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雅安36份野生油茶资源性状的综合评价
1
作者 郑师衡 孔庆博 +7 位作者 李容子 王海舟 唐人可 丁春邦 周莉君 冯士令 蒋孝禹 陈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目的】对四川雅安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选育适宜当地的油茶良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通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 【目的】对四川雅安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选育适宜当地的油茶良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通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野生油茶资源。【结果】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果实形状和种子形状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分别为1.3905和1.4123;对19个数量性状分析表明,36份野生油茶资源在数量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54%~54.02%。籽数、鲜果单果质量和鲜果含油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52.04%、46.07%和41.52%,其中TQ3的籽数最多(7.07粒),TQ13的鲜果单果质量最大(42.73 g),TQ14的鲜果含油率最大(12.10%),籽数、鲜果单果质量和鲜果含油率在评价油茶资源优异程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计算和评分显示,TQ14、TQ16和TQ10的综合得分最高,具有较高的育种潜力。系统聚类分析将36份野生油茶资源分为6类,综合表现较好的TQ14、TQ16和TQ10被聚为一类,综合表现较差的TQ20被单独聚为一类。【结论】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均有着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筛选出的TQ14、TQ16和TQ10这3份野生油茶资源的综合性状较好,为后续雅安本地油茶良种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油茶 资源评价 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2
作者 陈美琪 丁子琪 +13 位作者 周敏 丁彬儒 吴逸扬 唐宇 王涛 李青峰 布同良 唐自钟 李成磊 吴琦 王俊珍 张凯旋 周美亮 陈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四川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摸清四川省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群体数量,2022-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组对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考察地区主要为川西北、川西南... 四川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摸清四川省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群体数量,2022-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组对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考察地区主要为川西北、川西南、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在30个县(区)内进行了野生荞麦的调查与收集工作,采集到荞麦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56份,其中金荞麦103份、苦荞野生种23份、甜荞野生种3份、细柄野荞麦17份、小野荞麦5份、疏穗野荞麦2份、理县野荞麦2份、灌野荞麦1份。调查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是四川省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是分布量最大的野生荞麦,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地段,理县野荞麦和灌野荞麦的分布具有极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生境地的野生荞麦资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对野生荞麦资源的伴生植物统计发现,荨麻和鬼针草是数量最多的伴生植物。此次调查收集不但丰富了荞麦资源种质库,也为研究野生荞麦的分布规律和制定保护措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野生荞麦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3
作者 廖青青 任莹莹 +7 位作者 陈晨 李忆均 杨世勇 李起翔 熊银林 蒋梦暤 武佳韵 窦亮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3-591,共9页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地处涪江水系夺补河流域,位于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水系内。为丰富保护区鱼类资源资料,于2021年10月—2022年8月进行调查,共捕获196尾鱼,隶属于2目5科9属12种。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物种最多(9种,占7...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地处涪江水系夺补河流域,位于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水系内。为丰富保护区鱼类资源资料,于2021年10月—2022年8月进行调查,共捕获196尾鱼,隶属于2目5科9属12种。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物种最多(9种,占75%),以鳅科Cobitidae和鲤科Cyprinidae为主;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0,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0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此外,生态分析表明,黄石爬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以中小型个体为主(体长13~16 cm,体重30~45 g),肥满度最低;青石爬E.davidi分布稀少,体型稳定(体长12~16 cm,体重30~40 g),整体肥满度较低;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体型变异较大(体长12~15 cm,体重10~75 g),肥满度显著高于前二者(P<0.01)。本研究结果系统评估了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和分布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对该地的鱼类资源保护提出加强执法监管、修复栖息地、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建立长效监测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 鱼类 资源调查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藏原羚栖息地及气候变化潜在影响评估
4
作者 杨创明 徐怀亮 +8 位作者 程琛 李雪阳 肖启程 王旭 何兴成 杨孔 廖静 周华明 李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5,共8页
基于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的样线调查数据,对石渠县藏原羚适宜栖息地及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动率、气温日较差、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环境因子,藏原羚现有适宜栖息地面积为... 基于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的样线调查数据,对石渠县藏原羚适宜栖息地及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动率、气温日较差、年温度变化范围是影响藏原羚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环境因子,藏原羚现有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13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为9996 km^(2),其中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内约有771 km^(2)适宜栖息地和2342 km^(2)次适宜栖息地,藏原羚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外。除了个别时间段影响较小,SSP126、SSP245、SSP375和SSP585等4个未来气候情景下藏原羚适宜栖息地面积仅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50.84%~73.17%,适宜栖息地大都往西北和西南两侧高海拔地区迁移,次适宜栖息地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95.99%~115.45%。综上所述,未来气候会减少藏原羚质量较高的栖息地,并使其往高海拔地区迁移,保护石渠县藏原羚应该同时关注西部高海拔山地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栖息地 气候变化 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主要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5
作者 邓常雯 任莹莹 +8 位作者 杨世勇 邵乌云塔娜 杨竣淇 李云坤 杜小刚 冷大勇 冯本伟 张凯 武佳韵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5,共9页
【目的】明晰四川省主要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差异,为鉴定其种质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来自四川省6个主要养殖基地的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数据并进行多元分析,并与来源于湖北潜江和监利原产区的2个群体进行比较。【结... 【目的】明晰四川省主要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差异,为鉴定其种质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来自四川省6个主要养殖基地的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学数据并进行多元分析,并与来源于湖北潜江和监利原产区的2个群体进行比较。【结果】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229%,其较大载荷集中在大螯长、掌节长、第二步足长、第五步足长和尾肢宽等附肢及尾肢相关形态学特征。判别函数的综合判别分析准确率为68.8%。聚类分析将四川内江、大英、泸县、兴文等与湖北潜江群体聚为一支,四川南溪群体与湖北监利群体聚为一支,而四川邛崃群体单独为一支。形态学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克氏原螯虾群体在头胸甲、尾肢、尾节、腹节、额剑基底、指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形态学差异,而四川群体与湖北群体在头胸甲、腹部、尾肢及螯肢特征上存在差异。【结论】四川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与湖北种源群体已发生形态分化,且四川不同基地的克氏原螯虾也具有一定的形态差异,集中在第一腹节、尾肢及尾节部分,但这些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邛崃群体形态最为特殊,可能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养殖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隆昌油茶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与茶油品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聪 李艳 +4 位作者 殷国兰 郑倩 陈涛 丁春邦 林洁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14-121,共8页
为了筛选和开发四川本地区域特色油茶种质资源,在前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隆昌23份油茶资源(SYQ1~SYQ23)的果实表型性状、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及茶油脂肪酸组分和主要营养物质进行了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23份资源的综合性状进... 为了筛选和开发四川本地区域特色油茶种质资源,在前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隆昌23份油茶资源(SYQ1~SYQ23)的果实表型性状、主要经济性状指标及茶油脂肪酸组分和主要营养物质进行了测定,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23份资源的综合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搜集的23份油茶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在主要果实表型性状方面,籽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42%,其次为平均单果重,变异系数22.85%。果纵径变异最小,为7.70%。主要经济性状中,鲜果含油率差异最大,变异系数达47.75%,最大为SYQ18(13.92%),最小为SYQ10(2.64%),鲜出籽率和出仁率的变异最小。对茶油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只检测到5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含量在23份资源中均占主导地位,平均含量达76.41%,且不同资源间差异最小,变异系数为5.10%,二十烯酸的含量最少,但资源间变异系数最大,为38.30%。对营养物质的测定表明角鲨烯在资源间的差异最大,变异系数达62.05%。综合分析表明,隆昌现存油茶资源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不乏综合性状优异的资源,可为今后本地区域特色优良良种培育提供极具潜质的育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种质资源 果实表型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飞播林区有害生物种类调查
7
作者 罗毅 陈建斌 +1 位作者 廖盈冲 古玉 《广西植保》 2024年第4期6-12,共7页
为掌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飞机播种林区有害生物种类,于2022年6月至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系统调查了飞播林区主要树种及其林下的有害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该林区共调查到害虫5目30科50种,其中鞘翅目8科22种、半翅目11科17种、鳞翅目8... 为掌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飞机播种林区有害生物种类,于2022年6月至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系统调查了飞播林区主要树种及其林下的有害生物种类。结果表明,该林区共调查到害虫5目30科50种,其中鞘翅目8科22种、半翅目11科17种、鳞翅目8科8种、膜翅目2种2科和蜚蠊目1科1种;病害22种,其中真菌性病害21种,病原菌包括子囊菌亚门10种,半知菌亚门10种,担子菌亚门1种;外来入侵物种共7种。云南松害虫29种、病害10种,华山松害虫4种、病害6种,杨树害虫11种、病害5种,桤木害虫9种、病害1种,桉树害虫6种、病害5种,栎类害虫8种。华山松和云南松共同发生的病虫害分别为6种和4种。研究结果为林区有害生物的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播林 虫害 病害 生物入侵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苗砧嫁接与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显微结构的比较
8
作者 杨鸿玉 孙茂理 +3 位作者 陈涛 冯士令 周莉君 丁春邦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长林40号’(‘Changlin 40’)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快速石蜡切片法,比较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解析不同繁殖方式油茶愈伤组织形成和根系发育过程,揭示植株...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品种‘长林40号’(‘Changlin 40’)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快速石蜡切片法,比较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营养器官(根、茎、叶)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解析不同繁殖方式油茶愈伤组织形成和根系发育过程,揭示植株宏观生长与微观结构间的内部联系,分析根、茎、叶显微结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和扦插油茶的愈伤组织形成及愈合期分别为0~40和0~20 d。扦插20 d,油茶插穗基部皮层诱导产生根原基细胞;扦插90 d侧根开始形成。芽苗砧嫁接40 d,油茶砧木和接穗愈伤组织完全连接;芽苗砧嫁接90 d,主根增粗,大量侧根产生。芽苗砧嫁接2年生油茶茎木质部增厚,茎木质部率约为扦插油茶的2倍;叶主脉木质部厚度(334.41μm)显著高于扦插油茶(249.70μm),木质化程度明显增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油茶大多数显微结构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芽苗砧嫁接油茶19个显微结构指标在平方欧氏距离4.0处分为4类,其中,根维管柱厚度、叶片厚度、茎髓部厚度和根中柱鞘厚度4个指标聚为Ⅱ类,茎木质部厚度(Ⅲ类)和茎直径(Ⅳ类)单独聚类,其余13个指标聚为Ⅰ类;根维管柱厚度、茎木质部厚度和叶主脉厚度分别为根、茎、叶的代表性指标,相关指数分别为0.897、0.882和0.650。综合结果显示:芽苗砧嫁接油茶的生根情况较好,根维管柱增粗,茎和叶木质部分化能力强,叶主脉增厚,组织结构紧密度增加,芽苗砧嫁接可作为油茶品种‘长林40号’低产林改造的繁殖方式;根维管柱厚度、茎木质部厚度和叶主脉厚度可作为评价芽苗砧嫁接油茶发育特性的典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长林40号’ 芽苗砧嫁接 扦插 营养器官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种及品种茶油品质的分析
9
作者 陈花 易小艺 +5 位作者 董诗杰 孔庆博 冯士令 陈涛 周莉君 丁春邦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108,共7页
本研究对7个不同产地常见油用油茶物种和16个四川省主栽品种的23份油茶样品的种仁含油率、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活性物质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3份茶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3份茶油样品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其中... 本研究对7个不同产地常见油用油茶物种和16个四川省主栽品种的23份油茶样品的种仁含油率、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活性物质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3份茶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3份茶油样品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其中种仁含油率、α-生育酚、角鲨烯、总酚含量和黄酮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茶油样品中脂肪酸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碳烯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均高于80%。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综合得分排名前5名的分别为:西南红山茶>小果油茶>川荣153号(普通油茶)>多齿红山茶>越南油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脂肪酸组成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猪胃不同部位黏膜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胡思雨 杨若菡 +5 位作者 刘正江 蔡怡菲 邓娟 曾博 李明洲 孔繁丽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46-1155,共10页
为分析猪胃不同解剖学部位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特征,本研究以成年“长×大”LY二元杂交母猪为研究对象,采集胃食管沟、胃底、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窦中部、胃憩室、幽门圆枕和幽门8个部位黏膜样品,对各部位微生物16S rRNA V3-V4高... 为分析猪胃不同解剖学部位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特征,本研究以成年“长×大”LY二元杂交母猪为研究对象,采集胃食管沟、胃底、胃体小弯、胃体大弯、胃窦中部、胃憩室、幽门圆枕和幽门8个部位黏膜样品,对各部位微生物16S rRNA V3-V4高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猪胃8个部位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胃底和胃体大弯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而食管沟、胃体小弯、胃窦中部、胃憩室、幽门圆枕与幽门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猪胃8个部位的黏膜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在食管沟和胃窦中部还发现,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含量也较高。而不同部位的优势菌属则存在较大差异。食管沟、胃底、胃体小弯和胃体大弯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胃窦中部的优势菌为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胃憩室和幽门的优势菌为拟杆菌属(Bacteroides),幽门圆枕的优势菌为变形杆菌(Proteus)。进一步对各部位微生物的功能分析显示,胃内发挥代谢功能和细胞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位于食管沟和胃体小弯。上述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理解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粮量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胡永芯 汪茜 +10 位作者 王红梅 叶青青 屠婷瑶 牛曼思 李姝 杨阳 赵侨 钟小忠 赵秋伟 沈才洪 王松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 翻沙工艺是酱香型白酒的常用酿造工艺之一,为探究不同投粮量(25 kg/t、50 kg/t、75 kg/t、100 kg/t、125 kg/t)对翻沙酱酒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基酒品质的影响,该研究测定了出窖酒醅的理化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了基酒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对基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出窖酒醅中,金山醋酸乳杆菌(Acetilactobacillus jinshanensis)(96.59%~98.22%)是绝对优势细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49.50%~82.82%)、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1.29%~13.98%)、库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0.01%~30.69%)是优势真菌。HS-SPME-GC-MS半定量结果表明,不同投粮方案所产基酒在风味物质种类结构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其中,100 kg/t所产基酒风味物质总量最高,酯类物质占比最大。感官评价结果亦显示,100 kg/t所产基酒在香气、口味和口感上表现最佳。综上,在酱香型白酒翻沙工艺中,最适高粱添加量为100 kg/t酒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翻沙工艺 高粱添加比例 微生物群落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色达县赤狐适宜栖息地评价
12
作者 杨创明 窦亮 +8 位作者 徐怀亮 肖启程 王旭 何兴成 刘伟 廖静 叶兵兵 周华明 李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1-500,共10页
赤狐(Vulpes vulpe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色达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等恶性疾病的重要传播源,掌握该物种时空利用特征可促进其有效管护。2023年6月—2024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赤狐活动,并对其栖息... 赤狐(Vulpes vulpe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色达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等恶性疾病的重要传播源,掌握该物种时空利用特征可促进其有效管护。2023年6月—2024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赤狐活动,并对其栖息地影响因子、适宜栖息地和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赤狐的日活动强度分布不均匀(α>0.042),其在05:00、20:00和24:00出现活动峰值,在09:00—15:00活动较少,呈夜行性(β=0.09);年均降水量、土地覆盖类型、EVI变幅和最湿月降水量是影响当地赤狐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环境因子,赤狐偏好利用年均降水量和最湿月降水量较高、EVI变幅较小的栖息地,喜欢林地。赤狐的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331 km^(2),主要分布在色达县东南侧;次适宜栖息地面积为3119 km^(2),主要分布在色达县的东侧和南侧;色达县年龙自然保护区内适宜栖息地面积仅有221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仅有133 km^(2)。研究结果表明,色达县赤狐栖息地较广,且大都分布在保护区外,除保护区外,人们应该同时关注保护区外赤狐更大的栖息地管护;赤狐白天活动较少,人类白天活动与其接触的机会不多,日常生活中人们可多关注赤狐粪便密接等其他问题,以减少疫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狐 时空利用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 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川南酿酒高粱品种筛选及差异分析
13
作者 李哲 王红梅 +5 位作者 王松涛 张庆良 陈安静 陈倩 钟小忠 李令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9,共14页
【目的】从川南丰富的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酿酒专用高粱材料并进行差异分析,旨在解决主栽品种退化及品种同质化问题。【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从22份高粱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川南高粱地方品种HS08,分析其与国窖红1号... 【目的】从川南丰富的高粱种质资源中筛选酿酒专用高粱材料并进行差异分析,旨在解决主栽品种退化及品种同质化问题。【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从22份高粱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川南高粱地方品种HS08,分析其与国窖红1号、红缨子、朗糯红19号3种代表性酿酒专用常规品种的代谢物组成差异,并结合理化组分以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用以辅助新品种选育。【结果】高粱地方品种HS08的单穗籽粒重(87.73 g)及千粒重(21.13 g)显著高于3个常规品种平均值(单穗重68.50 g、千粒重18.79 g)。HS08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直链淀粉等含量适中,与3种常规品种的理化成分无显著差异,符合酿酒高粱标准。4种高粱检测出18类共2421个代谢物。HS08相较于国窖红1号、红缨子及朗糯红19号分别筛选出81、62、74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类、酚酸类等次生代谢物,以及脂类、氨基酸类及其衍生物等初生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中,黄酮类占比最高且多为上调。对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显示,显著富集且上调的共有代谢通路有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结论】地方品种HS08富含黄酮类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更高营养价值和生物抗性,理化指标适中,可用以培育优质高粱。利用理化分析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为酿酒高粱新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品种 常规高粱 非靶向代谢组学 黄酮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和鹦鹉脑大小与多样化速率间的全球趋同关系
14
作者 张一舟 姚永芳 +6 位作者 肖洪涛 解萌 武佳韵 倪庆永 杨盛智 徐怀亮 熊鹰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8-445,共8页
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鹦鹉演化出了相较于其近亲更为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优势能够提高它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促进其生态位的扩张,从而推动物种的多样化。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两个类群中脑大小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仍然未知。本研究... 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鹦鹉演化出了相较于其近亲更为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优势能够提高它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促进其生态位的扩张,从而推动物种的多样化。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两个类群中脑大小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仍然未知。本研究基于全球283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和201种鹦鹉的大脑数据集,通过系统发育和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虽然这两个类群的脑大小与多样化速率的全球分布模式完全相反,但在空间分布上却存在趋同的相关性。与以往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气候特征对相对脑大小的影响非常微弱。此外,鹦鹉的相对脑大小与其受威胁风险的空间分布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不同谱系中,脑大小演化的相似性对物种多样化速率的空间分布起着相似的作用,并提示了分布有较大脑的鹦鹉的区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容量 趋同演化 多样化速率 非人灵长类 鹦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川农30
15
作者 谭飞泉 任天恒 +7 位作者 李德宇 晏本菊 张怀渝 唐宗祥 符书兰 罗培高 任正隆 张怀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 川农30是笔者根据四川盆地麦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小麦种植制度、小麦温光反应类型多样性及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规律,经10多年努力育成的四川省第一个早播早熟型小麦新品种,于2016年9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第八届第六次会议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6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四川省 早熟 早播 农作物品种审定 气候生态条件 四川盆地 种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鼠尾草属植物新记录
16
作者 王涛 王龙 +2 位作者 徐峰 刘世勇 张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5-2126,共2页
报道了产于四川省鼠尾草属植物1新分布种和1新分布变种,分别为毛地黄鼠尾草(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和黄花鼠尾草大花变种(Salvia flava var.megalantha Diles)。
关键词 四川 鼠尾草属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协同酶法提取油茶叶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7
作者 王煜 何宇 +2 位作者 冯士令 丁春邦 周莉君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为优化油茶叶多酚提取工艺,以油茶叶为原料,羟丙基-β-环糊精和纤维素酶为辅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油茶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0.065g羟丙基-β-环糊精、0.01g... 为优化油茶叶多酚提取工艺,以油茶叶为原料,羟丙基-β-环糊精和纤维素酶为辅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油茶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油茶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0.065g羟丙基-β-环糊精、0.01g纤维素酶、液料比为37:1、乙醇体积分数为40%,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99.06mg/g,与未添加羟丙基-β-环糊精相比,多酚得率提高了20.18mg/g。所得到的油茶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率IC50值分别为23.52μg/mL、0.21mg/mL、2.4μg/mL。研究为油茶叶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多酚 羟丙基-Β-环糊精 纤维素酶 响应面优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酿酒高粱品种性质与水化动力学的相关性
18
作者 王红梅 李哲 +7 位作者 李令 李姝 贾俊杰 汪茜 胡永芯 王松涛 沈才洪 钟小忠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4,共8页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 为探究酿酒高粱内在性质对水化过程的影响,以实现对不同品种高粱泡粮过程水分的预测,本实验对23个不同品种酿酒高粱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在40℃恒温浸泡下的水化动力学过程。对高粱的水化动力学特性(初始吸水速率和平衡水分含量)与高粱的理化性质(种皮厚度、硬度、比表面积、蛋白质、脂肪、单宁、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粱的水化动力学性质与比表面积、硬度、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相关。建立输入层为籽粒硬度、比表面积、脂肪、单宁、直链淀粉、初始水分含量、浸泡时间,隐含节点数为10,输出层为高粱浸泡过程水分含量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训练函数,选择tansig-purelin为网络传递函数,经过有限次训练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水分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均方误差为0.02。本研究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不同品种酿酒高粱在泡粮过程中的水分含量,可为泡粮工艺的进一步开发和精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高粱 理化性质 水化动力学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含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食用黄鳝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及安全性评价
19
作者 彭雪蓉 杨鸿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6-279,284,共5页
对四川省13个县市各地区食用黄鳝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展开研究,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黄鳝体内Cd、Cu、Pb、Hg、As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及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对四川省13个县市各地区食用黄鳝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展开研究,采用石墨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黄鳝体内Cd、Cu、Pb、Hg、As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及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不同地区、食用黄鳝不同部位、各重金属元素分布存在差异,所检测各地区食用黄鳝肌肉组织各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部分地区内脏器官非食用部分Cd含量超标。因此四川省13个县市市售所检测的食用黄鳝可食用,但仍需降低摄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黄鳝 重金属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雅安野生油茶经济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向婷婷 郑倩 +4 位作者 汪秋凤 丁春邦 冯士令 周莉君 陈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8-103,共6页
为了筛选四川雅安特异的油茶种质资源,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收集的22株野生油茶(TQYS1~TQYS22)的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油脂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表现。结果表明:22株野生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脂肪... 为了筛选四川雅安特异的油茶种质资源,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收集的22株野生油茶(TQYS1~TQYS22)的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油脂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表现。结果表明:22株野生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脂肪酸组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果实性状中,鲜果重为9.14~43.58 g,其变异系数最大,为41.7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果高,只有10.83%。在主要经济性状中,鲜果含油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99%,鲜出籽率在27.54%~59.46%,干出籽率在15.02%~45.03%,种仁含油率在39.05%~56.60%,其中有7株野生油茶达到了国家油茶选育标准。野生油茶籽油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53%~10.27%之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9.73%~93.47%之间。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4株野生油茶(TQYS17、TQYS21、TQYS18和TQYS20),其具有较高的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野生油茶中存在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为四川雅安良种选育提供良好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油茶 经济性状 脂肪酸组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