性鉴定与分析
8
作者 叶慧丽 夏先全 +5 位作者 项超 肖万婷 魏会廷 敬华英 陶磊 李静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0-83,共4页
为科学准确地掌握小麦地方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进一步发掘四川省小麦地方种质资源特性,2022-2023年,运用人工接种病原菌和感病品种自然诱发相配合的方式,在成都、南充对56份小麦地方种质资源进行了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田间成株期抗病... 为科学准确地掌握小麦地方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进一步发掘四川省小麦地方种质资源特性,2022-2023年,运用人工接种病原菌和感病品种自然诱发相配合的方式,在成都、南充对56份小麦地方种质资源进行了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8份材料抗条锈病,20份材料抗白粉病,19份材料抗赤霉病。11份材料同时抗2种病害,其中1份材料同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6份材料同时抗条锈病和赤霉病,4份材料同时抗白粉病和赤霉病。5份材料同时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抗性 种质资源 条锈病 白粉病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冬小麦播种前后植保技术要点
9
作者 夏先全 敬华英 +2 位作者 李静 陶磊 叶慧丽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5年第3期51-53,61,共4页
四川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冬小麦在其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冬小麦生长周期跨越秋冬春三季,诸多病虫害的防控关键节点集中于播种前的耕整地与种子处理阶段。因此,播种前后的植保技术对保障小麦稳产高产具有决定... 四川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冬小麦在其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冬小麦生长周期跨越秋冬春三季,诸多病虫害的防控关键节点集中于播种前的耕整地与种子处理阶段。因此,播种前后的植保技术对保障小麦稳产高产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系统探讨四川省冬小麦播种前后的植保技术要点,旨在为种植户提供科学指导,助力小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冬小麦 播种时期 植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思翰 刘虹伶 +2 位作者 伍兴隆 肖科军 蒲德强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58-61,共4页
在茶园的主要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化学农药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化学农药不科学施用导致“3R”问题突出,阻碍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茶叶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已成... 在茶园的主要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化学农药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化学农药不科学施用导致“3R”问题突出,阻碍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茶叶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已成为茶园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在茶园害虫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文章概述四川茶园主要害虫为害特点和发生情况,以及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提出四川茶园主要害虫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今后的防治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探索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小绿叶蝉 生物农药 天敌昆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锈病致病机制及抗性策略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志林 席亚东 +4 位作者 项超 刘荣 李祥 宗绪晓 杨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3期137-143,共7页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蚕豆锈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由Uromyces viciae-fabae引起的锈病对豆科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分析了侵染过程、宿主病原互作、传播规律及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并评估了病原... 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蚕豆锈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由Uromyces viciae-fabae引起的锈病对豆科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致病机理、抗病育种及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分析了侵染过程、宿主病原互作、传播规律及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并评估了病原菌分类与抗性位点检测技术,提出改进方向;总结了包括生物防治在内的综合管理措施,以支持蚕豆锈病的理论研究和防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锈病 抗性机制 遗传育种 病害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角蜡蚧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
12
作者 李思翰 伍兴隆 +3 位作者 肖科军 张培旭 刘虹伶 蒲德强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7-90,共4页
角蜡蚧是四川茶园主要害虫之一,发生范围广,部分茶园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进行处理,但是过量或不科学化学药剂应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为了让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茶园生产管理人员、茶农... 角蜡蚧是四川茶园主要害虫之一,发生范围广,部分茶园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进行处理,但是过量或不科学化学药剂应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为了让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茶园生产管理人员、茶农详细了解蚧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便在生产上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笔者总结四川茶园角蜡蚧的发生、危害和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为广大茶叶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角蜡蚧 生物学特性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甘薯小象甲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13
作者 何涛 尹怀中 +3 位作者 冀拯宇 曾铄程 李星月 陈晓娟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80-82,共3页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甘薯小象甲,近年来上升为四川省局部薯区的主要害虫,已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甘薯小象甲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甘薯,以幼虫危害为主。本文介绍了甘薯小象甲的危害、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甘薯小象甲危害轻重与天气、土壤...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甘薯小象甲,近年来上升为四川省局部薯区的主要害虫,已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甘薯小象甲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甘薯,以幼虫危害为主。本文介绍了甘薯小象甲的危害、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甘薯小象甲危害轻重与天气、土壤、甘薯品种的关系,提出了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甘薯小象甲绿色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外来入侵物种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甘薯小象甲发生为害现状及综合防控对策
14
作者 文刚 尹廷柱 +7 位作者 陈庆东 刘虹伶 王毛 李晓丽 杨涛 刘雪梅 周艳 税静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95-97,共3页
四川省是我国甘薯种植大省,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的重要害虫,薯块受害后其品质与产量显著降低,近年来甘薯小象甲在四川南部甘薯种植区严重发生,并呈扩散蔓延趋势,严重危及当地甘薯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初步弄... 四川省是我国甘薯种植大省,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的重要害虫,薯块受害后其品质与产量显著降低,近年来甘薯小象甲在四川南部甘薯种植区严重发生,并呈扩散蔓延趋势,严重危及当地甘薯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初步弄清了甘薯小象甲在省内甘薯种植区的发生为害现状,及其田间发生为害特点与消长规律,提出了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对策,旨在为有效控制甘薯小象甲在四川的扩散蔓延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四川省甘薯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小象甲 危害 发生现状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茶园蜡蚧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建议
15
作者 张海婷 符慧娟 +2 位作者 曾铄程 易军 李星月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四川作为我国茶产业大省,茶叶生产规模、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茶叶生产已经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蜡蚧作为四川省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以刺吸食汁危害茶树叶及枝条,严重影响茶树产... 四川作为我国茶产业大省,茶叶生产规模、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茶叶生产已经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蜡蚧作为四川省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以刺吸食汁危害茶树叶及枝条,严重影响茶树产量、品质以及生长,轻者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针对近期茶园相继发生蜡蚧危害,综合阐述角蜡蚧和日本龟蜡蚧的分布范围及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提出综合防治建议及对策,为茶园蜡蚧类害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角蜡蚧 日本龟蜡蚧 危害特征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元市烟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俞世康 王栋 +6 位作者 陈松 张明磊 肖旭 彭舸 庄智权 任文武 史洪涛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2-86,共5页
近年来,广元市烟区烤烟主要病虫害为害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烟草行业对农药使用加强管控,加大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但是依然存在烟农乱用农药现象,单一绿色防控技术防效不佳,导致烟农因病虫害损失较大,烟叶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烟叶... 近年来,广元市烟区烤烟主要病虫害为害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虽然烟草行业对农药使用加强管控,加大了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但是依然存在烟农乱用农药现象,单一绿色防控技术防效不佳,导致烟农因病虫害损失较大,烟叶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烟叶产品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根据“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要求,按照烟草行业绿色防控重大专项安排部署,结合广元实际,开展以“1清”“2放”“3挂”“4精准”为主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近3年该技术在广元两大烟区大面积应用,达到了广元烟草“绿色、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市 烟草 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植物多样性对比研究——以川中丘陵区为例
17
作者 潘业田 陈玥 +2 位作者 吴茜 刘朔 张翠翠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69-75,共7页
林窗是森林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也是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生态系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研究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砍伐形成50、100、150、200 m24种面积的林窗,并设置CK对... 林窗是森林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也是森林群落演替过程的重要环节,对生态系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为研究柏木低效林林窗自然更新状态与人工更新状态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砍伐形成50、100、150、200 m24种面积的林窗,并设置CK对照组。2021年7月、2022年7月2次采用样方调查法以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大小林窗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分析,在自然更新状态林窗中共记录植物11892株,49种,分属46属27科,在人工更新状态林窗中共记录植物15325株,56种,分属52属31科。分析结果表明,以人工更新状态下和自然更新状态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Simpson优势度为指标进行评价,柏木林窗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在人工更新状态下优于自然更新状态下的林窗。因此,合理地进行间伐、树种引入、上层透光抚育等结构调控改善林分结构,有助于提高林分生物多样性,是柏木低效林经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林窗 柏木低效林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主栽油菜品种根肿病抗性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刘勇 黄小琴 +1 位作者 柯绍英 刘红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3,共4页
在成都根肿病重发病区,对四川主栽的38个油菜品种和8个德国新引进的油菜品种进行了根肿病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6个油菜品种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54.4%的油菜品种为感病品种,四川主栽油菜品种中无抗根肿病品种,德国油菜L isek和Oase... 在成都根肿病重发病区,对四川主栽的38个油菜品种和8个德国新引进的油菜品种进行了根肿病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6个油菜品种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54.4%的油菜品种为感病品种,四川主栽油菜品种中无抗根肿病品种,德国油菜L isek和Oase病情指数均小于30,为高抗品种,可作为育种材料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肿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树病虫种类调查及重大害虫(螨)田间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何忠全 陈德西 +9 位作者 毛建辉 尹勇 罗林明 沈丽 封传红 罗怀海 王红 刘欢 黄腾飞 胡容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46-2551,共6页
2008-2014年,通过对四川主要不同生态区茶树病害、昆虫、螨类、蜘蛛种类和4种重大害虫(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从调查采集的5000余份茶树病害、昆虫、螨类、蜘蛛标本中,鉴定出真菌病害20种,其中... 2008-2014年,通过对四川主要不同生态区茶树病害、昆虫、螨类、蜘蛛种类和4种重大害虫(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从调查采集的5000余份茶树病害、昆虫、螨类、蜘蛛标本中,鉴定出真菌病害20种,其中,叶部病害12种,枝干病害6种,根部病害2种;鉴定出昆虫纲种类9目,39科34种,其中,害虫25科29种,天敌15科7种;鉴定出蛛形纲种类2目,9科10种,其中害螨4科4种,蜘蛛5科6种。2根据病虫害发生范围、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明确了四川茶园主要病害包括:茶饼病、茶网饼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炭疽病、赤星病、白星病8种;主要害虫包括:茶蚜、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跗线螨、茶黄蓟马、茶尺蠖、茶银尺蠖、茶蚧类等11种(类)。3系统观察了茶蚜、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和茶跗线螨4种重大害虫在茶园中种群数量消长动态,明确了在四川生态条件下不同时段发生危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茶园 病虫种类 调查 重大害虫 种群动态 系统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猕猴桃软腐病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胡容平 石军 +3 位作者 林立金 叶慧丽 姚琳 周游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6-370,共5页
本试验以木霉菌(Trichoderma spp.)为生防筛选材料,针对猕猴桃软腐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对峙培养、难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拮抗试验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为猕猴桃软腐病生物、化学防治提供参考的理论依... 本试验以木霉菌(Trichoderma spp.)为生防筛选材料,针对猕猴桃软腐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通过对峙培养、难挥发性代谢产物的拮抗试验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为猕猴桃软腐病生物、化学防治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菌株T156-37对葡萄座腔菌的拮抗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66.11%。木霉菌株T163-8的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制率达到63.26%。25%咪鲜胺在室内生测试验效果显著,其次是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50(μg/m L)分别是0.3825和10.2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软腐病 木霉 生物防治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