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脉冲标记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幼苗的^(13)C分配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玉婷 杨红艳 +8 位作者 刘金超 曲炜辰 杜婷 张玉 张丽 游成铭 谭波 徐振锋 李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29,274,共6页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以期揭示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结果】两种幼苗各器官和土壤δ^(13)C值在标记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标记后^(13)C富集量表现为:四川红杉>粗枝云杉。标记后四川红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25.33‰~171.64‰、36.68‰~206.84‰、79.40‰~230.91‰和-16.49‰~-11.28‰,具体表现为叶>枝>根>土壤;粗枝云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为-23.02‰~63.97‰、-23.72‰~18.52‰、-20.09‰~14.09‰和-20.27‰~-15.71‰,表现为根>叶>枝>土壤。【结论】基于^(13)C脉冲标记下,四川红杉^(13)C富集量相对高于粗枝云杉,其中四川红杉幼苗叶对碳的固定较高,而粗枝云杉幼苗根系对^(13)C的固定较高。这些结果表明脉冲标记法在探究针叶树种幼苗期器官-土壤中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中效果良好,为稳定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在植物生理和生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标记 ^(13)C 粗枝云杉 四川红杉 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和龄组对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思梦 周扬 张健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0-774,共15页
研究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立地变化与龄组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各龄组柏木叶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养分分配格局有重要意义。为确定立地和龄组对柏木人工林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柏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70个标准地进... 研究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立地变化与龄组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各龄组柏木叶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养分分配格局有重要意义。为确定立地和龄组对柏木人工林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柏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70个标准地进行立地分类,采集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柏木叶测定其C、N、P含量。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8个亚组及17个立地类型。(2)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平均叶C、N、P含量分别为(550.55±18.08)g·kg^(-1),(9.39±0.20)g·kg^(-1),(0.95±0.12)g·kg^(-1),C∶N,C∶P,N∶P分别为58.70±3.04,583.68±44.59,9.93±0.37,均受立地与龄组的显著影响(P<0.05)。(3)同一龄组内,与N、P含量相反,叶C含量、C∶N、C∶P在山地小区显著高于丘陵小区;各小区内酸性紫色土组显著高于石灰性紫色土组;丘陵小区各组内坡下部亚组显著高于坡中上部和坡顶台地亚组,且厚土层类型显著高于中土层类型;山地小区酸性紫色土组内阳坡亚组显著高于阴坡亚组,且沟槽类型显著高于坡地、脊梁类型。(4)同一立地内,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柏木叶C含量、C∶N和C∶P不断上升,N、P含量不断下降,柏木生长可能受N限制且生长前期更明显。综上所述,建议柏木造林选地以山地阳坡沟槽或丘陵坡下部土层较深厚的酸性紫色土为佳,生长前期施N肥以缓解可能受到的营养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柏木人工林 立地类型 龄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7-5750,共14页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4种凋落物分解袋共获得土壤动物8047只,其中,柳杉(2341只)>香樟(2105只)>马尾松(2046只)>麻栎(1555只)。其中,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马尾松凋落物袋中主要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而后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香樟凋落物袋中除秋末落叶期和叶衰期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柳杉凋落物分解各时期均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麻栎凋落物分解在前3个时期以菌食性为主,而后以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关分析表明,在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主要和氮、磷含量及其格局密切相关,叶衰期主要和难分解组分木质素显著相关。除在秋末落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显著相关外,其余主要物候关键时期均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其食性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功能类群 常绿阔叶林 物候时期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几种典型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88-1495,共8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不同关键时期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可能具有显著差异,但一直缺乏必要关注。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次生林树种香樟(Cinnamomum...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不同关键时期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可能具有显著差异,但一直缺乏必要关注。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次生林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根据植物叶片物候规律在非生长季节(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和生长季节(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不同关键时期动态研究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失重率的影响。土壤动物对4种典型物种凋落物分解均表现出明显贡献,其作用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为:17.78%(麻栎)>14.23%(柳杉)>9.61%(香樟)>8.21%(马尾松)。相对于其他时期,四个树种的土壤动物贡献率均在秋末落叶期最小,除马尾松在叶衰期土壤动物贡献率最大以外,其余3个物种均在盛叶期土壤动物的贡献率最大,且土壤动物对阔叶分解的贡献率大于针叶。相关分析表明,除温度显著影响各关键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的贡献外,整个第一年土壤动物作用的凋落物失重率及贡献率与纤维素含量和C/N显著相关,但在非生长季节主要与N含量、C/N和木质素/纤维素密切相关,而生长季节主要相关于木质素/N。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质循环及其与植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凋落叶 失重率 植物物候期 土壤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氮和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 【目的】探讨不同物候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释放特征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凋落物分解与植物生长间的生态联系。【方法】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马尾松和柳杉及次生林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物分解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按照凋落物自然分解过程在不同物候期(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展叶期、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研究去除和不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浓度、释放率以及释放速率特征。【结果】在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浓度在4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土壤动物提高了叶片成熟期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浓度,但降低了柳杉和麻栎凋落物N浓度;4种凋落物P浓度在分解过程中以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达到最高值,除土壤动物显著影响叶片成熟期香樟P浓度外,对其他3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浓度无显著影响;土壤动物显著影响凋落物N和P的释放过程,移除土壤动物条件下,4种凋落物N在展叶期表现为释放的过程,此后释放率持续下降,但4种凋落物P在展叶期和叶片成熟期表现为释放,盛叶期表现为富集,至叶衰期又表现为释放的过程;相对而言,允许土壤动物进入条件下,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N和P在叶片成熟期表现为明显富集现象,而盛叶期表现为明显释放过程,柳杉和麻栎凋落物N和P却表现为叶片成熟期释放而盛叶期明显富集的过程;经过整个第1年的凋落物分解,土壤动物明显促进了柳杉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N的释放以及马尾松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的释放,但土壤动物抑制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的释放,以及香樟、柳杉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P的释放;相对于其他物候期,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抑制马尾松和香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而在展叶期、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土壤动物促进马尾松、香樟和麻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结论】土壤动物可显著影响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和P的释放过程,在植物生长较慢的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N和P释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植物生长大量消耗养分的叶片成熟期和盛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N和P释放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土壤动物与植物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凋落物分解 N和P释放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生物量及其随林窗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6
作者 肖洒 吴福忠 +4 位作者 杨万勤 常晨辉 李俊 王滨 曹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15-1519,共5页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及其残体的分布受到林冠层的影响,但迄今有关林窗对林下植被和残体生物量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于2013 年8 月2 日至20 日,以海拔3 600 m 的川西岷江冷杉原始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内的...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植被及其残体的分布受到林冠层的影响,但迄今有关林窗对林下植被和残体生物量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于2013 年8 月2 日至20 日,以海拔3 600 m 的川西岷江冷杉原始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内的坡向和林分组成等因素设置3 个100 m×100 m 的典型样地,调查其生物量及其随林窗的变化特征.在每个样地内选择3 个大林窗,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20 m×20 m 的样方,调查粗木质残体长度或高度、大小头直径、枯立木记录胸径、腐烂等级等;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5 m×5 m 的样方,采用“收获法”收集样方内直径在2.5-10 cm之间的细木质残体和灌木生物量;在林窗、林缘和林下分别设置3 个1 m×1 m 的样方来调查凋落物储量和草本生物量;在1m×1 m 的样方内随机选择1 个20 cm×20 cm 的小样方来调查地被植物生物量.结果表明,(1)川西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72.75 t·hm^-2,其中林下生物量为67.92 t·hm^-2,占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5.17%.活体植被以灌木为主,其生物量为9.81t·hm^-2;残体部分以粗木质残体为主,其储量为53.00 t·hm^-2;(2)林窗对灌木、草本、地被植物的影响各不相同,且不同物种的灌木生物量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草本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边缘效应”,在林缘显著高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地被植物生物量相对较低;(3)粗木质残体储量从林下到林窗呈现减小的趋势,但总体储量仍然较大,林窗和林缘的细木质残体储量高于林下.这些结果为认识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生物量及其格局,以及林窗在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森林 林下植被 生物量 林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周西缘山地典型人工林下苔藓和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肖玖金 马海燕 +2 位作者 张晓庆 张健 朱必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2-65,共4页
为了解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持水性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3种主要人工林下苔藓和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和分解层)的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苔藓层蓄积量以混交林最高(0.52t·hm-2),柳杉林最低(0.10 t·hm... 为了解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持水性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浸水法对3种主要人工林下苔藓和凋落物层(未分解层、半分解和分解层)的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苔藓层蓄积量以混交林最高(0.52t·hm-2),柳杉林最低(0.10 t·hm-2);凋落物层均以楠木林最高,柳杉林最低。2柳杉和水杉林间、楠木和混交林间苔藓层最大持水性差异均不明显;柳杉和水杉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大于未分解层,而楠木和混交林则是未分解层大于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3各林分苔藓层吸水速率到2 h后均趋于平缓,凋落物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与未分解层均在6 h后趋于平缓,苔藓和凋落物层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符合V=ktb关系,经检验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苔藓 凋落物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周西缘山地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肖玖金 尤花 +4 位作者 罗熳丽 赵波 卢昌泰 魏洪 谢吉庆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为了解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13年5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楠木Phoebe zhennan人工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yroboides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林型下凋落物层... 为了解典型人工林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13年5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四川盆周西缘山地的楠木Phoebe zhennan人工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yroboides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和次生林4种林型下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试验共捕获跳虫1 496头,隶属于11科。各林型凋落物层跳虫个体密度与类群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跳虫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以柳杉林最高,分别为768头和11科,以次生林最低,分别为86头和6科。各林型均以长角蚍兆科Entomobryidae,等节蚍兆科Isotomidae和圆蚍兆科Sminthuridae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所占比例均在82%以上。研究显示,各林型凋落物层跳虫密度和类群数并不与凋落物蓄积量一致,说明凋落物蓄积量对跳虫密度及类群数没有决定性的影响;相似性分析显示,除柳杉和楠木相似性系数在7月达最高外,不同林分间相似性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最小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学 人工林 凋落物层 跳虫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在不同降雨期间的降解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志良 杨万勤 +1 位作者 吴福忠 谭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078-3085,共8页
植物多酚类物质是森林凋落物中的重要组分,其含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然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降解动态仍不十分清楚。因此,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3个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 植物多酚类物质是森林凋落物中的重要组分,其含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然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降解动态仍不十分清楚。因此,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具代表性的3个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3个阔叶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凋落叶为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在第一年不同降雨期间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自微量降雨期起至雨季前期止,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具有一致的降解动态,降解率均表现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自雨季后期之后,多酚类物质含量均处于稳定状态。第一个分解年,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降解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100%)>柳杉(97.81%)>杉木(94.45%)>麻栎(93.67%)>马尾松(93.06%)>香樟(91.64%)。分解初期旱季两时期(微量降雨期和春季少雨期),6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均有较大的降解量,其降解率占全年降解率的42.16%—71.20%。并且,除香樟以外的5种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大量降解释放发生在雨季前期,占全年降解率的44.46%—55.72%。此外,凋落叶多酚类物质初始含量与其降解率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可见,降雨是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凋落物多酚类物质降解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树种组成是影响凋落物多酚类物质降解的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多酚 季节性降雨 旱季 树种 亚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氮截留与淋溶流失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滨 吴福忠 +3 位作者 杨万勤 李俊 彭艳 曹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2,共8页
以四川盆地典型桢楠(Phoebe zhennan)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原位培养法监测了雨季(3个时期)和旱季(2个时期)5个关键时期土壤N截留和淋溶输出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 以四川盆地典型桢楠(Phoebe zhennan)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原位培养法监测了雨季(3个时期)和旱季(2个时期)5个关键时期土壤N截留和淋溶输出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17.82,26.95kg/(hm2·a),桢楠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8.90,17.98kg/(hm2·a),2种人工林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N截留作用,且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的输入与输出量显著高于铵态氮和亚硝态氮(P〈0.01)。此外,2种人工林土壤N输入和输出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59.64%~77.14%的N输入过程都发生于旱季末期和雨季早期,且这2个时期的土壤N淋溶输出量分别占全年的44.86%~52.70%。2种人工林土壤在旱季主要表现为N截留效应,而雨季主要表现为N流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桢楠人工林的铵态氮和马尾松人工林的硝态氮外,2种人工林土壤N库的其余N组分淋溶输出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对可溶性无机氮的截留量则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总体而言,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输入、输出和截留作用主要发生于旱季末期,且以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截留 土壤氮输入 土壤氮淋溶 桢楠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丹桔 宫渊波 张健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24,共7页
选择四川省沐川县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5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其林下土壤种子库、种子雨以及种子天然萌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种子下落前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动为643.2~889.2... 选择四川省沐川县凉风坳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5月、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对其林下土壤种子库、种子雨以及种子天然萌发状况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种子下落前后土壤种子库储量,变动为643.2~889.2粒.m-2,物种和种子密度多年生草本物种均占优势。天然林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指数均在2004年5月最大,2004年12月次之,2005年5月最小;Simpson指数却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反;Pielou均匀度指数在2004年12月有所降低,此后又升高。种子均呈明显垂直分布,其中0~2 cm土层种子数量最多,其次是枯枝落叶层,其数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种子库年输入活力种子142.3粒.m-2,年输出活力种子268.9粒.m-2,动物取食是造成种子损失的主要原因。对照人工林土壤种子库物种和密度均低于天然林地;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相似性系数,人工林较高,而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次生林 土壤 种子库 种子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与土壤动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福忠 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9-575,共7页
以土壤动物为主导的碎屑食物链是凋落物生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清晰认识到:(1)气候环境是决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对凋落物分解贡献的首要因素;(2)凋落物质量... 以土壤动物为主导的碎屑食物链是凋落物生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清晰认识到:(1)气候环境是决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对凋落物分解贡献的首要因素;(2)凋落物质量明显调控了特定气候带内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关系;(3)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正在改变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凋落物特征,导致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更不明确。同时,当前土壤动物分类方法相对滞后、凋落物分解袋法等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缺陷。今后应在不断完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情境下凋落物质量变化与土壤动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关联性,使得土壤动物参与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等关键过程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食物链 物质循环 气候变化 土壤动物群落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群青杨镉富集能力的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童 胡希智 +3 位作者 黄雄 何汶椿 张丽 朱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9,67,共9页
【目的】阐明镉处理下不同种群青杨镉富集能力的变异特征,为利用青杨进行重金属土壤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自然分布于川西地区的榆林(YL)、日隆(RL)和牦牛沟(MN)3个自然种群青杨插条为材料,通过盆栽方式,对其进行0(CK),5(L)和10(H)mg... 【目的】阐明镉处理下不同种群青杨镉富集能力的变异特征,为利用青杨进行重金属土壤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自然分布于川西地区的榆林(YL)、日隆(RL)和牦牛沟(MN)3个自然种群青杨插条为材料,通过盆栽方式,对其进行0(CK),5(L)和10(H)mg/kg镉处理,测定不同处理青杨插条根、茎、叶中的镉含量,生物量及地径和树高,分析不同种群青杨的富集能力差异,并利用巢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镉含量变异在种群和无性系间的分量比例。【结果】2个镉处理下青杨生长无明显变化,3个种群平均镉含量为3.36~45.01 mg/kg,集中分布在10~20mg/kg,其中日隆和榆林种群镉含量大于牦牛沟种群。地上部分(茎和叶)镉富集大于地下部分,具有较强的转运能力,但其在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器官中的镉含量在种群间和无性系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根和叶中的镉含量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占65.4%~68.9%和50.3%~71.2%),而茎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间(H处理)或者相近(L处理)。无性系间的变异性就器官而言,以叶最大,其无性系的最大值、极差和变异系数分别达到61.26,58.22mg/kg和0.58;就种群而言以榆林种群的变异性最大,日隆种群次之,牦牛沟种群最小。【结论】青杨具有较好的重金属镉富集能力,且种群间和无性系间都存在明显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镉污染 青杨 植物修复 种群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桢楠在中国的潜在适宜栽培区 被引量:20
14
作者 辜云杰 李晓清 杨汉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7′N,101°51′-110°57′E,垂直分布海拔介于139~1524 m。桢楠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18℃,适宜年降水量为850~15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4℃,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6℃~32℃。桢楠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大巴山-武陵山-苗岭-峨眉山区域。其中,四川省的高、中适宜栽培区面积最大,为137694 km^(2);依次为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面积分别为101972、61658、38382、25456 km^(2)。研究结果阐明了桢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适宜气候条件,并采用MaxEnt模型进行了桢楠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可为我国桢楠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MAXENT 地理分布区 适宜栽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建 代金莉 +6 位作者 赵福陪 张越 刘邵谋 张泽 李晓清 赵晓燕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23-30,共8页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内分布最多。其天然林分以成熟林为主,占调查总量的64.04%,很少发现天然更新的幼苗,表明麦吊云杉群落处于衰退期,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生境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N、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在1.78~4.45 g·kg^-1、0.46~1.16 g·kg^-1、4.56~12.35 mg·kg^-1和84.40~105.60 mg·kg^-1之间。麦吊云杉多生于阴坡面,调查共发现林下植物17种,分属10科13属,其中蹄盖蕨等构成了草本植物本底,荚蒾类、冷箭竹等耐阴性很强的矮小灌木为灌木群代表种,高山杜鹃等较高的灌木也是林下常见的灌木种。混交乔木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和其他阔叶树等5大类,且麦吊云杉的组成均在70%以上,蓄积在90%以上。综合分析,应对九寨沟地区的麦吊云杉进行人为的遗传保育和人工促进更新,以实现麦吊云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麦吊云杉 样线法 样方法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枯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赵伊博 方皓月 +9 位作者 江光林 昝燕 刘思艺 刘思凝 王丽霞 谭波 李晗 游成铭 徐振锋 张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2,共8页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云杉Picea asperata-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 prattii)、阔叶纯林(橿子栎Quercus baronii)和阔叶混交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橿子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中地表枯落物和土壤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6种彩叶林中枯落物C和N含量均较高,而P含量较低。不同彩叶林中,枯落物的C、N含量在针叶林中最低,而P含量在阔叶混交林中最低。土壤C、N含量在亮叶桦-青麸杨林中最高,P含量在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中最高。不同彩叶林间枯落物C/N无显著差异,而土壤C/N在糙皮桦-岷江冷杉林中最高,与其他林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和土壤的C/P和N/P均在亮叶桦-青麸杨林最高。另外,森林枯落物与土壤C、N和P含量间以及C/P和N/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和亮叶桦-青麸杨林具有更丰富的养分含量,为该区域森林的生态建设以及彩叶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枯落物 土壤 养分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牟凌 张丽 +2 位作者 陈子豪 谭波 徐振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126,133,共7页
【目的】了解四川盆地西缘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集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含笑Michelia wilsonii、桢楠Phoebe zhennan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2个土壤层次(0~20 cm和20~40 cm)的土... 【目的】了解四川盆地西缘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布规律.【方法】采集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含笑Michelia wilsonii、桢楠Phoebe zhennan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2个土壤层次(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结果】麻栎人工林在0~20 cm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3.40、21.54和19.01 g/kg,显著高于其他3种人工林,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不同人工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其次,4种人工林类型0~20 cm土壤碳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2.35%~30.93%、3.74%~25.85%和21.71%~37.66%;同时,4种土壤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相比常绿阔叶林(含笑林和桢楠林)和针叶林(柳杉林),落叶阔叶林(麻栎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人工林类型 土壤层次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对炭疽病菌抗性相关的生理生化响应差异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汉波 曹广黎 +3 位作者 韩珊 何丹 蒋时姣 万雪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评价不同核桃品种/无性系的炭疽病抗性强弱,探讨不同抗性材料受到炭疽病菌胁迫后的生理响应差异,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个核桃品种/无性系为材料,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炭疽病菌鉴定其抗性强弱,测定炭疽病菌侵胁... 【目的】评价不同核桃品种/无性系的炭疽病抗性强弱,探讨不同抗性材料受到炭疽病菌胁迫后的生理响应差异,为选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8个核桃品种/无性系为材料,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炭疽病菌鉴定其抗性强弱,测定炭疽病菌侵胁迫下不同抗性材料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几丁质酶活性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核桃品种/无性系间炭疽病病情指数差异显著(P<0.05),鉴定获得具有高抗病特性材料12份,高感材料3份。接种炭疽病菌后,=高抗品种/无性系较高感和感病品种/无性系表现为POD活性增强幅度高,SOD活性较高,MDA含量和增幅较低,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较轻。接种后PPO活性最高的为高感无性系‘65’(2 991.79 U/g),但增强幅度较高的为感病品种‘硕星’和高感无性系‘86’。几丁质酶活性仅感病无性系‘100’和‘91’之间差异显著(P<0.05)。高抗品种/无性系接种炭疽病菌后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增幅也处于较高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和增幅在高感和高抗品种/无性系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可溶性糖与核桃叶片的抗病性关系不明显。【结论】筛选了12个炭疽病高抗病性材料,在炭疽病菌胁迫下核桃叶片在生理生化上表现出多方面的综合防御机制,对核桃抗病品种选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炭疽病 抗性评价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核桃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汉波 韩珊 +3 位作者 何丹 蒋时姣 曹广黎 万雪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7-494,共8页
为鉴定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离的菌株对18个栽培品种(无性系)进行抗病性评价。结... 为鉴定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离的菌株对18个栽培品种(无性系)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相似,其16S rDNA序列与树生黄单胞杆菌(X.arboricola)的(登录号为KP340804.1)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树生黄单胞杆菌。18个核桃栽培品种(无性系)的田间侵染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5.07%~78.57%和17.71%~51.96%,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和28.78%,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出5个高抗病品种(无性系)。这为核桃黑斑病致病机理研究和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黑斑病 黄单胞杆菌 病原菌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静如 曹艺 +4 位作者 李晗 张丽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133,共15页
【目的】研究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为深入认识森林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1月,在香樟和马尾松林样地安装15个凋落叶收集器,一年内每... 【目的】研究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为深入认识森林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1月,在香樟和马尾松林样地安装15个凋落叶收集器,一年内每月收集2种树种凋落叶,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2011年10月,将风干凋落叶分树种装入20 cm×20 cm分解袋中,分解袋上下孔径分别为3 mm和0.04 mm;2011年11月,将凋落叶分解袋对应埋置于样地内5个5 m×5 m样方中;2011年12月—2015年10月,分11次采集凋落叶分解袋,采用Tullgren漏斗分离收集土壤节肢动物,利用体式解剖镜和生物显微镜镜检计数并分类。【结果】整个分解期间,2种凋落叶中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4648只,隶属7纲17目58科,香樟凋落叶中以等节跳科、棘跳科、丽甲螨科和懒甲螨科为优势类群,马尾松凋落叶中多为常见类群。香樟和马尾松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过程,个体密度分别在分解的746和398天最高,类群数量均在分解的746天最大;土壤节肢动物总体以菌食性数量比例最高,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9.48%和38.78%,腐食性数量比例最低,分别占总捕获量的8.02%和8.05%,且菌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随凋落叶分解进程逐渐上升,而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则不断下降。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随凋落叶分解进程不断降低。【结论】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类型和分解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与香樟(阔叶树)凋落叶相比,马尾松(针叶树)凋落叶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特定类群依赖度更高。不同凋落物类型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分解中期(第2~3年)差异最明显,有必要长期监测凋落物分解进程中的土壤动物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功能类群 凋落物类型 凋落物分解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