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农业用水紧缺度评价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被引量:6
1
作者 侯鲁川 朱钟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共3页
农业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限制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四川省农业水资源现状基础之上,以全省21个各行政区域为对象,评估了四川省农业水紧缺状况,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并对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 农业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限制四川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四川省农业水资源现状基础之上,以全省21个各行政区域为对象,评估了四川省农业水紧缺状况,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并对节水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 紧缺度评价 节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四川农业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严洁 邓良基 +1 位作者 黄剑 赖雪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0-42,45,共4页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传统耕作弊端而发展的一种技术,它取消铧式犁耕作,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持土壤自我保护功能和自我培肥功能,减少维持这种环境的消耗。为此,介绍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四川推广保...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传统耕作弊端而发展的一种技术,它取消铧式犁耕作,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持土壤自我保护功能和自我培肥功能,减少维持这种环境的消耗。为此,介绍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四川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四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和关键,以及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的效益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技术 传统耕作 免耕播种 犁耕 培肥 铧式犁 地表覆盖 四川 农业发展 推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雅安市耕地利用及其保护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玲 邓良基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41,46,共4页
耕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结合四川省雅安市土地资源特点及1959 ̄2002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出导致雅安市耕地减少的两大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及城镇化进程;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 耕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耕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结合四川省雅安市土地资源特点及1959 ̄2002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出导致雅安市耕地减少的两大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及城镇化进程;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及对策,为今后雅安市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学 耕地利用 综述 耕地数量 耕地减少 耕地保护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江县中药材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4
作者 朱启红 伍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7-178,共2页
中江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一直是国家重点产药县,在促进出口创汇、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对中江县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江县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土壤环境未受到污染... 中江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一直是国家重点产药县,在促进出口创汇、增加财政收入、加快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对中江县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江县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土壤环境未受到污染,适合无公害中药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基础科学 土壤环境 试验 中江县 中药材基地 环境监测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边茶中茶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
5
作者 巩发永 齐桂年 李静 《福建茶叶》 2005年第3期6-9,共4页
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茶水比、pH值对四川边茶中茶多糖(TPS)提取率的影响,结合影响TPS生物活性的因素,确定了TPS较优提取范围。试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TPS提取率作用... 运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度、时间、茶水比、pH值对四川边茶中茶多糖(TPS)提取率的影响,结合影响TPS生物活性的因素,确定了TPS较优提取范围。试验结果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子对TPS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pH值>温度>茶水比>时间;数学回归模型通过降维分析可知在试验范围内温度和pH值处于较高水平时,TPS提取率有明显增加,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一致,时间和茶水比的水平变化对TPS提取率影响较小;频率分析得到TPS提取率>8%的优化条件:温度为74.06-80.74℃,时间为69.56-79.58min,茶水比为38.49-42.59倍,pH值为7.411-8.284的范围内;所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在试验范围内能较准确的预测TPS的提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茶 茶多糖 提取 优化 提取条件 茶多糖 优化研究 四川 试验范围 回归模型 水平变化 TPS 提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主要农用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种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元元 张小平 +1 位作者 Mauritz Vestberg Kristina Lindstrom 《四川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61-64,共4页
用形态学分类法测土壤样品中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农业土壤中,但其数量和种类较少,种群结构单一。共计分离鉴定出3个属18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 用形态学分类法测土壤样品中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农业土壤中,但其数量和种类较少,种群结构单一。共计分离鉴定出3个属18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其中只有Gl.mosseae,Gl.cale-donium,Gl.constrictum的出现频率大于10%,是主要四川省农用土壤中的优势种。研究还发现,地域因素、土壤类型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因素对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有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农用土 物种丰度 紫色土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低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被引量:68
7
作者 廖桂堂 李廷轩 +2 位作者 王永东 张锡洲 冯娜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78-1986,共9页
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是茶园精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GIS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 亚热带低山区是我国茶园的主要分布区域,研究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是茶园精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利用地统计学、GIS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沿海拔高度垂直变化明显,大部分土壤肥力区沿蒙顶山阳坡面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土壤肥力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山体的中上部,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土壤肥力质量水平也逐渐降低。(2)蒙顶山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内土壤各项肥力指标与优良茶园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肥力质量偏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第四、五两级肥力区所占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2.35%。肥力较低的后5级占总面积的近70%,而肥力最高的3级不到10%。(3)采用该方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能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为地统计研究成果实际运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统计学 茶园 土壤肥力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65
8
作者 冯娜娜 李廷轩 +2 位作者 张锡洲 王永东 夏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9-356,共8页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集中分布的区域,研究其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尤其是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为实施低山丘陵茶园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供依据。以四川蒙顶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集中分布的区域,研究其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尤其是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性,可以为实施低山丘陵茶园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提供依据。以四川蒙顶山茶园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尺度下,蒙顶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C0与C0+C的比值为49.9%),空间相关距离达到了894m,随机性和结构性因子对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各占一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坡体垂直方向的变异性较强,在坡体水平方向上的变异较弱;普通Kriging插值分析说明有机质含量从东北至西南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微尺度下,代表性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0与C0+C的比值为4.1%),空间相关距离达到了311m,结构性因子是影响其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各向异性分析,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在坡面垂直方向变异较强,且在坡面倾斜45°方向也存在一定变异;普通Kriging分析,坡面由上到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有机质 茶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重穗型水稻品种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朱雪梅 柯永培 +2 位作者 邵继荣 林立金 杨远祥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7,32,共4页
利用高温胁迫,比较研究了不同穗重型品种叶片的O-2 产生速率、H2O2 和MDA含量变化,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中的O-2 产生速率、H2O2 和MDA含量随... 利用高温胁迫,比较研究了不同穗重型品种叶片的O-2 产生速率、H2O2 和MDA含量变化,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歧化酶(SOD)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中的O-2 产生速率、H2O2 和MDA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速上升,且上升速率及含量呈现轻穗型品种E优 540>中穗型品种D优 68>重穗型品种II优 162、冈优 527;而保护酶SOD、CAT和ASP的活性则相反,呈现重穗型品种>中穗型品种 >轻穗型品种。同时,从高温胁迫下各类型品种叶片中CAT和ASP的活性上升与下降的拐点比较,重穗型品种比中穗型和轻穗型的出现时间推迟 1d。由此认为,重穗型品种的这种抗逆性代谢优势,是该类型在高光强、高温和低CO2浓度下显示其高的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重穗型品种 产生速率 叶片 活性氧代谢 MDA含量 水稻品种 重型 影响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硒肥对茶叶硒含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李静 夏建国 +3 位作者 巩发永 李廷轩 张锡洲 杨凌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4-106,126,共4页
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体内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探讨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进行了土施和喷施硒肥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Na2SeO3两种施用方式对茶叶硒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叶面... 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体内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探讨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进行了土施和喷施硒肥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Na2SeO3两种施用方式对茶叶硒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叶面喷施浓度为120μgSe/ml时,喷施后第12天,春茶的硒含量最高为0.374μg/g;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喷施后第18天,夏茶和秋茶的硒含量最高,分别为0.380μg/g和0.368μg/g。采用土施硒肥的方法制富硒茶时,土壤施硒量应不少于8mgSe/盆。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夏茶化学品质提高最为明显,其中酚氨比下降为对照的65.7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到对照的116.30%。与叶面喷施有降低儿茶素含量的作用相比,土施硒肥对整个采摘期内茶叶儿茶素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对改善茶叶品质特别是春茶品质的作用后者优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质 茶叶 富硒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起泡菜“生花”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0
11
作者 敖晓琳 蔡义民 +3 位作者 夏姣 赵珂 蒲彪 张小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04-208,共5页
从四川地区采集4种生花的泡菜样品,通过马铃薯土豆培养基(PDA)和营养琼脂培养基(NA)对生花泡菜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共分离到不同菌落形态的菌株8株,经过回接实验验证,该8株菌均能引起泡菜不同程度腐败。8株菌通过菌落PCR扩增其16S rDNA/... 从四川地区采集4种生花的泡菜样品,通过马铃薯土豆培养基(PDA)和营养琼脂培养基(NA)对生花泡菜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共分离到不同菌落形态的菌株8株,经过回接实验验证,该8株菌均能引起泡菜不同程度腐败。8株菌通过菌落PCR扩增其16S rDNA/18S rDNA基因序列并测序,经序列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证实8株菌中有4株为细菌,4株为酵母菌。其中3株细菌被鉴定为B.subtilis、1株被鉴定为B.altitudinis;2株真菌被鉴定为P.manshurica,1株为P.kudriavzevii,1株为C.tropic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腐败微生物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胁迫对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根系形态及铜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田生科 李廷轩 +3 位作者 彭红云 杨肖娥 李廷强 Ejaz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100,183,共5页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在不同Cu浓度处理条件下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根系形态和植物各器官铜含量、累积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浓度Cu处理(<50μmol/L)对海州香薷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植株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侧根...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在不同Cu浓度处理条件下海州香薷和紫花香薷根系形态和植物各器官铜含量、累积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浓度Cu处理(<50μmol/L)对海州香薷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植株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侧根均略有升高。但随着Cu浓度(100~500μmol/L)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海州香薷在500μmol/LCu处理时植株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侧根明显受到抑制,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紫花香薷在50μmol/LCu处理时根系生长就受到严重抑制,而当浓度再增加时,根系形态的各项指标则无明显变化。海州香薷地上部铜含量明显高于紫花香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形态 海州香薷 紫花香薷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紫色土夏玉米N_2O排放和反硝化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项虹艳 朱波 +2 位作者 王玉英 李侃 段文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4-583,共10页
利用原状土柱-乙炔抑制法对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氮肥品种下紫色土种植玉米期间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施氮处理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施氮量间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 利用原状土柱-乙炔抑制法对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氮肥品种下紫色土种植玉米期间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施氮处理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施氮量间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肥、中氮和高氮的反硝化损失量分别是4.11kg·hm-2、11.84kg·hm-2、10.02kg·hm-2,N2O排放量分别是1.29kg·hm-2、4.84kg·hm-2和4.53kg·hm-2;中氮和高氮的反硝化损失量分别占施氮量的5.16%和2.36%,N2O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1.3%和3.98%.②不同氮肥品种处理间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也有显著差异.尿素、硫酸铵、硝酸钾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14.27kg·hm-2、10.51kg·hm-2、12.79kg·hm-2,反硝化损失占施氮量的6.61%、4.11%和5.62%;N2O排放量分别是7.15kg·hm-2、4.35kg·hm-2和4.34kg·hm-2,占施氮量的3.17%、1.30%和1.30%.施用尿素(酰胺态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施用硫酸铵(铵态氮肥)和硝酸钾(硝态氮肥).③土壤中无机氮含量是影响本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子;降雨是影响该区土壤N2O排放和反硝化损失的主要因素.④反硝化作用是紫色土夏季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玉米 N2O排放量 反硝化损失 氮肥水平 氮肥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宋莎 李廷轩 +1 位作者 王永东 张锡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9,共6页
研究县域农田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提供指导。本文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双流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平均值为29.72 g/... 研究县域农田空间变异特征可以为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提供指导。本文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双流县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平均值为29.72 g/kg,变异系数为30.11%,属中等变异强度。②有机质变异函数的理论最佳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12.67%,表明有机质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距离为91.10 km,普通Kriging插值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北部向东南部减少的趋势。③影响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类型、地貌类型等结构性因子,而土地利用方式、施肥等随机性因子也对有机质空间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秸秆还田是有机质含量普遍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地统计学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下低山茶园土壤颗粒组成空间变异性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冯娜娜 李廷轩 +2 位作者 张锡洲 王永东 廖贵堂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蒙顶山茶园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尺度下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粘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大,粗粉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小;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主要在东、东...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两个尺度下对蒙顶山茶园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尺度下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中粘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大,粗粉粒的空间相关距最小;土壤颗粒组成各粒级主要在东、东南和东北3个方向上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除砂粒外的其它颗粒均在东南方向空间变异明显;各粒级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2)微尺度下只有粘粒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砂粒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余粒级空间相关性很弱,粘粒空间相关距最小;除砂粒外的其它粒级在东南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砂粒在各方向上的空间变异都较弱;除中/细粉粒外的其它粒级在西北—东南方向有明显的变化层次。(3)坡度和坡长等微地形及茶园横坡种植的植被覆盖方式是影响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颗粒组成 茶园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变异源 被引量:29
16
作者 何丹 马东豪 +2 位作者 张锡洲 张佳宝 郑子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0-348,共9页
以封丘地区典型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地、免耕地、金银花地和杨树林地)为例,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强度、空间变异结构及其主要变异源。结果表明,频繁的耕作会降低土壤异质性,弱化土壤特性空间变异... 以封丘地区典型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地、免耕地、金银花地和杨树林地)为例,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强度、空间变异结构及其主要变异源。结果表明,频繁的耕作会降低土壤异质性,弱化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结构,扰动较小的免耕地和金银花地的土壤入渗特性则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扰动最小的杨树林地土壤的入渗特性具有最为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和最小的变程。容重、有机质含量和初始含水量是耕作地入渗的最主要变异源,初始含水量则是金银花地入渗的唯一显著性变异源;杨树林地入渗变异的主要变异源是有机质和初始含水量;影响免耕地入渗特性变异的变异源并不显著。在有些情况下,水温也可能成为入渗特性空间变异研究的重要干扰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入渗 空间变异 变异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孢蘑菇种内多态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辜运富 张小平 +2 位作者 陈强 廖德聪 刘坚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9-43,共5页
对收集到的15株双孢蘑菇品种的种内多态性进行AFLP指纹图谱及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双孢蘑菇品种的遗传相似性为79%,在相异系数为0 2时被聚为三群;但从AFLP指纹图谱看,每个双孢蘑菇品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AFLP指纹图谱。试验证明... 对收集到的15株双孢蘑菇品种的种内多态性进行AFLP指纹图谱及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双孢蘑菇品种的遗传相似性为79%,在相异系数为0 2时被聚为三群;但从AFLP指纹图谱看,每个双孢蘑菇品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AFLP指纹图谱。试验证明:虽然由于双孢蘑菇自身保守的次级同宗配合遗传方式以及长期野生种质资源的匮乏,造成其种内相似性程度较高,但是利用AFLP标记技术仍然能够揭示双孢蘑菇品种内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 种内多态性 AFLP标记 品种 指纹图谱 遗传相似性 聚类分析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锌尾矿区优势草本植物体内铅及氮、磷、钾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树金 李廷轩 +1 位作者 邹同静 熊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169,共8页
通过对铅锌尾矿区9种优势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铅及氮、磷、钾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并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2)在3个生长时期,9种优势草本植物均未表现出超富集铅的能... 通过对铅锌尾矿区9种优势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时期铅及氮、磷、钾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并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呈下降趋势;2)在3个生长时期,9种优势草本植物均未表现出超富集铅的能力,但华中蹄盖蕨地下部能够囤积大量铅,最高含量和累积量分别达到15 542.1mg/kg和41.81mg/株;3)除生长后期植物地上部氮、钾含量与铅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750*和0.773*)外,植物氮、磷、钾含量与铅含量在3个生长时期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4)在植物生长前期,其地上部铅含量与地下部铅含量以及与生长旺盛期和生长后期的地上部或地下部铅含量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生长旺盛期和生长后期,同一时期地上部和地下部铅含量之间以及不同时期地上部与地下部铅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区 植物修复 草本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境胁迫对苦荞花期总黄酮含量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侯伶俐 杨雄榜 +3 位作者 董雪妮 丁梦琦 朱雪梅 邵继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为探究花期苦荞在逆境胁迫下的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其响应机理,以川荞3号为材料,研究了盐(Na Cl)、干旱(PEG-6000)及UV-B 3种逆境胁迫对苦荞花期各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CHI、F3H、FLS、FLS1)表达量与花期总黄酮含... 为探究花期苦荞在逆境胁迫下的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其响应机理,以川荞3号为材料,研究了盐(Na Cl)、干旱(PEG-6000)及UV-B 3种逆境胁迫对苦荞花期各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及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CHI、F3H、FLS、FLS1)表达量与花期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胁迫处理后,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a Cl胁迫下,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且在12 h时叶中达到最高值(160.0 mg·g^(-1));当采用PEG-6000处理后,苦荞的根、茎、叶、花中的总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叶、花对PEG-6000胁迫较其它组织敏感;UV-B胁迫也能显著提高苦荞根、茎、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且叶中总黄酮含量变化最大,但花中总黄酮含量却呈极显著下降。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上述逆境胁迫下CHI、F3H、FLS及FLS1基因的m RNA量在茎、叶、花中的变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在花期苦荞对逆境胁迫的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苦荞在逆境下的响应机制和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高黄酮苦荞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总黄酮含量 花期 逆境胁迫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地土壤和蔬菜中Cd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发欣 伍钧 +2 位作者 高怀友 赵玉杰 唐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60-1864,共5页
Cd对人体毒性极高,它通过土壤对人体的暴露途径也很多,尤其是通过饮食的暴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南方某地区菜地中的几种蔬菜中的Cd进行研究,分析Cd在它们中的富集情况以及通过土壤及对应蔬菜中Cd的浓度,对这几种蔬菜进... Cd对人体毒性极高,它通过土壤对人体的暴露途径也很多,尤其是通过饮食的暴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南方某地区菜地中的几种蔬菜中的Cd进行研究,分析Cd在它们中的富集情况以及通过土壤及对应蔬菜中Cd的浓度,对这几种蔬菜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它们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菜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镉的蔬菜暴露对人体总Cd暴露的贡献,春夏和秋冬分别为90.12%和80.76%,其中叶类菜达到了61.5%和51.25%,当地居民蔬菜的个人致癌年风险达到了1.4051×10-5·a-1,因此蔬菜镉对该地区的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风险 致癌强度系数 富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