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4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平菇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唐廷廷 聂青玉 +1 位作者 陈吉裕 陈明睿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类,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加快推进平菇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科技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针对2010—2022年我国平菇的生产情况、2013—2022年... 平菇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类,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加快推进平菇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科技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针对2010—2022年我国平菇的生产情况、2013—2022年我国平菇价格波动特征情况、栽培品种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产业实际生产现状,把握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厘清品种资源,指出当前我国平菇产业整体面临的问题,从优化平菇产业布局发展西部市场、筑牢优质菌种选育、多环节增值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合理化建议。以期实现平菇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平菇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现代农业 升级转型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麸醋中芽孢杆菌的多样性及产乙偶姻的优良芽孢杆菌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舒浩杰 李慧敏 +7 位作者 何书航 胡倩 李建龙 李琴 胡凯弟 赵宁 刘书亮 刘爱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23-229,共7页
为揭示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多样性并筛选产乙偶姻的优良芽孢杆菌,该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了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组成及演替规律,利用传统培养法分离醋醅中的芽孢杆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产乙偶姻能力... 为揭示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多样性并筛选产乙偶姻的优良芽孢杆菌,该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了发酵过程中芽孢杆菌组成及演替规律,利用传统培养法分离醋醅中的芽孢杆菌,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产乙偶姻能力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凝结芽孢杆菌(Heyndrickxia coagulans)是占主导地位的优势芽孢杆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其相对丰度为13.16%~61.17%。从醋醅样品中分离了42株芽孢杆菌,共有4种9株芽孢杆菌产乙偶姻能力高于1000 mg/L,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S02产乙偶姻能力最强,为(1260.36±74.57)mg/L。结合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和菌株产乙偶姻能力,分析了10株芽孢杆菌在不同温度、乙醇含量、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在pH≤4.0时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50℃下生长较好的为凝结芽孢杆菌YS37,在5%(体积分数)乙醇含量下生长较好的为贝莱斯芽孢杆菌YS15、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YS18和凝结芽孢杆菌YS37。该研究有助于丰富对四川麸醋中芽孢杆菌多样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芽孢杆菌菌种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麸醋 芽孢杆菌 乙偶姻 生长特性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与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德贤 胡孝君 +3 位作者 苟彦君 张小龙 代寻 何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3-350,共8页
胶原蛋白是一种螺旋形纤维状的蛋白质,是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多糖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的糖类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胶原蛋白与多糖两者可通过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胶原蛋白与多糖复合物,从而对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 胶原蛋白是一种螺旋形纤维状的蛋白质,是动物结缔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多糖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的糖类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分布。胶原蛋白与多糖两者可通过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胶原蛋白与多糖复合物,从而对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产生重要影响,并显著影响胶原蛋白在食品工业的应用。该文在介绍胶原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互作机理和互作调控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胶原蛋白-多糖相互作用对胶原蛋白微观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胶原蛋白-多糖复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胶原蛋白-多糖复合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多糖 相互作用 功能特性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和葡萄球菌接种发酵对四川酱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腊梅 郭自宏 +7 位作者 洪祥雨 陈志强 裴慧洁 张月 何维 马怡煊 李金海 杨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该研究将前期从发酵肉制品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R3与腐生葡萄球菌S25以2∶1的比例接种于四川酱肉中,探究接种发酵对四川酱肉的感官品质、微生物、基本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四川酱肉感官评分总分为8... 该研究将前期从发酵肉制品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R3与腐生葡萄球菌S25以2∶1的比例接种于四川酱肉中,探究接种发酵对四川酱肉的感官品质、微生物、基本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四川酱肉感官评分总分为87.6分,显著改善了产品的色泽、质地;微生物结果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实验组霉菌和酵母菌数量仅为对照组的0.4倍;接种发酵能显著降低生物胺(总生物胺、组胺、酪胺)的含量(P<0.05),相较于对照组分别降低79%、47%、80%;挥发性物质共检测到39种,实验组38种,对照组19种,其中实验组醛类和脂类物质含量最多,两者都占总挥发性物质的30.77%。该研究表明,乳酸菌和葡萄球菌接种发酵能提高四川酱肉的食用品质,同时提升四川酱肉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保证其安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酱肉 乳酸菌 葡萄球菌 接种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香酵母强化四川麸醋发酵对风味品质及菌群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袁英豪 雷玉立 +8 位作者 刘宇晨 周力 刘爱平 李建龙 胡凯弟 李琴 赵宁 郭明烨 刘书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185,共9页
该文利用生香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进行麸醋强化发酵,发酵过程中监测醅温、水分、总酸等关键理化因子,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醋醅菌群结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GC-MS法分析麸醋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感官评价,确定强化发... 该文利用生香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进行麸醋强化发酵,发酵过程中监测醅温、水分、总酸等关键理化因子,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醋醅菌群结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GC-MS法分析麸醋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感官评价,确定强化发酵效果。结果表明,以未加生香菌为对照,在发酵过程中对照组与生香菌组关键理化指标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生香菌组醋醅总酸含量提高4.7%,淀粉利用率提高4.80%;生香菌组增香效果明显,醋液中醇类相对含量增加187.34%、挥发性酸类相对含量增加45.75%、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128.99%,特别是苯乙醇、2,3-丁二醇、乙酸、乙酸乙酯、乳酸乙酯等含量显著增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醋杆菌属(Ac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属(Aspergillus)、酵母属(Saccharomyce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威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等是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菌属,相较于对照组,引入生香酵母强化发酵增加了威克汉姆酵母在发酵前、中期相对丰度,同时对醋醅中乳杆菌属、醋杆菌属、毕赤酵母属、酵母菌属、曲霉属产生扰动,菌群结构发生差异性变化。该研究结果说明生香酵母可显著改善麸醋风味品质,为麸醋风味品质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醋 生香酵母 强化发酵 微生物群落 风味品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动物性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污染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冬香 刘书亮 +3 位作者 王印 张晓利 居华 张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51-254,共4页
目的:为分析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SA)的耐药性,收集菌株,同时分析动物性食品中SA的污染情况。方法:本实验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从四川省各地采集猪源、牛源、鸡源动物性食品样品共2560份,利... 目的:为分析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SA)的耐药性,收集菌株,同时分析动物性食品中SA的污染情况。方法:本实验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从四川省各地采集猪源、牛源、鸡源动物性食品样品共2560份,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生化实验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SA。结果:用Baird-Parker平板初步筛出疑似SA118株,结合国标中规定的涂片染色镜检,溶血现象和血浆凝固酶实验结果,判定SA有108株,而科玛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和TH-16S中的双歧索引鉴定结果均判定SA有113株;依据TH-16S中的16项生化实验结果,118株疑似SA仅有64%(76株)的菌株鉴定为SA。依据国标判定结果,2560份样品中SA的分离率为4.21%,其中生牛奶中SA的分离率最高(10.54%),其次是猪肉(7.11%),鲜鸡蛋中SA的分离率为零。结论:四川地区动物性食品源SA的生化表型复杂且存在一定差异,常规的表型分析具有一定缺陷。各个地方各类样品中SA污染情况有一定差异,与其他报道相比,四川省生肉、生奶和鲜蛋中SA的分离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动物性食品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周佳 刘书亮 +1 位作者 侯小刚 居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8-191,共4页
近年食源致病菌耐药性较严重,为了解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耐药情况,本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源自四川省动物性食品的76株沙门氏菌进行了25种抗生素(组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76株沙门氏菌对利福平(96.05%... 近年食源致病菌耐药性较严重,为了解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耐药情况,本试验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源自四川省动物性食品的76株沙门氏菌进行了25种抗生素(组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76株沙门氏菌对利福平(96.05%)、黏菌素(78.95%)、磺胺异噁唑(64.47%)、先锋唑啉(60.53%)、氨苄西林(60.5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6.58%)、甲氧苄啶(53.95%)及强力霉素(52.63%)耐药率较高。76株沙门氏菌对25种抗生素(组合)共产生了66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97.37%(74/76),主要对青霉素类、先锋唑啉、链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及黏菌素表现出多重耐药。结果表明,四川地区食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已较为严重,应加强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耐药性 动物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冬香 刘书亮 +2 位作者 张晓利 夏静华 林居纯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共3页
近年食源致病菌的耐药性引起重视,为了解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耐药情况,本试验采用NCCLS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对源自四川省动物性食品中的113株SA进行了25种抗生素(组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SA对青霉素G(93.81%)、... 近年食源致病菌的耐药性引起重视,为了解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耐药情况,本试验采用NCCLS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对源自四川省动物性食品中的113株SA进行了25种抗生素(组合)的敏感性试验。结果:SA对青霉素G(93.81%)、氨苄西林(92.92%)、甲氧苄啶(92.92%)和磺胺异噁唑(88.5%)的耐药率很高;所有菌株均对苯唑西林,头孢类(先锋唑啉、头孢曲松、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强力霉素,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对其他药物不同程度耐药;113株SA对25种抗生素(组合)共产生了47种耐药谱,主要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表现出多重耐药。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SA耐药情况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不明显,没有检测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动物性食品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爱平 沈黎 +3 位作者 胡欣洁 韩国全 申光辉 刘书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7期248-250,共3页
为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对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设置基础实验技术、应用实验技术和安全实验技术3类实验,采用"固定+机动"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的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对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设置基础实验技术、应用实验技术和安全实验技术3类实验,采用"固定+机动"教学模式,全天开放实验室计划,优化教学团队,引入研究生助理,完善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表明,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技能 科研兴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振兴四川肉食品加工业
10
作者 李诚 《四川畜牧兽医》 2001年第7期12-13,共2页
阐述了四川肉食品加工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着重探讨了四川加快发展肉食品加工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肉食品加工 问题 现状 发展对策 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麸醋生醋后工序和成品醋存放过程中非生物性沉淀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力 李长胜 +8 位作者 董豪 赵明 袁英豪 李建龙 胡凯弟 刘爱平 李琴 赵宁 刘书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48-156,190,共10页
为了了解四川麸醋非生物性沉淀物质的组成以及后工序和存放过程中沉淀物质的含量变化,该文对四川麸醋生醋后工序的醋液和部分工序的醋液沉淀以及成品醋存放过程的醋液及其沉淀进行物质组成成分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麸醋生醋的总酸... 为了了解四川麸醋非生物性沉淀物质的组成以及后工序和存放过程中沉淀物质的含量变化,该文对四川麸醋生醋后工序的醋液和部分工序的醋液沉淀以及成品醋存放过程的醋液及其沉淀进行物质组成成分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麸醋生醋的总酸含量在4.6~4.9 g/100 mL,经过一系列工序处理后的成品醋总酸含量维持在6.0~6.4 g/100 mL;四川麸醋的沉淀组成以蛋白质和淀粉为主,占总沉淀的50%~60%,是组成沉淀的最主要物质;在生醋后工序中,双效降膜和熬制会导致水分挥发约20%左右使醋液浓缩,是醋液中蛋白质、淀粉等物质含量增加的两个重要工序、大罐静置陈酿和膜滤工序可以去除已经形成的沉淀物质,但对于防控后续的再次返浑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在成品醋存放过程中,食醋沉淀量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至0.29%左右,其主要以蛋白质、淀粉、果胶、Fe^(3+)、Ca^(2+)等增加为主。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企业调整食醋后工序和防控成品醋返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麸醋 后工序 存放 沉淀组成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月 裴慧洁 +4 位作者 何维 杨腊梅 马怡煊 李金海 杨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3-271,共9页
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会在含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作用下脱羧产生生物胺,过量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酪胺在发酵食品中含量高、毒性大,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酪胺控制方法对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 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会在含氨基酸脱羧酶的微生物作用下脱羧产生生物胺,过量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酪胺在发酵食品中含量高、毒性大,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酪胺控制方法对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发酵食品中酪胺的生理功能、危害及限量标准,重点介绍了酪胺的形成机制以及控制方法,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发酵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发酵食品 酪胺 形成机制 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羰基化合物及其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危害物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佳灵 惠腾 韩国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97-306,共10页
活性羰基化合物(reactive carbonyl species,RCSs)是一类活泼的醛酮类物质。RCSs在体内通过脂质氧化和糖酵解等反应形成,也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脂质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形成。RCSs在体内通常维持一个低浓度水平,当过量存在时会引起机体... 活性羰基化合物(reactive carbonyl species,RCSs)是一类活泼的醛酮类物质。RCSs在体内通过脂质氧化和糖酵解等反应形成,也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过脂质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形成。RCSs在体内通常维持一个低浓度水平,当过量存在时会引起机体系列病变发生。人体摄入RCSs主要源于加工食品,与此同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RCSs还会诱导其他加工危害物的形成,因此控制食品中RCSs的形成对于营养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对RCSs的形成、生物学活性,及其对食品加工中杂环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丙烯酰胺以及多环芳烃等加工危害物形成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食品加工中RCSs及其相关食品加工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羰基化合物 食品安全 杂环胺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丙烯酰胺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弹性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永连 唐佳灵 +3 位作者 饶钧玥 杨茂杰 曹芸榕 韩国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71-380,共10页
对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如食源性病原体、重金属残留、农药/兽药残留等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检测是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监控点,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检测领域意义重大。近年来,磁弹性生物传感器由于其无毒、低... 对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如食源性病原体、重金属残留、农药/兽药残留等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检测是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监控点,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检测领域意义重大。近年来,磁弹性生物传感器由于其无毒、低成本、便携、高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特异性以及可与无线网络连接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主要介绍磁弹性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食品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食品检测领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病原体 重金属 蛋白质 磁弹性生物传感器 磁致伸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与微生物菌群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静 袁英豪 +7 位作者 付金慧 李晓薇 木克尔·克力木江 刘书亮 胡凯弟 郭明烨 王松 李建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以不同季节保宁醋“中药醋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探究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从属水平上看,保宁醋中药醋曲的优势细菌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火... 以不同季节保宁醋“中药醋曲”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常规理化指标测定,探究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从属水平上看,保宁醋中药醋曲的优势细菌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火山渣芽孢杆菌属(Scopul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优势真菌菌属为曲霉菌属(Aspergill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根毛霉菌属(Rhizomucor)和毕赤酵母属(Hyphopichia)。4个季节成品曲的理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分含量在15%左右,高于行业标准;pH值在7.0左右;淀粉含量约70 g/100 g,其中夏季淀粉含量最高;还原糖含量在春季最高;春季的糖化力水平最高;冬季酯化力和液化力水平最高。微生物菌群中泛菌属、糖多孢菌、克罗彭斯特菌属和根毛霉属与醋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关系密切,而泛菌属、链霉菌属、根毛霉属和毕赤酵母属可增强醋曲的酯化力。根毛霉属和毕赤酵母属强相关。该文揭示了不同季节中药醋曲理化指标和微生物菌群的关联性,为提高中药醋曲的品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宁醋 中药醋曲 微生物菌群 理化性质 不同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椒新品种‘川椒2号’选育与嫁接繁育研究
16
作者 陈善波 王莎 +5 位作者 王丽华 罗德智 金银春 冯世静 刘茂 张志清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选育具有丰产、质优且少刺等特性的藤椒新品种,在对四川乡土藤椒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藤椒新品种选育、容器苗嫁接繁育研究。结果显示:(1)选育的‘川椒2号’平均果穗长12.88 cm,果穗宽7.92 cm,穗粒数101.20个,盛果期树冠投影... 为选育具有丰产、质优且少刺等特性的藤椒新品种,在对四川乡土藤椒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藤椒新品种选育、容器苗嫁接繁育研究。结果显示:(1)选育的‘川椒2号’平均果穗长12.88 cm,果穗宽7.92 cm,穗粒数101.20个,盛果期树冠投影面积鲜椒产量达1.415 kg·m^(-2),丰产性强且少刺。(2)鲜椒(含种子)挥发油含量4.00 mL·100 g^(-1),酰胺类物质含量5.19 mg·g^(-1),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含量3.61%,分别高于对照(CK)8.50%、3.27%和5.82%,且桉油精含量为17.88%。(3)采用枝接方法,‘川椒2号’的平均成活率为91.95%,12月中旬嫁接的成活率高于11月中旬;以藤椒做砧木,‘川椒2号’平均成活率、平均新梢生长量分别高于‘九叶青花椒’2.98%、1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椒 新品种 川椒2号 选育 嫁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取方法对慈姑淀粉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戢得蓉 周婷婷 +3 位作者 吴珊 段丽丽 王茹煜 乔明锋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6,共8页
[目的]对比古法、湿法、纤维素酶法、碱法4种提取方法对慈姑淀粉得率和理化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鲜慈姑为原料,用古法、湿法、碱法与纤维素酶法4种方法对慈姑淀粉进行提取,并分析比较慈姑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湿法提取的淀粉得率最高(... [目的]对比古法、湿法、纤维素酶法、碱法4种提取方法对慈姑淀粉得率和理化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鲜慈姑为原料,用古法、湿法、碱法与纤维素酶法4种方法对慈姑淀粉进行提取,并分析比较慈姑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湿法提取的淀粉得率最高(9.17%),且冻融稳定性最好;酶法提取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最高(70.13%),但颗粒度较大且表面不够光滑;碱法的淀粉透明度(10.85%)和颗粒完整度最好,但得率略低于湿法。红外结果显示,4种方法制备的慈姑淀粉官能团无显著差异,与古法提取相比,湿法提取的淀粉在1047 cm^(-1)/1022 cm^(-1)处的峰强度比值升高,有序度提高,碱法与酶法提取的淀粉在1047 cm^(-1)/1022 cm^(-1)处的峰强度比值降低,有序度下降。XRD表征结果显示,不同方法所制备的慈姑淀粉在15.08°,17.11°,17.90°,23.14°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属于典型的A型结构,说明慈姑淀粉晶型不会随制备方法不同而发生变化。[结论]湿法提取适合需要高得率和良好冻融稳定性的慈姑产品,而碱法提取适合透明度要求较高的慈姑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姑 淀粉 提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菜中亚硝酸盐生物减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婧 张敏 +8 位作者 胡凯弟 杨金美 万芸孝 李建龙 李琴 赵宁 敖晓琳 刘爱平 刘书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9-376,共8页
泡菜是以多种新鲜蔬菜为原料,将其浸入质量分数为4%~10%的食盐水中,利用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类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在泡制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通过杂菌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泡菜中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泡菜是以多种新鲜蔬菜为原料,将其浸入质量分数为4%~10%的食盐水中,利用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类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在泡制过程中,蔬菜中的硝酸盐通过杂菌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泡菜中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系统地了解泡菜中亚硝酸盐降解机制,尤其是微生物对亚硝酸盐的减除,对于泡菜产品安全性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泡菜中亚硝酸盐形成、转化机理,该文系统介绍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消长规律、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进一步介绍了泡菜中亚硝酸盐减除方法,重点论述了生物降解方法,总结了乳酸菌通过酶、酸促进亚硝酸盐降解的途径及机制,汇总了酶降解中的参与酶及其编码基因、泡菜中亚硝酸盐降解菌及其降解效果,为低或无亚硝酸盐含量泡菜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亚硝酸盐 影响因素 机理 生物减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调味品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及生物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李惠 付金慧 +10 位作者 李超伟 张莉 夏小龙 李丝桐 张梦梅 陈阴竹 刘书亮 胡凯弟 赵宁 李琴 李建龙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14,共11页
国内外不同发酵调味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各不相同,这可能与产品原料、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差异有关。微生物能够通过细胞壁的吸附作用或酶催化作用将真菌毒素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以保证发酵调味品的食用安全。随着生物脱毒研究的深... 国内外不同发酵调味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各不相同,这可能与产品原料、地理位置、季节等因素差异有关。微生物能够通过细胞壁的吸附作用或酶催化作用将真菌毒素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质,以保证发酵调味品的食用安全。随着生物脱毒研究的深入,许多能够高效降解真菌毒素的菌株被筛选出来,而食源及可应用于食品的对真菌毒素有降解能力的安全菌株研究依然较少。基于此,本文总结发酵调味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现状,重点综述不同来源的可降解真菌毒素的菌株及菌株细胞中的降解酶,旨在为减少发酵调味品中有害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调味品 真菌毒素 生物脱毒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复配发酵对川味香肠品质及酪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月 杨新玥 +6 位作者 黄莉 马帅宇 胥畅 杨腊梅 裴慧洁 何维 杨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0,共8页
为探究乳酸菌复配发酵对川味香肠加工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将前期从川味香肠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L57和戊糖片球菌P25以单一和复配(L57∶P25=1∶2,活菌比)方式发酵生产川味香肠,以未接种乳酸菌作对照组,分析了香肠的感官品质... 为探究乳酸菌复配发酵对川味香肠加工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将前期从川味香肠中筛选得到的植物乳杆菌L57和戊糖片球菌P25以单一和复配(L57∶P25=1∶2,活菌比)方式发酵生产川味香肠,以未接种乳酸菌作对照组,分析了香肠的感官品质、微生物数量、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接种L57+P25后提高了川味香肠的感官评分,改善了香肠的色泽和质构特性,快速降低了香肠的pH值和水分活度,同时抑制挥发性含氮化合物的生成,延缓蛋白质的降解;接种L57+P25的香肠与CK组相比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到26种,酯类物质占比30.77%,加工14 d时酪胺含量相比其他3组最低,到第30天时酪胺含量为30.06 mg/kg,显著低于P25、CK组(P<0.05),降低了46.86%的酪胺含量。该研究表明,乳酸菌复配发酵能够提高川味香肠的食用品质,抑制川味香肠中酪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戊糖片球菌 川味香肠 酪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