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程建国 纪昌海 +1 位作者 罗燕 周鑫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栖息地各植被类型下共由11种细菌菌属组成;以芽孢菌占主要部分,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优势菌群。各植被类型土壤均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各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微生物的分布趋势是0~20cm>20~40cm>40~60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0.676,P<0.05),总微生物与细菌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1,P<0.01),总微生物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林麝栖息地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分离、鉴定及细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蓓 郭莉娟 +4 位作者 龙梅 汤纯香 周晓平 罗燕 邹立扣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对中国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64只大熊猫分别采取粪样,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用PDA培养基分离真菌,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扩增鉴定。采用K-B法(... 对中国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64只大熊猫分别采取粪样,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用PDA培养基分离真菌,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扩增鉴定。采用K-B法(CLSI)药敏试验测试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18种药敏纸片的耐药性。形态学与rDNA-ITS序列鉴定表明,共分离到真菌19株,鉴定为8个属。分离出大肠杆菌88株,沙门氏菌47株;大肠杆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35.22%,耐药率为TET(35.22%)、AML(12.50%)、S3(12.50%),共产生17种耐药谱,其中TET、AML-TET谱型占优势;沙门氏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42.55%,耐药率为TET(42.55%)、AML(40.43%)、S3(38.30%),也产生了17种耐药谱,AML和AML-TET谱型占优势。通过对细菌和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细菌的耐药性试验,了解大熊猫肠道微生物与不同个体的关系,为研究大熊猫的营养及消化等奠定基础,对预防和诊断大熊猫肠道疾病,提高大熊猫的存活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真菌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结合乳酸喷淋处理对屠宰生产链中肉鸡胴体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夏小龙 彭珍 +3 位作者 刘书亮 邹立扣 韩新锋 周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37-142,共6页
以某肉鸡加工厂屠宰生产链的肉鸡胴体作为试材,采用热水(50℃)结合乳酸(1.5%)喷淋(15s)的减菌方法对其进行喷淋处理,采集处理前后的肉鸡胴体表面样品或产品进行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的测定。减菌处理后肉鸡胴体表面菌落总数、大肠菌... 以某肉鸡加工厂屠宰生产链的肉鸡胴体作为试材,采用热水(50℃)结合乳酸(1.5%)喷淋(15s)的减菌方法对其进行喷淋处理,采集处理前后的肉鸡胴体表面样品或产品进行微生物、理化及感官指标的测定。减菌处理后肉鸡胴体表面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肠球菌的数量在不同的加工环节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鸡肉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从37.5%降至9.76%)和沙门氏菌(从12.75%降至1.22%)检出率明显降低;在两个月贮藏期内,处理前后鸡肉的p H、挥发性盐基氮及解冻后失水率无明显变化;处理前后鸡肉产品的组织状态、色泽无明显差异,且处理组鲜味更浓,加热煮沸后肉汤较对照组澄清。采用热水(50℃)结合乳酸(1.5%)喷淋(15s)的减菌方法处理肉鸡胴体能有效降低微生物污染数量,且处理前后胴体分割后速冻产品的部分理化指标、感官指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减菌技术 肉鸡胴体 微生物 感官 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复合微生物制剂的研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罗茜 罗燕 +2 位作者 程建国 付文龙 周鑫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46-850,共5页
本研究采用林麝肠道分离的3株乳酸菌研制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了不同配比的选择、昆明小鼠安全性试验、活菌数的监测和林麝的应用。结果显示:作为最优配比的复合微生态制剂C(S2∶S3∶MRS2-2=1∶1∶2),安全性试验结... 本研究采用林麝肠道分离的3株乳酸菌研制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复合微生态制剂进行了不同配比的选择、昆明小鼠安全性试验、活菌数的监测和林麝的应用。结果显示:作为最优配比的复合微生态制剂C(S2∶S3∶MRS2-2=1∶1∶2),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其未引起小白鼠机体的不良反应;在14 d时,储存温度为-20℃下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数降至1.43E+08 CFU/m L;用复合微生态制剂C治疗林麝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昆明小鼠,结果显示微生态制剂组肠道乳酸菌显著大于空白组和感染组(P<0.05),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腹泻林麝,治愈率为50%。本试验首次研制了一种林麝复合微生态制剂,对于提高林麝人工养殖的存活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乳酸菌 复合微生态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猪肉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7
5
作者 邹立扣 蒲妍君 +4 位作者 杨莉 刘春华 肖平 罗燕 李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02-206,共5页
采集四川省鲜猪肉126份,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划线纯化后,通过形态特性及16S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K-B法(CLSI)药敏试验检测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共获得大肠杆菌105株,沙门氏菌18株... 采集四川省鲜猪肉126份,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划线纯化后,通过形态特性及16S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K-B法(CLSI)药敏试验检测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共获得大肠杆菌105株,沙门氏菌18株,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14.28%。大肠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0%~55.3%,对四环素、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5.3%、52.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卡那霉素(26.7%)>链霉素(19.1%)>环丙沙星(17.1%)>诺氟沙星(14.3%)>头孢噻吩(11.5%)>氨苄西林/舒巴坦(4.8%)>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2.9%)>头孢他啶(1.9%)>阿莫西林/克拉维酸(0.8%)>丁胺卡那霉素(0.1%)>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共产生28种耐药谱,氨苄西林、四环素及氨苄西林/四环素谱型占优势。沙门氏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0%~55.5%,其中对四环素、氨苄西林、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依次是55.5%、38.9%、27.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是: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1.1%)>头孢噻肟、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5.6%)>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0%),共产生13种耐药谱。四川省肉源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对各类抗生素已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虽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多重耐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加强对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猪肉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鸡枞菌氨基酸组成及硒元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邹立扣 潘欣 +6 位作者 岳爱玲 罗燕 李蓓 张悦 姚琼 吴琦 郑林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245-248,共4页
采集获得四川省内10种鸡枞菌,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度仪分析其硒元素含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枞菌子实体氨基酸含量高,总氨基酸为15.92%~28.86%,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08%... 采集获得四川省内10种鸡枞菌,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度仪分析其硒元素含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枞菌子实体氨基酸含量高,总氨基酸为15.92%~28.86%,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7.08%~10.20%,普通鸡枞、裂纹鸡枞、乌黑鸡枞、谷堆鸡枞、粗柄鸡枞及小鸡枞的氨基酸含量均超过20%,其中谷堆鸡枞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分别达到28.86%、10.20%。鸡枞菌中硒含量亦较高,为长根菇的3~18倍,其中乌黑鸡枞含量达到(1.2286±0.0340)μg/g。可见四川省鸡枞菌氨基酸种类、硒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枞菌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猪源沙门氏菌及耐药性变迁调查 被引量:18
7
作者 岳秀英 葛荣 +6 位作者 汪开毓 吴晓岚 陆强 孙吉 宁宜宝 邹立扣 谢玉英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7-713,共7页
为了解四川地区近几年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本研究于2009—2014年间采集了四川省主要猪养殖场的肛拭子样本2660份,分离鉴定获得沙门氏菌151株,总分离率为5.68%,占主导的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60.26%)。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 为了解四川地区近几年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变迁情况,本研究于2009—2014年间采集了四川省主要猪养殖场的肛拭子样本2660份,分离鉴定获得沙门氏菌151株,总分离率为5.68%,占主导的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60.26%)。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敏结果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观霉素、四环素、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和恩诺沙星7种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94.7%、92.7%、93.4%、95.4%、91.4%、90.1%和86.8%,对头孢噻呋和多粘菌素E相对敏感。分析猪源沙门氏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年份的变迁情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猪源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观霉素、四环素、磺胺异噁唑和复方新诺明6种药物的耐药率维持较高的平稳动态趋势,对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多粘菌素E这7种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对头孢噻呋、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显著。6年间多重耐药菌株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60%)。研究表明,四川地区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十分严重,亟需加强养殖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控制耐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 沙门氏菌 耐药性变迁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枞菌ITS区克隆、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龙梅 郭放 +5 位作者 郭莉娟 何雪梅 刘小艳 李蓓 罗燕 邹立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6-191,共6页
采集鸡枞菌(Termitomyces)子实体,对其进行rDNA-ITS区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利用MEGA5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并构建鸡枞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10种鸡枞菌中,测序结果表... 采集鸡枞菌(Termitomyces)子实体,对其进行rDNA-ITS区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测序,利用MEGA5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并构建鸡枞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10种鸡枞菌中,测序结果表明鸡枞菌rDNA-ITS区长度在527~661bp。系统发育树表明,10种鸡枞菌中,有8种鸡枞菌各为一支,尖盾鸡枞菌与球盖白蚁伞聚为一支;待定种A1、E1、H1独为一支,可能为新种;B1、G1、D1可能为谷堆鸡枞菌;I1可能为根白蚁伞;ZZ1可能为粗柄鸡枞菌;待定种C1不能明确。结果证明,ITS1及ITS1-5.8S rDNA-ITS2可用于鸡枞菌进行种间系统发育树的建立,但ITS1区构建的鸡枞菌种间系统发育树支持率最高,ITS2区可辅助进行某些待定种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枞菌 系统发育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鸡源多重耐药空肠、结肠弯曲菌的耐药分子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胡欣洁 韩新锋 +6 位作者 朱冬梅 赖海梅 罗佩文 曾杭 周康 邹立扣 刘书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4-699,共6页
目的了解肉鸡源空肠和结肠弯曲菌的耐药谱特征,检测多重耐药菌株Ⅰ类整合子/基因盒、gyrA基因突变位点、tetO基因、23SrRNA突变位点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PCR检测弯曲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存在情况;利用MAMA PCR技术检测弯曲菌gyrA基因... 目的了解肉鸡源空肠和结肠弯曲菌的耐药谱特征,检测多重耐药菌株Ⅰ类整合子/基因盒、gyrA基因突变位点、tetO基因、23SrRNA突变位点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PCR检测弯曲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的存在情况;利用MAMA PCR技术检测弯曲菌gyrA基因第257位碱基的突变情况;针对弯曲菌23SrRNA的V区2075突变位点检测突变菌株。结果多重耐药菌株占分离株的94.5%。146株多重耐药空肠和结肠弯曲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98.6%,有78株菌株检出3种基因盒,1 000bp+750bp+500bp+250bp为主要谱型,所占比例为92.3%;有131株在gyrA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发生突变,突变率为92.9%。127株四环素耐药弯曲菌tetO基因的检出率为95.3%。81株红霉素耐药菌株中,23SrRNA的V区2075处突变发生率为96.3%。结论空肠和结肠弯曲菌分离株携带aadA2耐药基因盒,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相关;gyrA基因突变、tetO基因的携带以及23SrRNA突变,与弯曲菌对喹诺酮、四环素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空肠弯曲菌 结肠弯曲菌 耐药基因 整合子 基因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朱冬梅 彭珍 +3 位作者 刘书亮 赖海梅 韩新锋 邹立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14-219,共6页
目的:了解四川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和耐药谱,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筛选疑似沙... 目的:了解四川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和耐药谱,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筛选疑似沙门氏菌,并针对沙门氏菌invA和hut基因的二重PCR方法对疑似沙门氏菌鉴定,再用纸片扩散法对其分离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组合)的药敏实验,参考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2010)判定药敏结果。结果:从1 350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56株沙门氏菌;肉鸡屠宰前沙门氏菌的污染率为13.53%;烫毛脱毛、开肛、净膛、冲淋4个环节鸡胴体和分割鸡肉、冷冻鸡肉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分别为0、7.23%、9.80%、11.54%、14.50%、9.33%。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酸(100.00%)和氨苄西林(85.90%)的耐药率最高,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4.23%)、庆大霉素(39.10%)、四环素(35.26%)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敏感,多重耐药率为53.85%,共有39种耐药谱,从肉鸡屠宰前到分割鸡肉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谱型先下降再上升。结论:四川某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及其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可能存在从上游向下游生产链传播的情况,需要加强卫生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肉鸡屠宰环节 污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类消毒剂及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邹立扣 吴国艳 +3 位作者 程琳 何雪梅 郭丽娟 龙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38-345,共8页
研究表明,食源性细菌消毒剂耐药严重,大肠杆菌是食品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监测的指示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表现出比革兰氏阳性菌更强的抗性,且大肠杆菌对消毒剂与抗生素耐药性可共传播。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季铵盐类消毒剂的结构与种类、作用... 研究表明,食源性细菌消毒剂耐药严重,大肠杆菌是食品污染状况及耐药性监测的指示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表现出比革兰氏阳性菌更强的抗性,且大肠杆菌对消毒剂与抗生素耐药性可共传播。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季铵盐类消毒剂的结构与种类、作用机制、大肠杆菌消毒剂耐药产生、耐药基因、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及与抗生素耐药共传播机制等的研究进展。食源性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抗性的耐药机制研究很少,研究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耐药性,可为消毒剂的规范使用以及食源性大肠杆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季铵盐类 消毒剂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肉源大肠杆菌对抗生素及消毒剂的耐药性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何雪梅 郭莉娟 +5 位作者 吴国艳 程琳 李蓓 罗燕 邹立扣 卿玲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2-137,共6页
从四川省各市县收集猪肉样品130份,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后VITEK进行鉴定,采用K-B法药敏实验测试大肠杆菌对10种药敏纸片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对3种季铵盐消毒剂的MIC值,PCR扩增10种季铵盐类消毒剂耐药基因.结果表明:13... 从四川省各市县收集猪肉样品130份,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后VITEK进行鉴定,采用K-B法药敏实验测试大肠杆菌对10种药敏纸片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大肠杆菌对3种季铵盐消毒剂的MIC值,PCR扩增10种季铵盐类消毒剂耐药基因.结果表明:130份猪肉样品中分离大肠杆菌96株,分离率为73.85%,其中73株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TET (64.58%)、AMP (37.50%)、S(32.29%)、K(21.88%)、KF (20.83%)、CIP (18.75%)、CN (9.38%)、SAM (6.25%)、CAZ (2.08%)、CRO (2.08%),共产生了28种耐药谱,TET是最主要的谱型;96株大肠杆菌对季铵盐消毒剂BC、DDAC、CTAB的MIC分别为:16~64 μg/mL、8~32 μg/mL、64~256 μg/mL; QACs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ydgE/F (81.25%)、mdfA (50%)、sugE (c) (45.83%)、emrE (36.46%)、qacE△1 (19.79%)、qacF (17.71%)、qacE (14.58%)、sugE(p)(3.13%),qacG-未检出.共检出42种消毒剂耐药基因组合(1.04%~12.50%).sugE (c)、qacF基因与氨基糖苷类及AMP耐药相关,qacE△1基因与AMP耐药相关.四川省肉源大肠杆菌污染情况较严重,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相对较低,对季铵盐类消毒剂MIC较高,消毒剂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大肠杆菌 耐药 抗生素 消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根菇菌丝培养、鉴定及氨基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邹立扣 潘欣 +5 位作者 岳爱玲 罗燕 李蓓 张悦 姚琼 吴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4-147,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选择不同培养条件(温度、pH值),获得长根菇的纯培养物。扫描电镜观测其菌丝体特征,结合ITS区序列鉴定菌丝体,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长根菇子实体、菌丝体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长根菇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6℃,最... 采用组织分离法,选择不同培养条件(温度、pH值),获得长根菇的纯培养物。扫描电镜观测其菌丝体特征,结合ITS区序列鉴定菌丝体,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长根菇子实体、菌丝体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长根菇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6℃,最佳生长pH值为5.0;菌丝体ITS区序列与子实体完全一致(850bp),ITS区基因片段的分子鉴定简便、准确,可以作为长根菇菌丝体鉴定的有效手段。长根菇菌丝体、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8.25%、13.98%,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97%、5.28%,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1.28%、8.70%,可见长根菇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价值高,长根菇菌丝体可开发成为功能性运动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根菇 培养 菌丝 鉴定 ITS区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PCR检测 被引量:13
14
作者 罗燕 王朋 +7 位作者 赵洪明 冯亚文 武革利 程建国 邹立扣 康纪平 马炳存 李蓓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15-618,共4页
为鉴定引起林麝肺炎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94份患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小白鼠感染试验表明,30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E.coli,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100%。通过PCR方法检... 为鉴定引起林麝肺炎的病原,本研究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16S rRNA PCR方法从94份患肺炎的林麝肺组织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E.coli)分离株。小白鼠感染试验表明,30个分离株均为致病性E.coli,对小白鼠的致死率为100%。通过PCR方法检测这30株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的10种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其中omp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0%,显著高于其sat(36.67%)、vat(26.67%)和iucDa(23.33%);而neuC、sitD ep.a、sfa/focCD、afa/draB、iha和sitD chr.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结合常规鉴定方法,16SrRNA PCR可作为临床快速检测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有效方法。对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的检测及鉴定,为进一步研究林麝肺源致病性E.coli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防治林麝E.coli性肺炎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肺部致病性大肠杆菌 16S RRNA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源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曾杭 彭峻烽 +7 位作者 黄静 严唯玮 陈朋 周康 邹立扣 黄勇 韩新锋 刘书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了解鸭肉生产链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根据GB 4789.9-2014,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弯曲菌,采用三重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分离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目的了解鸭肉生产链中弯曲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根据GB 4789.9-2014,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弯曲菌,采用三重PCR方法,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弯曲菌分离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NARMS标准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利用PCR检测与弯曲菌致病相关的4个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形态特征、生化指标及PCR鉴定结果,从489份样品中,鉴定出空肠弯曲菌100株、结肠弯曲菌79株,其他弯曲菌8株,弯曲菌的总体分离率为38.24%,肉鸭屠宰前、脱毛环节、掏膛环节、屠宰后样品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76.33%、5.62%、24.0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弯曲菌对TET(95.72%)、CLI(90.91%)的耐药率较高,对AZI(63.64%)耐药率居中,对CIP(31.02%)、GEN(34.76%)、NAL(37.43%)、ERY(41.18%)、CHL(41.18%)的耐药率相对较低,所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现象较为普遍,多重耐药率达72.19%。弯曲菌分离株对黏附相关基因cadF、鞭毛基因flaA、侵袭蛋白基因iamA、毒素调节基因cdtB的携带率分别为100%、80.75%、71.12%、94.65%。结论肉鸭屠宰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菌污染,且其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毒力相关基因广泛存在于弯曲菌中,应该加强卫生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屠宰链 空肠弯曲菌 结肠弯曲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鸡屠宰加工中减菌处理前后细菌菌相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夏小龙 彭珍 +4 位作者 刘书亮 韩新锋 周康 邹立扣 赖海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9-194,共6页
基于16S r DNA V6~V8可变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减菌处理前后胴体或产品细菌多样性。在预冷环节前采用50℃、1... 基于16S r DNA V6~V8可变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分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减菌处理前后胴体或产品细菌多样性。在预冷环节前采用50℃、1.5%乳酸溶液对肉鸡胴体冲淋15 s进行减菌处理,采集屠宰加工环节中减菌处理前后的胴体或分割产品表面样品,提取样品中的细菌总DNA,通过16S r DNA V6~V8可变区的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对PCR扩增片段割胶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减菌前后细菌菌相变化。结果表明,减菌前,胴体清洗环节DGGE条带的数量最多、亮度最强,细菌污染最严重,其次是分割环节,而预冷环节细菌种类及数量最少,污染程度最低;减菌后,各屠宰加工环节细菌种类与数量较减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胴体清洗环节与分割环节细菌的种类与数量减少量最多,预冷环节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最少,不同屠宰加工环节细菌种类并不完全一致;乳杆菌属细菌在整个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均有出现,与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细菌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肉鸡 屠宰 减菌 细菌菌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莉娟 何雪梅 +6 位作者 邓雯文 吴国艳 龙梅 李蓓 张安云 王红宁 邹立扣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1-807,共7页
本实验对大熊猫肠道分离的88株大肠杆菌、3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BC、CTPC、CTAB及DDA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并扩增了消毒剂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MIC值为:BC的MIC值介于8~128 mg/L;C... 本实验对大熊猫肠道分离的88株大肠杆菌、3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BC、CTPC、CTAB及DDA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并扩增了消毒剂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MIC值为:BC的MIC值介于8~128 mg/L;CTPC的MIC值在32~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为64~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128 mg/L。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耐药情况为:BC的MIC值介于16~512 mg/L;CTPC的MIC值在64~256 mg/L之间;CTAB的MIC值介于128~512 mg/L;DDAC的MIC值介于8~64 mg/L。可见,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要大于大肠杆菌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的MIC值。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季铵盐类消毒剂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扩增率为68.18%~98.86%,最高为sug E(98.86%),emr E最低(68.18%),没有检测出qac E、qac F、qac G,检出率最高的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为qac EΔ1(19.31%)。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染色体型耐药基因检出率为13.64%~28.41%,ydg E最高(28.14%),emr E检出率最低(13.64%),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耐药基因sug E(p)检出率最高(6.82%),qac EΔ1、qac F、qac G基因未检出。测定大熊猫源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对圈养大熊猫消毒剂的规范使用,防控大熊猫细菌性疾病以及细菌对消毒剂耐药性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消毒剂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肠道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蓓 李旭林 +5 位作者 郭丽娟 龙梅 郭放 何雪梅 罗燕 邹立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9-1113,共5页
本实验分离大熊猫粪便样品中大肠杆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从抗生素大类来比较,耐药率依次为:四环素类(55.6%)>青霉素类(26.7%)>磺胺类(... 本实验分离大熊猫粪便样品中大肠杆菌,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从抗生素大类来比较,耐药率依次为:四环素类(55.6%)>青霉素类(26.7%)>磺胺类(18.9%)>喹诺酮类(10%)>头孢类(7.8%)>氨基糖苷类(1.1%)>单环内酰胺类(0)、碳青霉烯类(0)。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达到55.6%;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配能及美罗配能等敏感,耐药率为0。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依次是:阿莫西林(26.7%)>磺胺复合物(18.9%)>氨苄西林/舒巴坦(17.8%)>复方新诺明(11.1%)>萘啶酸(10%)>头孢噻吩(7.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3.3%)>庆大霉素(2.2%),共产生了33种耐药谱,大部分菌株至少耐1种药物,TET为优势耐药谱(18/90),其次为TET、AML(10/90),多重耐药较普遍(40/90),个别菌株耐药谱达到6种,此研究为大熊猫肠道疾病的合理、科学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大肠杆菌 分离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府河水体细菌动态变化及耐药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丽雯 邹立扣 +2 位作者 周杨 胡苏 庞玉娟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6-103,共8页
将府河从都江堰宝瓶口段至望江公园段分设9个监测点,在秋冬、春夏两季分别取水,首次建立由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及粪大肠菌群数三个微生物学指标组成的体系,对府河两季水质进行对比监测分析,以综合评价水质、分析季节影响因素并反映... 将府河从都江堰宝瓶口段至望江公园段分设9个监测点,在秋冬、春夏两季分别取水,首次建立由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及粪大肠菌群数三个微生物学指标组成的体系,对府河两季水质进行对比监测分析,以综合评价水质、分析季节影响因素并反映出污染物来源.以都江堰宝瓶口大肠杆菌耐药率作为背景值,对整个河段的9个采样点分离纯化鉴定得到102株大肠杆菌,用K-B法进行对比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府河从都江堰段起,穿过成都市区后,至望江公园段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及粪大肠菌群数虽有波动,但细菌总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春夏季府河营养富集,水质有所降低.府河中大肠杆菌耐药性较小,β-内酰胺类耐药率在0.96%~33.33%之间,氨基糖苷类1.39%~7.84%,氟喹诺酮类11.43%~11.76%,磺胺类复方新诺明为52.78%,其中β-内酰胺类耐药性、氟喹诺酮类耐药性与源头水质有关,其余与医疗机构排放的废水及生活污水有关,此研究为控制成都府河水体中的污染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河 细菌动态 水质评价 耐药性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因子血清型鉴定及部分耐药基因的PCR检测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鑫 罗燕 +3 位作者 程建国 罗茜 喻东 杨正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5-720,共6页
为调查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因子血清型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本试验采用玻板凝集反应法进行O因子血清型鉴定;同时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显示:O血清型定型的有16株菌,分别属于9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78为优势血清型,占定... 为调查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因子血清型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本试验采用玻板凝集反应法进行O因子血清型鉴定;同时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显示:O血清型定型的有16株菌,分别属于9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78为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的43.75%(7/16)。同时,29株菌皆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其中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qnrB,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Ia、ant(3″)-Ia和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B)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0%、96.55%、96.55%、100%、86.21%、100%、65.52%、100%、96.55%和58.62%。本试验结果对林麝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 O因子血清型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