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氮和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但降低了柳杉和麻栎凋落物N浓度;4种凋落物P浓度在分解过程中以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达到最高值,除土壤动物显著影响叶片成熟期香樟P浓度外,对其他3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浓度无显著影响;土壤动物显著影响凋落物N和P的释放过程,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4种凋落物N在展叶期表现为释放的过程,此后释放率持续下降,但4种凋落物P在展叶期和叶片成熟期表现为释放,盛叶期表现为富集,至叶衰期又表现为释放的过程;相对而言,允许土壤动物进入条件下,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和P在叶片成熟期表现为明显富集现象,而盛叶期表现为明显释放过程,柳杉和麻栎凋落物N和P却表现为叶片成熟期释放而盛叶期明显富集的过程;经过整个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土壤动物明显促进了柳杉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N的释放以及马尾松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的释放,但土壤动物抑制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的释放,以及香樟、柳杉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的释放;相对于其他物候期,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抑制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而在展叶期、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土壤动物促进马尾松、香樟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结论】土壤动物可显著影响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过程,在植物生长较慢的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N和P释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植物生长大量消耗养分的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N和P释放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土壤动物与植物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物分解 N和P释放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丹桔 宫渊波 张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4,共7页
选择四川省沐川县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5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其林下土壤种子库、种子雨以及种子天然萌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种子下落前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动为643.2~889.2... 选择四川省沐川县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5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其林下土壤种子库、种子雨以及种子天然萌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种子下落前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动为643.2~889.2粒.m-2,物种和种子密度多年生草本物种均占优势。天然林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2004年5月最大,2004年12月次之,2005年5月最小;Simpson指数却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反;Pielou均匀度指数在2004年12月有所降低,此后又升高。种子均呈明显垂直分布,其中0~2 cm土层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枯枝落叶层,其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种子库年输入活力种子142.3粒.m-2,年输出活力种子268.9粒.m-2,动物取食是造成种子损失的主要原因。对照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物种和密度均低于天然林地;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系数,人工林较高,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次生林 土壤 种子库 种子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年龄序列巨桉人工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42
3
作者 张丹桔 张健 +6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黄玉梅 张志伟 王旭 王小强 朱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947-3962,共16页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退耕后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四川丹棱县退耕营造的巨桉(Eucalyptus grands)人工林(1—10a)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密度...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退耕后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四川丹棱县退耕营造的巨桉(Eucalyptus grands)人工林(1—10a)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相似变化趋势,即轮伐期前同步(4a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增加。CCA分析显示,植物生活型随林龄由藤本植物、地面芽和1年生植物向多年生草本高位芽和高位芽植物过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据数量优势;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功能团占据优势,杂食性次之。腐食性功能团1—7a降低而后升高,杂食性呈S型升高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功能团百分比较低随林龄显著降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中线虫纲个体百分比随林龄显著降低,蜱螨目百分比和A/C值(蜱螨目/弹尾目数量比)呈S型上升趋势。各林龄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农耕地;除1,2a及4—7a样地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其余均与其无显著差异。土壤生物多样性,轮伐期前巨桉林地与对照农耕地差异不显著,此后则显著高于农耕地;各林龄样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随土壤层次加深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土壤生物 年龄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不同时期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志萍 吴福忠 +5 位作者 杨万勤 徐振锋 苟小林 熊莉 殷睿 黄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919-3925,共7页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对不同时期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对不同时期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林窗不同区域中,土壤有机层转化酶活性均高于矿质土壤层;在生长季节,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转化酶活性表现为:林窗中心>林下>林缘,而脲酶活性表现为:林窗中心>林缘>林下。冻结初期和深冻期林窗中心土壤转化酶活性均高于林缘和林下,而在融化期林下转化酶活性高于林窗中心和林缘;冻结初期和融化期林下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林窗中心和林缘,而在深冻期林窗不同区域土壤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林窗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对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的响应有着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中心 林缘 土壤转化酶 土壤脲酶 亚高山森林 林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庆贵 吴福忠 +3 位作者 谭波 杨万勤 何伟 倪祥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37-3545,共9页
林窗对降水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再分配以及分解者群落的影响可能深刻作用于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但有关高山森林林窗大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不同大小林窗对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红桦(... 林窗对降水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再分配以及分解者群落的影响可能深刻作用于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但有关高山森林林窗大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不同大小林窗对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a的分解,不同生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分别分解了27.25%—30.12%和27.04%—27.96%,其中非生长季节占53.83%—60.18%和50.23%—59.09%。林窗对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影响因物种不同而呈现季节差异。总体上,林窗加快了岷江冷杉凋落叶的分解而延缓了红桦凋落叶的分解。与郁闭林下相比,林窗显著增加了2种凋落叶非生长季节的质量损失速率,显著降低了生长季节2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2种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在非生长季节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加快,在生长季节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减慢。林窗显著影响了初冻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岷江冷杉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但对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影响不显著。可见,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受到林窗的显著影响,并且阔叶和针叶凋落叶在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对林窗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凋落物分解 质量损失 非生长季节 针叶林 高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江流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34
6
作者 吴庆贵 邹利娟 +2 位作者 吴福忠 杨万勤 张素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54-258,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水浸法,研究涪江流域丘陵地区5种典型植被系统的雨水截留能力、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土壤物理特性、蓄水能力和渗透性能,并基于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各植被类型降雨截留... 采用野外调查和水浸法,研究涪江流域丘陵地区5种典型植被系统的雨水截留能力、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能力、土壤物理特性、蓄水能力和渗透性能,并基于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各植被类型降雨截留量、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均以阔叶灌丛最高,草地最低,阔叶灌丛的平均截留量、凋落物蓄积量和持水量分别为草地的4.9,2.9,1.8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差异较大,容重表现为草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灌丛;总孔隙度为阔叶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土壤渗透速率和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以阔叶灌丛最高,其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贮水能力最弱。5种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阔叶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地,阔叶灌丛明显优于其他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 凋落物持水能力 土壤蓄水能力 涪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对铅胁迫的光合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洋 胡芳洁 +2 位作者 陈良华 杨万勤 张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11-1418,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3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红椿幼苗在不同浓度(0、200、450、2 000mg·kg-1)铅(Pb)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探讨红椿在不同土壤类型下Pb污染的生态适应性,为木本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钙质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3种土壤类型上生长的红椿幼苗在不同浓度(0、200、450、2 000mg·kg-1)铅(Pb)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探讨红椿在不同土壤类型下Pb污染的生态适应性,为木本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3种土壤类型下,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Pb胁迫浓度的增大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在钙质紫色土上受Pb胁迫的影响不大,而在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降低明显。(2)不同土壤类型的红椿光合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十分相似,红椿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随Pb胁迫程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并在Pb浓度为200和2 000mg·kg-1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3)随着Pb胁迫浓度的增大,红椿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光补偿点等光合生理指标都发生了显著改变,说明Pb胁迫严重影响红椿幼苗的光合作用。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铅抑制红椿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强度,且铅胁迫的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光合作用受到的抑制越强;较低浓度的Pb处理(200和450mg·kg-1)对酸性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红椿的净光合速率影响很小,而对钙质紫色土上红椿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铅胁迫 叶绿素 光合特性 土壤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对不同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志萍 李维民 +4 位作者 吴福忠 杨万勤 徐振锋 谭波 吴庆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0-274,共5页
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 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的3个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林窗中心高于林缘和林下;而在非生长季节表现为林缘大于林窗中心和林下,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除深冻期外,林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林窗中心和林缘,但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含量较小。此外,整个研究期间不同关键时期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均以铵态氮为主,而林窗中心在生长季节以硝态氮为主,在冻融季节以铵态氮为主。可见,高寒森林林窗更新对土壤氮过程的作用受到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林窗 土壤铵态氮 土壤硝态氮 关键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不同植物斑块的土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彦娇 包维楷 +2 位作者 周志琼 李芳兰 吴福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2-609,共8页
岷江干旱河谷生境恶劣,植物种群呈斑块状单物种聚集分布,研究植物斑块及斑块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有利于指导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工作。选择岷江干旱河谷广泛存在的10种植物斑块,进行植物斑块特征的调查及斑块内土壤种子库的采样分析,结... 岷江干旱河谷生境恶劣,植物种群呈斑块状单物种聚集分布,研究植物斑块及斑块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有利于指导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工作。选择岷江干旱河谷广泛存在的10种植物斑块,进行植物斑块特征的调查及斑块内土壤种子库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金花蚤草(Pulicaria chrysantha)、矮探春(Jasminum humile)、川甘亚菊(Ajania potaninii)、小叶杭子梢(Campylotropis wilsonii)斑块有一定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在(890.0±282.233)/m2以上,而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斑块和裸斑的种子库库容量较小,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437.5±260.615)/m2、(145.0±45.917)/m2、(172.5±69.567)/m2和(105.0±40.104)/m2;各植物斑块及土壤种子库中地面芽和高位芽生活型的植物占的比例较大,以禾本科(Po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植物较多;各植物斑块瞬时种子库物种比例较大,在干旱河谷的大环境下,各植物斑块内的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留存的时间可能均较短;马鞍羊蹄甲、芦苇和竹叶草斑块土壤种子库与相应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的较低相似性(Sorensen相似性指数低于0.369)、极显著负相关性,以及较低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意味着这3种植物斑块依靠土壤种子库进行自然恢复更新的潜力可能比其他植物斑块更低。此外,裸斑的土壤种子库中存在一定量的种子且长期持续种子库的比例较大(占56%),裸斑具有一定的依靠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潜力。针对具体的斑块特征,充分利用土壤种子库作为种源,促进现有种子的萌发,改善幼苗的定居环境是今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更新工作应更多关注的一种途径。另外,对马鞍羊蹄甲、芦苇、竹叶草斑块辅以适当的人为补充种源等措施也是值得考虑的植被恢复更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物种组成 物种丰富度 植物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河谷边坡海拔变化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彦娇 包维楷 +2 位作者 周志琼 李芳兰 吴福忠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1-6,49,共7页
为更好地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实践,利用"萌发幼苗法"测定海拔差异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相应地上植被的特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和物种丰富度随... 为更好地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实践,利用"萌发幼苗法"测定海拔差异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相应地上植被的特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和物种丰富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海拔间隔100 m以上时,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更易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个样地中,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频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海拔这一局部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关系的影响不明显,岷江干旱河谷局部地段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可能由河谷整体环境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植被 土壤种子库 物种组成 物种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郁闭度控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周泓杨 张健 +5 位作者 张丹桔 张捷 魏大平 赵燕波 赵波 李川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39-1955,共17页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 采用郁闭度控制方法,形成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梯度(0.5,0.6,0.7,0.8,0.9)试验样地,研究不同郁闭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运用手捡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法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1)共捕获土壤动物8860只,隶属于4门11纲25目111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89只,以蜚蠊、疣姚和康叭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8271只,以等节姚和丽甲螨为优势类群。2)大型土壤动物以杂食性为主,杂食性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捕食性显著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以菌食和腐食性为主,腐食性土壤动物随郁闭度增大逐渐增加,菌食性逐渐减少。中小型捕食性土壤动物在郁闭度0.5—0.7显著增加,0.7-0.9无显著变化。3)大型土壤动物仅5-10cm土层类群数在0.9郁闭度显著增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及枯落物层个体数、5—10cm土层类群数显著增加(0.5—0.7)后减少(0.7-0.9);中小型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在郁闭度0.5—0.6显著增加,枯落层类群数在郁闭度0.5-0.8显著增加,0.8-0.9显著减少。4)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在土层中差异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随郁闭度增大而减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则显著增大,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显著增高(0.5—0.6)后趋于平稳(0.6—0.9);大型土壤动物Jaccard相似性指数低于中小型。5)CCA分析表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不同,郁闭度、含水量、有机质及全P对土壤动物类群影响显著。研究表明,0.7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下土壤动物优势度、丰富度适中,林下植被恢复情况较好,该郁闭度可能更有利于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郁闭度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森林不同生境对凋落叶分解灰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岳楷 杨万勤 +3 位作者 张川 彭艳 黄春萍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96-3105,共10页
灰分是凋落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直接关系到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及有机组分的动态特征,且可能受生境和分解时期的影响,然而有关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动态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凋落袋法,以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 灰分是凋落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直接关系到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及有机组分的动态特征,且可能受生境和分解时期的影响,然而有关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动态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凋落袋法,以岷江上游高寒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森林凋落叶在3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林下、溪流、河岸带)分解过程中灰分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灰分量随凋落叶的分解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且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与之相反,经过两年的分解,除溪流中康定柳凋落叶灰分浓度略有下降外(-0.99%),林下和河岸带中康定柳凋落叶及其它物种凋落叶中灰分浓度在所有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5.86%—72.15%)。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变异量在不同分解时期存在明显或显著的差异,且受物种和环境因子的调控。这些结果表明,传统上认为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比较稳定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且以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浓度不变的前提下采用无灰分质量损失(ash free mass loss)而计算凋落叶质量损失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研究为认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灰分的动态特征及凋落叶质量损失的测定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溪流 林下 河岸带 灰分浓度 环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添加巨桉两种挥发性化合物对受体植物萌发、生长及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金金 张健 +3 位作者 余俊里 汤智群 王春子 张丹桔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6期9-19,共11页
在前期巨桉挥发性物质鉴定及其林龄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预备实验选择含量较高且随林龄变化较为明显的两种挥发性化合物(正癸烷和2,2,4,6,6-五甲基庚烷),研究其对受体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绿豆Vigna radiata、莴苣Lactuca sati... 在前期巨桉挥发性物质鉴定及其林龄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预备实验选择含量较高且随林龄变化较为明显的两种挥发性化合物(正癸烷和2,2,4,6,6-五甲基庚烷),研究其对受体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绿豆Vigna radiata、莴苣Lactuca sativa)萌发、生长及四种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根长呈低促高抑现象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正癸烷对三种受体植物苗高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 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莴苣苗高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对绿豆苗高呈现高浓度显著抑制作用。正癸烷对萝卜、绿豆苗/根鲜重比随浓度增加呈现不显著或促进作用,对莴苣苗/根鲜重比作用不显著;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和绿豆的苗/根鲜重比呈现低浓度无显著变化高浓度促进作用,而对莴苣苗/根鲜重比影响不显著。2)正癸烷和2,2,4,6,6-五甲基庚烷对莴苣、2,2,4,6,6-五甲基庚烷对萝卜的SOD活性含量无显著影响,这两种物质对其它受体植物的SOD、CAT活性均具有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时显著抑制作用。两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MDA含量具有低浓度抑制或无显著变化,高浓度促进作用。两种化感物质对三种受体植物幼苗根系活力(TTC)均呈现低浓度促进或影响不显著高浓度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